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蓋瞭劍橋城市和劍橋大學的曆史、文化、建築、學院、名人、畢業典禮、實驗室、博物館、植物園、晚宴、研究所、春節晚會、教堂、名人墓地,還包括劍橋大學著名校友的故居
《劍橋時光》是作者在劍橋大學訪學和攻讀學位期間生活、學習和考察的經曆。本書涵蓋瞭劍橋城市和劍橋大學的曆史、文化、建築、學院、名人、畢業典禮、實驗室、博物館、植物園、晚宴、研究所、春節晚會、教堂、名人墓地,還包括劍橋大學著名校友的故居,如達爾文故居、牛頓故居和奧利弗?剋倫威爾故居。
IV 劍橋時光
目 錄
第一章 漫步劍橋 001
第三章 老鷹酒吧 035
第二章 格蘭切斯特 025
第四章 劍橋大學的學院 039
V 目 錄
第五章 畢業典禮 153
第七章 劍橋大學的博物館 167
第六章 卡文迪什實驗室 163
第八章 劍橋大學的植物園 181
VI 劍橋時光
第九章 晚宴 189
第十一章 劍橋的春晚 199
第十章 李約瑟研究所 193
第十二章 劍橋的教堂 203
目 錄
VII 目 錄
第十三章 劍橋的公墓 209
第十五章 在劍橋的日子 229
第十四章 劍橋大學著名校友故居 219
附錄3 劍橋的主要教堂 250
附錄2 劍橋大學諾貝爾奬得主 247
附錄1 劍橋大學的學院 246
第一章002劍橋時光劍河蜿蜒流淌的清波,哺育瞭劍橋這座小城的繁榮和富庶。這兒曾經是鐵器時代的不列顛凱爾特人居住的地方,在後來的曆史記載中,查理王所稱的蠻荒時代的野蠻人,指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凱爾特人。然而,凱爾特人不會想到,在幾百年後,他們的後代會成為這個世界上令許多人都羨慕的文明驕子。史料記載,劍橋大學的第一批學生,就是曾經野蠻的不列顛凱爾特人。1209年,牛津大學的兩名哲學傢被指控謀殺瞭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將他們判處絞刑。為瞭錶示抗議,牛津大學的教師們有一段時間停止授課,紛紛離去。其中一部分學者為逃離暴亂,從牛津來到小鎮劍橋避難。這所引領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學由此而誕生。也就是說,劍橋大學的曆史是從1209年開始的。牛津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劍橋則是“城市中有大學”。“啓濛之所,智識之源”是劍橋大學的校訓。劍橋大學的31個學院分布在劍河兩岸、城市之中,構成瞭劍橋的中心布局。徜徉在劍橋令人迷醉的風光裏,感受劍橋古老、悠久、輝煌的生機,宛如城堡的建築,夢幻迷離的街道,綠茵茵的草坪,繁花似錦的公園,讓人流連忘返、魂牽夢繞。003第一章漫步劍橋劍橋大學城評議會堂004劍橋時光劍河,流經城市,穿越校園。撐篙泛舟水麵,風格迥異的學院景緻一覽無餘:三一學院聲名顯赫、國王學院大氣磅礴、王後學院婉約精緻……從南嚮北依次是銀街橋、數學橋、國王橋、剋萊爾橋、葛蘭特旅社橋、三一橋、廚房橋、嘆息橋、莫德林橋……劍河水蜿蜒流淌,兩岸垂柳成蔭,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在劍橋的街上行走,很容易就被古樸而濃鬱的學術氣息淨化,變得與世無爭,心情放鬆。聖瑪麗大教堂(GreatStMary’sChurch)聳立在劍橋的城市中心,教堂西門南側石牆上有一圓形刻標,這是1732年被標注的基準點,用來標明劍橋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前麵有兩尊銅製的劍橋模型地圖,是為紀念伊麗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製作的。從市中心的聖瑪麗大教堂開始,沿著123級陡峭的颱階拾級而上,到達頂部的塔樓可以俯瞰全城。劍橋街道的格局幾個世紀以來都未曾改變。我們就是以聖瑪麗大教堂為起點,開始漫步劍橋的大街小巷。聖瑪麗大教堂的西麵是評議會堂(SenateHouse),高大的白色建築典雅莊重,劍橋大學學生的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就在這裏舉行,是劍橋最莊嚴神聖之地,呈現齣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評議會堂旁邊的那棟大樓是舊學校(TheOldSchools),現在又稱為大學辦公機構(UniversityOffices),它是劍橋大學的“心髒”,是最高管理層辦公的地方,幾百年來劍橋大學的各項決策都在這裏製定。聖瑪麗大教堂的東麵是集市。中世紀以來,人們就在這裏擺起瞭貨攤。現在這裏依然是攤棚櫛比、人群熙攘。這裏彌漫著丁香、奶酪、海鮮的氣息,有鮮花、水果、蔬菜、小吃、書籍、古董、皮貨等。集市的北麵是玫瑰新月街,位於玫瑰新月街街角的一座建築叫做玫瑰新月(RoseCrescent),據說這裏曾經是培根的住所,後來成瞭煙草商的煙店,它的老顧客包括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Tennyson)和愛德華.菲茨傑拉德(EdwardFitzgerald)。現在,牆上的銅製銘牌刻著一首《煙草的頌歌》(OddtoTobacco)。這首詩齣自詩人查爾斯.斯圖爾特.卡爾佛列(CharlesStuartCalverley)之筆,是他1862年擔任基督學院院士005第一章漫步劍橋的時候寫的。玫瑰新月街兩側店鋪林立,有時裝店、化妝品店、兒童用品商店等。集市的南邊是市政廳(TheGuildhall)、遊客信息中心(TouristInformationCentre)等。在市政廳背後是一座1874年建的榖物交易所(CornExchange),如今被用作多功能廳,是劍橋最大的一個劇院,會定期在這裏舉行歌舞劇、音樂會等錶演。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著名的經濟學傢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發起和資助瞭這座藝術劇場。凱恩斯的妻子俄羅斯芭蕾舞演員莉迪婭.洛普科娃(LydiaLopokova)曾在這裏齣演瞭易蔔生《玩偶之傢》裏的娜拉。
遊客信息中心對麵路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即聖愛德華國王與殉教者教堂(StEdward,KingandMartyr),附近有兩傢曆史悠久的古舊書店,分彆是鬧鬼書店(TheHauntedBookshop)和大衛書店(G.David)。據說,當年還在國王學院上學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是大衛書店的常客。這劇院(原榖物交易所)
006劍橋時光兩傢書店隱匿在劍橋市中心聖愛德華巷(StEdward’sPassage),即國王學院對麵的小巷裏,是兩傢深藏不露的古舊書店。這裏是淘書者的絕佳去處,在劍橋的日子裏我們也會不時來這裏逛逛,每每來到這裏都會感到被一股書捲氣縈繞。大衛書店建於1896年,分地上地下兩層,曆史、科學、藝術、建築、文學、考古、詩作、軍事、生物、烹飪、園藝等。不大的書店裏擺滿瞭各種圖書。古舊書籍是其特色,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珍本圖書。書店雖然地處繁華的市場中心,但絕對是鬧市中的幽靜之地,可謂小巷自有書香浮動。毗鄰鬧鬼書店的是靛藍色咖啡屋(IndigoCoffeeHouse),古香古色,格調典雅。
集市的東麵有咖啡館、酒吧、飯店、商店、時裝店、銀行等。漫步在劍橋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劍橋不僅是傲世的學術重鎮,也是繁華的集鎮。
聖瑪麗大教堂的北麵是劍橋大學齣版社的書店,是英國最古老的書店之一,其開業時間可以追溯到1581年。聖瑪麗大教堂的南麵有一傢百年老店,專門齣售劍橋大學品牌的服裝、帽子、領帶等。
國王大道(King’sParade)——特蘭平頓街(TrumpingtonStreet)以聖瑪麗大教堂為起點,沿著國王大道嚮南前行,不遠處可見一組龐大的建築群,這就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六世(HenryⅥ)設立創建的學院,國王學院(King’sCollege)由此得名。劍橋大學的許多學院都是由曆代皇傢權貴或名人齣資捐助興建或改建的,一些學院就以捐助人的名字而命名。國王學院的主要入口是壯觀的19世紀新哥特式門樓,大門上的雕刻圖案是亨利七世的都鐸徽章。學院的門樓和石製屏風大氣恢宏,美輪美奐,彆具一格,堪稱建築之傑作,是建築大師的大手筆。學院前庭院大草坪中間矗立的噴泉建於1879年,噴泉上是亨利六世的銅像。學院內哥特式風格的禮拜堂巍峨聳立,是劍橋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
老實講,我是一個對語言要求極高的人,很多暢銷書的文字堆砌對我來說簡直是煎熬。但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充滿瞭古老而迷人的力量感。它的句子長短錯落有緻,節奏感極強,有一種古典音樂中賦格麯的復雜美感,每一個分句都像是精心打磨過的樂器,演奏齣和諧又富有張力的樂章。作者在用詞的選擇上,那種剋製和精準度令人嘆服,他避免瞭一切浮誇的形容詞,而是通過精確的名詞和動詞來構建場景,使得畫麵感極其乾淨利落,卻又蘊含著無窮的張力。閱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字背後作者的呼吸和心跳,這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近乎耳語般的交流。它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重塑世界”,讓讀者完全沉浸到他構建的那個由純粹語言構築的維度之中,體驗那種被優美文字包裹的極緻閱讀快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流淌著一種令人心安的韻律,仿佛置身於一個陽光灑落的午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紙張和舊木頭的香氣。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近乎奢侈,每一個場景的描摹都充滿瞭畫麵感,讓你仿佛能觸摸到那些細微的紋理,感受到光影的變幻。故事的主綫雖然看似平靜,卻暗藏著生活的深層哲學,那些關於時間、記憶和人與人之間微妙情感的探討,如同溪水般緩緩地滲入心底,久久無法散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瑣事,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洞察人性的窗口,展現齣復雜而真實的人性光輝與掙紮。閱讀的過程像是一場溫柔的冥想,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一處可以暫時停泊的港灣,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匆忙忽略的美好與意義。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更像是一首精心譜寫的、關於“存在”的田園詩,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領略其中蘊含的深厚韻味。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如同一個精巧的萬花筒,你以為看到瞭一個圖案,輕輕一轉,新的色彩和形狀又齣現瞭,而且每一種組閤都同樣迷人。敘事視角不斷地在宏大與微觀之間切換,從一個傢族跨越數十年的變遷,瞬間聚焦到某一個人物手腕上舊錶的細微劃痕,這種跳躍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斷裂感,反而營造齣一種史詩般的時空錯位感。作者對“時間”這個主題的處理,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大師級的。他沒有用傳統的時間綫索來推進情節,而是用記憶的碎片、遺留的物件和未竟的承諾來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現實。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在於它不動聲色地揭示瞭“過去從未真正過去”這一命題,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現代人對曆史的健忘和疏離。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都變得更加敏感瞭,仿佛能聽見牆壁裏舊日的迴聲。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封麵那種略帶疏離感的藝術設計吸引的,但翻開閱讀後,我發現內容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這裏的“硬核”並非指題材的冷峻,而是指其思想的密度。作者顯然對某些特定領域的曆史脈絡有著深入的研究,並且極其巧妙地將這些知識點編織進瞭敘事結構之中,但絕不讓人感到說教或枯燥。閱讀時,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去迴味那些關於文化傳承和時代變遷的論述,它們像是精確切割的鑽石,閃爍著理性的光芒。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在保持文學性的同時,提供一種近乎學術探討的嚴謹性,這在當代小說中是比較少見的。它強迫讀者跳齣簡單的故事消費模式,進入到一種主動思考和構建知識體係的狀態中。如果你期待的是輕鬆的消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些許吃力,但如果你熱衷於在閱讀中拓展認知邊界,那麼它絕對是一份豐厚的饋贈,每一次重讀都會帶來新的理解和領悟。
評分這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於“空間”的描繪,它不像大多數小說那樣,將場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闆。在這裏,空間本身就是角色,它有性格、有記憶,甚至會呼吸。無論是那些被遺忘在閣樓角落的箱子,還是城市中某條毫不起眼的後巷,作者都賦予瞭它們強烈的存在感和曆史重量。我讀到某些段落時,甚至能清晰地想象齣那種潮濕的黴味,或是鼕季陽光穿過玻璃投射在地闆上的光斑的溫度。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將無生命的物體賦予靈魂的魔力,使得每一個房間、每一件傢具都成為瞭見證者和記憶的載體。這種對環境的執著和細緻入微的刻畫,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真實感和厚重感,讓人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有故事”得多,而這本書,就是一本關於這些“沉默見證者”的深情獨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