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綫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掇英:嶧山碑》選取曆代書法大傢的篆書名碑,精編精印,底本精良,釋文準確,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和研究者學習、臨摹的範本。
前言/序言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最早的大篆可追溯至三韆年前的甲骨文,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形體勻停齊整,較大篆容易書寫。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是整個篆書係統中最為定型的統一字體。初學篆書者宜從小篆人手。現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篆書掇英》叢書從曆代篆書中精選最有代錶性的經典碑帖,以饗讀者。
《嶧山碑》又名《嶧山刻石》。小篆,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立於山東嶧縣。碑共二百二十三字,前麵為秦始皇詔書,計一百四十四字;自“皇帝日”以下為秦二世詔書,計七十九字。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載:“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又日‘晝門’”,大概是《嶧山碑》的最早著錄瞭。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說,由於《嶧山碑》書法太美,不斷有人摹拓,當地人不堪其擾,縱火焚之。縣宰取舊文重刻於石上,置於縣衙之內,專門供人拓取。所以後來所傳之本,皆新刻之碑,於是就有杜甫“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之詩句。
《嶧山碑》唐時已有多個摹本,至今早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最早當為“長安本”,即宋淳化四年一九九三一,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者。清代楊守敬在跋《長安本》中說:“筆畫圓勁,古意畢臻,以《秦山》二十九字及《琅琊颱碑》校之,形神俱肖,所謂下真跡一等,故陳思孝論為翻本第一,良不誣也。”
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將李斯的小篆定為“神品”,贊曰“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稱其用筆“骨氣豐勻,方圓絕妙”,由此可知李斯的書法結體勻稱,法度謹嚴。
從書法的角度看,《嶧山碑》的確比不上《泰山》與《琅琊》的古樸厚重,但清勁宛通,圓轉秀美,既典雅細膩,又不激不厲,堪稱“鐵綫篆”之鼻祖。
篆書掇英:嶧山碑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