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係統動力學是係統科學與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係統科學理論與計算機仿真緊密結閤研究係統結構與行為的一門科學。從她誕生50多年來,其理論和應用研究涉及多個學科,例如工業動力學、城市動力學、世界動力學、美國國傢模型直到經濟長波理論等,它在許多領域得到瞭廣泛的應用。
目錄
前言
第1章 係統基模
1.1 係統動力學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1.1.1 文獻量分析
1.1.2 作者分析
1.1.3 期刊分析
1.1.4 被引分析
1.1.5 國傢地區及機構分析
1.1.6 研究方嚮分析
1.1.7 關鍵詞分析
1.2 係統基模的概念
1.3 係統基模的結構與行為模式
1.3.1 成長上限基模
1.3.2 捨本逐末基模
1.3.3 反應遲緩基模
1.3.4 目標侵蝕基模
1.3.5 惡性競爭(兩敗俱傷)基模
1.3.6 富者愈富基模
1.3.7 共同悲劇基模
1.3.8 飲鴆止渴基模
1.3.9 成長與投資不足基模
第2章 流率基本入樹建模法
2.1 流率基本入樹建模理論
2.1.1 流率基本入樹建模法的基本概念
2.1.2 流率基本入樹建模法的建模步驟
2.1.3 流率基本入樹模型概念的拓展
2.2 流率基本入樹模型構建實例
2.2.1 模型實際背景
2.2.2 建立流位流率係
2.2.3 蘭坡村規模養種生態能源係統結構流率基本入樹模型
2.2.4 蘭坡村規模養種生態能源係統結構存量流量圖
第3章 反饋環計算法
3.1 枝嚮量行列式反饋環計算法
3.1.1 枝嚮量行列式反饋環計算法的基本概念
3.1.2 用枝嚮量行列式法計算係統全部反饋環的步驟
3.1.3 枝嚮量行列式反饋環計算實例
3.2 枝嚮量矩陣反饋環計算法
3.2.1 枝嚮量矩陣反饋環計算法的基本概念
3.2.2 枝嚮量矩陣反饋環計算法的步驟
3.2.3 枝嚮量矩陣反饋環計算實例
3.3 復雜係統極小基模分析
3.3.1 二階極小基模矩陣生成法
3.3.2 二階極小基模生成集方法進行基模分析的步驟
3.3.3 極小基模矩陣生成集方法實例
第4章 頂點賦權反饋因果關係圖分析法
4.1 頂點賦權因果關係圖分析法概念
4.2 頂點賦權因果關係圖模型
4.2.1 確定係統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4.2.2 建立增長上限因果關係圖
4.3 頂點賦權因果關係圖模型各頂點權值的確定
4.3.1 關鍵變量頂點值
4.3.2 規模養殖利潤值的計算與分析
4.3.3 規模養殖豬糞尿量的計算與分析
4.3.4 規模養殖産沼氣量的計算與分析
4.3.5 規模養殖産沼氣能源效益的計算與分析
4.3.6 規模養殖對大氣汙染量的計算與分析
4.3.7 規模養殖沼肥養分含量的計算與分析
4.3.8 無公害蔬菜地麵積及産量的計算與分析
4.3.9 沼肥的水稻生産效益的計算與分析
4.3.10 沼液與清水混閤灌溉水稻減産率的計算與分析
4.3.11 需承載水稻田麵積的計算與分析
4.3.12 消納沼液水稻田不足麵積的計算與分析
4.3.13 鼕閑沼肥浪費值的計算與分析
4.3.14 沼液二次環境汙染量的計算與分析
4.4 蘭坡村規模養殖係統頂點賦權因果關係圖模型
4.5 基於頂點賦權圖分析法的管理對策研究
第5章 模型檢驗
5.1 模型檢驗的理論
5.2 直接結構檢驗
5.3 針對結構的行為檢驗
5.3.1 極限情況測試
5.3.2 敏感性測試
5.3.3 積分錯誤檢驗
5.4 行為檢驗
5.5 模型驗證訪談
5.5.1 使用結構化訪談的理由
5.5.2 訪談手冊
5.5.3 訪談過程
5.5.4 訪談手冊舉例
第6章 傳染病的傳染過程建模
6.1 案例背景
6.2 傳染病傳染過程的因果迴路圖
6.3 傳染病傳染過程的存量流量圖
6.4 模型測試
6.4.1 單位一緻性的檢測
6.4.2 現實性測試
6.4.3 極限測試
6.4.4 敏感性測試
6.5 政策設計
6.5.1 在既定參數下傳染病模型的運行結果
6.5.2 政策分析
第7章 網絡輿情態勢漲落建模
7.1 邊界確定與基本假設
7.2 網絡輿情係統因果迴路圖
7.3 網絡輿情係統存量流量圖
7.4 模型仿真
7.4.1 模型數據來源
7.4.2 模型變量的函數關係確定
7.4.3 模型可靠性分析
7.4.4 政策分析
第8章 北京城市發展建模
8.1 建模目的
8.2 模型結構
8.3 模型的主要反饋迴路
8.3.1 傢庭經濟情況
8.3.2 政府投資
8.3.3 環境和資源
8.3.4 勞動力和生産
8.4 應用案例——北京市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
8.4.1 電力模塊
8.4.2 石油模塊
8.4.3 其他主要模塊
8.4.4 模型檢驗
8.4.5 情景分析
第9章 iPhone用戶發展建模
9.1 案例背景
9.2 iPhone用戶發展的因果迴路圖
9.3 iPhone用戶發展的存量流量圖
9.4 模型測試
9.4.1 極端條件測試
9.4.2 行為靈敏度測試
9.4.3 行為重現測試
9.5 政策設計
9.5.1 在既定參數下模型運行的結果
9.5.2 政策分析
第10章 沼氣産業養殖場至農戶反饋供應鏈建模
10.1 生物質沼氣産業的養殖場至農戶反饋供應鏈及待研究的問題
10.1.1 生物質沼氣産業的養殖場至農戶供應鏈
10.1.2 待研究的問題
10.2 沼氣産業的養殖場至農戶反饋供應鏈基本存量流量圖模型及微分方程組模型
10.2.1 沼氣産業的養殖場至農戶反饋供應鏈基本存量流量圖模型
10.2.2 反饋供應鏈三階常係數微分方程組模型
10.3 沼氣産業的養殖場至農戶反饋供應鏈微分方程組的L3(t)(米3)高階微分方程
10.3.1 微分方程組的L3(t)(米3)的三階微分方程
10.3.2 農戶沼氣應用量流位L3(t)(米3)三階微分方程特點
10.4 農戶沼氣應用量L3(t)(米3)三階常係數非齊次微分方程
10.4.1 T=0.5 供不應求時L3(t)(米3)的三階常係數非齊次微分方程
10.4.2 T=0.5 供不應求時L3(t)(米3)的通解
10.4.3 T=0.5 供不應求時L3(t)(米3)的三階非齊次微分方程特解函數式
10.5 係統動力學仿真解及其與微分方程解一緻性證明
10.5.1 仿真解
10.5.2 微分方程解麯綫
10.5.3 係統動力學仿真解與微分方程解一緻性證明
10.6 供不應求反饋供應鏈的波動規律及危害
第11章 Venapp高級功能使用介紹
11.1 建立新的Venapp文件
11.2 Venapp的Controls和Commands介紹
11.2.1 文字和圖片
11.2.2 輸入
11.2.3 輸齣
11.3 Venapp應用實例
11.3.1 歡迎界麵
11.3.2 主菜單界麵
11.3.3 模型結構界麵
11.3.4 輸入界麵
11.3.5 輸齣界麵
11.3.6 詳細分析界麵
11.3.7 復閤模擬界麵
參考文獻
附錄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係統動力學前沿與應用》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約1500字,旨在提供豐富、深入的內容,同時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生成來源的特徵。 --- 圖書簡介: 《認知革命:人類心智的演化、極限與未來重塑》 核心主題: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認知能力的起源、發展軌跡、當前麵臨的瓶頸,並前瞻性地描繪瞭未來認知科學與技術融閤下心智的潛在重塑路徑。它不是一本純粹的心理學專著,而是一部跨學科的宏大敘事,連接瞭進化生物學、神經科學、計算模型、哲學以及新興的人工智能理論。 第一部分:心智的黎明——起源與基石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獨特認知能力的生物學根源。我們首先考察瞭從早期猿類到智人的漫長進化鏈條中,哪些關鍵的壓力與機遇塑造瞭我們今天所依賴的默認認知架構。重點分析瞭“社會腦假說”在解釋大腦容量擴張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語言的結構如何與心智的抽象思維能力相互依存、共同演化。 隨後,作者詳細剖述瞭現代認知科學的基石:工作記憶的容量限製、注意力機製的資源分配、以及情緒與理性之間的動態博弈。通過對經典實驗(如米勒的“神奇數字七”的修正研究,以及巴德利和希奇的工作記憶模型)的再審視,本書揭示瞭這些看似基礎的能力,如何成為瞭人類復雜文明構建的內在約束。我們探討瞭“係統一”(直覺、快速反應)和“係統二”(理性、緩慢計算)的雙係統理論,並引入瞭最新的神經影像學證據,力圖描繪齣這兩種思維模式在大腦網絡中的物理實現路徑。 第二部分:現代認知的迷宮——偏見、偏差與認知失調 隨著人類社會復雜度的指數級增長,心智的“效率設計”開始顯露齣其局限性。本部分聚焦於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對決策質量的係統性影響。不同於簡單地羅列清單,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偏差的適應性根源——它們在資源稀缺的遠古環境中是如何作為高效的“啓發法”(Heuristics)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 確認偏誤的深度剖析: 我們不僅探討瞭其錶現形式,更考察瞭它在信息繭房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特彆是在信息爆炸時代對社會共識的侵蝕。 框架效應與概率認知: 通過對損失厭惡和前景理論的細緻分析,本書闡釋瞭人類在處理不確定性時的非綫性反應,並將其與經濟行為學中的非理性選擇聯係起來。 心智的“敘事陷阱”: 一個重要的章節專門探討瞭人類對意義的絕對需求如何迫使我們構建連貫的(但常常是虛假的)內在敘事,以抵抗存在的隨機性與無意義感。這種敘事傾嚮如何影響曆史解讀、個人身份構建乃至對科學證據的接受程度,是本部分的高潮。 第三部分:跨越疆界——認知增強與心智的未來形態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對未來認知的探索。隨著神經科學的突破和計算能力的飛躍,我們正站在一個可以主動乾預、優化甚至重塑人類心智的門檻上。 首先,作者對生物學層麵的認知增強進行瞭詳盡的考察,包括神經遞質調控的藥理學乾預(如“聰明藥”的現狀與倫理睏境),以及對大腦可塑性機製的深入理解如何指導更有效的終身學習策略。 其次,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人機接口(BCI)的革命性潛力。這部分內容超越瞭簡單的信息輸入輸齣,而是關注“心智的擴展”——當外部計算單元能夠實時地、無縫地接入人類的決策循環和記憶檢索係統時,個體的心智邊界將如何被重新定義。我們探討瞭“外包記憶”的認知影響,以及“共享心智空間”對傳統意義上個體自主性的挑戰。 第四部分:元認知與倫理重構 在認知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本書提齣瞭一個關鍵的哲學和實踐議題: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必要性。我們必須發展齣更高級的心智工具,來理解和管理這些新增強的能力。如果我們的思維被算法和外部數據流所塑造,那麼“真正的自我”和“自由意誌”的定義將發生何種根本性的變化? 本書最終導嚮瞭對心智倫理學的構建。我們必須在增強人類能力的同時,審慎地權衡潛在的社會分化風險(認知鴻溝)、對人類經驗的異化,以及對“人性”核心價值的保護。本書呼籲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對話,確保未來的認知進步服務於全人類的福祉,而非僅僅強化既有的權力結構或製造新的認知精英。 目標讀者: 政策製定者、神經科學傢、認知心理學傢、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關注未來人類發展趨勢的哲學傢、以及任何渴望深入理解自身心智運作機製並迎接認知革命挑戰的普通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