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一个人日本人用汉语向中国读者介绍他眼中的美国,这本身就很有意思;而且作者又是加藤嘉一这个 “中国非常有名的日本人”。这位眼光独特的观察家,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以“第三眼”的身份向中国读者介绍我们“看不透”的美国社会。书中介绍的美国学者、政治观察家对当代中国崛起、中国走向何方的看法,真真能让你我有点儿吃惊。
引子 为何赴美
第1 章 查尔斯河畔
第2 章 哈佛大学
第3 章 战略家
第4 章 中国
第5 章 傅高义和福山
第6 章 华盛顿
第7 章 大选
第8 章 民主
第9 章 爱国
第10 章 哈德逊
第11 章 迈阿密
第12 章 “美国人”
尾声 发现“无用”的自己
附录1 在美国,思考中国与世界
附录2 特朗普来了
后记 没有退路,只能向上爬
引子 为何赴美
现在,我已经离开美国,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访学生活,回到了中国。作为本书的开场白,我就写写为什么要奔往美国,那段仅属于我的、微不足道的历史吧。
我从小喜欢看世界地图,与跑步一样,也是我的爱好。日本的孩子们深受“文武两道”这一儒家精神的熏陶,对我来说,看图是文,跑步是武。一边看地图,一边搜寻美洲大陆在哪里、非洲大陆在哪里;疑惑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在哪里,思考为什么非洲大陆以黑人为主,而在我所生活的日本除了“外国人”以外多是黄种人……世界地图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和世界的关系。
不过,也有无可奈何的成分。
我出生在日本伊豆半岛的农村,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外国以及外国的文化。我们平时在家里也吃汉堡、意大利面、咖喱饭、麻婆豆腐,但我们基本不把它们看作“外国菜”,更多视为“家常菜”。日本人一向或积极或被动地吸收来自海外的制度、技术、文化,但吸收的过程并不是以中央政府宣布战略、动员资源等方式让国民产生强烈的意愿,而是自然而然、自下而上、潜移默化的。所以,在当今的日本社会,无论是制度文化、经营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许多都是从海外进口的,可一旦被日本社会吸收之后,我们就很少有意地去识别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者的。
初中三年级的时候(1999 年),我终于有机会出国了。对于从小拿着世界地图想象国际格局、渴望出国游学的我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当时我参加了学校的毕业旅行,去澳大利亚待了两周,有10 天是住在布里斯本的寄宿家庭(Home Stay),3天在悉尼住酒店。那是一次让我彻底开阔眼界,进一步产生出国游学冲动的旅行。回到日本后,我下定决心:尽早出国,越早越好。可能与第一次访问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有关,我后来特别想去“白人支配的社会”,算是一种盲目的崇洋媚外吧,现在想来觉得有些惭愧,我(或许也是因为深受日本“主流”社会舆论的影响)无意中把外国理解为西方,外国人理解为白种人,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社会、人种的存在与奋斗。
这一切充分表明当年我在价值观上的盲目性和观念上的局限性。由于我本人的能力和家庭的条件有限,高中毕业后我无法到心目中的“外国”留学。后来,我说服了自己: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正
在崛起的又不需要花很多钱的国家留学。先这样吧。再加上我高中时的梦想是到联合国工作,当“国际公务员”,所以最好就是到能学习联合国通用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
汉语的国家。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奔往北京。在此过程中的故事,我曾在其他中文书刊以及中国记者采访我的视频或文字里阐述过,就不重复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年我选择中国,前往北京是比较
被动的,甚至不是心甘情愿的。
以上这些铺垫,为的是表达一种心境。我至少从15 岁起,心里就始终暗恋着一个国家:美国。
来到中国之后,我比较快速地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以及活在当下的中国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也受到了很深的刺激。回忆过去,我毫不犹豫地认为,当时选择中国是正确的。但同时心里仍始终惦记着美国,毕竟暗恋过,难以放下。本科毕业之际,我曾想过要不要申请美国的研究生,但由于那时正是我与中国公共舆论联系密切的时期,就决定暂时留下来,一边在中国读研究生,一边继续深化自己与中国公共舆论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向它们发声。
研究生毕业时,我也想过要不要申请美国的研究生,但由于那时正是我与中国公共舆论联系的“高峰”时期,就决定再次暂时留下来,谋求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公共舆论之间的关系。
2011 年下半年,我开始为次年的安排做准备。一个是到上海复旦大学讲学,另一个是到美国哈佛大学访学。先确定的是后者,至于前者,到了2012 年才正式定下来。2012 年2 月到7 月,我有幸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讲座学者,负责“跨文化传播”这门课程。在上海待了一个学期,2012 年8 月前往美国。对我来说,离开北京,赴任上海时能够确定半年后前往美国是令人欣慰的。
就这样,我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了。虽然比我想象得晚了一些,赴美时我已满28 岁,与理想的境况比,迟了10 年时间。不过,没关系,毕竟可以去了。前方是自幼就梦想的桃花源,甚至乌托邦。珍惜吧,少年。
从离任复旦新闻学院到前往美国,中间有1 个多月的时间。那段时间,我先回了一趟北京,整理了书房的东西(毕竟生活了9 年的城市,许多有形无形的东西需要收拾和整理),然后回日本办签证等手续。
回到家乡伊豆,我开始思索到美国以后,自己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标和状态面对每一天。我总结了三点:其一,好好了解美国社会。美国是传说中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社会,不去了解美国(不管了解的程度如何),我这一辈子恐怕是不完整的,极端一点说,甚至是白活了。况且,我是在日美结盟的框架内成长起来的一代,日美同盟是日本社会、日本国民能够平安过日子的大前提,因此,不去了解美国,作为一个日本人是不合格的。
其二,好好了解美国学者,尤其是研究中国问题、东亚问题的相关人士如何看待中国。在中国学习生活了9 年半,我已经把观察中国、思考中国、表达中国当作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那时候的我已经下决心坚持中文写作。那么,美国的学者、专家、战略家们如何看待中国,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门必须花工夫去了解的必修课。
其三,好好探索我的祖国——日本在中美“两强”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国际关系,这是我理想中的专业,如前所述,我从小就喜欢翻看世界地图,想象国际关系。以爱好为专业,让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那么,这第三点也是我学习国际关系的延伸部分。我是一个日本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以什么身份,观察美国也好,反观中国也罢,“祖国视角”必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抱着这三点目标,带着一个大箱子和一个运动包,我到了成田机场。忽然想起,9 年半以前,18 岁的我第一次前往北京,也是从成田机场出发的。那时,父亲开车,与母亲、弟弟、妹妹一起为我送
行。记得那时候,路上堵车,时间很赶。我带着一个大箱子、一个大运动包,还有一个普通包。办登机手续时才发现我的行李太多了,两个大的不能托运,只能带上一个小的,竟然还超重了。我跟家人们恐慌了好一阵子,商量过后,最终听取了机场工作人员的建议,把大运动包邮寄到北京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收件人姓名是随便写的。幸运的是,我的包裹平安抵达北大留办。
寄完包裹,把箱子托运完,拿到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登机牌,在出发厅,与家人告别,一个人出境。坐上飞机,开始读离别时母亲递给我的一封信,我哭了。
将近10 年过去了,如今再次远行。我很自然地从东京坐上电车到成田机场,没迷路。怎么走,我很清楚。赴美签证早已办好,不犹豫,也没有不安。冷静办好登机手续,托运了一个大箱子,手里拿着一个运动包。出境,坐上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的航班。父亲已经不在了,家人也没来送我。我一个人,心态格外平静,这一次,没有信,也没有哭。
我所发现的美国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我所发现的美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书!
评分适合我们阅读的一本书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有思想有见解??
评分书是正版的,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非常好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的选择不错的选择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很好。
我所发现的美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