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革命》分为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正文分为六个章节,从六位不同身份、背景和经历的风云人物为什么参加革命之历程,诠释了“为什么要革命”这一看似古老的命题,从而肯定了先辈们为了救中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与探索的积极意义。本书语言流畅,故事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革命》中,六位不同身份、背景和经历的风云人物参加革命之历程,代表性地诠释了“为什么要革命”这一中国革命史的主轴。《为什么要革命》既饱含时代特点,又富有中国特色。
目录
写在前面
正编
一、公益人物、知名律师为什么要革命——以施洋为样本
二、“富二代”、留学生为什么要革命——以彭湃为样本
三、都当军长了为什么要革命——以贺龙为样本
四、“自由撰稿人”为什么要革命——以柔石为样本
五,富家子弟、清华教授为什么要革命——以闻一多为样本
六、农民为什么要革命——以陈先瑞为样本
附编
一、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局
二、“西安事变”的经济意义
三、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开拔时期的经济问题
四、“边币”的故事
五、那时的“货币战争”
六、“皖南事变”后的陕甘宁边区
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在财经工作方面的一个考虑
八、中原突围前后的经济困境
九、也说“打土豪”、“分田地”
十、“吃糖咽菜”与“缺衣少药”
后记
精彩书摘
《为什么要革命》:
施洋3岁时,过继给无子的伯父,但他并未由此过上有双重母爱(生母和伯母)的幸福生活,相反,他的童年生活非常不幸。生父为生活所迫外出谋生,施洋从小就跟着留守在家的伯母、生母、婶母上山砍柴,种瓜种菜,小小年龄,就要学着生火做饭,卖菜卖果。9岁时,才得以跟着父亲读了些《四书》、《五经》。10岁时,父亲染病返乡,不但不能挣钱养家,还要额外支出些钱看病买药,这一年祖父、祖母、伯父等相继弃世,施洋的家中,更趋贫困。
施洋的生父毕竟是读书人,又多年在外闯荡,知道家中欲翻身,儿子必须读书。于是倾其所有,将施洋送到距家十里外的一处私塾。可怜施洋年已11岁,才算正式入学。他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十分刻苦。每日鸡鸣即起,走十几里山路上学。这一路上人烟稀少,荆棘遍地,坟墓时现。白天都见不到几个人,何况有时学晚了还要走夜路。私塾的教师多次和施洋说可以晚点来,但施洋向学心切,从不迟到。有时起晚了,会忍不住急得哭起来,饭也不吃,跑去上学。学了一天,回家路上,还要拾薪砍柴,背回家中。施洋,就是这样一个好学、懂事的贫苦农村孩子。
施洋读书之刻苦,在当地已传为佳话。据传当年施洋家穷得已点不起油灯,晚上只得跑到村里一座叫隆兴观的道观中读书。冬天朔风怒号,寒气逼人,施洋冻得不行,便想了一个法子:削了一根又光又滑的圆木棍放在脚下,边读书边来回搓动木棍取暖。这真是可以和悬梁刺股等传说一同载入励志故事。
到了施洋14岁时,家中更加穷困。已到了“饔飨莫给,日不举火”的悲惨地步。施洋一边读书,一边要帮助家中汲水灌田,排水砍柴。一边要侍奉二位伯母(伯父有一妻一妾)并照顾伯母所生两位妹妹,还要照料生病的父亲和自己的生母。这样的读耕生活,他一直过到17岁。也就是说,一直到17岁,施洋都未出过县境,性格上也是“寡言笑”,都说他是个木讷之人。又有谁能想到,这个贫穷的农村青年,数年后会成为一个口若悬河的知名律师呢?
施洋18岁时完婚,岳家家境要略好一些,夫人郭氏也颇贤良,在岳家和夫人的资助下,施洋终于走出大山,考入郧阳府立农业学堂,学习蚕科。听起来像个新式学校,实际上当时科举未废,这所学校校风并不好,学生大多是来混文凭的。想象一下如今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上的一些学校,对这所学校的情形即可思过半也。施洋却是这所学校的一个“特别学生”,只念过点四书五经,从未接触过近代科学的施洋,只是初入学的第一学期成绩中等,此后每次考试均列最优。1910年毕业时,名列“最优等第一”,也就是全校第一名。
施洋在校几年,不仅学业大有长进,为人处世也变化颇大。他不忍心也不甘于花老婆的钱,每逢假期,就奔走于郧阳乡间做些小买卖。据称“每当假期,辄未在家中安居一日,跋涉四方,手足胼胝,形容憔悴。”施洋祖上是做过商人的,他血液中虽有此遗传基因,但运气欠佳,从未发财,只能是挣点蝇头小利,聊胜于无。但从中锻炼了为人处世的才干,倒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收获。
施洋毕业后,在郧阳待了一段时间,恰逢辛亥革命爆发,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他待在郧阳没有机会,又没有钱,只得返回家乡。
……
前言/序言
为什么要革命?
这是一个几十年前从没想过,也无需去想的问题。因为答案在历史教科书中早已写明:旧中国饿殍遍野,疮痍满目,工人都在酝酿罢工,农民都在等着暴动,士兵都在盼着兵变,就是读书人,也都在寻找机会奔往光明、奔赴延安。党只要拿根火柴“嚓”地一点,革命的火焰便会熊熊燃起。
这是一个几十年后开始思索,并颇感困惑的问题。原来并非共产党人振臂一呼,人民群众便都积极响应——大部分中国老百姓,还是期盼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想也不愿革命。原来农民“暴动”的最初动机,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地得些财物。所以一些农民“暴动”时,不仅举着梭镖,还拿着麻袋;原来奔赴延安的人中,也有的仅是因为“听说延安男女关系有趣”,原来……
在历史上,“革命”曾是极具魔力的一个词语。革命,显然是正当的、合法的。而当下“革命”一词,早已褪去了神圣的光环,事实上,岂止是已变得不那么神圣,反倒是有点贬义,有点嘲讽了。前辈那种“惟有革命是救中国的出路”(李大钊语)的认识,那种“革命一定要‘革之又革’”(冯玉祥语)的急迫,今日之人,已实难理解。
海内外某些学者早就说过,辛亥革命没有意义——推翻了满清,军阀混战或许更糟;土地革命没有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正在走向快车道,不革命或许更好;“文化大革命”当然更没有意义,那是中央都有决议的——“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网上一些帖子早已提及,一些知名的革命史实都是假的,狼牙山五壮士是假的,南泥湾其实是种大烟,不是什么“陕北的好江南”,邱少云是假的,雷锋也是假的……
如何评价这类“革命虚无论”和“革命虚假论”,不是我这支笨拙的笔能够胜任的。我只知道,前辈为了救中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探索,绝不会是没有意义的;我只知道,先烈为了理想和信仰,牺牲了个人前程,牺牲了亲人家庭,乃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是泰山不移的历史事实。
为什么要革命,是以一个问号开始的,到结尾时依然是一个问号。历史要发展,就离不开革命。革命并非只有过去式,还应是现在式和将来式。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革命,似乎总要付出更多的鲜血和生命,而前辈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一定会留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正能量。
丁晓山
2016年10月于
首都师范大学
为什么要革命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