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著,袁凤珠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9-2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52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8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厄普代克作品
外文名称: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圣洁百合》对美国本世纪的宗教和社会道德沉沦这一社会现象作了360度的全景式的记录、报道与剖析,堪称一部美国20世纪道德的沉沦史。虽说他的“兔子四部曲”已经将美国近50年的社会百态写了个通透,可是他显然觉得言犹未尽,便在“免子四部曲”问世5年后又推出了《圣洁百合》,以克拉伦斯一家四代人为载体写出了美国科技的发展(以电影技术为代表)与宗教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道德观的堕落。

内容简介

  《圣洁百合》被誉为厄普代克创作生涯晚期重要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威尔莫特一家四代人的描写,对美国整整一个世纪的宗教、精神和道德面貌作了三百六十度的全景式记录、报道与剖析,尤其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宗教和电影这两大美国精神支柱的兴衰沉浮,堪称一部美国二十世纪精神道德的沉沦史。

作者简介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3.18—2009.1.27),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作品两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获得欧·亨利奖等其他众多奖项多达十数次。“性爱、宗教和艺术”是厄普代克毕生追求的创作标的,“美国人、基督徒、小城镇和中产阶级”则是厄普代克独擅胜场的创作主题,他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被誉为“美国的巴尔扎克”。

精彩书评

  “一部至关重要而又感人至深的小说:不但展现出我们现今的生活状况,而且揭示出我们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它迫使我们不得不重估所谓的美国梦以及信仰(以及对于信仰的渴望)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圣洁百合》非但是厄普代克迄今为止具雄心的作品,也可能是他优秀的长篇巨著。”
  ——《纽约时报》


  “精妙绝伦……厄普代克的文学天赋,他堪与霍桑和纳博科夫比肩而立的大师风范再也没有如《圣洁百合》所表现得这般确定无疑、令人心折。”
  ——《纽约客》

目录

第一章 克拉伦斯 1
第二章 特迪 99
第三章 埃茜/阿尔玛 205
第四章 克拉克/以扫/斯利克 325
百年启示录(译后记) 445

精彩书摘

  一九一〇年春季的最后几天酷热无比,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市郊贝尔维斯塔城堡的开阔高地上,人们正忙着拍电影。制片公司是拜奥格拉夫,导演是戴维·伍·格里菲斯,片名为《从军记》。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情节围绕一件丢失的价值连城的珠宝展开。去哪里能找到比贝尔维斯塔更适合作为中世纪城堡背景的地方呢?众所周知,贝尔维斯塔的别名是“兰伯特城堡”,因其建造者为本地丝绸大王凯索莱纳·兰伯特而得名。高低起伏的草坪上生长着经过整修具有中世纪特征的橡树和山毛榉,从这里向东望去,越过蹲守在帕萨依克河河湾低洼处的帕特森市那拥挤不堪的一片屋顶,大约十五英里处便可见纽约市的轮廓。从这个高度可浏览到弗尔瀑布旁一溜砖结构的磨房以及由皮埃尔·朗方特设计的三架水车、教父威廉·迪恩·麦纳尔蒂的浸礼会圣约翰大教堂那威严雄伟的褐砂石尖塔、酷似大蛋糕的白色市政厅、装饰着花里胡哨的佛兰德前脸的邮局大楼、还有那座盖了不到十年的帕萨依克县法院。在它那有廊柱的穹顶上部,一座巨大的女雕像成年累月摆着保持平衡的姿势。远处纽约市耀眼的建筑物顶部轻飘飘地悬浮在夏日蒸腾的雾气之中,掩盖了人类诸多苦难,以它迷人的轮廓博取人们的信赖。这绝对是取景的最佳选择。然而那部摄影机已调整好镜头,剔除了一切标志现代文明的景致。摄影师在新泽西充满煤炭和汽油味的闷热阳光下不耐烦地等待着,担心会突然飘过来一团乱云破坏掉他刚调好的背景。链盒里不断溢出淡淡的油味。
  下午两点钟,气温升到最高。尽管酷热难捱,男演员麦克·森尼特和德尔·亨德尔森都已佩戴上金属铠甲,电影主角小玛丽·毕克馥也大汗淋漓地穿好了紧身衣裤、天鹅绒斗篷和厚厚的锦缎古装外衣,俨然一副侍从打扮。她正准备骑上马带上当作重要信件的道具在城堡的绿色草坪上奔驰,地上坚挺的草叶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白光。几个穿工装的人帮助毕克馥小姐跨上马鞍,那匹高头大马也热得浑身湿漉漉的,散发出马鬃与汗水混合的臭味。晒得发烫的皮鞍子灼烤着小玛丽的臀部和大腿,胯下马身上乱糟糟的马鬃弄得她很不自在,她真想去树荫下躲一会儿。这位小明星刚刚十七岁。旅馆里拥挤不堪,帕特森市又喧闹得很,夜里她根本无法入睡,此刻她竟有灵魂出窍的感觉,但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拍摄特写镜头——格里菲斯非常想为这位新来的演艺界娃娃拍摄面部特写镜头——她才失去知觉。这已是第三次拍摄,这位侍从兴冲冲地来送信,信上的字迹清晰地在屏幕上的字框里用黑底白字显示出来:“阁下,国王命令部队攻打撒拉逊异教徒!”两位只穿衬衫的道具工作人员举着大金属板把光反射到她娇小的身上,她的面色因为用了化妆粉,显得更加苍白。气温不断升高,终于,她脑后一片昏黑,晕倒在地。又甜又湿的六月青草味混着嗅盐的氨气味钻进她的鼻孔。她醒过来之后,格里菲斯先生,这位刚才还很体面的肯塔基绅士,大动起肝火来,不光因为她白白浪费了白天宝贵的半个小时——这一天是星期一,按计划应当于星期五完成拍摄任务——还因为她身上昂贵的白锦缎古装外衣被草渍弄脏了。
  就在玛丽·毕克馥昏过去的那一刻,在下边斯特雷特街与百老汇街交会处的第四长老会牧师寓所里,克拉伦斯·亚瑟·威尔莫特牧师感觉到他心中最后的一点信心正在消失。这种感觉不会有错——内心无法排遣的退却,犹如一股黑色泛着沫的气泡冲顶而出。他现年四十四岁,高个子窄胸,蓄着棕黄色的胡须,尽管隐约显出怠惰与不够健康的样子,却仍不失其成熟男子的英气。此时正是拍摄现场出了灾难性差错的一刻,他站在住宅的一楼,心中琢磨这么热的天他是不是该把黑哔叽外衣脱掉,因为按照时间安排,晚饭之前是不会有人来访的,教堂建筑需求委员会的委员们将在晚饭时候带着各种无法满足的要求来折磨他。想到这里,委员会主席的模样在克拉伦斯脑子里闪现出来——哈伦·迪尔霍尔特那神气十足的大宽脸及蛤蟆一样灵活地向下翻着的大嘴巴。他是生产丝带的小厂主,短而宽的鼻子上托一副夹鼻眼镜,镜片强烈的反光使他看起来像个盲人。克拉伦斯立刻想起那位秃顶好斗的英格索尔,他有一副和迪尔霍尔特一样咄咄逼人的神态。牧师正在研读英格索尔这位著名无神论者的《摩西的错误》,为的是驳斥教区内的一位扰乱人心的人的观点;就在他发觉了他们两人的相似之处时,他的思想闪电般地出现一个想法,英格索尔是对的:摩西五经里的上帝是个荒唐的恶棍,野蛮地叱咤于一个完全被曲解了的宇宙之中。这也是他长久以来的想法。没有这样的上帝,也不应该有这样的上帝。
  克拉伦斯的思想像一个软软的肉虫子,在一个光滑的瓷盆里一次次艰难地朝上爬呀爬;这时一盆盥洗水泼来,猝不及防地把它冲进下水道。没有上帝。他为新出现的想法所困扰。这一小片歇脚的空地很不规整,周围有他书房的门、通往饭厅的拱形门洞、还有内室的前门,门上毛玻璃的四周装饰着带铅边的挺脏的长方形玻璃,颜色应该是乳白色。再过去是通往二楼的深色核桃木楼梯的梯脚,楼梯的两个拐弯处各有一个棱角被刨平的方形端柱。穿堂风从那些前门之间的铺油毡的门厅吹进来,把尘土吹上二楼,威尔莫特太太常常为此抱怨。他那难以察觉的最后一点信心和几十年来不断与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无神观念作斗争以维护上帝权威的使命感,也已化作尘烟顺着楼梯飘然而上。
  可怕的时刻,静得像是跌进了无底深渊。住宅外的百老汇大街上一辆农家车正吃力地往山上行驶,它赶过主街贸易市场的早市以后正往回返,拐上斯特雷特街,过了桥又走上通往黑尔顿的大道,去往帕萨依克县北边乡村。马车走过埋在大卵石路面上的电车双轨时马蹄奏出的切分音有点乱;山核桃木车轴为抗衡因车子失去平衡产生的扭力而发出吱吱扭扭的声响。赶车人只顾高兴地哼着歌;克拉伦斯开始还以为他在唱赞美诗呢,还是用德文唱的,后来才听出来一段调子,是那首新华尔兹曲:“让我叫你甜心,我深深地……爱……你。”赶车人的声音很年轻,也许车前部坐着两个人,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从那扇能来回开动的厨房门里传来威尔莫特太太和爱尔兰年轻女仆梅维斯的声音,她们正用那套带花纹的笨重炊具忙碌地准备这天的晚餐;教堂建筑需求委员会的一些成员应邀来吃晚饭,包括主席和他高大的妻子,同来的有教区的几个孤苦无助的人——一位成了新寡的意大利妇女和她的两个女儿,还有一个上年纪的粗绸织工,他因政治上的冒犯刚刚被工厂解雇。
  生活之音听起来都是非同寻常地轻飘飘平淡淡,好像被抽走了共鸣基。它们告诉克拉伦斯·威尔莫特应该怎样理解他长期怀疑的事情:宇宙才不在乎他在想些什么呢,再者,它如同一把锈蚀的空水壶一样空无一物,并不存在什么上帝的旨意。除去残酷与死亡,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了上帝这个前提,一切抽象事物都不再是抽象的了;一切都变得十分具体,而这一切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忘却。忘却成了惟一能给予慰藉的东西。那么,预定论这一难解之谜——如果不触犯上帝的绝对自由的话,那么人类又怎么获得自己的自由意志呢?如果世界万物均出自神的意志,那么上帝又怎么能谴责人类呢?——便烟消云散;想要证明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的重压也顷刻消解;这位原先的信徒那习惯性地被扭曲了的心态亦得以彻底放松。但是由此而留下的空白却大得惊人。在横扫一切的无神论之风里,人类失去了所有的特殊价值。那匹马的痛苦已变得麻木,跟那马车夫的没什么两样;绿油油充满生机的蕨类植物只需地球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便被悄无声息地挤压成化石层变为煤炭,而用不了多久,克拉伦斯自己的生命同样也会在瞬间化为乌有。没有了上帝的祝福,物质世界则变得既恐怖又令人厌恶。一切肉体的行为都变得邪恶,不是个别行为而是所有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身体需要而屠杀羊、牛、鱼、禽,上演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剧——鲜血浸透的自私自利导致世间的故意伤害。
  一想到吃,克拉伦斯就恶心起来;他觉得全身在肿胀,就像扭伤了的脚腕子;他甚至不敢迈步,惟恐因为突然变得高大而笨拙地跌倒。他的手心和胳肢窝开始出汗。为了不让地板和皮鞋发出声响,他摇摇晃晃地拖着双脚走,滑过饭厅来到厨房门口,他歪着瘦瘦的脑袋使劲地听,就像医生用听诊器听一位遭受精神创伤的病人的心脏一样。他灰黄的太阳穴处一根紧绷的蓝筋突突直跳。
  “我的天啊,梅维斯,”他听见说,“别舍不得用红糖——咱美国人喜欢把火腿做得甜一些。”斯特拉那既轻松自如又高高在上的声音用南方口音讲出来,听着的确甜甜的,虽然她已在新泽西州住了七年,在此之前还在寒冷的明尼苏达州的两个教区住过六年,可她的南方口音并没有改变,只是稍微弱了一点。他和她是在密苏里州一座毫无生气勉强维持的教堂里认识的,那是一个荒凉的村中小镇,教堂坐落在陡峭的河岸边。她负责弹奏那架代替风琴用的钢琴,还教主日学,班上有二十几个孩子。她长得有点胖,皮肤黝黑,相貌平平;女性的妩媚全表现在她那一双漂亮黑眼睛和一头秀发上了,水灵灵的眼睛,透着俏皮和诉求,亮闪闪的深栗色头发上别着龟壳发卡以控制它的鬈曲和零乱。他感谢她给教会带来了活力——他去到那边远地区不景气的长老会工作,那片河水浇灌的土地上有的是纵饮威士忌的酒徒和大喊大叫的浸礼会教友,她肯与他在那里做伴——在不知不觉之中,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结为伉俪。上帝赐予他们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后来,也就是七年前,又有了第二个男孩,他们经过小小的争议,最后同意以年轻体壮的总统的名字给他命名。
  ……

前言/序言

  百年启示录
  (译后记)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题为《道德伦理沉沦了吗?》的文章,哀叹美国“今天的道德氛围还不如五十年代”,并列举了若干方面,其中两项尤其令人深思:一、电视、电影和流行音乐促使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改变;二、宗教和家庭对这个国家的道德观念曾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正在下降。该文章发表在美国国会因前总统出轨丑闻对其提出弹劾并就此进行激烈辩论之时。最终提案未获通过,这在一百年前是不堪设想的。这件事恰恰证明美国道德水准的严重下滑。
  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对美国上世纪的社会道德沉沦作了概括性报道的话,那么约翰·厄普代克的《圣洁百合》(以下均简称《百合》)则对美国的这一社会现象作了三百六十度的全景式记录、报道与剖析,使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产生警觉。
  《百合》是厄普代克的第十七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厄普代克在其小说中将目光瞄准了美国社会百年来的各个时期和各个角落,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人们精神生活的蜕变。如果说一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兴衰史的话,那么一部《百合》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美国二十世纪道德沉沦史。虽然脍炙人口的“兔子系列”(《兔子,跑吧》一九六〇、《兔子归来》一九七一、《兔子富了》一九八一、《兔子歇了》一九九〇)已经将美国近五十年的社会百态描述得十分透彻,但他显然觉得言犹未尽,便在《兔子歇了》问世五年后又推出了《百合》,它以克拉伦斯一家四代人为载体,写出了美国宗教观念的转变与电影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道德观的堕落。
  《哈特福德新闻报》称《百合》“将历史、宗教、大众文化与个人想像糅合在了一起”。我们从书名便可知这本书与基督教有关。《百合》的名字取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朱莉亚?豪的《共和国战歌》的歌词,歌词大意是:“大洋彼岸基督生在圣洁百合之中/以他荣耀胸怀净化你我心灵/如他以死换得我等神圣/当主继续前行/我等亦应以死换取自由人生。”作者过去在许多其他作品里也探讨过宗教问题,例如《一个月的礼拜日》(一九七五)、《罗杰教授的版本》(一九八六)和《S》(一九八八)等,书中探讨了在世俗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复杂关系。他在“兔子系列”里没有太多提到宗教,但正如罗杰?米勒所指出的:“《圣洁百合》(则)是关于宗教和明星的。作为美国文化的顶级剖析者,他迟早是要围绕这两个主题来写的。”RogerMiller:InSearchofGodandOtherCelebrities,Hackeusack,NJ,SundayRecord,Jan21,1996.
  小说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宗教在一百年间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另一条是代表科技发展的电影业由初步形成到兴盛发展,二者互相影响;同时,它们的一衰一兴,颠覆了美国人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在《百合》中,同属上层建筑的宗教与电影从头至尾搅缠在一起,同时对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故事发生在一九一〇年的美国,这年夏天的某一天,电影公司正在帕特森市拍电影;克拉伦斯?威尔莫特牧师正在教会提供的牧师公寓里思考着已困扰他很长时间的有没有上帝这一严肃的问题。忽然,女演员毕克馥从马上摔了下来。她昏厥过去堕入黑暗的时刻,正是牧师经过深思熟虑后坚定了“没有上帝”这一信念的时刻。
  美国的立国基石是基督教,这是宪法所规定的。从美国钞票上印有InGodWeTrust(我们信赖上帝)字样的事实,就可以想像宗教对美国社会的重要作用。上世纪初,美国是个相当保守的社会,背叛宗教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叛逆之举,必将受到社会的鄙视和谴责。然而,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达尔文、尼采、休谟等为代表的新思潮和以英格索尔、德莱斯代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广泛传播,开始冲击教会的根基。面对这一切,威尔莫特牧师对上帝的信心开始动摇乃至崩溃了。他痛苦至极,于是毅然辞掉牧师之职,从此成为社会边缘人,饱受失业与被嘲讽的痛苦。他由一个有神论者突然转变为无神论者,思想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无法填补。在经历希望与失望的挣扎后,他几乎绝望地躲进谁也看不见谁的黑屋子里,躲到好莱坞电影幻影中求得片刻的解脱。一九一〇年前后正是电影的默片时代,影片多以同情弱者、宣扬社会道德为主题。在电影院里,他和其他来自社会底层的观众们一起陶醉在经过艺术技巧处理的情节中,暂时忘掉烦恼。但是,“电影结束了,现实世界灰暗的光亮又回到身边”,他不得不从梦中醒来,继续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承受精神空虚的痛苦。
  离开了上帝的一家人饱受饥饿与疫病的痛苦。威尔莫特家族第二代人,牧师的小儿子特迪,对宗教完全失去信心。家境的衰败、父母的愁容、父亲心灵与肉体的创痛深深伤害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从此远离上帝,再不肯跨进教堂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无钱,工作无着,为摆脱精神空虚,他也和父亲一样,去电影院寻求解脱。此时的好莱坞电影业已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他本该像威尔莫特一样,从电影的声光中享受到哪怕片刻的欢乐。但是这个时期的电影表现的却是酗酒赌博、家庭破裂、贫困、暴力、打斗、谋杀、爆炸、死亡……可怜的特迪既不能从宗教也不能从好莱坞电影中找到精神寄托,只好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安慰,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
  从威尔莫特家族的第三代人埃茜身上,我们不难找到玛丽莲?梦露等备受争议的明星们的影子。埃茜成长的时期正是明星崇拜的时期,明星头上的光环令她羡慕不已,她终于踏进了演艺界。进入演艺圈后她取得了事业的辉煌,成为家族的骄傲。可悲的是,在银幕上她时常扮演教育人的角色,而现实生活中的她却过着奢靡的、违反道德准则的生活。为了事业的成功,她可以不择手段。她自认为自己是极虔诚的教徒,把自己的成功看作是上帝对她的偏爱,认为上帝对她有求必应,这是别人不可以分享的、她与上帝之间的秘密。这种世俗的实用主义的信仰完全背离了基督教最根本的教义。宗教的世俗化与庸俗化使它成了罪恶的遮羞布,名利的敲门砖。这不能不说是对基督教的莫大讽刺,是对美国立国之本的莫大讽刺。
  “我们为何会堕落到这个地步?……美国人往往把矛头指向媒体,尤其是娱乐界,特别是电视……同样需要承担责任的还有电影……”约翰·迪林:《道德伦理沉沦了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8年12月16日。埃茜的堕落是好莱坞的堕落,进而言之,也是文艺界的堕落。电影界的堕落在小说一开始就以演员玛丽?毕克馥从马背上掉下来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它暗示了电影并不乐观的前景,以及它对人们精神生活的负面影响。
  然而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人们在日益衰败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面前恐慌了,彷徨了。事业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又想起了宗教,但是急于求成的心理却使一些人落入以耶稣复临面目出现的宗教异端的陷阱。七十年代南美基督圣殿教上千人被害和九十年代美国瓦科大卫教数十人被害,类似的惨剧使厄普代克忧心忡忡,便借威尔莫特家族的第四代人克拉克再次向人们发出警告。埃茜的儿子克拉克,是典型的好莱坞青年:吸毒、飙车、无节制的性生活,无所不沾。妈妈明星的光环非但不能成就他的事业,反而为他的堕落创造了条件。他就像疏于管理满身枝杈的小树,终不成材。当他碰得头破血流时,决定逃出好莱坞,到宗教里寻找慰藉,寻找自尊,寻找能发挥作用的一席之地,却误入邪教。令他失望的是,这个自诩“真理与真正信仰”的“圣殿”完全背离了基督教教义。不过,克拉克最终“以死换取”了教会内被围困的孩子们的“自由人生”。厄普代克安排了这样的结局,因为他明白,美国年轻的一代已到了非救不可的地步,为了把他们从堕落中救出来,哪怕流血牺牲也值得!
  威尔莫特四代人的经历恰是家族命运大轮回。曾外祖父放弃信仰到电影里寻找精神寄托,但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曾外孙则逃离电影到宗教里寻找安慰,却不幸成为邪教的牺牲品。
  《百合》从精神层面成功地浓缩了美国社会一百年的情况,无论宗教还是电影,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两者一兴一衰的结果带来的是精神的空虚、道德的衰败以及对物质的追求。
  该小说问市之前就受到美国文坛的普遍关注,出版后更是受到普遍赞誉。《纽约时报》书评说它是“智慧的结晶”。《时代报》说:“《圣洁百合》是对二十世纪美国史诗般的忠实记录,它记述了过去一百年间美国在上帝与赛璐珞之间作出选择的困窘,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坚定与现代人的困惑,记录了新人道主义与世纪之交这一严峻时刻的愤怒。这是他最成功的小说之一。”
  《百合》以人名为各章的小标题。有趣的是,头两章都是一人一个名字,第三章则一人两个名字,到了第四章一人竟然有了三个名字。作者用这种方式暗示了在代表传统文化的宗教和代表科技发展的电影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人们企图寻找自我,却不幸迷失了自我。
  小说以启示录式的大火结束,发人深思。
  袁凤珠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你偶尔会为死者垂泪,可内心深处却庆幸自己是活下来的那个。

评分

满意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满意满意!

评分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非常满意

评分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评分

挺好的活动,把一批新老书先买了,比平时便宜一半多

评分

定价越来越贵,纸张越来越差,坑坑坑。

评分

新版精装厄普克,设计得很好。

评分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厄普代克,终于再版了。

评分

厄普代克啊,终于再版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圣洁百合(厄普代克作品)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