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裏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二)》以高質量的圖片呈現瞭雲岡石窟,適於研究及收藏。
內頁插圖
目錄
1 從第9·10窟遠望中部·西部窟群
2 第9·10窟外景
3 第9窟 前室 北壁中部
4 第9窟 前室 北壁及西壁
5 第9窟 前室 明窗
6 第9窟 前室 北壁 明窗西側 梵誌
7 第9窟 前室 北壁 明窗東側 梵誌
8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3層西側 佛龕
9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3層東側 佛龕
10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層西側 佛龕
11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層西側 佛龕 交腳菩薩 局部
12 第9窟 前室 北壁東側
13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2層東側 佛龕 交腳菩薩 局部
14 第9窟 前室 西壁
15 第9窟 前室 窟頂西部 飛天
16 第9窟 前室 窟頂西部 飛天
17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3層 佛龕
18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2層 佛龕
19 第9窟 前室 東壁
20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層南側 本生故事(1)
21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層中部 本生故事(2)
22 第9窟 前室 西壁第1層北側 本生故事(3)
23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層西側 本生故事(4)
24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層西側 本生故事(5)
25 第9窟 前室 北壁第1層東側 本生故事(6)
26 第9窟 後室 西壁
27 第9窟 後室 西壁第4層南側 佛龕
28 第9窟 後室 西壁第3層南側 供養群像
29 第9窟 後室 西壁第4層南龕左側 脅侍菩薩
30 第9窟 後室 西壁第4層北龕右側 脅侍菩薩
31 第9窟 後室 南壁
32 第9窟 後室 南壁上層及窟頂
33 第9窟 後室 南壁下層
34 第9窟 後室 南壁 明窗上部
35 第9窟 後室 南壁 拱門廠部
36 第9窟 後室 南壁東側
37 第9窟 後室 南壁第4層東側 佛龕左側 供養天
38 第9窟 後室 南壁第3層東側 佛龕
39 第9窟 後室 南壁西側
40 第9窟 後室 南壁第4層西側 佛龕右側 供養天
41 第9窟 後室 南壁第4層西側 佛龕左側 梵誌
42 第9窟 後室 南壁第2·3層西側 佛龕
43 第9窟 後室 南壁 明窗西壁
44 第9窟 後室 南壁 明窗東壁
45 第9窟 後室 南壁 明窗頂部
46 第10窟 前室 北壁西側
47 第10窟 前室 北壁中部
48 第10窟 前室 北壁中部上部
49 第l0窟 前室 北壁拱門上部
50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3層西側 佛龕 局部
51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3層東側 佛龕
52 第10窟 前室 北壁及西壁
53 第10窟 前室 北壁及東壁
54 第10窟 前室 西壁第3層 佛龕
55 第10窟 前室 東壁第3層 佛龕
56 第10窟 前室 東壁第2層北側 佛龕
57 第10窟 前室 東壁第2層南側 佛龕
58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1層西側 本生故事(1)
59 第10窟 前室 北壁第1層東側 本生故事(2)
60 第10窟 前室 東壁第1層中部 本生故事(3)
61 第10窟 前室 東壁第1層南側 本生故事(4)
62 第10窟 後室 東壁 思惟菩薩
63 第10窟 後室 東壁第4層南側 佛龕
64 第10窟 後室 東壁第3層南側 佛龕
65 第10窟 後室 南壁
66 第10窟 後室 南壁 拱門
67 第10窟 後室 南壁東側
68 第10窟 後室 南壁第4層東側 佛龕
69 第10窟 後室 南壁第4層東側 佛龕右側 供養群像
70 第10窟 後室 南壁第4層東側 佛龕左側 供養群像
71 第10窟 後室 南壁第3層東側 佛龕
72 第10窟 後室 南壁西側
73 第10窟 後室 南壁第3層西側 佛龕
74 第10窟 後室 南壁 明窗西壁 供養菩薩
75 第10窟 後室 南壁 明窗頂部
76 第11窟 中心塔柱及東壁
77 第11窟 中心塔柱南麵上層 佛龕
78 第11窟 中心塔柱南麵下層 佛龕右側 脅侍菩薩
79 第11窟 西壁及南壁西側
80 第11窟 西壁第4層南側 佛龕群
81 第11窟 西壁第3層南側 佛塔
82 第11窟 西壁第3層南側 佛龕群
83 第11窟 西壁第3層南側 佛龕
84 第1l詹西壁第3層南側 佛龕
85 第1l窟 西壁第3層中部 佛龕群
86 第11窟 西壁第3層中部 佛龕
87 第11窟 西壁第1層南側 佛龕
88 第11窟 西壁第2層中部 佛龕
89 第11窟 西壁第1層中部 佛龕
90 第11窟 東壁上層 佛龕群
91 第11窟 東壁第3層中部 佛龕
92 第11窟 東壁第3層南側 佛龕
93 第11窟 東壁第4層南側 太和七年題記
94 第11窟 南壁第4層東側 佛塔
95 第11窟 南壁第3層西側 佛龕
96 第11窟 南壁第2層西側 佛龕群
97 第11窟 南壁明窗西壁 佛龕
98 第11窟 南壁明窗西壁 佛龕
99 第12窟 前室 北壁上層
100 第12窟 前室 西壁
101 第12窟 前室 東壁
102 第12窟 前室西壁第2層 佛龕 局部
103 第12窟 後室 西壁及南壁西側
104 第12窟 後室 南壁上層及窟 頂
105 第12窟 後室 南壁
106 第12窟 後室 南壁 明窗及窟 頂
107 第12窟 後室 南壁第3層東側 佛龕
108 第12窟 後室 南壁第3層西側 佛龕
109 第12窟 後室 南壁第2層西側 佛龕
110 第12窟 後室 東壁第3層南側 佛龕
111 第13窟 北壁及東壁
112 第13窟 北壁 交腳菩薩 局部
113 第13窟 東壁第4層北側 佛龕
114 第13窟 東壁第4層北側 佛龕
115 第13窟 東壁第4層中部 佛龕
116 第13窟 東壁第4層南側 佛龕
117 第13窟 東壁第3層中部 佛龕
118 第13窟 南壁
119 第13窟 南壁第2層西側 佛龕
120 第13窟 南壁第3層 七立佛
121 第13窟 南壁 明窗西壁 脅侍菩薩
122 第13窟 南壁 明窗東壁 脅侍菩薩
123 第11·12·13窟 外景
124 第11窟 東側附屬窟 群
125 第11-6窟
126 第11-7窟
127 第11-8窟 北壁西側 脅侍菩薩
128 第11-9窟
129 第11-10窟
130 第11-16窟 東壁 佛龕
131 第11-17窟 北壁 坐佛 局部
132 第13-29窟 西壁 立佛
133 第13-31窟 東壁 交腳菩薩
134 第13-31窟 窟 頂西側 飛天
135 第13-31窟 窟 頂東側 飛天
136 第14窟 西壁南側 佛龕群
137 第15窟 西壁第2層南側 佛龕
138 第15窟 西壁第2層中部 佛龕
139 第15窟 西壁北側
140 第16-1窟
141 第16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42 第16窟 南壁西側 佛龕龕楣 局部
143 第16窟 南壁及西壁南側
144 第16窟 南壁 明窗西壁 佛龕
145 第16窟 南壁 明窗東壁 佛龕
146從 第17-18窟 遠望西部窟 群
147 第17窟 西壁第2層南側 佛龕
148 第17窟 東壁第2層南側 佛龕
149 第17窟 東壁第3層北側 佛龕群
150 第17窟 南壁 明窗下部東側 佛龕
151 第17窟 東壁第2層南側佛龕左側脅侍菩薩
152 第17窟 南壁第2層東側 佛龕右側 脅侍菩薩
153 第17窟 南壁第2層東側 佛龕
154 第17窟 南壁第2層西側 佛龕
155 第17窟 南壁 拱門西壁 佛龕
156 第17窟 西壁第2層南側 佛龕龕楣 飛天
157 第17窟 西壁 佛龕 飛天
158 第17窟 西壁 佛龕 供養天
159 第17窟 西壁 佛龕 供養天
160 第17窟 東壁第2層南側 佛龕內側 飛天
161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2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3 第18窟 北壁 立佛 局部
164 第18窟 北壁東側 脅侍菩薩及弟子
165 第18窟 北壁東側 脅侍菩薩 局部
166 第18窟 北壁東側 弟子
167 第18窟 北壁東側 弟子
168 第18窟 北壁東側 弟子
169 第18窟 北壁東側 弟子
170 第18窟 東南角 上層佛龕群
171 第18窟 西壁 立佛
172 第18窟 東壁 立佛
173 第18窟 南壁上層東側 佛龕
174 第18窟 南壁下層西側 佛龕
175 第18窟 南壁 明窗東壁 佛龕群
176 第19窟 北壁 坐佛
177 第19窟 北壁坐佛 局部
178 第19窟 南壁上層西側 立佛
179 第19窟 南壁拱門東側
180 第19-1窟 東壁 倚坐佛 局部
181 第19窟 外景
182 第19-2窟 西壁 倚坐佛
183 第20窟 外景
184 第20窟 北壁 坐佛 局部
185 第20窟 東壁 立佛
186 第20窟 西壁上層 飛天及供養菩薩
187 第20窟 北壁東側 背光 局部
188 第21窟 東壁上層 佛龕
189 第21窟 東壁
190 第23窟 西壁 立佛
191 第24窟 西壁 佛龕
192 第24窟 窟 頂東側 飛天
193 第26窟 西壁上層 佛龕
194 第27窟 東壁下層南側 佛龕龕楣 局部
195 第29窟 西壁下層中部 脅侍菩薩
196 第29窟 東壁下層北側 佛龕
197 第29窟 南壁下層東側 立佛
198 第30窟 窟 頂西部 飛天
200 第32-9窟 北壁及西壁
201 第32-4窟 外壁上部西側 佛傳故事
202 第33窟 北壁及西壁
203 第33窟 西壁北側 立佛
204 第33窟 北壁西側 脅侍菩薩及弟子
205 第34窟 西壁及北壁西側
206 第34窟 北壁上部西側 飛天
207 第34窟 西壁上部北側 飛天
208 第35-1窟 西壁下層 佛龕
209 第35-1窟 西壁下層 大象
210 第35窟 東壁 佛龕
211 第37窟 東壁 佛龕
212 第38窟 窟 頂
213 第38窟 西壁 佛龕
214 第38窟 東壁 佛龕
215 第39窟 外景
216 第39窟 中心塔柱南麵下層
217 第39窟 東壁及南壁東側
218 第40窟 東壁 佛龕
219 第40窟 北壁及東壁
220 第41窟 北壁 佛龕
221 第41窟 北壁 佛龕西側 佛傳故事
222 第41窟 北壁 佛龕東側 佛傳故事
前言/序言
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國四人石窟,是中國早期石窟的代錶。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中期,曾給各地石窟的營建造成重人影響。它不僅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韆百年來,曆代史傢、僧侶、文人對雲岡石窟多有著述,留下瞭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涉足於雲岡石窟的調查與研究,論述雲岡石窟的藝術淵源、曆史分期、造像內容及風格等諸多問題,發錶瞭許多很有見地的論著。近三十年以來,中國學者運用考古學方法進行石窟研究,取得瞭卓有成效的進展。近年來,中日兩國學者就雲岡石窟的某些問題開展學術討論,互相學習,互相切磋,進一步推動瞭雲岡石窟的研究。現在,中國文物齣版社和日本平凡社閤作齣版的《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發錶瞭中日兩國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兩國的學術交往步人瞭新的階段。
《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的齣版,是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結晶,凝聚著中日兩國學者和齣版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就中國方麵而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同仁,多年來為保護維修雲岡石窟作齣瞭貢獻,並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對石窟的科學保護進行瞭探討。1986年7月,他們為本書的編著齣版,組織著名攝影師進行瞭係統的拍照,使雲岡石窟造像形象地呈現在讀者麵前。1987年8月,他們對雲岡石窟的洞窟序號重新進行排定,吸收和保留前人編號的閤理部分,編入瞭一批早年被積土埋沒的洞窟,較為全麵、準確地反映瞭雲岡石窟的全貌。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編寫齣《雲岡石窟內容總錄》,記錄瞭各主要洞窟的雕刻內容。1987年7月,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龍王廟溝西側清理瞭部分雲岡晚期的洞窟,同時對大同市北郊的鹿野苑石窟進行瞭清理,並分彆寫齣報告,為研究雲岡石窟的曆史分期等問題提供瞭新證。
北京大學考古係教授宿白先生,在本書的醞釀和編寫過程中給予瞭極大的支持與幫助。宿白先生曾多次赴雲岡實地考察,研究選題的擬定,指導論文的撰寫,並對全部文稿進行瞭審閱修改。他撰寫的《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恒安鎮與恒安石窟——隋唐時期的大同與雲岡》,集數十年雲岡研究之成果,總結提高,引發新得,論證瞭雲岡石窟的曆史地位及隋唐之際雲岡石窟的發展等重要課題。北京大學考古係副教授馬世長先生,對雲岡洞窟及焦山、吳官屯、鹿野苑石窟進行測量繪圖,並指導完成瞭雲岡新窟號的排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丁明夷先生撰寫的《雲岡研究五十年》,既總結瞭半個世紀以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闡述瞭個人的研究心得,連同與李治國先生閤撰的《焦山、吳官屯石窟調查記》《第38窟的形製與雕刻藝術》,開拓瞭雲岡石窟研究的視野。文化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技術專傢,運用新技術繪製瞭多幅立麵圖和等值綫圖,豐富瞭本書的內容。
就日本方麵而言,平凡社的同仁為本書印製精美的圖版,翻譯全部文稿,給予瞭友好的閤作。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長廣敏雄先生,對雲岡石窟研究已有幾十年曆史,他早年曾經和水野清一先生一起對雲岡石窟進行過較長時期的考察,他們編撰的多捲本《雲岡石窟》現在仍是研究雲岡的重要圖集。他以八十餘歲高齡撰寫的《第9、10雙窟的特徵》和《雲岡石窟初中期獨特的大窟》,錶述瞭他對雲岡研究的見解。所有這些,都為本書增添瞭新的光彩。
總之,《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的齣版,體現瞭中日兩國學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錶明,這種共同進行學術討論與研究以及國際間閤作齣版的方式是可取的,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瞭解和友誼,將具有深遠的意義。願我們共同努力,在今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