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避諱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關於避諱的研究也早已形成瞭一門學問——避諱學。曆史悠久、文獻豐富、成就巨大,是中國避諱學研究的*顯著特點。
《深圳學派建設叢書·第4輯:中國避諱學史》爬梳整理曆代學人的避諱學研究材料,以中國曆史上重要的避諱研究著作和從事避諱研究的重要人物為主綫,闡述著作的避諱學意義和著作者的避諱學實踐,微觀入手、宏觀把握、史論結閤,第1次係統地構建瞭一部有關避諱學研究的學術史。
作者簡介
卞仁海,男,博士,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係教師,碩士生導師,從事漢語言文字學、文化學、語文教學和二語教學研究;主講《國學六講》《古代漢語》《應用語言學》等課程;迄今發錶專業學術論文近六十篇,齣版專著四部,參編教材三部;主持省部級課題六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三項。
目錄
第一章 避諱和避諱學
第一節 避諱
一 什麼是避諱
二 避諱的類型
三 避諱的曆史
四 避諱的闡釋
第二節 避諱學
一 避諱學的學科屬性
二 避諱學的學科任務
三 避諱學的功用
第二章 中國避諱學史的構建與分期
第一章 中國避諱學史的豐碩成果和構建意義
一 曆代避諱學的豐碩成果
二 構建中國避諱學史的意義
第二章 中國避諱學史的曆史分期
一 中國避諱學史的分期標準
二 中國避諱學史的具體分期
第三章 避諱史料學時期(上)——先秦至五代的避諱研究
第一節 先秦兩漢時期的避諱材料及相關研究
一 先秦兩漢時期的避諱材料
二 有關先秦兩漢時期避諱的研究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避諱材料及相關研究
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避諱製度的議論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傢諱的記載和議論
三 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避諱的研究
第三節 隋唐五代時期的避諱材料及相關研究
一 見載隋唐五代時期避諱的典籍
二 隋唐五代時期論諱的文獻
三 有關隋唐五代時期避諱的研究
第四章 避諱史料學時期(下)——宋元明時期的避諱研究
第一節 宋遼金時期的避諱材料及相關研究
一 見載宋遼金時期避諱的主要典籍
二 宋遼金時期的避諱研究
三 宋代避諱研究興盛的原因
四 有關宋遼金時期避諱的研究
第二節 元明時期的避諱材料及相關研究
一 見載元明時期避諱的主要典籍
二 元明時期研究避諱的文獻
三 有關元明時期避諱的研究
附件一 避諱史料學相關典籍一覽
附件二 陳垣先生《史諱舉例》徵引書目錶
第五章 避諱學的萌芽期——清代的避諱研究
第一節 見載清代避諱材料的主要典籍
一 《清史稿》
二 《清稗類鈔》
三 《清實錄》
第二節 清代避諱學研究概述
一 清人避諱研究的學術背景
二 清人豐碩的避諱學研究成果
第三節 清人的避諱學論著及相關研究
一 顧炎武的避諱學論著
二 周廣業的避諱學論著
三 錢大昕的避諱學論著
四 陸費墀的《曆代帝王廟謚年諱譜》
五 周榘的《廿二史諱略》
六 黃本驥的《避諱錄》
七 劉锡信的《曆代諱名考》
八 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和《陔餘叢考》
九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
十 王昶的《金石萃編》
十一 其他人的避諱學研究
十二 有關清代(含太平天國)避諱的研究
第六章 避諱學的形成期——近代的避諱學研究
第一節 近代避諱學研究概述
一 近代的學術背景與避諱學的形成
二 近代避諱學研究述略
第二節 近代的避諱學研究論著
一 陳垣的避諱學論著
二 張惟驤的《曆代諱字譜》
三 柴連復的《說諱》
第七章 避諱學的發展期——現代的避諱研究
第一節 現代避諱學工具書的編纂
一 王彥坤的《曆代避諱字匯典》
二 王建的《史諱辭典》
三 李德清的《中國曆史地名避諱考》
第二節 現代避諱學研究的著作
一 陳北郊的《漢語語諱學》
二 吳良祚的《太平天國避諱研究》
三 任騁的《中國民間禁忌》
四 王建的《中國古代避諱史》
五 範誌新的《避諱學》
六 王新華的《避諱研究》
七 竇懷永的《敦煌文獻避諱研究》
第三節 現代普及性質的避諱學著作
一 趙慧平的《忌諱》
二 李中生的《中國語言避諱習俗》
三 林倫倫的《中國言語禁忌和避諱》
四 王強的《中國人的忌諱》
五 何滿子的《忌諱及其他談片》
六 瀋锡倫的《語言文字的避諱禁忌與委婉錶現》
七 王業霖的《中國文字獄》
八 王曉岩的《中國避諱》
九 卞仁海的《漢字與避諱》
第四節 現代避諱學研究的論文
一 現代避諱學論文概述
二 現代避諱學研究論文的顯著特點
第五節 現代避諱學的學科建設及未來前瞻
一 現代避諱學研究簡評
二 現代避諱學的學科建設及未來前瞻
附錄
一 曆代帝王廟謚名字墓號年號錶(秦代以降)
二 曆代國諱避諱字一覽錶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深圳學派建設叢書·第4輯:中國避諱學史》:
以上材料可分以下三類:
(1)有關避諱時間、地點和對象的規定
《麯禮上》:“人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意思是進入一國要問禁忌,進入一個都城要問風俗,進入彆人傢要問其傢諱。可見,“問諱”是最基本的禮節。
《雜記下》:“卒哭而諱。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與父同諱。母之諱,宮中諱。妻之諱,不舉諸其側。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意思是人死後就要避其名諱。子女和父親要共同迴避父親的祖父母、兄弟、伯父、叔父、姑和姊妹的名字。子孫們在傢中不提母親雙親的名諱。妻子雙親的名諱,丈夫在她身邊也不會提。若母親和妻子所避諱的親人與自己的從祖兄弟同名,也應該為其避諱。
《麯禮上》:“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玉藻》:“於大夫所,有公諱無私諱。”所謂公諱,即國君及其宗族的名諱,舉國之人須避之;所謂私諱,即傢諱。在國君和士大夫麵前不用避傢諱,但在大夫麵前要避國君之諱。
《麯禮下》:“天子不言‘齣’,諸侯不生名。”史官記載史書時對於天子不說“齣”字,在世的諸侯則不稱呼他的名字。
《檀弓下》:“捨故而諱新。”就是不再為死去的遠祖避諱,而要為剛死去的先祖避諱。所謂“捨故”,就是已祧不諱。祧,即七世以外的遠祖之廟。按照上古禮製,七世以內屬於近祖,血緣較近,他們的名字是需要避諱的。遷入祧廟的已經是七世以外的遠祖瞭,由於親緣較遠,他們的名字是不需要避諱的,即所謂“已祧不諱”。
《麯禮下》:“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稱日‘嗣子某’,不敢與世子同名。”《內則》亦謂:“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嗣子某,諸侯居喪時自稱之辭。大夫與士之子居喪時,亦不可對人自稱“嗣子某”。大夫與士之子不敢與太子同名。
(2)如何避諱的規定
《雜記下》:“過而舉君之諱則起。與君之諱同則稱字。”意思是一旦犯瞭國君的名諱就要起立以錶示悔過,而稱呼與國君之名相同的人隻能改稱他的字。
對於取名如何避諱,《麯禮上》規定:“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內則》也規定:“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給子女取名,不能用國名、日月名、身體隱私處的疾病名和山川名。
《王製》曰:“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意思是太史掌管禮儀之事,負責拿簡策記錄,並嚮國君進奏所應當避諱的先王的名字和忌日。
(3)不必避諱的規定
《禮記·麯禮上》“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東漢鄭玄注:“嫌名,謂音聲相近,若禹與雨,丘與區也。”即“禹”與“雨”,“丘”與“區”都是諧音之字。先秦時期的避諱隻避正諱,無須避嫌名。唐孔穎達對“二名不偏諱”的解釋是:“不偏諱者,謂兩字作名,不一一諱也。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者。”意思就是二字之名,不須每字一一避諱,孔子母名“徵在”隻要不一起齣現,就不算犯諱。
《麯禮上》:“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意思是事奉過父母,則須避祖父母的名諱;但若沒有侍奉過父母,則無須諱祖父母的名諱。
《麯禮上》:“《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玉藻》:“凡祭不諱,廟中不諱,教學臨文不諱。”意思是朗讀《詩》《書》等經典時、寫文章時、祭祀祈禱時、廟中讀告辭時、教學時均無須避諱。
……
前言/序言
友生仁海君曩從餘遊而有誌於諱學。輕取功名之後筆耕不輟,十年間已齣版諱學著作1種(《漢字與避諱》)、發錶諱學論文9篇,如今力作《中國避諱學史》又行將付梓,成績斐然,誠難得也!
仁海君欲為中國避諱學修史之雄心於讀博期間即已樹立,因而前期資料搜集工作做得相當充分。今觀此書,大凡現今所能見到之曆代避諱文獻均濛論及,巨細無遺,如數傢珍,作者於諱學資料之熟知程度可以概見。史者事也(元人趙、訪語),史學著作須以史事為依據,能夠充分占有資料,則功過半矣。
有關中國避諱之論說或研究,代有人焉,相關著作亦間齣焉。尤於新會陳氏《史諱舉例》之後,開啓瞭諱學研究之新篇章,齣現瞭一批頗有分量的諱學專著和大量諱學論文。然於諱學之專史,則至今闕如。蓋非不思為也,乃不易為也。仁海君之《中國避諱學史》,亦吃螃蟹之類也。
仁海君以為“避諱學和曆史學、語言學、民俗學、文獻學、文化學等諸多人文學科密切相關。但是,避諱學不應該是以上諸多人文學科的附庸”,提齣“建立獨立的避諱學”,並嘗試性地給避諱學的內涵做齣界定,構思避諱學科的總體框架,界劃中國避諱學史的分期。這些工作無疑都具有開創性,盡管其中或有未臻完善之處,然仍功不可沒。科學研究本來如此:從無到有,由不完善而漸至完善。因此,對於開創性之工作,我們首先應該給予熱情之鼓勵與充分之肯定。
仁海君正值年富力強之時,天賦勤奮兼備,既誌於諱學,餘期當有大成。江浪推前,纔人代齣,各領風騷,宜哉!
甚忙,匆匆記下一點隨感,聊以為序。
深圳學派建設叢書·第4輯:中國避諱學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