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普惠金融在全球的實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和拉美地區的一些非政府組織用公益的方式嚮貧睏人口發放小額貸款。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孟加拉國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以27美元起傢嚮赤貧傢庭發放小額貸款,曆經磨煉,最終成立瞭客戶達數百萬之眾的格萊瑉銀行(Grameen Bank),並在200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奬。格萊瑉銀行之所以為人稱道,是因為它以公益為目標,經營卻完全是商業化的,比如它的貸款利率絕不是享受政府補貼的優惠利率,而是實實在在的市場利率。從早期的微型金融到當今的普惠金融,其起於滴水穿石之力,終匯成江河潮湧之勢,蓋源於社會目標和商業目標的同時實現。另一個具有規模性的典型案例是印尼人民銀行(Bank Rakyat Indonesia,簡稱BRI),在印尼這個有2.4億人口的國度裏,該行擁有的小額貸款客戶高達3500萬,傳統的微型金融獲得成功。
然而,微型金融經過40多年的發展,也隻覆蓋瞭25%的貧睏傢庭,據世界銀行估算,全球大約還有將近20億成年人仍然處於沒有金融服務或缺乏金融服務的狀態。2005年聯閤國提齣普惠金融的概念,人們對普惠金融充滿瞭期待,同時也不乏疑慮。
正像人類社會的重大進步都與技術革命相關一樣,……。不同於微型金融的高接觸、高成本和低覆蓋,數字普惠金融展現齣來的低接觸、低成本和高覆蓋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數字普惠金融可能是普惠金融事業最終到達理想彼岸的途徑。目前,我國在微型金融領域的實踐遠遠落後於其他發展中國傢,但是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卻錶現齣彎道超車引領潮流的趨勢,令世人矚目。
忽如一夜春風來,韆樹萬樹梨花開。我們已悄然進入瞭數字普惠金融的瑰麗時代。為什麼中國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麵能獨占鰲頭,領先世界各國甚至領先很多發達國傢?這是我最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我通過觀察歸納齣以下四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廣闊,加之傳統金融結構嚴重失衡,大眾市場缺乏金融服務,使任何新的金融創新都能有所作為。
第二,中國的基礎設施成熟,目前網民規模已達到7.31億,其中95%是移動用戶。遍布全國的通信網絡及手機的高普及率成為我國電子商務及數字金融大規模、高速度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這種設施在其他發展中國傢相對是不完善的。根深纔能葉茂,沒有完善基礎設施的數字金融就如同無源之水。電商依賴的物流配送係統也是中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綫,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密集的居住人口、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寬鬆的城市交通管理等。
第三,中國的監管環境寬鬆,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數字遊戲等從一開始就是政府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方嚮,當經濟交易的場景催生齣金融需求以及金融服務時,比如網上支付、網絡信貸等,政府多以嗬護的態度提供相對友善的監管環境。
第四,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國人的創新智慧和企業傢精神,把從國外引進的商業模式與中國傳統文化風俗進行完美結閤,創造齣瞭齣人意料的商業效果,比如微信的紅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有的電商或社交平颱,我們都可以從一些發達國傢找到原型,但是中國的這些電商平颱、社交平颱奇跡般地演化成數字金融的形式,不能不說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
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探索和實踐足以證明,數字普惠金融是全球普惠金融事業的未來方嚮。當然,我們不會說數字普惠金融的前程是一片坦途,也不會說金融創新不會帶來新的金融風險,事實上,我們享受數字紅利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數字鴻溝的現實。從數字普惠金融的長遠發展來說,我們不可能簡單地將數字化“一化到底”,而更可能是將數字化與傳統模式相結閤。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正在邁齣數字化的步伐,無論是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還是基金公司。
鑒於國內外的廣泛需求,我們組織編寫本書,由於時間所限,也隻是對現實情況做一次簡述。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數字普惠金融概覽。數字普惠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興起的,由早期的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過渡到數字技術驅動金融服務創新,解決應用場景實際需求。在其發展過程中,帶來瞭多方麵的社會經濟價值。
第二部分介紹瞭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探索,包括在數字化支付體係、綫上小微融資、數字化小額理財、小額保險的數字技術應用與發展,以及數字化信用評分五個領域中的應用和創新。
第三部分聚焦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挑戰與消費者保護。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螞蟻金服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實踐者,給予瞭我們實質性支持,其首席戰略官陳龍教授專程授課,讓全體編寫人員受益無窮,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數字普惠金融新時代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數字普惠金融新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非常好,紙張也不錯,物流快
評分行
評分行
評分非常好,紙張也不錯,物流快
評分行
評分非常好,紙張也不錯,物流快
評分行
評分行
評分行
數字普惠金融新時代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