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全国18所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而成,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研究生使用,也可以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继续教育使用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包括内科、妇科、外科)部分,为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被古今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中,《金匮》一直被列为主干课程。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金匮》不仅是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不同于本科教材,内容上更加突出《金匮》在培养研究生中医职业素养,提高临床辨治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全书分为二十二章,第1章绪论从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方法、常用治则、药后调护与方药煎服法等角度全面总结《金匮》论述杂病理法方药各环节的主要精神和特色。为满足研究生深入学习研究《金匮》原文,在绪论中还设有“《金匮》注本与参考书选介”一节。第二章至第二十二章以《金匮》所论杂病为纲,下设“发病特点与辨治思路”“方药配伍特色与应用研究”“病证研究与展望”“疑难梳理”四部分,分别剖析各病的发病特点,凝练张仲景辨识和治疗每一杂病的主要精神,点击每首方剂的配伍用药特点,勾勒临床选用该方的常用思路,荟萃各方常治的有效病证与现代研究成果,并对每一杂病的现代研究加以述评,搜集《金匮》中至今尚存争议或疑点且与临床有关的内容,以供使用者思考或进一步研究。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所引《金匮》原文,以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为节省篇幅,不再附录《金匮》原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杂病常见病因
一、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二、千般疚难,不越三条
三、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第二节 杂病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衡
三、气郁血瘀
四、水湿停滞
五、脏腑失调
第三节 杂病诊法特色
一、望色首观鼻头、详察面目
二、杂病望闻诊特征举要
三、色脉参时,四诊合判
四、望舌虽简,法启后学
五、问诊周详,紧扣主症
六、脉法独到,以脉释理
七、手足腹部巧用按诊
八、鉴别诊断贯穿始终
第四节 辨病与辨证
一、辨病
二、辨证
第五节 杂病常用治则
一、治未病
二、表里同病辨缓急
三、新旧同病辨先后
四、随其所得而攻之
五、攻邪护正
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七、内病外治与外病内治
第六节 整体调护与方药煎服法
一、饮食宜忌
二、起居调护
三、方药煎服
第七节 《金匮》注本与参考书选介
一、诠释注解类
二、校勘集注类
三、病证方药发挥类
四、汇通西说类
五、教学参考类
第二章 痉湿喝病
第一节 痉病
第二节 湿病
第三节 喝病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第一节 百合病
第二节 狐惑病
第三节 阴阳毒病
第四章 疟病
第五章 中风历节病
第一节 中风病
第二节 历节病
第六章 血痹虚劳病
第一节 血痹病
第二节 虚劳病
第七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第一节 肺痿病
第二节 肺痈病
第三节 咳嗽上气病
第八章 奔豚气病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
第一节 胸痹病
第二节 心痛病
第十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
第一节 腹满病
第二节 寒疝病
第三节 宿食病
第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
第一节 肝着病
第二节 脾约病
第三节 肾着病
第十二章 痰饮病
第十三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第一节 消渴病
第二节 小便不利病
第三节 淋病
第十四章 水气病
第十五章 黄疸病
第十六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第一节 惊悸病
第二节 出血病证
第三节 瘀血病证
第十七章 呕吐哕下利病
第一节 呕吐病
第二节 哕病
第三节 下利病
第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
第一节 痈肿
第二节 肠痈
第三节 金疮
第四节 浸淫疮
第十九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
第一节 趺蹶病
第二节 手指臂肿病
第三节 转筋病
第四节 阴狐疝气病
第五节 蛔虫病
第二十章 妇人妊娠病
第二十一章 妇人产后病
第二十二章 妇人杂病
第一节 热入血室
第二节 脏躁
第三节 梅核气
第四节 月经病
第五节 带下病
第六节 前阴诸疾
第七节 其他病证
精彩书摘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章 痉湿喝病
本章论述痉病、湿病和喝病的辨证论治,三者皆因外感而发,发病之初都有太阳表证,故《金匮》将其合为一篇。有人认为,《痉湿喝病》篇是伤寒与杂病的过渡篇。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亦载有“辨痉湿喝病脉证”篇。
第一节 痉病
痉病病位在筋脉,因素体阴液不足,外感风寒,郁阻筋脉,或邪气人里化热,伤津化燥,筋脉拘急而成,以发热、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外感痉病,除风、寒、湿致病外,暑、燥、火及疫疠之气,皆可致痉。《痉湿喝病》篇所论以外感风寒为主。除外感痉病外,内伤痉病临床亦常见,如气血亏虚、瘀血内阻及痰浊阻滞等导致筋脉失养而发生痉病。
【发病特点与辨治思路】
(一)发病特点
1.感寒为先,表里同病《金匮》所论痉病,以外感所致为主,其中又以风寒为主因,兼在里之津液不足。风寒侵袭经脉,导致经气不利,加之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故见筋脉拘急之症。究其病由,实属表里同病。仲景根据表证的虚实不同,分为柔痉、刚痉。
2.津伤贯穿痉病始终,并影响预后张仲景认为,表证过汗、误用攻下、素有疮疡均可造成津伤不足,而成为痉病发生的内因,如第4、5、6条所言。
基于此,无论为柔痉、刚痉证还是里热炽盛之痉证,都可见津不养筋,或整体乏津现象,如第11条“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第12条“无汗而小便反少”,第13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
不仅如此,津液不足还影响痉病预后,如第3条“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第10条“痉病有灸疮,难治”。
(二)辨识特点
1.辨刚痉、柔痉《痉湿喝病》篇所论以外感痉病为主,其病因为外感风寒,兼里有津伤。外邪侵犯人体,首犯太阳,病初起常有外感表证,故第1、2、11、12条首均冠以“太阳病”。然表有偏虚、偏实之别,邪有轻重之异,故痉病初起,见有表证者,当分辨刚痉与柔痉,以利于正确遣方用药。证渐及入里化热,痉病的表现也渐由非典型到典型的阵发性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本病的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出现热盛化燥动风的痉病见症,如卧不着席、脚挛急、龄齿、独头动摇等。痉病发作,筋脉强直,脉象多呈强直弦劲之象,故第9条云“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2.别欲作、已发在痉病早期,痉病的主症多不典型,如第11条仅述及“身体强几几然”,并未见痉病的典型症状,然仲景已判断其“此为痉”。而第12条,亦始于“太阳病”,并见“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仲景认为“此欲作刚痉”。显然,上述两证都系病情不太严重的痉病,属于初起或欲作之证,与第13条口噤伴“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相比,后者具备痉病的典型表现,故为痉病已发,属于重证。三证的治疗迥然不同,故当分辨之。
3.察里热盛否随着痉病病情发展,在外之风寒可能化热入里,甚或热盛化燥动风,出现身热足寒、面赤目赤、独头动摇、龄齿、卧不着席、脚挛急等痉病里热炽盛的症状,并见“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之痉病主脉。此时病情较初期明显加重。对比第1、2、11、12条与第7、13条,可见张仲景诊治痉病时,关注里热是否炽盛。
4.据津伤辨预后仲景认为两种痉病预后不良:一是外感致痉见脉沉而细者,此属正不胜邪,若发散在表之邪则津更伤,补养津血又有留邪之弊,故日难治,如第3条。二是痉病伴有灸疮或脓疮者,因其津血已亏,或阴血已耗,再患痉病,内燥日盛,可致血枯津竭,其病性较一般为重,故难治,如第10条。
(三)治疗思路
1.初期“间者并行”,极期“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根据病情的缓急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间”,指病势缓而较轻,即疾病在轻浅阶段,可以数病数证兼治,或标本兼顾,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故日并行。“甚”,指病势危急、深重,所用治法宜单刀直入,要采取有力而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难容杂乱,故日独行。
外感致痉阶段,如第12条刚痉治用发汗散寒、升津缓急;第11条柔痉治用解肌祛邪、滋养津液。两证治疗上均以解表透邪为主,同时兼顾护其津液。第13条表邪迅速人里化热,出现阳明热盛,耗灼津液迅速,甚或化燥动风证,此时病急,当独治阳明,用急下之治,行存阴之用,泄热存阴。
2.顾护阴津贯穿痉病始终张仲景所论痉病,阴津不足是发病的内因。因此,痉病治疗的每一阶段都体现了顾护阴津。外感痉病初起,邪在太阳之表,无论刚痉、柔痉,虽均以解散表邪为主,但都体现顾护津液的精神,故无论刚痉、柔痉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例如,第12条欲作刚痉之用葛根汤,是以桂枝汤加麻黄微微发汗而不峻汗,加葛根生津缓急;第11条柔痉之用栝楼桂枝汤,是以桂枝汤加栝楼根,以滋养津液;第13条入里化热之阳明热盛证,用急下之治,也是泄热以存阴。
……
前言/序言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全国18所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而成,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研究生使用,也可以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继续教育使用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包括内科、妇科、外科)部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该书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被古今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中,《金匮》一直被列为主干课程。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金匮》不仅是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不同于本科教材,内容上更加突出《金匮》在培养研究生中医职业素养,提高临床辨治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全书分为二十二章,第一章绪论从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方法、常用治则、药后调护与方药煎服法等角度全面总结《金匮》论述杂病理法方药各环节的主要精神和特色。为满足研究生深入学习研究《金匮》原文,在绪论中还设有“《金匮》注本与参考书选介”一节。第二章至第二十二章以《金匮》所论杂病为纲,下设“发病特点与辨治思路”“方药配伍特色与应用研究”“病证研究与展望”“疑难梳理”四部分,分别剖析各病的发病特点,凝练张仲景辨识和治疗每一杂病的主要精神,点击每首方剂的配伍用药特点,勾勒临床选用该方的常用思路,荟萃各方常治的有效病证与现代研究成果,并对每一杂病的现代研究加以述评,搜集《金匮》中至今尚存争议或疑点且与临床有关的内容,以供使用者思考或进一步研究。
本教材中所引《金匮》原文,以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为节省篇幅,不再附录《金匮》原文。
本教材的编写者均是国内各中医药院校长期从事《金匮》研究生教学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研究结论,基本能展示当代《金匮》研究的较高水平。全书由张琦、江泳统稿。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一、二节由赵天才编写,第三节由张琦编写,第四节由宋建平编写,第五节由马晓峰编写,第六节由王苹编写,第七节由丁跃玲编写,第二章由吕翠霞编写,第三章由曲丽芳编写,第四章由刘清平编写,第五章由温成平编写,第六章由李俊莲编写,第七章由马晓峰编写,第八章由刘清平编写,第九章由宋建平编写,第十章由王寅编写,第十一章由李云海编写,第十二章由张琦编写,第十三章由喻嵘编写,第十四章由赵天才编写,第十五章由王苹编写,第十六章由贾春华编写,第十七章由丁跃玲编写,第十八章由张琦编写,第十九章由常佳怡编写,第二十章由江泳编写,第二十一章由赵力维编写,第二十二章由吴洁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写人员集思广益,倾力合作,力求准确诠释张仲景辨证治疗杂病的原旨,虽数易其稿,反复斟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院校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