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挖掘“丝路精神”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及其局限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宏观背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思路、“一带一路”建设若干重大问题,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开启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的*威解读。
作者简介
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导,“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丝路精神
一、“丝绸之路”名词的起源
二、“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迂
四、“丝绸之路”的启示:丝路精神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及其局限性
一、“二战”之前的全球经济扩张
二、“二战”后的经济国际化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四、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
第三章 “一带一路”的宏观背景
一、全球格局变化
二、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
三、其他因素
第四章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思路
一、核心内涵:包容性全球化
二、建设思路
三、空间内涵
第五章 “一带一路”建设若干重大问题
一、“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
二、跨境运输通道建设
三、“中欧班列”问题
四、产业“走出去”模式
五、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六、人文合作
七、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附录1相关文童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误区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用“丝路精神”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附录2相关专访
“一带一路”:将创造难以估量的经济潜力
“一带一路”不是单向的“走出去”
“五大发展理念系列谈”之“开放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与多尺度空间规划对应访谈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构建更加均衡、普惠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带一路”有力推进经济全球化变革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追寻“一带一路”之道
精彩书摘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1873~1913年):垄断资本主义与新帝国主义兴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蓬勃兴起,电力逐步替代蒸汽成为新的动力。许多国家抓住这次工业革命的时机而崛起。英国被美国和德国超越,美国替代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强国。到1913年,英国占世界工业品总产量的比例下降到14%,而美国则上升到36%。
交通及通信业的革命成为经济全球扩张的助推器。技术上,发明了汽车、飞机、电话;国际铁路、运河、电报、邮政也都得到极大的发展。本国的铁路线基本饱和后,英国开始大量向其他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以及殖民地投资修筑铁路。而之前工业化较为落后的美国开始引进大量外资,用于铁路建设和公共工程,迅速实现了交通、通信业的改善。1866年,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1869年,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914年,被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距离遥远的人们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运输货物与交流信息,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也方便了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利益。
……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