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查尔斯·A.比尔德,[美] 玛丽·R.比尔德 著,许亚芬,于干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29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美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短短几百年,一片蛮荒的美洲殖民地相继从农业帝国发展为工业帝国,后竟成为zui具影响的超级大国,是什么给了美国文明兴起的动力?

  由美国20世纪zui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查尔斯?比尔德和他的夫人合著的《美国文明的兴起》,带我们重返历史之途,一览美国文明的发展轨迹。

  作者查尔斯·比尔德是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即从社会经济的背景来分析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批准。这种对社会史和经济史的关注也影响到了他对于美国历史的编撰。《美国文明的兴起》其中的一条主线即美国从农业帝国发展为工业帝国的历程。工业、技术、科学是作者阐释的重要方面,同时比尔德也关注社会文化的演变,从对殖民地时期“文化和神学”的论述到共和国时期“神学和科学”的论述可见一斑。因此,虽然有评论说这部通史是为美国民主制度投票的杰作,但它却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而是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多元视角去展现美国历史的多层次的长卷。此书拓展了传统史学的视野,关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历史中的普通人成为比尔德书写的对象,书中有章节专门论述妇女在美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这是新史学的一个突破。虽然近些年有关美国史的著作不断涌现,但本书的叙事内容独树一帜,很有特色,全面展示出四百年来美国文明的历史画卷。

  此次商务印书馆推出的120年纪念精装珍藏本《美国文明的兴起》,首次配以展现美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图片十几幅,比如与平民主义运动、反托拉斯和工业革命等主题相关的场景;每章章首并配以反映所述时代和内容的插画。本书装帧设计精美,采用皮面精装,加以烫金热压工艺;函套设计新颖美观,选用图片与本书主题契合,色彩和谐,立体感强,每册书并配以藏书票一张,限量3000册。


内容简介

  《美国文明的兴起》由美国20世纪zui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查尔斯?比尔德和他的夫人合著,是一部引人入胜之作。它的内容包罗宏富,笔锋雄健,大大拓宽了传统历史著作的狭窄的视角,把文化史看成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力图展现文明这个“成长中的有机体的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描绘出一幅五色斑斓的美国历史画卷。这部巨大的历史综合之作是对学院式的历史著作的一个突破,出版后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再重版并增订。在比尔德逝世以后,有的美国报刊曾投票推选这部书为阐释美国民主制的zui佳著作。

  美国文明特别是它的民主政治,虽源于欧洲,但它并不是欧洲文明的简单的延长,而是欧洲文明与美洲荒原的新的历史结合。现代美国文明建立在过去的复杂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既是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又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本书把美国文明的演进过程解释为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升进,突出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着力于展现美国人民巨大的集体能量和对进步的勇敢的追求。随着工业革命的飞快发展,美国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及它的现代商业文明也相应地改变与扩展。工业革命不仅给美国人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带来迅速的巨变,它所释放的巨大经济能量也改造着整个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对文化、知识的兴趣、美术欣赏、哲学观点等都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查尔斯·A.比尔德((Charles Austin Beard,1874—1948),20世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史学经济学派创始人、也是美国进步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190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07起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5至191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1917年起任纽约市公共事业训练学校校长五年。曾与杜威、凡勃伦和罗宾逊共同创办社会研究新学院。1926年当选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1933年当选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比尔德一生写了60部著作(包括与别人合作),他的史学思想与进步主义史学派共命运,支配美国史学界近30年之久。


精彩书评

  《美国文明的兴起》在20世纪出版的通史性的美国史著作中,是一部引人入胜之作。它所展示的五色斑斓的美国历史画卷,把都市与乡村的生活风俗画,民主政治、社会和工人运动的时代剪影,教育、科学与文学艺术的速写,都熔于一炉,不愧为大家手笔,全书文采飞扬,夹叙夹议,义理词章兼而有之,表现了作者具有深厚的传统史学功力,又能推陈出新。

  ——北京大学 罗荣渠


目录

上卷 农业时代

第一章 英国的殖民奥秘

第二章 美洲13个殖民地结构基础的奠定

第三章 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成长

第四章 殖民地时期的美洲

第五章 伦敦与殖民地的冲突

第六章 独立和国内矛盾

第七章 平民主义与反动

第八章 全国性政党的兴起

第九章 农业帝国主义与力量均势

第十章 年轻的共和国

第十一章 新农业州

第十二章 杰克逊的民主党——一个胜利的农民工人党

第十三章 西进到达太平洋

第十四章 经济势力的彻底胜利

第十五章 经济趋势中的政治活动

第十六章 浪漫主义的与现实主义的民主政治

下卷 工业时代

第十七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八章 美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十九章 大陆的扩张

第二十章 企业的凯歌

第二十一章 全国劳工运动的兴起

第二十二章 农业的三重革命

第二十三章 发财和享乐的政治

第二十四章 征服更多的世界

第二十五章 镀金时代

第二十六章 美利坚帝国

第二十七章 走向社会民主

第二十八章 力量均势中的美国

第二十九章 正常状态的追求

第三十章 幻影的破灭

第三十一章 机器时代

索引

精彩书摘

  美国的第二次革命

  1861年春,这场制止不住的冲突,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然降临到这个犹豫不决和迷惑不解的国家中。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全国战火纷飞,人民群众陷于痛苦、灾难和斗争的冲击之中,报纸每天的大标题耸人听闻,使得在这个时代中生活和遭难的男男女女都在忧心忡忡。

  因此,所有那些写到这场冲突的人自然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字眼。在美国政府的记录中,正式把这场冲突称为叛乱的战争,从而就含蓄地把叛国的烙印打在为南部邦联服务的那些人身上。南方一位主要的政治家亚历山大·斯蒂芬斯,为了洗刷这一恶名,并为了把合法的正义性作为盾牌,在他关于这场冲突的历史巨著中,把它称为州际之战。这原来也是联邦政府所采取的名称,却遭到了人们的异议;除了它包含大量的假设外,还非常不准确,因为在一些边境州内,这场武装冲突是一场游击战争,而且在弗吉尼亚,内部的冲突最后使若干县分离出去,并在新的州宪法庇护下成为西弗吉尼亚州。最近,著名的历史学家爱德华·钱宁把他讨论这一时期的著作命名为《南方独立之战》——这一名称虽然相当准确,却嫌有一点抽象。

  事实上,所有这些说法都会使人误解,因为它们过分强调了这个大结局中的武力因素。毫无疑问,这是战争,一场巨大的、横扫一切的、毋庸置疑的战争,正如卡莱尔后来所说的。几年之中,它所带来的痛苦,就像一幅棺衣覆盖在这个国家的上空。但是,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萋萋芳草掩盖了残酷的伤痕,斑斑锈迹的刀枪沉入了热情的土地。

  当时的经济学家和律师们十分镇定地注视着这一场景,发现这场武装冲突仅是这场政治大变动的一个阶段,一个过渡的阶段;说到底,这场所谓的内战,或州际之战,按照罗马编年史家的说法,它是一场社会战争,其结果无疑是在政府管理中建立一种新的权力,在阶级的排列组合,财富的积累和分配,工业的发展过程,以及从先辈传下来的宪法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变化。仅仅由于气候、土壤和地理等偶然因素引起的战争,那是局部性的战争。如果种植园集团在整个工业地区分布均匀,造成的裂痕是水平的而不是垂直的,那么这场制止不住的冲突就会以别种方法来加以解决,随之也会产生别种合乎逻辑的防御机制。

  无论如何,不能容许用偶然事件或各种说法来模糊这场斗争的内在性质。如果英国资产阶级推翻国王和贵族权力的行动被大家称为清教徒革命,如果法国资产阶级和农民推翻国王、贵族和僧侣的行动被称为法国大革命,那么为了准确起见,我们也不得不以同样的用语来形容这场社会大变动,因为在这场大变动中,北部和西部的资本家、劳工和农场主也把南方种植园贵族从全国性政府的权力中驱逐出去。如果按照宇宙的历史来看,这场战斗是转瞬即逝的偶然事件,但社会革命却具有本质的、惊人的后果。

  这个时代的战斗和战役情况,对于军事战略家当然是重要的;冲突中的悲剧和英雄主义,为爱国者提供了灵感,为史诗的制造者提供了传奇故事。但是这场动乱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此。它在于大量事物的本质之中,这些事物由金融、商业、资本、工业、铁路和农业的统计报告,由宪法的各种条款,以及由法律条编的内容所勾画出来——总之,正是这些平凡无聊的档案表明,这场所谓的内战,事实上是美国的第二次革命,而在严格意义上说,则是第一次革命。

  使这一斗争加剧的武装斗争,只不过是使这一不可避免的事物加速到来。正如当时人们说的,南方是为反对人口调查统计而战,因为这个统计表明了工业资本的积累,工业大王的倍增,铁路系统的扩张,自由农场主耕种的土地的扩大。也正如先辈们相当准确地说过的,种植园的各州和商业的各州其势力一度是平衡的;到了1860年,这种平衡已不复存在了。

  当这一场大悲剧结束时,统计学家们降临到舞台上来进行计算,全世界在谈到记录下来的鲜血和财富的可怕代价时都被惊得目瞪口呆。虽然全面而精确的数字还得不到,而最谨慎的统计数字又其说不一,但总数之巨大却是使人们的心灵震骇的。在北方,死亡36万人,伤27.5万人以上。在南方,为这场失败的事业献出生命的约25万人,受伤人数不详。因此,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共有60万士兵为了尽忠而献出了一切。

  财富的损失就不容易估价了。光是双方的军事支出就达到约50亿美元,3年重建的支出又加上30亿美元。从严格的意义来说,战争中的财产损失,付给生还士兵的年金,由于精力受到巨大牵制而引起的经济损失,都是为了维护联邦而付出的代价。因此,不可能作出总的估计,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场冲突中金钱的代价大大超过了奴隶的价值。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根源是幸福的。

  无论战争的损失和消耗,甚至战场上的英勇行为(成千的回忆录和历史著作如此高尚地描述过它),毕竟都不是持续多年和改变美国社会的这一伟大过程的最后状态。从一种观点来看,战争的确是结束了,而且其结局照例超过在这一长剧中扮演了各种角色的群众的目的和想象。从更广泛的方面来看,这场内部冲突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种植园贵族的毁灭,而过去他们在北方农场主和工匠的帮助下,实际上统治了美国达一代人之久。从这一结果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一种新的联合力量已经获得无可争辩的胜利,它就是:北方资本家和在这场冲突中变得富足和在数量上越来越多的自由农场主的联合。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由于这些不能低估的事实,使这一场内战成为一场社会革命。

  这场革命而且是彻底的。毫无疑问,由于这场横扫一切的战争而使种植园主阶级遭到的毁灭,远比第一次法国政治大变动中僧侣和贵族所遭到的毁灭更加彻底,因为种植园制度的经济基础,包括奴隶制本身,都在事变的过程中完全被粉碎了。在南方的广大区域里,大庄园已被焚毁和掠夺一空,建筑物倒塌了,工具和牲口被消耗完了。南部邦联的债券和纸币在他们持有者手中已经变得分文不值,要想把农业恢复到过去的高水平,却很少有流动资本可资使用。灾难接踵而至,欠北方商人和资本家的旧债,的确已经过期很久了,现在由北方刺刀支持下的联邦法庭准许以扣押财物来偿还。为了使南方彻底毁灭,种植园贵族还受到华盛顿战胜者的军事统治,而它自己的领袖们,除了某些例外,都被依法逐出各州和全国性政府的信任和影响之外。最后,这个新的联合体还受到已解放的奴隶的支持,这些人已由白人胜利者赋予了选举权。

  这场革命中最关键性的一着——虽然绝不像有些时候所说的那样关系重大——就是没收,或者用好听的词来说,就是废除种植园主在劳动力上的财产。不管对这件事情执什么道德观点,反正结果是奴隶主拥有的约值40亿美元的“货物”被无偿地完全摧毁了。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司法史上最大的一次没收行动。甚至这样做也还不能满足某些激进派的胃口。极端主义者要求执行得更具有毁灭性,把庄园转交给耕种它的奴隶们,但是此举太不符合在华盛顿指挥联邦事务的那些人的脾气了。

  ……


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非常精美的一本书

评分

京东的东东值得信赖,收到宝贝很喜欢,立刻马上就打开。看了网友们的评价才来买的,果然没让我失望,确实很好,点赞全五星好评!

评分

大部头,慢慢读,期待有收获。

评分

质量很好,装帧太棒了!

评分

相当不错,优惠力度大,书籍好。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好评,很厚重,价格很贵,总体超值

评分

在京东买书就是方便!不过近期买书太多来不及细看,万一有装订质量问题请给予调换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本 馆庆120)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