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蛾 [the marvellous moths of china]

中华美蛾 [the marvellous moths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云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鳞翅目
  • 蛾类
  • 中国昆虫
  • 生物多样性
  • 自然科学
  • 图鉴
  • 摄影
  • 科普
  • 中华美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4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110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marvellous moths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25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大蚕蛾研究团队,几乎都是热爱者,而不是工作者,大家在一起分享研究的成果、发现的成就感、饲养的心得,相互帮助。这个梦想团队,是世界上优秀的美蛾研究智囊。作者追求蝶蛾三十载的时候,出版《中华美蛾》,正当其时,是对既往二十多年对蛾类研究的总结,也是给自己心灵的交代。

这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充满了对美蛾的热爱,抱着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但也不忘记把我的研究对象在美学上升华,提炼出它们极为动人的一面。

内容简介

《中华美娥》介绍了鳞翅目昆虫常用术语、蛾类的生活习性及大蚕蛾科、箩纹蛾科、凤蛾科、燕蛾科、天蛾科、夜蛾科、斑蛾科等的近100种的大型蛾类,每种大型蛾类均介绍了其形态、寄主、分布、习性,展示了卵、幼虫、蛹、成虫完整生活史的照片。


作者简介

吴云,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昆虫摄影工作者,1963年生于昆明, 现任中国昆明世界博览园蝴蝶园园长、国际蝴蝶饲养与展览者协会委员,国内著名蛾蝶生态摄影家。

1992年在美籍华人的资助下创办了中国第1大的蝴蝶博物馆。他参加过林业部组织的一项全国性的摄影行动——给森林昆虫拍生活“写真”,用特写镜头记录包括黄脊竹蝗、松墨天牛等在内一共32种昆虫的一生。在研究蝴蝶的同时,吴云还亲自饲养了几乎全部中国的大蚕蛾种类及其他一些大型蛾类,发现中国蛾类研究的空白和错漏远比蝴蝶更为严重,尤其是大蚕蛾生活史有太多空白和错误。

内页插图

目录

孤独而美丽的追求

体例说明

图解鳞翅目昆虫外部形态专业术语

吴云焦点植物定律

蝶翅画

美蛾种类

一、大蚕蛾科

(一)凤尾大蚕蛾属松科寄主族-

 1.西施美蛾

 2.嫦娥[长尾大蚕蛾]

 3.费丽丝美蛾

 4.云南美蛾

(二)凤尾大蚕蛾属枫香寄主族

 5.貂婵美蛾[黄尾大蚕蛾

 6.贵妃美蛾[红尾大蚕蛾]

 7.绿尾大蚕蛾

 8.月神蛾

 9.中华大蚕蛾[华尾大蚕蛾]

 10.彩云追月蛾[大尾大蚕蛾]

(三)皇蛾属

 11.蛇头蛾[皇蛾]

 12.蛙头蛾[冬青大蚕蛾]

(四)樗蚕蛾属

 13.蔻丽樗蚕蛾

 14.康宁樗蚕蛾

(五)柞蚕属

 15.钩翅大蚕蛾[琥珀蚕]

 16.红目大蚕蛾

 17.明目大蚕蛾

 18.棕目大蚕蛾

 19.柞蚕

 20.山蚕

 21.云南山蚕

 22.天蚕

(六)大蚕蛾属

 23.安娜美蛾[黄目大蚕蛾]

 24.反眼美蛾

 25.银杏美蛾

 26.樟蚕

 27.西娜美蛾[后目大蚕蛾]

 28.红珠美蛾

 29.闭目美蛾

 30.月目美蛾

(七)点目大蚕蛾属

 31.金蚕[点目大蚕蛾]

(八)月亮蛾属

 32.黄月亮美蛾

(九)豹蚕蛾属

 33.金钱豹美蛾

 34.离眼豹美蛾

 35.凤眼豹美蛾

 36.昆明豹美蛾

 37.秋波美豹

 38.红豹美蛾广东亚种

 39.蓝带豹美蛾

 40.重眼豹美蛾

 41.龙袍豹美蛾

(十)透目大蚕蛾属

 42.翡翠蚕

 43.蓝宝石蚕

 44.紫彩冰蛾

(十一)猫眼大蚕蛾属

 45.鹰眼美蛾

 46.红猫眼美蛾

 47.黄猫眼美蛾

二、箩纹蛾科

 48.紫光箩纹蛾

 49.青球箩纹蛾[心电箩纹蛾]

 50.多线箩纹蛾

 51.枯球箩纹蛾

三、凤蛾科

 52.华尾凤蛾

 53.榆凤蛾

四、燕蛾科

 54.大燕蛾

五、天蛾科

 55.鬼脸天蛾

 56.亚洲鹰翅天蛾

 57.黄线天蛾

 58.榆绿天蛾

 59.大蜂鸟蛾[透翅天蛾]

 60.茜草白腰天蛾

 61.夹竹桃天蛾

 62.电光红腹天蛾

 63.锯翅天蛾

 64.小蜂鸟蛾[青背长喙天蛾]

 65.猿面天蛾

 66.黑蕾丝天蛾

六、夜蛾科

 67.玉带太极蛾[玉边魔目夜蛾]

 68.大太极蛾[卷裳目夜蛾]

 69.小太极蛾[旋目夜蛾]

 70.桃红夜蛾

 71.金带拟叶夜蛾

七、斑蛾科

 72.红带透翅斑蛾

 73.马尾松锦斑蛾云南亚种

八、未知种类

 74.反刺

 75.鱼尾

法律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这是一本严谨科学和浪漫艺术完美结合的书,它并不只是呆板照片的简单集结。它在书写作者的传奇人生,对理想清晰而极致的追求、阳春白雪的美、令人动容的敬业精神。这是中国蛾类研究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的珍贵不仅在于让你欣赏到如此美丽动人的照片,更在于列出了每一种蛾子从卵、幼虫、蛹到成虫和寄主植物的完整生活史!这些生活史的每一环,很多种类,是用了两三百年的时间,才被填补完整,用来填补的东西不是照片,是三水:汗水血水泪水,是一个接一个纯净清澈的梦想!

科学不一定就艰涩难懂,科学家也可以同时是一个艺术家。所以,书中照片除了严肃的标本照片,还有一些艺术表现的手法,希望您能用宽厚的、向前看的心态来接受它。这样,若干年后,这本书依旧还是那么新颖靓丽。

尽管我在过去二十年间零星发表了一些美蛾的照片及文章,我所建立的蝴蝶馆、蝴蝶园,和举办的蝴蝶展览,也有超过千万人次的参观总量,并且,在中国和世界各种学术大会上我做了很多美蛾的报告,无数年轻有为的爱好者们也在网络上贡献着他们的成果。但把这二十多年来我所研究的美蛾照片和文字集结出版,却是中国第一次。我只把自己亲自拍摄的美蛾照片出版,这并不代表我忽视别人的成就,而是对科学负责的态度。中国的美蛾,在世界美蛾种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物种的地理分布限制,西方国家虽有发达的出版和研究机构,却也只能望洋兴叹。更何况,不少属于世界第一次的发现,虽然发生在十多年前,我却从未发表,它们只是静静地躺在我的电脑里,因为我不需要评职称,不需要抢先发表,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觉得我只有在最优秀的出版机构,最完美的印刷质量之时,才愿意公诸于众。因此,这些美蛾的集中亮相,也希望能对国际昆虫界做出重要贡献,无数的猜想和研究将因为它的出版而画上句号或加快进程。本书覆盖了几乎全部中国的大蚕蛾和其他科属一些珍稀的、大型美丽的、新发现的种类,包括物种的新发现和生活史的新发现。我想,无论是昆虫学工作者、爱好者、海关、检验检疫官员,还是艺术家,亦或是丝绸产业的专家,本书一定不会使您失望。

二十年前,在追逐蝴蝶的同时,我发现中国蛾类研究的空白和错漏远比蝴蝶更为严重。资料严重匮乏,因为中国的文革,导致出版的资料里有谬误甚至造假,我们应该包容那个年代。但要承认这的确使国人对蛾子的美丽失去了认识的机会。我在为老一代蛾类工作者惋惜的同时,无怨无悔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栉风沐雨餐风露宿在森林里守候黑夜的生活。我追求极致的完美, 二十年来,用坏了15台相机。在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去一次相馆,可以让他们为我一个人冲洗一整夜的胶卷,同时也花光我一个月的收入。为了一张优秀的照片,为了那一年只现身一次的美蛾,为了无数个世界第一次发现,我年复一年,整夜整夜守候在黑暗无边的森林里。拍摄了十多万张的照片,亲手饲养了中国几乎全部的大蚕蛾种类。

有一类美蛾,我把它们称作冰蛾,一年中只在冬天出现十天,而且只在凌晨5到6点飞翔。成虫全年仅仅活动约10个小时,然而它们却非常美丽大型,它们的茧,翠绿得堪比世上最好的翡翠。这个发现,在我写出来之前没有人知道。如果你不能忍受这份辛苦,在人类最深睡眠的那个时段在凌冽北风中去追逐它的舞姿,你如何能拍到它的靓影,又如何知道它们的生活史呢?在我的经验里,在寒冷冬天的这一时段,连狗都懒得起来咬人。只有我,用瑟瑟发抖的双手握紧相机,在寒风刺骨、雾气迷漫的大山里抓拍冰蛾的舞姿。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第二个人愿意在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踩踏着沙沙作响的冰霜,钻进寒冬腊月的大山深处吗?

嫦娥[Actias dubernardi红尾大蚕蛾],在十多年前除我以外的资料里,查不到它一点幼虫的资料。可那些年代涉及它的出版物里,却不负责任地列出它的寄主植物和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一样,是一系列的阔叶植物,甚至在一本描述海南岛蛾类的书里,居然写着它的寄主是胡萝卜!2003年,我终于发现了嫦娥的幼虫,当我把世界上第一幅嫦娥幼虫的照片放在网络上时,全世界的大蚕蛾专家和爱好者都轰动了,与之前大家所熟悉的大蚕蛾的、尤其是绿尾大蚕蛾的幼虫比起来,它就像是从火星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寄主居然是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的松科植物[Pinaceae], 这在中国昆虫界毫无记载。中国所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书籍和论文里也从未提到有大蚕蛾采食松科植物!嫦娥根本就不吃松科以外的植物,更不会吃胡萝卜!从此,我接二连三地发现了一类以松科植物为食的大蚕蛾,欧洲蛾类研究因此而掀起了一阵松科植物大蚕蛾的热潮。

2003年初冬,在著名水城威尼斯国际蝴蝶大会上,我郑重向世界推介了我们已经商业化大规模饲养的、被我命名为嫦娥的红尾大蚕蛾。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当地电视台播出了我的报告。从此,世界人民开始有机会欣赏这个来自东方古国和月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嫦娥。

在河南科技出版社要倾力为我出版此书之前,已经数度有出版社联系我。但,我想,要做,就一定要最美、美到极致、美到不能呼吸。所以,我一直在否定之前的作品,一直不断地跋涉在大山深处。当别人在温暖安全的家里追电视剧时,在和朋友亲人斛光交错中,我却白天在烈日下每一片树叶上寻找着美蛾的幼虫,追逐着蹁跹的彩蝶。夜里在无边的雨丝中守候着希望,等待我心中的美蛾在森林里出现。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我追求蝶蛾三十载的时候,出版《中华美蛾》,正当其时,是对既往二十多年对蛾类研究的总结,也是给自己心灵的交代。这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充满了对美蛾的热爱,抱着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但也不忘记把我的研究对象在美学上升华,提炼出它们最动人的一面。所以,当我拍摄它们的照片时,我是一个极其敬业的摄影师,为了最好的摄影角度,哪怕前面是河流、荆棘,也会趴下去。一次我有幸看到两只交配的绿娘(华艳色蟌Neurobasis chinensis chinensis,世界最美的豆娘),我知道,直到那时它的生活史还是一个迷。我看到它们分开后雌绿娘潜入水底,像虾子一样在水底水草上移动并把卵产在水草茎干里,心中无比激动,这是从未有人发现的秘密。它在水下持续20多分钟产卵和移动,我的数码相机也跟随它没入水中20多分钟,虽然拍到了无比珍贵的镜头,但相机也坏了。还是因为我挑剔的态度,在一个很难的拍摄角度时我不慎把脚踝骨摔裂,助手潘海萍把我背下了山,我在稍微恢复之后跛脚去出席了欧洲的蝴蝶大会。那一次,我记得山路的崎岖从足底传递到她肩头的那份震动,但她坚韧的步伐最终让我感到了稳重的依靠。

美蛾,是我对以大蚕蛾为主的大型美丽蛾子的总称,前人没有这样的称谓。但在具体到每一个种类时,我仍然按照传统的科属分类介绍。同一科内的美蛾,我将按照它们的寄主来分类,这是过去没有的做法。如果我使用了全新的更好的中文名,我会把原有的中文名放在括弧内。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我认为此书应该以大幅的优美照片为主,文字尽量精简,能说明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够了。在可以使用生态照片或艺术照时,就尽量不用呆板的标本照。一些还没有结果的种类,也刊出了已经成功的阶段,为他人提供了线索,也为我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

此书出版之际,我想将二十年间那些在寒冷或是酷热的森林里陪伴我渡过漫漫长夜的助手们的名字写出来,他们是:潘海萍、王文艳、李龙、张国屏、农芬、陆玉兰、姜楠、李丽华、赵琼兰、施爱琴、张彦芳、刘佳敏、和凤玉、华丽琼。不管他们此时在哪里,我都感谢他们曾给予我孤独心灵的安慰、陪我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的青春豪情,我向他们致敬!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曾有过的共同追求、共同理想,是激励我们一生一世的精神食粮。在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里,那些荒野中的迷茫、大漠中的孤烟、面对美蛾的欢呼、长途跋涉的劳累、背着受伤的我涉过激流的惊险、山中小屋挤在一块取暖的幸福、温暖夏夜里流星般划过的萤火虫、冬夜头顶清澈明亮的繁星点点、淙淙溪流边清晨的洗漱,还有林中柴火做出的夹生饭,都将成为永远的甜美的回忆!也感谢我的两个女儿吴蝶梦和吴蝶缘,当她们在美国的白人社会里也以我为无比自豪之时,让我看到自己万水千山走遍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世界级的大蚕蛾研究团队,几乎都是热爱者,而不是工作者,大家在一起分享研究的成果、发现的成就感、饲养的心得,相互帮助。这个梦想团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美蛾研究智囊,他们自己掏钱做研究,不领纳税人一分钱的俸禄,不占有国家的设备,国家的科研经费也永远不会分到他们头上。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为谁在工作,他们永远有无穷的动力,大量的高含金量的科研论文就出自他们之手。比如英国的阿兰?马尔松Alan Marson,在前列腺癌的晚期,仍坚持不懈地饲养,希望在不多的生命里多看几种美丽的大蛾。德国的史蒂芬?诺曼Stefan Naumann,牙科医生,用自己做牙医的收入,维持对蛾类数十年的研究,我们一起在世界顶级大蚕蛾科学杂志《阿波罗》上发表了世界最美最长尾的西施大蚕蛾的生活史。 法国的罗伯特?维奥多斯Robert Vuattoux,多年来一直用自己的退休金,做大蚕蛾不同种类间的杂交试验,培养出前所未见的杂交美蛾。法国的罗伯特?勒迈特Robert Lemaitre和卢森堡的史蒂文?考尔Steven Kohll贡献良多,常常为我排忧解难。而英国的盖瑞?尚德斯Gary Saunders,建筑设计师,对天蛾的研究独树一帜。

我也希望能在此书出版之际,将这个梦想团队的成员一一列出,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感谢他们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避开了“中华美蛾”的内容: 《丝路古道:河西走廊的文明回响》 图书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62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地图册 --- 内容提要 《丝路古道:河西走廊的文明回响》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西北部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历史、地理、人文与生态变迁的重量级学术专著与通俗读物完美结合的力作。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地理为骨架,系统梳理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至近代,这条狭长走廊如何在欧亚大陆文明交汇、物资流通、宗教传播和军事对抗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作者团队历时五年,足迹遍布河西走廊沿线的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地,结合考古发掘报告、馆藏文物资料、古代文献记录(如《史记》《汉书》《沙州志》等),以及最新的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河西走廊图景。全书不仅呈现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注重对微观历史的挖掘,力求还原行走在丝路上的商贾、僧侣、戍卒、工匠的真实生活状态。 本书的显著特点包括: 1. 地理决定论的深度剖析: 详细阐述了河西走廊的独特地理形态——南北祁连山与北山间的“天然廊道”,如何塑造了其战略地位和环境脆弱性。书中首次引入了对近千年气候波动与绿洲变迁的量化分析,解释了古城池兴衰的自然驱动力。 2. 多元文化的交融现场: 重点聚焦于不同文明在走廊上的碰撞与融合。从汉唐的郡县制到西夏、元朝的民族政权,再到佛教东传的辉煌(以莫高窟、榆林窟的艺术史为载体),以及景教、祆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宗教与艺术画卷。 3. 军事与水利工程的宏伟篇章: 详尽考察了汉代的烽燧、长城体系的修建与防御策略,对嘉峪关作为明代边防极点的军事功能进行了建筑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解读。同时,深入探究了走廊赖以生存的古代水利灌溉系统,如汉唐时期的堰渠工程,揭示了绿洲农业的智慧。 4. 物质文明的传输与重塑: 不仅仅关注丝绸和茶叶,更细致梳理了冶金技术、陶瓷烧制工艺、葡萄种植、胡旋舞等具体物品和习俗的西来东往过程,探讨了文化传播中的“在地化”现象。 --- 核心章节亮点 第一部:地貌的呼唤——走廊的诞生与早期文明(史前至秦汉) 本部分追溯了河西走廊地区史前文化(如马家窑文化、四坝文化)的痕迹,强调了地理环境在人类定居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论述了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在走廊上的早期互动,以及汉武帝通西域的战略布局。特别收录了对汉代简牍出土地如居延、肩水金关文书的最新解读,还原了边塞吏卒的日常运作机制。 第二部:佛教的东进与石窟艺术的盛宴(魏晋南北朝至唐) 此部分是全书的艺术高潮。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等代表性遗址的精细考察,分析了印度笈多王朝艺术风格如何经由中亚传入河西,并与本土审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西佛教艺术”流派。书中首次将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图像与当时的社会阶层、财富分布进行了交叉比对分析。 第三部:十字路口的政权更迭与贸易枢纽(五代、宋、西夏) 重点分析了唐末衰落后,河西走廊如何成为多个割据政权角力的舞台,尤其是西夏黑水鹋鞫政权的兴衰。通过对出土西夏文书、党项语碑刻的研究,阐释了西夏在文化上如何吸纳汉文化与佛教,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并控制了重要的国际商路节点。 第四部:边防的铁壁与重塑的绿洲(明代至近代) 聚焦于明代对河西走廊的重新整合,特别是嘉峪关的选址与功能定位。书中详细描述了明代屯田制度在维持边境供给上的作用,以及“海禁”政策对这条内陆丝绸之路影响的复杂程度。最后,本书延伸至近代,探讨了西方探险家、传教士的进入,以及这条古老通道在近代交通格局变迁中的边缘化过程。 --- 作者简介 主编: 陈志远 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西安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荣誉院长。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聚落变迁与水资源利用史的研究,著有《黄河上游的文明基因》等。 合作团队: 本书集合了来自考古学、宗教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五位跨学科专家,确保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古气候重建和水系考古方面具有突破性贡献。 --- 读者对象 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 对中国古代史、丝绸之路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计划前往河西走廊进行文化考察的旅行者和爱好者。 装帧与特色 本书采用高品质铜版纸印刷,确保地图、考古现场照片以及石窟壁画高清彩图的细节得以完美呈现。随书附赠的 《河西走廊古代遗址与水系地图册》(A3尺寸,附有详细图例与年代标注),是研究者进行实地对照的宝贵工具。 《丝路古道:河西走廊的文明回响》不仅是对一条地理通道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创造辉煌文明的赞歌。它邀请读者跨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万国交汇的黄金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种新的居家放松方式——观鸟。虽然我主要关注鸟类,但每次在观察小生境时,总会不经意间注意到那些在花丛中、在灯光下飞舞的蛾子。它们不像鸟那样喧闹,但却以一种更内敛、更具神秘感的方式存在着。我希望《中华美蛾》能够帮助我打破对蛾子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它们内在的美丽和价值。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常见但被忽略的蛾子种类,比如那些有着朴实颜色但花纹却异常精美的,或者那些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蛾子,比如在植物传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我猜想,这本书的图片一定非常精彩,能够清晰地展示蛾子翅膀上的每一道纹理,每一个鳞片,甚至身体上的绒毛。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简单的辨识技巧,下次在户外时,我能更自信地去观察和记录我遇到的蛾子。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吸引蛾子到自家花园的建议,那就更好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将我的观鸟爱好延伸到观蛾,让我的居家时光更加丰富多彩,与自然界建立更深的连接。

评分

我对昆虫的微观世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拥有令人惊叹的色彩和图案的生物。《中华美蛾》这本书,听名字就充满了诱惑力,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夜色中悄然绽放的生命,它们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宝石,拥有着不输于蝴蝶的华丽。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中国的蛾类世界,去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美丽。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蛾类科属的代表性物种,它们各自的显著特征,以及一些让人惊叹的生存策略,比如拟态、伪装,或者它们独特的繁殖行为。如果书中包含关于蛾子身体结构、翅膀鳞片构成等方面的科学解析,那就更好了,这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为何如此美丽。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捧着这本书,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味每一页的画面和文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昆虫王国,感受生命的神奇与多样。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蛾子世界的启蒙读物,让我对这个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它们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秘密。

评分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那些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光的翅膀着迷。小时候,大人总是把蛾子说成是“不吉利”的,但我觉得它们有着一种独特的、低调的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自然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我知道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华美蛾》这本书,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能够讲述蛾子故事的书。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不同种类的蛾子在中国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它们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如何与植物相互依存。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那些传说中的、非常罕见的蛾子的故事,比如是否有以“龙”或“凤”命名的蛾类,它们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怎样的地位。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插画和摄影作品,展现出蛾子翅膀上那些细致入微的纹理和色彩,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美学价值。如果书中还能介绍一些关于蛾子保护的现状和倡议,那就更好了,这能让我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这些夜的精灵。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自然对话的机会,是一次对被低估的美丽的重新发现。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自然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经常在古籍和现代研究文献中搜寻资料。近来,我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生物类群,其中就包括了蛾类。相较于蝶类,关于蛾类的系统性、普及性读物似乎更为稀少,尤其是在聚焦本土物种方面。《中华美蛾》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似乎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推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蛾类图鉴,而是希望能更深入地探讨中国蛾类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历史,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中的意象。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地方特有的、濒危的蛾类物种,以及科学家们为保护这些珍贵物种所做的努力。此外,一个好的自然读物,往往能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中华美蛾》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非常关注的。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蛾类在古代丝绸生产中的作用,或者它们作为某些中药材的来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将生物学知识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蛾类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是一本我一直渴望拥有的书!我对于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蛾子充满了好奇,从小时候在乡间夜晚捕捉萤火虫时,偶然瞥见的翅膀上带着神秘纹路的蛾子,就种下了这份喜爱。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蛾子是被低估的生物,它们不像蝴蝶那样拥有“浪漫”的光环,但它们的夜间生活、伪装技巧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默默贡献,都让我着迷。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中华美蛾》时,那种惊喜感简直难以言喻。封面上的那只巨大的、带着精致斑纹的蛾子,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这本书,去了解那些隐藏在中国大地上,不为人知的蛾子世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蛾子,它们的栖息地、生活习性、独特的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各自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精美的摄影图片来展示它们的“美”,那种只有在夜晚才能捕捉到的、转瞬即逝的惊艳。我梦想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学到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蛾子,甚至有一天,我能像书中的专家一样,在野外辨认出那些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精灵。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书,更是一扇通往自然奥秘的大门,一处涤荡心灵的宁静之地。我太期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