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記載瞭作者四年來穿梭於上海弄堂的拍攝創作,作為一個攝影人,對於這段曆史,對於記載上海曆史的弄堂在不經意中的消失,他為之惋惜。唯有手中的快門可以記錄下上海弄堂的這一曆史性的變化過程。城市改造是城市進步的象徵,然而懷舊則是人的本性。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的一本個人攝影作品集,也是作者記錄上海老弄堂這一百姓身邊題材的俊雅圖文書。書中除收入作者多年以來深入上海生活拍攝的大量消逝中的上海弄堂珍貴圖片,還有感而發地撰寫瞭《鏡頭中的弄堂萬象》、《弄堂裏的萬國旗》、《尷尬的亭子間》、《弄堂口的煙紙店》、《遠去的石庫門》等饒有趣味的十二個章節文字。全書圖文並茂,裝幀精美,是一部曆史感厚重的紀實攝影圖書。
作者簡介
秦俊,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首席代錶,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習攝影,2000年以後開始進行攝影創作。作品曾發錶於《中國攝影》雜誌《大眾攝影》雜誌《人民攝影》《揚子晚報》等報刊,部分攝影作品收錄於《中國攝影年鑒》。其本人曾編著攝影圖書《走進西遞》(2006)和《徽州老宅》(2012)。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概說
二、鏡頭中的弄堂萬象
三、弄堂裏的萬國旗
四、上海人傢傳傢寶——馬桶
五、尷尬的亭子間
六、竈披間內是非多
七、弄堂口的煙紙店
八、遠去的石庫門
九、弄堂改造的成功之作
十、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十一、後記
前言/序言
序
熙來攘往,轂擊肩摩。田子坊、新天地,一邊是遊人如織,一邊是市井傢常。
孟夏時節,上海的弄堂中依然可見納涼的大軍。那些住房條件睏難,通風設備較差的人傢,將各種長凳、躺椅、竹榻、草席搬到弄堂口,悠哉地坐著乘起涼來——何等壯觀的景象!其實弄堂正在逐年減少,眼前這一切,正在悄然成為消逝中的風光。
建築常被看作社會生活的影子,弄堂則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標誌。弄堂——這個看似神秘又令人嚮往的詞匯,是一張張色彩斑斕的被單,是一灘灘梅雨過後留下的水漬,是一段段充盈故事的人生。那一片片石磚紅瓦之下,鎸刻著上海市民獨有的珍貴記憶。
秦俊先生耗費4年時間,潛心走訪與拍攝這一處處“藏身”於現代化大都市裏曆經歲月滌蕩的景觀。上百個單元組成的石庫門一排排緊密地聯體而立,組成一個龐大的房屋群體。石庫門建築的間隙,形成瞭一條條狹窄陰暗的通道,這種通道就是已建成160餘年的上海“弄堂”。這種夾雜著小布爾喬亞的優雅、陰柔、實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講究情調,曾經是對計劃經濟時代高度意識形態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透過秦俊的視角,你會領略到上海弄堂自成一派的建築魅力。20世紀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傢村鬆梢風第一次提齣“魔都”的概念,用其來定義“上海”這座城市,以區彆於其北麵1200公裏開外的“帝都”北京。上海人的建築理念如同其生活方式,注重研究實用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並善於“在螺絲殼裏做道場”。從來不拘於傳統的形式,一切均以“實用”為最高的原則,在“小巧玲瓏”中透露著精明。相較而言,北京的鬍同則是整齊劃一,實質上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一個緊挨一個地排列起來的四閤院之間的通道。
跟隨秦俊的腳步,你能夠身臨其境地感知上海弄堂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踩上“咚咚咚”的木樓梯,一個個懸掛整齊的鋁鍋充斥著過道,透過鄰居虛掩的房門,書桌上擺放的雙喇叭錄音機映入眼簾,還有壓著玻璃闆的八仙桌,仿佛遠去的弄堂生活又重新浮現。孩子們你追我趕地在弄堂中間嬉笑打鬧,那一間間不起眼的煙紙店究竟記載著多少關於光陰的故事呢?慢一點兒,再慢一點兒。
秦俊的影像充滿溫度,他勇於嘗試從復雜的景緻裏提煉純粹的感受。優秀的街頭攝影習慣將所拍攝的場景與畫麵以外廣闊而充滿活力的世界聯係在一起,從秦俊所拍攝的照片中,拍攝對象進行瞭有效的自我錶現。弄堂裏的人們讓攝影師走進他們的生活,嚮鏡頭展示齣他們是誰、他們做的事情、他們生活的居所以及他們的情感。和很多攝影師不同的是,秦俊對圖像的把握張弛有度,諸多看似雜亂的瞬間,細細品來並非肆意隨拍,均是有選擇地從拍攝對象當中抽離而齣,豐富又不失精妙。
攝影語言的精到運用,讓他的記錄顯得更為誠懇。就中國攝影而言,本土攝影師總被解讀為尚不具備足夠的視野來讀懂城市,依賴於城市經驗的攝影想象也遠未得到充分發展。這些年,以上海為代錶的大都市正日漸龐大,城市中各種力量正不斷交織在一起,如何用攝影進行創作與錶達,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課題。
老弄堂的消失難免會顯得有些悲愴,好在影像讓我們能夠長久地審視曆史與當下。在此,感謝秦俊先生所付諸的辛苦和努力得以為我們呈現這些值得珍視與迴味的作品。
晉永權
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