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命之网》是对当代复杂性科学、系统论和深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介绍的首部著作。全书从自组织、耗散结构、混沌研究、自创生理论、进化理论的方向对生命与生态环境的历史、前景与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介绍了从机械世界观到整体生态世界观的重要飞跃,为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生命之网》对研究发展对策、生态环境与生态学发展史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适合大众读者了解当代深层生态学与复杂性科学的进展。     
作者简介
     F.卡普拉,从维也纳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欧美若干所大学从事高能物理研究。他在现代科学的哲学含义上进行了大量的写作和讲座,并著有《物理学之道》、《转折点》、《不寻常的智慧》等书。他目前在位于美国加州伯克利的生态教育中心担任主任,与妻子和女儿居住在伯克利。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篇  文化背景
第1章  深层生态学——一个新的认识方法
第二篇  系统思维的兴起
第2章  从部分到整体
第3章  系统论
第4章  头脑的逻辑
第三篇  画谜的拼片
第5章  自组织模型
第6章  复杂性的数学
第四篇  生命的本性
第7章  一个新的综合
第8章  耗散结构
第9章  自制作
第10章  生命的展现
第11章  生出一个世界
第12章  知晓之知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贝特森再探
后记:生态教育      
前言/序言
     194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写了一本小册子《什么是生命?》,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关于基因分子结构的清晰而令人信服的假说。这本书促使生物学家以新的思路去考虑遗传学,从而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前沿——分子生物学。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这一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发现成就,以遗传密码的破解作为其巅峰。然而,这些惊人丰富的进展并未让生物学家更接近于回答薛定谔在其书名中所提出的问题;他们也回答不了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数百年的许多相关的问题:复杂的结构如何从分子的随机组合中演化出来?智能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意识?
  分子生物学家找出了生命的基本构件,但是这未能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体的整体生命活动。25年前,分子生物学权威西德尼·布伦纳(Sidney Brenner)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在过去60年内的全部研究工作可以看成一段长长的插曲;……现在此节目演完了,我们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处——原来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答;受伤的生物体如何准确无误地再生出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结构?生物体如何由卵长成?……我认为在以后25年中,我们需要教会生物学家使用另一种表述,……我现在尚不清楚它叫什么,还没有人知道。……将全部生物逻辑都归结在分子水平上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也许需要超越那种机械的机制”。
  在布伦纳作出上述评论之后,的确出现了一种理解复杂而高度整体性生命系统的新表述方式。不同的学者给予它不同的名称——“动态系统理论”、“复杂性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网络动力学”等。这些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混沌吸引子(chaotic attrator)、分形(fractal)、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和自创生网络(autopoietic network)等。    
				
 
				
				
					星辰低语:宇宙深处的文明回响  图书简介  《星辰低语:宇宙深处的文明回响》并非一本关于生命起源或生物进化的书籍,它是一部宏大的宇宙史诗,一部对未知文明、超越性智慧以及时空本质的深度探索。本书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已知和未知的宇宙疆域,不再局限于地球的生物圈内,而是将视角拉升至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尺度,探讨那些可能早已消逝、正在演化或尚未诞生的智慧文明的故事与哲学。  本书的叙事横跨数十亿年的宇宙时间轴,从宇宙大爆炸后最早期的恒星形成,到遥远未来黑洞蒸发之际的终极熵寂。它以天文学、理论物理学和哲学思辨为基石,构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假想场景和基于现有科学推测的文明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寂静的广袤与回声的寻求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宇宙尺度下的“大筛选”理论的细致剖析,但其核心关注点并非地球生命的脆弱性,而是宇宙中智慧生命出现的概率与周期性。  1. 费米悖论的几何学解析: 我们将费米悖论从简单的“他们在哪儿?”提升到“他们在什么形态下存在?”的层面。书中探讨了“卡尔达肖夫等级”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基于信息熵与能量梯度利用效率的文明分级新模型——“冯·诺依曼效率指数”。这部分详尽分析了,为何一个先进文明可能选择“内向沉降”,即将其所有资源和计算力投入到模拟宇宙或超维计算中,而非进行可见的星际扩张。我们研究了基于量子纠缠的超光速通讯的可能性边界,以及信息在时空曲率中传播的物理限制。  2. 欧姆定律的宇宙化身: 这一章节深入研究了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它考察了硅基生命、等离子体生命乃至基于暗物质/暗能量相互作用的“非标准生命体”的理论框架。我们不关注细胞结构,而是关注信息处理的载体与机制。例如,在超新星遗迹的极端高能环境中,是否存在能够利用伽马射线爆发作为计算资源的“脉冲文明”?在围绕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边缘,是否存在以引力波为通讯媒介的“潮汐文明”?这些讨论完全基于对现有物理定律极限条件的推演,旨在拓宽我们对“智能”的定义边界。  3. 宇宙背景的“噪音”与“信号”: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人类接收到的所有射电信号、引力波异常事件以及疑似“人工制品”的背景辐射。不同于传统的搜寻地外文明(SETI)方法,本书侧重于从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微小波动中寻找非随机的、具有高度结构性的信息残留,如同寻找史前文明遗留下的、被宇宙尘埃掩埋的巨大工程结构在时空中的热力学印记。   第二部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作品  第二部分将叙事焦点转向那些可能存在的、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跨越星系尺度的宏大工程与哲学遗迹。  4. 戴森球的演化与“内爆”: 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戴森球(Dyson Swarm)的经典描述。书中描绘了“后戴森时代”的文明形态——“时间结构工程师”。这些文明已能操控时空结构本身,进行有目的的“时空折叠”以实现跨越,或者将自身的存在形式转化为纯粹的信息流,嵌入宇宙的基本常数之中,以求达到与宇宙同寿的目的。一个关键章节探讨了“冯·诺依曼探测器”的终极命运:它们是耗尽能量后静默,还是进化为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优化的、基于引力波波动的“播种者”?  5. 维度间的“建筑师”: 基于弦论和M理论的推测,本书构建了一个关于“维度工程”的理论模型。如果一个文明掌握了操纵额外维度结构的能力,他们的“城市”和“工具”将如何表现?我们设想了一种存在于第五维以上的“实体”,它们对我们三维世界的影响可能仅仅表现为对物理常数或基础力的微小、周期性的扰动。这些“建筑师”的目的,可能不是征服或交流,而是为了稳定他们自身更高维度的结构,而我们的宇宙仅仅是其稳定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或“散热片”。  6. 文明的“墓碑”与“灯塔”: 本书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信息惰性”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某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可能因为达到了某种计算饱和点,而选择将所有知识编码进宇宙的基本结构中,留下“信息熵极低”的遗迹,这些遗迹在数亿年后仍能被后来的文明解码。我们推测了这些“信息灯塔”可能采用的编码方式——也许是利用中子星的精确自转周期,也许是利用夸克物质的特定排列模式。这是一种超越了电磁波和粒子束的、对宇宙自身的“编程”。   第三部分:哲学的回归与终极的寂静  最终部分将视角收缩,探讨人类在理解这些宇宙尺度现象后,对自身存在意义的重新定位。  7. 存在的概率与意义的重构: 面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无限复杂与永恒演化的文明,人类文明的短暂和局限性变得愈发清晰。然而,本书强调,知识的边界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发现这些超越性智慧的痕迹,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存在证明。我们探讨了在宏大宇宙背景下,“意义”是否可以被定义为“信息复杂度的最高体现”。  8. 宇宙的“意识”与热寂的边界: 最后的篇章转向了终极的哲学猜想:整个宇宙是否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大的、缓慢运作的计算系统?在宇宙的终极热寂到来之前,是否存在一个“信息临界点”,即所有信息被完全均匀分布的寂静状态。本书认为,真正的文明回响,可能不是来自于活跃的信号,而是来自于这种“结构性寂静”本身——那是所有可能性的终极收敛。  《星辰低语》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严谨且充满思辨性的宇宙图景,它回避了对地球生命的直接描写,专注于探索宇宙结构本身所能承载的智慧极限与潜在形态。它是一本献给所有对星空之外的物理、信息与存在形式抱有终极好奇心的读者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