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都作过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有的效果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困境和出路,哲学的“爱智”本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反思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哲学的多样性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等7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问题,力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作者简介
王成光,1964年生,四川达县人,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现任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和主研省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人的本质、素质与素质教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哲学思维创新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5部,参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十卷本)的翻译工作;在《四川大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出路
第二章 哲学的“爱智”本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
一 哲学的“爱智”本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爱智”本性的缺失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爱智”本性的回归
第三章 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学说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分离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统一原则的回归
第四章 哲学的反思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
一 哲学是反思性的学问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反思性的缺失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反思性的回归
第五章 哲学的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
一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时代性的缺失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时代性的回归
第六章 哲学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
一 哲学的意识形态性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意识形态性的偏离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意识形态性的回归
第七章 哲学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
一 哲学多样性的内涵分析及其表现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多样性的缺失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哲学多样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哲学的常识化是指用“常识”去化哲学,用常识去看待和对待哲学的简单化倾向。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包括哲学在内的其他各种方式如艺术、宗教、伦理、科学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们往往习惯地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包括哲学在内的其他各种方式,以至于把哲学当成常识的延伸和变形,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这样人们不是用哲学去化常识,即不是把人们的思维从常识上升为哲学,而是用常识去化哲学,即把哲学变成了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哲学常识化倾向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极为明显。
一是“原理加实例”的教学模式。哲学理论具有思辨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尽管思辨性与抽象性不完全等同,思辨的内涵比抽象丰富得多,它不仅进到思维抽象,而且进到思维具体,但是思辨或形上之思始终是哲学区别于日常思维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虽然把西方传统哲学那种远离现实生活追求绝对抽象本体的思辨,转换成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审视,诉求对世界现存状态的改变,但是从哲学的本性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分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失去其思辨、批判和反思的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始终要保持其哲学的“理论性”特色,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化、简单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依附于经验的常识。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哲学课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往往采用“原理加实例”的教学模式,把哲学课堂话语变成了“哲理”的日常叙事,变成了讲故事。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育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常常使哲学这一高度抽象的“理论教育”褪去“纯思”的本色,屈从于形象化的感官呈现。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