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厉以宁,林毅夫等著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13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懂中国改革系列,由党政*全国*干部阅读,该系列深度解读中国民众当下关注的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
本书从多个角度解读当下改革,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领衔,囊括郑永年、周其仁等中国高层智囊、*人士、精英学者,把脉时局大势,明指决策投资应对之道。
未来十年,面临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期。本书阐述未来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从中等收入陷阱、创新、新科技革命、人口红利、共享经济等不同的领域,指出未来投资决策的正确方向。

内容简介

将改革进行到底,《读懂中国改革》系列汇集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夏斌、巴曙松、黄益平……深度解读当下经济社会与改革热点话题,带你精准把握政经时局大走势
未来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U型?增速下滑的底部在哪里?中国会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产阶级的焦虑如何解除?
中国正在走向大国崛起,但并不是表示前方是坦途。相反,供给侧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创业、实体经济、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小康……每一项改革都面临挑战。而每一个挑战都关乎我们的未来。
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郑永年、夏斌、巴曙松、黄益平……各路专家学者,聚焦当下改革热点,把脉时政局势,通过对社会经济新变化的深层思考,全面分析和展望改革新动能、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未来红利,以期让大家深入了解今日中国,把握未来走向,做出正确决策。

作者简介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毅夫,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著作有《改革的逻辑》、《城乡中国》、《竞争与繁荣》、《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产权与制度变迁》等。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大,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 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 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著作有《不确定的未来》等。

精彩书评

渐进改革的好处是震荡低,但渐进改革的难处是坚持渐进不容易。经验证明,体制成本降,经济就会很好地发展;体制成本卷土重来急速上升,国民经济会被拖累。

经济和改革方面也需要匠心,做企业、做科研、做品牌需要匠心,搞经济改革也需要匠心。什么是匠心?匠心就是仅仅抓住*基础的东西,坚持不懈,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不要追求短期的回报。

如果我国经济中长期存在一个投机性相当强的、能制造泡沫的领域,它就会和实体经济和创新争夺资金,而在这种争夺的过程中,制造业领域和创新往往是不占上风的。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变的话,我们的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创新,以及我们要实现的创新驱动,在资金支持方面就会遇到相当大的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资产泡沫现象,非实体经济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严重削弱了增长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

金融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二是法治化原则;三是全球化原则。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目录

序 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原动力 / 林毅夫 ·V
第一章 未来10年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何在
中国正在发生两个巨大变化 / 厉以宁·003
改革突围、创新突围 / 周其仁·012
中国经济需打赢三场硬仗 / 李稻葵·034
中国经济正在着陆过程中 / 夏斌·040
未来10年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何在 / 张明·048
第二章 怎样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怎样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厉以宁·063
扩大总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二选一 / 林毅夫·074
双重内涵决定双重推进 / 卢锋·080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 高尚全·088
推动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 / 迟福林·099
清退僵尸企业是去杠杆的首选 / 黄益平·106

第三章 创新和实体经济*大的“对手”是谁
投机是创新和实体经济*大的“对手” / 刘世锦·113
中国投机资本的崛起及其后果 / 郑永年·116
壮大、做优、提升实体经济 / 李伟·122
不能因为大部分产业政策是失败的,就全盘否定 / 林毅夫·127
关于振兴实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 张俊伟·139
第四章 创新的两条中国路线
创新驱动和观念转变 / 厉以宁·165
创新的两条中国路线 / 周其仁·170
企业家必须从套利逐步转向创新 / 张维迎·181
中国式创新,可对德国和美国模式兼收并蓄 / 姚洋·188
“想法”的生产 / 周其仁·193
第五章 未来金融格局的四大变化
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 李扬·203
未来金融格局的四大变化 / 李稻葵·208
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 黄益平·212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 巴曙松·221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优势在数字技术 / 黄益平·228
第六章 中国不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不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刘世锦·237
中国跨越关口离不开金融改革 /黄益平·243
深入的工业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 姚洋·250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要求 / 迟福林·256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是什么? / 蔡昉·261
“软财富”是中等收入群体新的增长动力 /滕泰/张海冰·267
第七章 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为什么世界期待中国2017? / 郑永年·277
中国经济的六大新动能 / 刘世锦·284
以结构性改革释放转型新动力 / 迟福林·291
实现新旧产业更替是未来的改革着力点 / 黄益平·297
年轻创业者将如何改变企业家队伍 / 厉以宁·303
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 周其仁·307

精彩书摘

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已知的*好答案是“不确定”
经济学常常被看作一门忧郁的学问,看未来不那么明朗乐观。亚当·斯密还比较明确,认定只要提供充分的经济自由,看不见的手就能把人类带向一个更好的经济增长。他那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蒸蒸日上,实践也支持看未来明确乐观的经济学。《国富论》*了不起的预见,是断定美国经济有远大前途,这点后来得到验证。
但是亚当·斯密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展开所引发的矛盾,很多经济学家就不那么乐观了。*知名的是马尔萨斯,相信人口增长会持久快于食物增长,所以未来一定麻烦,要靠饥荒、灾难,甚至战争等来重建平衡,由此也给经济学打上了忧郁的印记。
到了《共产党宣言》,一方面非常乐观,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历史带来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生产力解放,同时又基于社会化生产力的爆发性增长,预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灭亡。自那时起,这个大判断一直在经受检验,说资本主义要灭亡,却一直还没有灭亡的紧张挥之不去。
苏联曾有几十年的乐观,不但证明“一国可建立社会主义”,而且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辉煌的时期是“二战”,用计划体制动员起来的工业能力成为反法西斯的物质基础。战后更乐观,赫鲁晓夫放言“一国建成共产主义”“20年赶超美国”。可惜没得到验证,在和平时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竞争中不但没胜出,还弄得经济停滞、体制僵化,一直到苏联解体,也不可能留下明确乐观看未来的遗产。
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先学苏联,也乐观过,赶不上美国也要超英国。不幸“大跃进”遭挫,靠调整稳住脚跟,却又转向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更把国民经济拉到了崩溃边缘。逼到了无路可退,才有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当然改革开放也是看好未来,邓小平认为世界将有二三十年的和平,可让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1980年提出20年翻两番。中国做到了,进入新世纪头10年又翻了一番,翻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过回看20世纪80年代的出发点实在很低,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参加农村调查研究的,当时要直面的实际,是“八亿人搞饭吃,饭还不够吃”。所以非改革不可,改又不易,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批,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改好了。怎样看未来,乐观还是悲观?老实讲当下问题数之不尽、纠缠不清,没工夫好好想将来。
教书要讲到预期,阐明人们行为受对未来看法的影响。我知道关于未来*好的理论答案是“不确定性”,那还是奈特教授在1921年的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里提出来的。何谓“不确定性”?就是经验概率也推不出来将来一定会是个什么样,不妨干脆译成“莫测”。按奈特的原意,不确定性比“风险”来得严重,本质上不可测,用保险机制也对付不了。这与现代物理学家或有一拼,他们说观察一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时,无从预知它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测不准”—“莫测”是也。不确定的世界怎么应对?经济学得出了一些今天看来还站得住脚的结论,那就是离不开一套制度—法治、市场、财产权、合约,特别是股权合约。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理论上追到底,就是未来不确定。
“对未来严阵以待”
以上答案靠得住,但不好说完美。首先关于未来不确定、莫测,似乎没什么更多内容可说,导致对“人们怎样看未来影响其当下决策与行为”的忽视,降低对行为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其次,莫测无非“天有不测风云”,容易让人“预后不良”—似乎不确定总意味着灾难来临。其实,不确定性也可能是意外惊喜,并不是单边确定的倒霉。
所以对“不确定”还可以解析。这方面,彼得·蒂尔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对我有启发。作者把人们怎么看未来,构造成一个两维对两维的矩阵(明确/不明确,乐观/悲观),得出了四个象限:明确乐观,不明确乐观,明确悲观,不明确悲观。然后他把“各国看待未来的方式”,装进了这个认知矩阵。当然不够严谨,因为“各国”都有一大票人,看未来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顶多是对各国主流看法的概括,少不了作者自己的主观印象。虽然不那么严谨但对我也有启发,冲击力还不小。
譬如他认为,“从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都领导着西方世界”,而“1950—1970的美国”,更是有史以来“明确乐观主义”的典型代表。言之成理乎?蒸汽轮船、铁路、电报、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广泛应用、跨海隧道、地铁、陆地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从苏伊士到巴拿马运河开凿,所有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壮举,难道真是“被法术召唤”出来的吗?作为得天独厚的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美国自然禀赋丰裕,人口又不多,开荒种地吃饱饭、卖点棉花烟草木材,对那代欧洲移民足够好了吧?为什么还要发明工厂流水线、造帝国大厦、建金门大桥、搞曼哈顿计划、投资洲际高速公路,还要实施阿波罗计划?更不要提无数民间的奇思怪想、胆大妄为之举。总之,没有哪一样是“纯自然”的,一概是人工、人为之物。人做事情之前,总受对未来看法的支配,难怪蒂尔先生把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毫不犹豫地划入看未来“明确乐观”的第一方阵。
不过,作者认为后来的美国转向了“不明确的乐观”。特征是“乐观但又迷茫”,金融家取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成为天之骄子,“财技”比科技更加耀眼,人们高估“机遇”,低估“规划”和持久努力,低储蓄、低投资、高消费,让金融、政治、哲学和人生一并蒙上不明确乐观色调,谁也不问究竟能不能持久。当然,作者以为“当下欧洲”更糟糕,受“不明确悲观”的支配,得过且过,眼看油瓶都倒了,议论半天也没见谁当真起来扶一扶。
读来*受刺激的,是这本小书居然把“现在的中国”列为“明确悲观”之代表!为了不至曲解作者原意,容我给各位读段引文,“一个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也许当今的中国是*典型的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美国人看见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自从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10%的增长),便认为中国是一个自信能够掌握自己未来的国家。…… 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第87页)。
根据是什么呢?“老一辈的中国人孩童时都经历过饥荒,因此展望未来时,总会考虑到天灾。中国公众也知道‘冬天’即将来临。局外人着迷于中国内部的巨大财富,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国人正努力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出国,贫穷一些的则能省就省,以求储备充足。中国各阶层人士都对未来严阵以待”(同上书,第87–88页)。
不管大家同意还是不同意这位仁兄随口大发的议论,我读后还是很受触动的。其实自我划界,还归不到上述四个象限中的任何一个。勉强要划,不过是个另类而已—“埋头观察阐释经验现象,无暇顾及怎样看待未来”。任何人问我关于未来的问题,我都回答“不确定”一了百了。这样久已习惯的思维定式,要不要有点反省呢?
以色列的启示:难做之事易做成
更多触动来自去年以来两次访学之旅。第一次是到以色列,是正和岛商学院组织的,受邀与一批年轻企业家同行。时间不长,加上*后我自己去看一个沙漠里的基布兹,前后8天而已,但震撼不小。行前找到一些读物,说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到了才知道不完全如此,这个法定面积比北京市还小的国家(实际控制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略大于北京),自然资源极为匮乏,60%的国土为沙漠,可耕地仅60万亩,大约一半地方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南部地区甚至不足每年30毫米。但现在的以色列却是“欧洲菜果厨房”,每个以色列农民可供养的人口,从1955年的15人增长为2014年的400人,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大量出口,滴灌技术和设施农业称雄全球,连淡水和海水淡化技术也出口。
更了不得的,是它总人口800万,却拥有7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是除美国、中国之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多的国家,拥有比美国、欧洲还高的人均创投资本。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 3.5万美元,高科技部门贡献了总出口的50%,就业的10%。
凭什么?就凭人。特别是凭人掌握的知识,凭把知识转成技术和产品的卓越能力。哪来的这套本事?源头还是教育。我们中国人也重教育,但对比之下重点有别。一是人家的教育重信仰,让世世代代的犹太人坚信自己不但是上帝之子,且生来就可以“与上帝角力”,所以自强不息,绝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二是虽信仰虔诚坚定,对拉比也极为尊崇,但从小受鼓励大胆发问、审慎怀疑、挑战权威。犹太母亲对放学回家的孩子,不问考试也不问成绩,只问“今天是不是问过一个好问题”。
我在佩雷斯中心听了一场阿龙·切哈诺沃的讲演。在他小时候妈妈教他说,人走进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走,也可以逆水走,但是“你要永远逆水走”。这就预先画出了他一生的轨迹:在任何领域一旦成功走顺,立刻另辟一个领域逆水行舟。学术上打遍国内无敌手,他就跑到美国闯天下,评上终身教授后又不甘顺境,再回特拉维夫主攻科研难关。2004年他获诺贝尔化学奖,是以色列国内获诺奖第一人。他的经验体现了《塔木德》里的一条哲理,即“难的事情反而容易做成”。
另一场精彩分享,报告人是以色列国防部武器研发前总管丹尼戈尔德准将,介绍研发“铁穹”(Iron Dome)的故事。背景是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邻国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发射了约4000枚火箭弹,造成44名平民死亡,迫使25万人被疏散,100万人不得不躲进防空设施。同时,在南部还有近100万以色列人在射程更远的“卡桑”(Qassams)火箭弹的威胁之下。2007年时任国防部长佩雷斯选择“铁穹”应对,领导研发的正是这位丹尼戈尔德。6年后,“铁穹”完成实战部署,仅2009—2012年三年间,就成功拦截了245枚来袭火箭弹。在报告中,这位前准将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一大家以色列人正举行婚礼,空袭警报响起,却没人慌慌张张跑向防空洞,大家反而举起手机对天空拍照,但见被拦截的火箭弹在空中散开,活像外邦来贺的礼花!退役后的丹尼戈尔德初创科技公司,研发一款微型导弹,用在人体的血管里打血栓。
难怪以色列成为一个与其资源和人口数量完全对不上的创新国度。到以色列,我们才知晓那些名满天下的硅谷超级科技公司,从微软、Intel、苹果、Google到Facebook,无一例外都在特拉维夫设科研中心。在以色列研发出来的、真正称得上改变人类生活的关键技术,足可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再问一次,人家凭什么?凭人家的智慧和永不枯竭的那股劲儿,看来这个民族把对神的信仰转化为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敢于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倘若问以色列创业人群怎样看未来?“明确乐观”绝对占据主流。否则,他们为什么老挑别人不敢想、不敢碰的事情做?前面探路的成功鼓舞着后人,更多人就相信不确定的未来机会无穷。
百无禁忌想、脚踏实地干
第二次访学就在前不久,我们几位老师、同事和校友,自行组团到美国考察创新。事情缘起2015年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办过一个论坛,请到一家中国创投公司的创始人王煜全,介绍他们在美国投资科创项目的经验。他还请来一批美国科创公司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现场说法、演示、答疑,一起讨论王煜全概括的“美国积木式创新”,让参会师生大开眼界。此后我的一位同事薛兆丰教授躬逢其盛,参与组织了积木式创新的访学之旅,并发布他与煜全合著的《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机遇》,详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拜杜法案》,怎样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和政策配合,一起促成联邦科研基金、非营利大学、教授与博士、各路创投资本、企业家等资源有效组合,在极不相同的技术经济方向上创新,以及对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创新的意义。
我是全程听了那个论坛的发言,也全文拜读过王、薛两位的新著。多年习惯,凡听着有意思的,*好能实地看一看。知道今年他们还组织“积木式创新的深度考察之旅”,报名成行,与三十几位同有此项偏好的同事校友一起游学两周。所谓积木式创新,要点是打通科学象牙塔里的“想法”(idea)与产品、市场、产业之间的经脉。所以此次游学,基本就在旧金山湾区与波士顿走廊,围着两家知名大学打转转。过去是来过的,也听过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以及MIT的校训“动脑又动手”。原来不知道的,是美国*好大学的思想能量,早就越出本来也不设围墙的校区,与市场和产业精锐部队,打成一片。
还是举几个印象深的实例,回答在前沿做事的人怎么看未来。先说XCOR,从洛杉矶往北约90英里处,一片半沙漠地带里竖起一座“通往太空的门户”,那就是莫哈韦航天航空港(Mojave Air and Space Port)了。XCOR是设在此地的一家科创公司,研制垂直起降、可往返太空飞船的发动机。毫不起眼的仓库式厂房里,40多位科学家和技工已经忙了十几年,除了预售过一批太空游机票(每位9.6万美元,真有美国人来埋单),XCOR连一分钱的进项也没有,就靠投资人烧钱研制着一个型号又一个型号的太空发动机。
我们见到的那些朴朴实实的家伙,他们究竟怎样想未来?据说在莫哈韦小镇上聚集着一帮太空迷,基本共识是地球不堪人类负担,要为太空移民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先向火星移民200万吧,那不过是一个初级目标,可真要实施,还不得天天向太空发定点班车(船)?于是才要“可往返使用的太空飞机”,才要过去根本不可能有的太空发动机。
再说Hyper Loop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出版社他的书?贵就算了,然後经常买完第二天就降价,申请保价有时候还保不了,说是使用优惠券没法保价,mmp的感觉自己被玩弄了。

评分

618活动大促真的很划算,书大部分包装都完好,有时间可以好好看看了。

评分

囤了不少书,慢慢看吧!

评分

包装极差,不过里面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公司同事生日礼物,经常在京东买,直得信赖

评分

字迹很清晰,很清楚,质量很好,感觉不错,快递很快,支持一下

评分

开卷有益,慢慢喜欢囤书了,京东的优惠力度很满意!

评分

读懂改革,把握大方向,了解时政的好书!不错的!

评分

书包装都比较完整 应该是正品 送货速度特别快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读懂中国改革5.如何应对未来十年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