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朱映占 等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2260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6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53
套装数量:2
字数:1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云南民族古今历史的通史性著作,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将涉及云南古今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物质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云南的民族
第一节 云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一、云南的古猿
二、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一)元谋人
(二)昭通人
(三)西畴人
(四)丽江人
(五)蒙自人
(六)昆明人
(七)姚关人
三、旧石器时代云南的古人类遗址
(一)江川县甘棠箐文化遗址
(二)塘子沟文化遗址
(三)富源大河遗址
第二节 云南的新石器文化
一、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二、滇东北地区——闸心场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三、滇东南地区——小河洞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四、滇南、西双版纳地区——曼蚌囡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五、金沙江中游地区——元谋大墩子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六、洱海地区——马龙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七、澜沧江中游地区——忙怀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八、滇西北地区——戈登类型的新石器文化
九、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云南的青铜文化
一、洱海地区以剑川海门口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
二、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
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的青铜文化
四、澜沧江、怒江中下游青铜文化
五、云南青铜文化的特点与族属
六、北方青铜文化对滇国青铜文化的影响
(一)武器
(二)装饰品
(三)礼乐器
(四)陶长颈壶
(五)服饰
(六)丧葬习俗
七、青铜时代云南古代民族创造的铜鼓
(一)铜鼓的起源问题
(二)铜鼓的创造者
(三)铜鼓文化的流布及影响
第四节 外来族群与云南本地族群相融合而产生的云南早期民族
一、与西北氐羌系统有源流关系的云南早期民族
(一)何为氐羌民族
(二)氐羌民族向西南的迁徙
二、与东南百越民族有源流关系的云南民族
(一)何为百越民族
(二)滇人与越裳
第五节 关于云南是否存在“百濮”的讨论
一、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三大族群说
二、对云南古代没有百濮的论说
第六节 先秦时期云南民族关系中的主要事件
一、杜宇与云南
二、庄蹯入滇
(一)关于庄蹯入滇的记载
(二)关于庄蹯入滇的学术争论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云南民族
第一节 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治理与政区设置
一、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治理
二、汉王朝在西南夷地区的政区设置
第二节 秦汉时期处于分化与融合过程中的云南民族
一、《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其对秦汉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
二、与氐羌民族有源流关系的云南民族
(一)焚人
(二)昆明人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南民族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云南民族
第五章 宋代的云南民族
第六章 元代的云南民族
第七章 明代的云南民族
第八章 清代的云南民族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云南民族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云南民族
大事记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云南多高山大河,海拔高而纬度低,各种不同高度地区的气候与生态条件都适合人类生存发展。这里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之一,开远古猿(距今1400万年)、禄丰古猿(距今800万年)、元谋古猿(距今800-600万年)和保山古猿(距今800-400万年)的化石就发现于云南,加之云南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等远古人类及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表明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应从云南翻开,表明云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丽江人等都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这说明了云南的远古居民与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远古居民在种族来源上是一致的。
  郡县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武帝时,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东汉比西汉又有加强,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东汉王朝又将益州郡中的不韦、嶲唐、比苏、楪榆、邪龙、云南等六个县加上另设的哀牢、博南两县,设置了永昌郡。永昌郡的设立完成了对今云南西部和西南部边疆的全部统一,把西汉时期益州郡西部和西南部界外的今云南德宏州、保山市南部、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都全部纳入了东汉的版图之中,所有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也同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这样的民族情况基本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一直成为云南民族发展的主流,奠定了云南现代民族发展的基本格局。
  云南民族发展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性,其主要表现为:民族众多,有自己长期的活动空间,一些民族唯云南所独有,如怒族、独龙族等;各民族的关系除唐、宋时期是南诏国、大理国政权和中原汉族政权的关系外,主要表现为整个云南非汉族与汉族的关系、非汉族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南诏政权强盛之时,其所控制的地区不仅局限于今云南,而是到了今天的缅甸西北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及今天老挝、泰国、缅甸三国的连接地带,对东南亚的历史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与这些地区的民族发生过诸多联系。
  云南的绝大多数民族从族源上讲虽然来源各异,但都算得上是土著,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云南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的,汉武帝元封二年以后,汉王朝通过开路、设置郡县、移民等措施,汉民族开始进入云南,强大的汉文化以巴蜀为基地进入西南夷分布区,但结果却是汉武帝始料不及的,部分汉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但汉族人口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融人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这种民族间的分化与融合趋势和特点一直到明代才有所改变。因此,可以说云南民族的融合在明以前是汉族融入云南民族,以单向融合为主,而明以后的融合则是双向融合,由此形成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云南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魏晋时期云南民族的融合很有特点,主要是汉族大姓爨氏在割据的情况下,逐渐夷化,到隋唐时最终融入到云南少数民族之中。
  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与唐宋的交往多以矛盾冲突和文化交流的双重形式进行,例如唐与南诏的天宝之战,南诏派遣南诏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文化或通过交换获得汉文化典籍。因此,汉民族与南诏、大理国辖境内的民族融合就很少。
  元明清三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并且越来越巩固,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在经历了南诏国和大理国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后,最终又融入到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来,本时期云南民族的融合有两个特点。
  第一,汉族吸收少数民族,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地、不自觉地融人汉族;二是在大汉族主义的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在民族传统上有所保持,但为了避免遭受民族歧视而称汉族,实际上这种现象只是一种民族的假融合。
  第二,明代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因为通婚的原因,也有部分融人边疆民族之中。总之,由于民族分布地域的变化,民族聚居的状态被打破,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的变更,云南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元代以前表现为同源异流,在元代以后既有同源异流,也有多元合流(少数民族融入汉民族)和异源异流(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秦汉以后,云南民族的发展和汉民族的发展还有一种互动性,即当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大之时,汉民族及中原内地政府与云南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就紧密,相互之间的互动就加强,反映在文献上的记载也就十分丰富,例如《新唐书·南蛮传》有上、中、下三卷,《元史》《明史》《清史稿》中有关于云南的“地理志”,有云南的“土司传”;而当统一多民族国家分裂、民族纷争之时,史书对云南民族的记载就少,甚至产生错误,如《宋史》将《大理国传》列入《外国传》之中,而且只有不足千字的内容。
  总之,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云南各民族如果说在秦汉以前与中国内地只是一种文化联系的话,那么到汉代云南相当多的民族已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云南虽然出现了独立发展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但南诏国和大理国独立发展的几百年间却为元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元代的统一则把前代所有不能进行有效治理的云南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以后,经过改土归流和郡县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行,中央政府对云南的统治更加深入,①云南各民族都全部融人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特别是1840年以后,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云南各民族已经完全成为中国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云南民族通史(套装上下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