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中國史》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曆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曆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中國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曆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僞等方麵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曆史等學問指示瞭方嚮。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係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鞦戰國
第一節 春鞦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粥
第二節 東鬍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製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製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製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後的學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 豪傑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係的鬥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 匈奴
第二節 西域
第三節 朝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後漢的興亡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後漢的武功
第三節 後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稅
第四節 兵製
第五節 法律
第六節 學術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後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 後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鬍
第一節 晉初諸族的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鬍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並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迴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係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人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係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製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製
第四節 刑製
第五節 賦稅製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一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唐中葉後的外患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第四節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二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節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第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一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後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 元紹聖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四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第一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剪除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一節 濛古的由來
第二節 濛古徵服漠南北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濛古的武功
第一節 大食盛強以後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 濛古的西徵
第三節 濛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 濛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製
第四節 刑製
第五節 租稅製度(上)
第六節 租稅製度(下)
第七節 鈔法
第八節 學術風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第一節 明初的武功
第二節 瓦刺的強盛
第三節 濛古的再興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一節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第一節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一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節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濛迴藏
第一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迴教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徵服濛古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第六節 清朝平定迴部
第七節 清朝徵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一節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後印度半島
第一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節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 嘉慶時的內亂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節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 基督教初人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 五口通商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鹹同時的大內亂
第一節 太平軍
第二節 撚軍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一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一節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 鹹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 滿濛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 滿濛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製
第四節 法律
第五節 賦稅製度(上)
第六節 賦稅製度(下)
第七節 幣製的變遷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
第五篇 現代史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 大藉款宋案和贛寜之役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齣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濛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第一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迴顧
第二節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製復闢和護法
第一節 帝製運動
第二節 對德宣戰和復闢
第三節 護法戰爭和南北議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後的變故
第一節 皖直戰爭
第二節 軍政府的絕續和北方下統一令
第三節 贛豫陝的戰事和川湘鄂之爭
第四節 直奉戰爭
第五節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第六節 各省的紛擾
第七節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濛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節 巴黎和會的失敗
第二節 華府會議的參與
第三節 魯案的解決
第四節 共同齣兵和中東路
第五節 鬆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第六節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節 中國和德奧的新交涉
第八節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第八章 最近的財政
第一節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第二節 中國的內外債
第三節 新銀行團的復活
第四節 最近的關稅問題
附錄 呂思勉讀史劄記精選
伏羲考
禪讓說平議
六國之兵
項羽將纔
漢都關中
《中國史》:
儒傢的話,幾韆年以來,就把他算做曆史;然而到底有個劉知幾,明目張膽攻他;《史通疑一篇》。還有造《竹書紀年》這類書的人,也是對於儒傢的話懷疑的。《五帝本紀正義》:“《括地誌》雲: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裏。《竹書》雲: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硃故城,在縣西北十五裏。《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硃,使不與父相見也。”現在的《竹書紀年》,卻又是明以來的僞書。咱們現在,且引幾句非儒傢的話看看。
《韓非子外儲說》: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
又燕王欲傳國於子之也,問之潘壽,對曰:禹愛益而任天下於益,已而以啓人為吏;及老而以啓為不足任天下,故傳天下於益,而勢重盡在啓也;已而啓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
又《忠孝》:瞽叟為舜父而舜放之,象為舜弟而舜殺之;放父殺弟,不可謂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謂義。《淮南子齊俗訓》昔有扈氏為義而亡。注:有扈,夏啓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啓,啓亡之。
《韓非子》說得好:“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顯學篇》。非儒傢的話,自然不足以服儒傢之心;咱們現在,且再就儒傢的話,校勘校勘。
(一)前文所引的《史記》,和《尚書》《孟子》都相同的。《史記孟子列傳》“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趙岐《孟子題辭》“通《五經》,尤長於《詩》《書》”。那麼,《孟子萬章上篇》所說,一定都是《書》說瞭。史公、孟子,似乎同用的書說;《史記》上和《孟子》相閤的話,是同源異流的。未必史遷曾見過《孟子》。然而把《尚書》古文傢言和今文傢言核對,就有不符的地方。《孟子》“帝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尚書大傳》“舜耕於曆山,堯妻之以二女,屬以九子也”。《初學記帝王部》引。這是《尚書》今文傢言。《書皋陶謨》僞孔分做《益稷》。“無若丹硃敖,惟慢遊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鎮頒,罔水行舟,朋淫於傢,用殄厥世”。《釋文》“傲,字又作募”。《說文》界字下,“《虞書》曰:若丹硃募,讀若傲”。又引“《論語》曰:募蕩舟”。這是古文傢言,非儒傢言,隻有《淮南子泰族訓》“堯屬舜以九子”,和《孟子》、《尚書大傳》相閤。此外《呂氏春鞦去私篇》就說“堯有子十人”。《求人篇》說“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莊子盜蹠篇》又說,“堯殺長子”。《韓非子說疑篇》“其在《記》曰:堯有丹硃,而舜有商均,啓有五觀,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誅,皆父子兄弟之親也”。丹硃被殺,彆處都沒有徵驗;然而堯殺掉一個兒子,似乎是真的;這個兒子,恐怕就是界。參看《癸巳類稿》捲一《界證》。
(二)《小戴記檀弓》“舜葬於蒼梧之野”,各種書都同的。《大戴記五帝德》《白虎通.巡狩篇》《淮南子修務訓》《漢書劉嚮傳》《三國誌薛綜傳》《呂凱傳》。又《小戴記.祭法》“舜勤眾事而野死”,《國語.魯語》同,鄭玄韋昭,都把葬於蒼梧之野解釋它。獨有《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這句話,不知哪裏來的。案《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曆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索隱》引《尚書大傳》“販於頓丘,就時負夏”。史公、孟子,似乎也是同用書說的。“遷於負夏”的遷,作懋遷解。《史記》下文“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一定是後人竄人。《史記》這部書,給後人竄亂的地方極多;請看近人崔適的《史記探原》。蒼梧零陵,到瞭如今湘粵的邊界似乎有被竄逐的嫌疑,劉知幾就很疑心他。所以今文傢把他諱掉。這個“今文傢”三字,是指經學真有傳受的人,並不是指古文既興以後的今文傢。請看末一段。然而鳴條也是南夷的地方,舜禹果然“雍容揖讓”,如何舜會死在這裏,諱瞭半天,似乎還是不能自圓其說。趙岐《孟子》注“諸馮、負夏、鳴條.皆地名,負海也”。這個“海”,是“夷蠻戎狄,謂之四海”的海,正是注釋《孟子》“東夷之人也”這一句。《呂氏春鞦簡選篇》“殷湯登自嗚條,乃人巢門”,《淮南子。主術訓》“湯睏桀嗚條禽之焦門”,《修務訓》“湯整兵鳴條,睏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曆山”。可見得嗚條和南巢、曆山相近,正是所謂“東夷之地”。參看第六章《書湯誓序》正義引“鄭玄雲:南夷地名”,已經微誤。至《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陌,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這個隔,本來是無可考的,僞孔硬說湯都偃師,桀都安邑,《正義》勉強附會,纔生齣“陌在河麯之南,嗚條在安邑之西”種種麯說來,參看第四章第二節自明。還有舜封象於有庳一事,也極為可疑。孟子答萬章的話,無論如何,也不能自圓其說。顧炎武就說“上古諸侯之封萬國,其時中原之地,必無閑土可以封也”。(《日知錄》)然而古人所說萬國、三韆、韆八百,實在是個虛擬之詞,並不是真有這些國度,參看第七章。有庳、蒼梧,地極相近;舜放象的地方,就是後來自己逃去的地方,這個疑團,更無從解釋瞭。
(三)《新序節士篇》:“禹問伯成子高曰:昔者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吾子猶存焉,及吾在位,子辭諸侯而耕,何故?子高曰:昔堯之治天下,舉天下而傳之他人,至無欲也;擇賢而與之,至公也;舜亦猶然,今君之所懷者私也,百姓知之,貪爭之端,自此起矣;德自此衰,刑自此繁矣;吾不忍見,是以野處也。”這一段,競說禹有私天下之心,和孟子答萬章的話,大相反背。劉嚮是個博極群書的人,《新序》又是雜采古書而成的,自然不能謹守傢法。這也是今古文傢,互相違反的一證。《書-甘誓序疏》:“……蓋由自堯舜受禪相承,啓獨見繼父,以此不服。故伐之。”這個說法,也必有所本。
(四)以上都是儒傢說話可疑之處,還有他不說話的地方,也很可疑。《史記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問。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太史公這一段文字,是深苦於載籍上的話,和《書》義不閤,《尚書》:虞夏同科(見義疏)。
……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我國著名曆史學傢、國學大師,1884年2月27日生於江蘇常州,幼年傢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授以史部著作。16歲時,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等。曾任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後於瀋陽、蘇州、上海等地執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史學係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國大學院係調查。光華大學並入華東師範大學後,任華東師大一級教授。
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做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治史擅長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著名史學傢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中華典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大師,二十四史通讀數遍,其研究極其通博, 在傳統領域博學貫通。他甚至對書法、象棋、圍棋都有較深造詣,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最敬重的授業恩師。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呂思勉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劄記,共計上韆萬字。
《中國史》原名《白話本國史》,是我國近現代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開中國白話曆史之先河。它是與錢穆《國史大綱》雙峰對峙的史學巨著,是學習中國曆史的公認權威版本。《中國史》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作,也是他流傳最廣的史學名著。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數十年裏不斷重印再版,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影響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史壇極廣,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曆代史略》齣版(1902年),又有夏曾佑《最新中學中國曆史教科書》與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齣版(1904年),但夏著止於隋,劉著止於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當為第一部。
本書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曆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曆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本書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曆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僞等方麵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曆史等學問指示瞭方嚮。
呂思勉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曆史學傢,他治史嚴謹,治學規模宏達、視野開闊,特彆注重社會狀況的闡述。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書中除瞭曆代的政治製度、民族關係、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對外交通等內容外,還有諸如“歐人的東略”“藩屬的喪失”“遠東國際形勢”“關稅自主的交涉”“現代的經濟和社會”等問題,都設有專章加以敘述。作者對史事評述、曆史因果關係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而發人深思,是史學界公認的權威曆史巨著。
< 中國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中國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國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中國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