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柳少逸先生习医既有家传师授,又得院校学习,尤其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打下了他坚实的临床基础,他又熟谙针灸、推拿等,精研药物外治法,熔内治外治于一炉。《<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为柳少逸先生研究《黄帝内经》针法针方的结晶,首述针法,次论针方,将《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讲解,展示了《黄帝内经》“原生态”针法针方的真正面貌,对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目录
第一部分 针法
第一讲 针刺法则
一、刺必辨证
二、顺应自然
三、补虚泻实
四、调气治神
五、行针候气
六、因人而异
七、深浅、时间适宜
第二讲 针刺方法
一、持针之道
二、进针姿势
三、补泻手法
第三讲 具体刺法
一、刺络泻血法
二、缪刺法
三、三刺法
四、三变刺法
五、五刺法
六、九刺法
七、十二节刺法
八、五节刺法
九、异位刺法
第四讲 针刺禁忌
一、刺有五禁
二、刺有五夺
三、四时之禁
四、五体之禁
五、刺胸腹之禁
六、五里之禁
七、七禁刺
八、十二禁刺
九、其他禁刺
第二部分 针方
第一讲 脏腑经络论针方
一、十二经脉针方
二、奇经八脉针方
三、十五络脉针方
四、十二经筋针方
第二讲 临床杂症论针方
一、风病
二、热病
三、寒热病
四、疟疾
五、咳证
六、喘证
七、泄泻
八、胆瘅
九、霍乱
十、胀证
十一、水肿
十二、癃闭
十三、头痛
十四、胸痹
十五、胁痛
十六、腹痛
十七、腰痛
十八、四肢病
十九、痹证
二十、痿证
……
跋
精彩书摘
十七、腰痛
腰痛为病证名,系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证候的一类疾病。外感内伤均可致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病能》篇云:“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此段经文,表述了通过脉象可知病腰痛之由。《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此表述了肾虚腰痛的临床特点。而《素问·刺腰痛》专篇根据经络详尽地论述了诸多经脉病变所致腰痛的证治。
1.足太阳脉令人腰痛方
《素问·刺腰痛》篇云:“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盖因足太阳脉,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故足太阳经发病,血气留闭,脉络痹阻令人腰痛,并引项脊尻背重着不适。“郄中”:即委中。《灵枢·经别》篇云,“足太阳证,别人于腘中。”,即刺足太
阳经之委中出血。委中乃足太阳经之合穴,具激发、承接、枢转足太阳脉气之功,故为治腰痛之要穴,故《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验。今名“足太阳脉令人腰痛方”。盖因太阳合肾,肾旺于冬,水衰于春,故谓“春无见血”。
2.足少阳脉令人腰痛方
《素问·刺腰痛》篇云:“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盖因足少阳脉,绕毛际,入髀厌中,故经脉中血气留闭,络脉痹阻,发为腰痛。因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故胆络不通,而见“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之候。“成骨之端”,乃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该穴乃胆经之合穴,以其善治筋病,故又为筋之会。本穴具调达枢机,疏泄肝胆,通经活络之功,故为治胆脉痹阻腰痛之治穴,今名“足少阳令人腰痛方”。少阳合肝,肝旺于春,衰于夏,故谓“夏无出血”。
3.足阳明脉令人腰痛方
《素问·刺腰痛》篇云:“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盖因足阳明脉,起于鼻,交颊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下人迎,循喉入缺盆,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故胃脉痹阻,而见腰痛不可顾。“(骨行)前三瘠”:即足三里穴。该穴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该经脉气汇合之处,故有补脾胃,调气血,通经络之功,故刺之而腰痛不可以顾之证得解,今名“足阳明脉令人腰痛方”。因脾合胃,脾土旺于长夏,衰于秋,故有“秋无见血”之诫。
4.足少阴脉令人腰痛方
《素问·刺腰痛》篇云:“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瘠,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盖因足少阴肾经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故肾脉之血气留滞,痹阻肾府络脉,故“腰痛,痛引脊内廉”。复溜穴位踝上二寸,故谓“内踝上二瘠”。盖因复溜乃足少阴肾经之经穴,具补肾益元,畅达肾经脉气之功,故刺之,俾血气流畅,而无痹阻之弊,今名“足少阴脉令人腰痛方”。因春时木旺水亏,故日“春无见血”。
5.厥阴之脉令人腰痛方
《素问·刺腰痛》篇云:“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足厥阴脉,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其支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踝,且“肝与胆合”“少阳属肾”,若邪犯足厥阴经,致血气闭留,络脉不通,故病如是。“在脯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即肝经之蠡沟穴。该穴乃肝经之络穴,有调达枢机,疏肝利胆,理气止痛之功,故刺之,今名“厥阴之脉令人腰痛方”。
……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的产生,约在“诸子百家”学派林立、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家学说纷纭,思想活跃,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即收录名家著作189种。诸家思想对医学影响最大的当是阴阳家和五行家。所以《黄帝内经》的成篇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这一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据《汉书·艺文志·方伎略》所载,《黄帝内经》18卷与《黄帝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白氏外经》36卷、《旁经》25卷等7部医经传世,同时尚与《汤液经法》等11部经方一并传世,从而派生出了“黄帝学派”“扁鹊学派”“白氏学派”的医经家,以《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又名《伊尹汤液》)为内容的经方家。《方伎略》含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方伎者,皆生生之具。”“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味六幸,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方伎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现今只有《黄帝内经》传世。而《黄帝内经》中所引用的古医籍,计有《五色》《脉度》《揆度》《奇恒》《九针》《针经》《热论》《刺法》《上经》《下经》《本病》《阴阳》《阴阳十二官相使》《金匮》《脉经》《从容》《刑法》《太始天元册》《大要》《脉要》《脉法》等21种,而今亦均已失传,其内容或散见于《黄帝内经》中,或散见于后世的其他医学典籍中。古医籍《九针》《针经》《刺法》等当是经络学说及针灸学的专著。然而其中的“针法”“针方”也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了。至隋唐,针法、针方失传,故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也只有灸法而无针法。于是探求、发掘、传承古针法、针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少逸先生认为,《黄帝内经》的成篇,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历经战火,仍保留下来,就其理论体系而论,在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就其针法、针方而言,乃行之有效之经验积累。故而《黄帝内经》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此不度江河万古流也”。正是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故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而《灵枢》中诸篇多为阐发经络学说及针法针方的内容。同时,从《黄帝内经》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记述的扁鹊医疗活动,均可窥见医经学派和医经家的学术特点。“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此乃扁鹊医学流派的治疗方法,扁鹊流派即以针灸、按摩技术为主要医疗方法的医学流派。从古籍由简而繁的发展趋势来看,《白氏内外经》应晚于《黄帝内外经》,当更晚于《扁鹊内外经》。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秦越人以其高超的济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创建了扁鹊医学派之学术体系,在《史记》中有“扁鹊言医,为方者宗”之誉,从而确立了其为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所以又成为太史公在《史记》中为医家立传第一人。由此可见,在秦越人之前并无黄帝及白氏医学流派的存在,其医籍或为先秦哲人在《扁鹊内外经》的基础上扩充而成,于是形成了源于扁鹊医学流派的黄帝医学流派,但司马迁仍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故而传承扁鹊之术,研究《黄帝内经》针法、针方,乃弘扬医经学派学术体系的重要工作。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启发了临床的思路
评分
☆☆☆☆☆
启发了临床的思路
评分
☆☆☆☆☆
这本书还原了内经的原貌,重新对理论进行梳理,对理论与临床进行整合,实在难得
评分
☆☆☆☆☆
kherwfljhwerchiwflrihlwfrqlhieqrfouheqfroufheqrouqgferouqhefrougqefrougwferwoguerfuogwefrkuguigqwfilugqerfoureqguliqeglkwuefreougfrggleqiurflkufqergoeurwvoegwurfeqrhfouowfreuhhuofrewwguoervukgfwerugowefrohufe
评分
☆☆☆☆☆
从黄帝内经入手去学习古典针灸的技法,内容还是不错的,可以参考学习!
评分
☆☆☆☆☆
内经研究著作
评分
☆☆☆☆☆
内经研究著作
评分
☆☆☆☆☆
从黄帝内经入手去学习古典针灸的技法,内容还是不错的,可以参考学习!
评分
☆☆☆☆☆
这本书还原了内经的原貌,重新对理论进行梳理,对理论与临床进行整合,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