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從“第六代”賈樟柯、王全安、婁燁等集體上岸後,我們似乎已有很長時間失去瞭獨立電影人的消息,他們的存亡與功名不再被人們津津樂道。他們還在嗎?他們是誰?他們乾瞭什麼?本書通過對鄭闊、耿軍、鬼叔中、李睿珺、李珞、彭韜、舒浩侖、唐棣、萬瑪纔旦、徐童、楊瑾、楊弋樞、鄭大聖、周浩、張獻民等共14位獨立電影導演的采訪,展現瞭中國獨立電影人在這個復雜時代裏的堅強與脆弱。本書的訪談並不著重於電影的攝影、導演、錶演等技術層麵的內容,而是從導演生平、電影觀、電影主題、現實關懷、作品思想性等層麵,探究中國獨立電影的人文關懷和現實內涵。這本訪談錄對影迷與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作者簡介
許金晶,書評人,獨立電影與獨立音樂研究者,民謠唱作人,前媒體人,現居南京。齣版有原創民謠專輯《中山北路上的詩意》(2013)和《光》(2016)。個人原創微信公號:蓑翁論書(wengonbooks);豆瓣、微博名:江海一蓑翁。
精彩書評
或許隻有到這個世紀未再來迴顧上個世紀未至今的中國獨立電影時,我們纔能較為客觀地感受到它的頑強和脆弱,感受到它是如此鮮明而直接地反映瞭這個時代的陣痛……但這本訪談錄仍是一份盡可能真切而專業的文獻記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留在這裏的,這些人,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拍過電影——而這本應是電影創作的本質。
——《安陽嬰兒》《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閱讀這本大作令人欣慰:獨立電影與民間影展的黃金十年原來是有人如此認真地記錄與梳理的。隻有真正的觀影人,纔會為此注入心血。這本訪談錄對影迷與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知名影評人、作傢衛西諦
目錄
推薦序 張獻民
自 序 許金晶
01 鄭 闊
詩意中抒寫的暴力與體製
02 耿 軍
越殘酷,越幽默,越溫情
03 鬼叔中
現代語境下的傳統敘寫
04 李睿珺
影像背後的思想張力
05 李 珞
用傳統故事講述當下社會現實
06 彭 韜
粗糲影像中的生命質感
07 舒浩侖
非政治化的政治錶達
08 唐 棣
形式本身就是內容
09 萬瑪纔旦
商業時代的文化傳承
10 徐 童
一個“遊民”展現的遊民影像
11 楊 瑾
個體記憶的隨性錶達
12 楊弋樞
女性視角的社會批判
13 鄭大聖
文化世傢中的曆史情結
14 周 浩
始自“窺探”的影像創作
15 張獻民
獨立電影的操盤手與吹鼓手
後 記
前言/序言
對談與獨白(張獻民老師序言)
深深嵌入我的記憶的,都是些什麼東西?
當我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同事、曾經從事過一些獨立電影工作的人,責問我:“獨立電影是一個曆史概念,你怎麼還在搞它?”我該如何迴答?
前日偶見馬遠畫的水捲,悠然想見李珞的《河流與我的父親》,甚至更早一些的、即使非常瞭解獨立電影的人也可能已經忘記瞭的《大酒樓》(邱炯炯)。由此想及高子鵬的《空山軼》與石濤的《敬亭雪霽圖》。想起看顧桃的片,引導我去尋找閱讀有關明末女真四部的曆史記錄,尤其是野人女真。想起薑文和徐童引用文革歌麯給我的不同感受。想起今年一位有誌於創作的康巴考生,老師問他對自己民族的看法,他苦笑一下迴答說:“經曆瞭幾十年,我們終於到瞭自殘的時代。”想起莊學本的圖片和高屯子拍的汶川羌寨搬遷的圖片,想起他記錄下的羌人對耕牛唱的歌。
我們豈止是時間的碎片。我們就是曆史的齏粉。我們沒有一個人配得上這個時代。我自己就是提前風化的一個例子,是李睿珺拍下的甘肅南部風化中的石窟畫。
許金晶此書,多數工作是在2014-2015年做的。
2013-2014年兩年,我去各地拜訪獨立電影人,我稱之為“迴訪”。董鈞的辦公室堆滿瞭學生的作品,王我的空間一直被建築材料占據,周浩在南方報業的狹小辦公室有颱報社的電腦。拜訪當中,近處則放棄開車、在798、草場地、後沙峪、宋莊、燕郊之間嘗試公共交通,遠處則有從昆明去麯靖、深圳大巴去東莞、夜車從古丈經過張傢界去石首、廈門大巴去寜化、綠皮火車離開開封等。這些對談,十個裏麵沒有留下一個,多數嵌入我的記憶而已,過眼雲煙。
在麯靖找到宋川,他請喝苞榖酒,說苞榖酒多數是假的,他礦泉水桶裏的是真的。而且他將要拍的就是真假苞榖酒的故事。第二天,我們轉來轉去,麯靖城除瞭米粉店,實在沒彆的去處,他就說:我們齣去玩吧。我們去瞭鄉下,順著新開闢的田野和剛栽下樹苗的山坡漫步爬去,山榖下麵光禿荒蕪得像個失敗的水庫,山望不到盡頭,土是紅色的和黃色的。我因為口渴而話少,返迴之前,宋川做瞭一個結論,大意是:這是一個打野炮的好地方,但還沒找到能跟我來的妹子,我就已經結婚瞭。
訪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在各地雲遊就很少錄音。彭韜說著說著,希望我不要再錄瞭。有時有人也用飯局酒局來推辭比較安靜和正式的交談。趙大勇不願意談他自己,隻願意講他未來要拍的各個故事;甘小二專心地在紫砂壺上刻字,不好讓他分心;周浩一直嚮我提問,問彆的導演是否收入比他更好。
所以,雖然有不少訪談,諸位讀者也不要以為訪談是件容易的事。
訪談其實很像紀錄片,是某個微型電子工具兩邊的兩個人的默契與搏鬥。
許金晶訪談我的那次,是南京7月最炎熱的日子。上午有傢媒體給我拍瞭一組街拍,上下衣服都濕透瞭,臨彆,攝影師背著記者私下跟我說,他也想拍紀錄片。我趕許金晶的約,竟一分鍾也沒與他多聊,我至今記得過馬路離開時他失望的眼神。許金晶的采訪提綱非常正式,是最近幾年我見到的最詳盡的一份,簡直像搞調查工作的,我不禁多看瞭他幾眼,他確實一本正經,是個老派的團乾部麵孔。對他的更多瞭解,基於後來逐漸看他做的讀書會以及發錶的書評。再後來,他做的獨立電影訪談陸續在呂效平老師等人辦的《戲劇與影視評論》雜誌上刊登過,他的誌趣就更加清楚瞭。這也說明,建康-金陵-南京城的文脈雖然氣若遊絲,但一直還在。
許金晶此書中對我的訪談,我至今還沒有閱讀。怕見自己。好似我自己可數的那些錶演,每次導演要求看工作版,快到我的片段時,我總要避齣去。一開門一關門,對彆人有挺大乾擾,其實很不好。銀幕上斑駁或光綫反差中的自己,是不是我,一直是我不大願意麵對的。此書中的我,還期待讀者可能有的反饋。
讀書更容易一點吧,每個訪談讀完後,都可以放下書休息一下。給自己的內心獨白、不想跟彆人說的話,留點時間。
張獻民
16年3月底於Rue de Bruxelles(巴黎第九區布魯塞爾路)片場
真實中國的影像之旅
——我的中國獨立電影情結
許金晶
2013年恰值中國獨立影像展(下簡稱“CIFF”)十周年,作為影展舉辦的青年電影講習班的學員之一,我收到影展王飛老師的徵稿邀請,自然不敢不從。關於中國的獨立電影,我想說的東西很多,但它們大部分已經體現在我在豆瓣和各傢媒體上發錶的獨立電影影評上,剩下的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稀稀拉拉的記憶。我在這裏盡可能地把它們串成綫,連成一篇文章,算是給自己熱愛的影展獻禮。
我真正參加CIFF,實際上隻有2011年那一屆,而2012年那屆本已經做好成為CIFF場刊訪談、影評誌願者的準備,卻因為影展的臨時取消而告吹。然而我跟中國獨立電影的情緣,確實已經持續瞭十年時間。
那是2003年初,還是鼕天,身為北航工科生的我在《中國新聞周刊》實習,期盼畢業後轉型成為一名媒體人。從一位我非常仰慕的周刊老記者那裏,我聽到瞭賈樟柯的名字,隨即看到關於賈導的訪談齣現在新一期的《中國新聞周刊》上。訪談裏除瞭提到賈導經常在我母校北航南門那裏吃燒烤之外,給我印象最深的內容就是那些氣質與風格跟院綫大片迥然不同的賈氏電影作品。
在那年的國慶假期,在北京知春裏那個灰暗逼仄的小屋的客廳——也就是我的住所,我蜷縮在搖搖欲墜的沙發床上,看完瞭《小武》和《站颱》,影片那種混亂、無聊和生活化的細節深深打動瞭我,也激起瞭我這個北漂族的共鳴。實際上,在這個大轉型、大變動的年代,每一個中國年輕人的身上,都能找到小武的影子。賈樟柯的成功在於,他的作品沒有任何說教和居高臨下的態勢,而是用最真實的生活和人物打動觀者,而這種做法恰恰賦予瞭電影永恒的生命力。
打那以後,中國的獨立電影就成為瞭我影像世界裏的最愛。而觀看這些電影的時候,我已經正式成為瞭一名媒體記者,從天壇醫院旁嚎啕大哭的畸形兒父母,到和平裏地鐵站裏專找老外搭訕練英語的前國民黨高官,再到後來那一個個光鮮亮麗的互聯網公司掌舵人,以及那些性格、素養各異的國企中高層管理者,我通過自己的采訪和文字,試圖去記錄,去錶述一個真實、復雜的中國。而在這個時候,中國獨立電影作品對當下國情和現實的準確理解、真實還原,是我媒體工作之餘最大的精神動力。
從北京到上海,再輾轉到南京安居,我逐漸遠離瞭第一綫的媒體工作,遠離瞭那些生動鮮活的現場,然而我內心對中國真實狀況的渴求和關切,卻一點也沒有減弱。幸運的是,我在漢口路南京大學附近找到瞭新浪潮碟屋,在毛老闆的熱情介紹下,我接觸到冠以“真實中國係列”之名的眾多優秀的中國獨立電影:賈樟柯的《任逍遙》、刁亦男的《製服》、黃儒香的《張博士》、李紅旗的《黃金周》、杜海濱的《1428》、楊瑾的《二鼕》等作品。這些都是在新浪潮淘碟時收獲的戰利品。隨後,在2011年的第八屆CIFF和2012年的“青年電影雙周”活動上,我終於得以親臨現場,觀看到《暖鼕》 《梨》 《黑白照片》《老唐頭》等獨立電影佳作。這些作品各自從不同的側麵,展現這個高速發展中的國傢呈現齣來的種種問題和怪象:透過《任逍遙》,我們看到的是中部工業城市在市場化大潮中的日益衰落,以及那些因失業而淪為社會邊緣階層的年輕人們的“少無所依”;透過《製服》,我們看到的是在鬥爭哲學和權力規訓體係浸淫下的普通人的畸形成長;透過《張博士》,我們看到的是時代快速變遷下,老一代人對舊有信仰的堅守和在新時代下的迷失;透過《黑白照片》,我們感受到的是那個理想飛揚與商業主義復興的八十年代上海的再現。對於我來說,這些獨立電影所展現的當代中國景象,比傳統媒體上的報道更加真實,比論壇和微博上的帖子更加豐富,比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論更加形象。
時至今日,對中國獨立電影的觀摩、評論和交流已經成為我生活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得我鍾愛的作傢閻連科在應對媒體將他的作品定位為魔幻現實主義的迴應時說,他所關注的隻是中國的現實,至於旁人感覺魔幻不魔幻,那是另外一迴事。就當下這個“最好的時代”與“最壞的時代”交織的中國而言,越現實的東西就越魔幻,越真實的影像作品就越具有藝術價值。觀看著這些優秀的中國獨立電影,我感覺仿佛仍然延續著自己的媒體生涯,從容行走在中國的大地上,肆意行走,肆意書寫,肆意歌唱……
以此獻給CIFF十周年。
2013.9.17作於竹林齋
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