发表于2024-11-10
为二战而生的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凭着其精炼的实地作战能力以及优良的武器装备横扫了太平洋战场、地中海战场和欧洲战场,似一把尖刀立在了二战的战场上。百炼成钢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甚至鲜血。本书用了大量的第1特勤队在训练时留下的珍贵影像,其中不乏训练方法以及特殊装备,真实再现了这支部队的日常生活。同时,详尽的战时编制图和操典以及队内领导和部分队员的人物介绍,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这支传奇的特种部队。
和平的背后从来都不是平和的,相反,总是沾满了血腥。第1特勤队用流血牺牲的方式为人类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世铭记。
海报:
二战时期,为了彻底从精神上摧毁敌人的防线,英国首相丘吉尔提议建立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部队,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应运而生。
本书主要以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的诞生和前期训练、实地作战以及解散为主要线索,详细讲述了它诞生过程的曲折、前期训练的多样化和丰富的特殊装备以及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在存在的3年间,其身影游刃有余地辗转于各大战场,尤其是在意大利战场的一场突袭战——突袭拉蒂芬萨山更是书写了一个传奇。
从手无缚鸡之力到所向无敌,见证现代特种部队的先驱——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的华丽蜕变。
骆艺,1982年生于广西柳州,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热爱历史,痴迷军事,曾从事中学历史学科教辅编写工作。自2013年开始从事各种历史时期的战争史题材的编写工作,编著有《军阀之国1911-1930: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合编著有《丛林绿面人:美国海豹突击队丛林作战实录》。
赵继南,1982年生于辽宁海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军事与历史爱好者,长期从事科技与军事专业英语翻译工作合编著有《丛林绿面人:美国海豹突击队丛林作战实录》。
序 章
利刃出世
锤炼尖刀
附录:第1特勤队制服和徽标的统一
首战阿留申
“如沃尔夫的魁北克突袭”
耐力较量
榨干
滩头突击勇士
北上罗马
最后一战
劲旅消散
荣誉与传承
参考文献
1943年12月3日早上7点,摩尔中校带着第2营也抵达拉蒂芬萨山顶,随即开始部署第4、第5、第6连到面向连接拉蒂芬萨山和卡米诺山的山鞍的阵地一线,准备下一阶段的战斗。早上的能见度很好,德军、特别是790高地附近的部队,可以凭借极占优势的地形使用迫击炮轰击第1特勤队的阵地。7点后不久,摩尔中校从米克尔约翰中士那里得知,威廉姆森上校暂时是不会上来了——至少目前不会。由于这一意想不到的状况,摩尔找到麦克威廉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商讨,因为后者是当时山上最高级别的军官,所以他们很快决定,由麦克威廉接过第2团的指挥权,接下来的行动亦继续按原计划执行。
经过短暂的商议后,麦克威廉和摩尔很快做出下一阶段行动的准备计划:麦克威廉率领第1营穿过通往拉里莫塔尼山的山鞍部,拿下拉里莫塔尼山——他已经在西面派遣了侦察巡逻;摩尔则带领第2营巩固第1营先前拿下的阵地并对卡米诺山进行策应攻击。
同时,摩尔开始设法用电台与第1特勤队司令部取得联系——当时,在拉蒂芬萨山上战斗的各部队间的联络都是通过传令兵来进行的,山上战斗的各部与山下的第1特勤队司令部的联络几乎是不可能的,各排和各连指挥部携带的SCR-536型电台几乎完全不起作用,而有线通讯也时常中断。直到摩尔中校使用了附属炮兵部队的前进观察员所携带的SCR-509型电台,才与第1特勤队司令部建立无线电联络。一名前进炮兵观察员报告:
“菲尔丁上尉致第1特勤队指挥官;在清理早期的残敌后,摩尔中校已巩固第一个目标。麦克威廉中校正在向第二个目标移动。”
但是,在与第2团散落在山顶上的各连排联络时,SCR-509型电台就用不上了,因为没有人会携带这么笨重的设备。
刚结束战斗的第1营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
弹药缺乏,军官伤亡严重,官兵的精力在午夜的攀岩和山顶近两个小时的近距离战斗中几乎消耗殆尽,但第1营的官兵还是排成纵队向拉里莫塔尼山推进。麦克威廉中校希望在德国人重新部署和组织防御力量前拿下拉里莫塔尼山。在第1特勤队占领拉蒂芬萨山的同时,美军第36步兵师第142步兵团也已占领370山脊,并向马吉奥里山进发。如果拉里莫塔尼山不被盟军所控制,第142步兵团将无法占领马吉奥里山。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麦克威廉才继续攻打拉里莫塔尼山。
到了早上8点,雨又下了起来。紧贴着山脊而起的浓雾时常将能见度限制在6米以内。然而在这个时候,德军开始校准射程,抵达拉里莫塔尼山前的第2团第1营的先头部队被德军的机枪火力压制在地面,来自拉蒂芬萨-拉里莫塔尼山鞍左侧的敌军迫击炮火力也开始向山脊上的第1营部队射击;藏在石头间的狙击手也活跃起来。伴随着敌军迫击炮射击角度的调整,炮弹不断落在特勤队员中间,使他们对暴露在看不见的敌人的火力面前深感脆弱。不幸的是,在这一奔袭过程中,灾难发生了:在第1连前面亲自指挥行动的麦克威廉中校被一枚迫击炮弹击中,他和旁边两人当场身亡,另外还有不少人负伤。分开才刚半小时,摩尔中校便收到了这一噩耗。这样,第2团的指挥权便落在了他的肩上。与此同时,随着以麦克威廉中校为首的第1营指挥部的伤亡,第1营执行官爱德华·H·托马斯少校接过了该营指挥权,并准备继续向前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弗雷德里克上校和他的前进指挥部于12月3日上午抵达拉蒂芬萨山北坡悬崖底部,并与山顶部队建立了无线电联络。在这里,弗雷德里克一方面可以监控上方的战斗,一方面可以关注下方的补给行动。很快,弗雷德里克登上了拉蒂芬萨山顶观察战局,部署下一步的行动。
第1特勤队的军官们往往身先士卒,而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他们的指挥官弗雷德里克。贴身保护弗雷德里克的第1特勤队徒手格斗教官奥尼尔上尉回忆起当时弗雷德里克亲临前线的举动时说道:“在子弹的破空声中,弗雷德里克从一支部队走到另一支部队,派出巡逻队并设置前哨,逐步扩宽我们占领的地域??也许我们损失的军官超过了我们所能承受的底线,因为他们不必要地暴露了自己??很难解释他(弗雷德里克)在敌人火力面前的藐视态度,好几次我们在敌军迫击炮的重火力覆盖下乱窜寻找隐蔽,等回来发现他还在原处抽烟。”第1特勤队的侦察兵格雷中士也回忆:“无论我向前摸得多远,上校总是比我更进一步。他距离子弹比任何人都更近。”
在与托马斯少校联络后,弗雷德里克命令第2团暂停行动并巩固现有阵地,向拉里莫塔尼山的进攻被延迟到次日早上:“因为缺少弹药、敌军的据守和各种不确定因素,进攻将推迟到弹药补给和增援部队抵达后再开始。”
不久,摩尔中校通过无线电台与山脚下的第1特勤队执行官亚当斯上校取得联系。后者询问摩尔中校是否需要增援部队。“还不到时候。但需要补给,特别是第1营”,摩尔如此回答,他通过电台给亚当斯递交了一份按优先级别排列的需求表,排在第一位的是机枪弹药,接下来是迫击炮弹药,然后是巴祖卡火箭筒的火箭弹,再就是手雷。淡水也出现了短缺,还有毯子和干粮,这些物资也都在列表上。因为无线电联络的不通畅,等待消息回复的时间很长;而且部队需要紧急重组;更严重的是,一处敌军的存在阻挠了第1营,使其无法向拉里莫塔尼山前进一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第1特勤队继续行动。
由于第2团在得到补给之前,无法继续向拉里莫塔尼山发起进攻,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其他山头的敌军的重迫击炮、火炮和狙击手火力下,猫在拉蒂芬萨山顶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千疮百孔的掩体里,裹着仅有的雨衣抵御寒冷和潮湿,等待补给的到来。在这种环境中,没有人比那些等待医疗后送的伤员们更惨的了。第2团的伤亡率开始节节攀升。而德国人也没有闲着,在防御拉里莫塔尼山的同时,开始强化拉蒂芬萨山和卡米诺山之间的山脊的防御。第1特勤队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上午10点40分,第2军的前进炮兵观察员在拉蒂芬萨山顶建立了观察哨,各班也被布置在通向拉里莫塔尼山的山路前方以及拉蒂芬萨山和卡米诺山之间的山鞍前方左侧,随时准备对德军的反扑进行预警。
因为时间太晚,当天已无法再发起任何行动,弗雷德里克于3日下午15点30分给第2团团长威廉姆森上校和执行官格雷少校发出了以下命令:
“明确你们将于12月4日白天对907高地发起进攻。在今晚和准备攻击时,若需要对敌进行火力压制,可通过你们的前进炮兵观察员呼叫炮兵。高度关注你的南部区域,我们负责这里到拉蒂芬萨山和卡米诺山之间的山脊。今晚对这一区域进行巡逻,为你南面的友军部队清除这里的敌军抵抗力量,并防守好你的南面。对907高地侧翼的进攻在夜间进行,对907高地的正面攻势将在上午进行。让我了解事态的发展。对炮兵的使用占据优先地位。对于麦克威廉,我深感后悔和伤心。”
在12月3日白天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第1特勤队派出了多支巡逻小分队,穿过连接拉里莫塔尼山的山鞍部进行捕俘行动,并消灭那些越来越频繁射向拉蒂芬萨山顶的第2团的狙击火力。这些活动在第36步兵师的“G-3”日记中有所记载:
“12点55分致第36步兵师司令部;正在进行相当多的扫尾工作。有大量的敌军狙击手活动。大约抓捕了30~40名俘虏……15点50分致第36步兵师司令部;狙击手,冲锋枪;密切协同的敌军阵地;难度高于预期。抓捕了约30名俘虏。”
下午17点,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来自第3团和保障营的第一批补给人员背负着物资抵达拉蒂芬萨山顶,他们带来了毛毯、口粮、水、弹药和担架,还有即时的战况。在战斗暂停后,为给拉蒂芬萨山上的部队运输给养可谓“后勤之殇”。在如此陡峭的山地上,车辆和骡子毫无用武之地,第3团和保障营的官兵们需要背负重要物资在对于骡子来说都过于陡峭的狭窄山路上跋涉6~8小时,将物资运上山顶阵地,再将伤员用担架抬下来,送到山脚的前线救护站。在这一天结束时,第3团的大多数人都参与了补给工作。第3团第1营本来是第2团的预备队,也加入到补给队伍中。
其中第1连奉命增援山顶的同袍;其他几个连队,第2连和第4连承担担架员的任务,运送伤员,第3连、第5连和第6连则背负补给品。第3团第2营营长约翰·G·伯恩中校评论:
“起初,兄弟们觉得这不符合他们经历的训练;事实上,还感到些许受辱。然而,当他们发现普通的补给部队和医护人员根本不可能经得起如此山地作战环境的严峻考验和磨难时,兄弟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活有多么艰难?例如,用登山绳等器材将一名伤员从山顶运到救护吉普车的位置,要8个人花费约10小时的时间。”
运送补给的工作不仅劳累,还有丧命之险。他们所行走的山路,还处于敌军迫击炮、火炮和狙击手射程之内,炮火将会给这些人造成严重伤亡。第3团第3连的一名中士回忆:
“这场补给行动最糟糕的就是疲惫……我们遭到了相当多的狙击火力的袭击……我们……遭遇迫击炮的袭击,被炸断腿和负伤的比比皆是。”
第3团的另一名特勤队员也指出:
“德国人使用一种分段射击的战术,用火力从一条小道尽头向后梳理。而且,他们在炮轰小道时,还轰炸封锁住小道的两端,切断我们的退路。他们的狙击手还用火力为炮弹和炸弹指引目标。”
威克姆中校在日记中也记录了第3团和保障营为拉蒂芬萨山顶的战友运输补给的艰辛:
“第3团和保障营在这场行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应被忽视,这两个单位从拉蒂芬萨山山脚附近的前进基地维持着山顶部队的后勤供应。在他们的努力下,物资在这两处地点之间流转,一次正常的往返与补给通常需要12至16个小时。那些运输补给物资的人员行进在满是泥土的光滑而陡峭的山路上,穿过被德军炮火精确覆盖的地区,并有相当部分人员伤亡。”
……
“拉蒂芬萨山现在是我们的了。以前我不知道,山是如此的高,要打下它需要付出这么多代价。我们赢得了一场战斗,但战争还在继续。在拉蒂芬萨山前方,还有更多的高山、更多的德军、更多的血战。拉里莫塔尼山、萨姆克罗山、雷迪卡莎村、安齐奥,然后是罗马……战斗越多,传奇就越多。历史上,这支部队从未退却,从未投降,但代价高昂。不善共事的美国人和骄傲的加拿大人在上百个战场上战斗,尸横遍野,他们一起创造了一个神话,为了保持这个神话,牺牲了太多人。”
这段悲壮的台词是1968年好莱坞所拍摄的一部名为《魔鬼旅》的战争片中的结语,该片影片以诙谐且不乏悲壮的镜头向观众介绍了二战美军中一支短暂存在的特种部队——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的光辉事迹。
现代特种部队的萌芽和发轫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各参战大国的军队中都先后组建了自己的特种部队,独立执行非常规作战任务。最早出现的是英军突击队,成立于1940年6月10日。美国紧随其后,在1942年先后成立了游骑兵和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
作为本书主角的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是盟军的一支极富传奇色彩的突击队,它起初为执行空降挪威敌后进行非常规作战任务而成立,从诞生到解散的3年时间里,辗转太平洋战场、地中海战场、欧洲战场,最后于1944年12月初在法国南部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在不到3年的历程中,第1特勤队从白雪和浓雾覆盖的阿留申群岛,到寒冷险峻的意大利中部山区;从到强敌围困的安齐奥海滩,到古典繁华的罗马街头;从风光迷人的法国南部,到高耸延绵的法意边境阿尔卑斯山区,在每个战场上,人数规模相当于一个常规步兵团的第1特勤队往往承担着一个正规师的作战任务,战果辉煌,未尝败绩,而在耀眼的战绩背后,付出的是巨大的伤亡。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自从突袭挪威敌后的计划取消后,撤销这支部队的争论在盟军高层便未停止,直至其最终撤编。第1特勤队消失了,但血脉并未断绝,其荣光和战斗经验为它的后辈——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所继承,它是“绿贝雷”公认的直系先驱之一。
对于中国众多军事爱好者来说,第1特勤队的名声不显。本书收集大量战史资料和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呈现这支突击队的不凡历程,内容囊括其组建、训练、战斗部署、撤编等各个历史时期,并穿插介绍该部独特的制服徽标、武器装备和军旗、编制等细节。史籍浩瀚,然时间有限且受编著者水平所限,书中错漏缺点在所难免,不正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骆艺
2016年10月于柳州
黑色魔鬼 :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黑色魔鬼 :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内容不错,休息时读一读
评分质量还可以,送货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质量还可以,送货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质量还可以,送货快!!!!
黑色魔鬼 :美加联合第1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