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光直 著,刘静,乌鲁木加甫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8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745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字数:7935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十分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光直(1931—2001),原籍中国台湾,生于北京,当代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一生致力于考古学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著有《中国青铜时代》《商文明》《番薯人的故事》《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等。

精彩书评

经典著作是常读常新的。它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新知识、新思想,更为紧要的是贡献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新方法。《艺术、神话与祭祀》正是考古学大家张光直先生写给“大家”看的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小书”。——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 徐天进教授     

目录

目录


自序

第一章氏族、城邑与政治格局

第二章道德权威与强制权力

第三章巫术与政治

第四章艺术:通向政治权威之路

第五章文字:通向政治权威之路

第六章政治权威的获取途径

第七章政治权威的崛起

附录:三代帝王世系


精彩书摘

自序

在古代中国,艺术、神话与政治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中国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古代中国来说,政治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在此,我希望能将考古、文学、艺术的相关资料与其内涵相结合,来阐明这一点。

本书目的有二: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关于这一点,我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在不断地强调。

“古代中国”一词涉及公元前近两千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历史文明。在传统编年体系中,夏起止于公元前2205年至公元前1766年,商起止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前1122年,周起止于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256年。除“公元前256年”这个年代数据外,其他数据皆无定论。专家们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仅周之起始年代就至少有18种说法。就本书之研究主旨而言,这些技术层面的争论并不重要。因其无法定论,本书将采用与大多数数据相近的整数数值来划定三代之年代框架:夏,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商,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100年;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6年。

重建夏代之前的中国史前史,依赖于两类证据。第一类证据是成书于三代的文献(大多成书于周代后期)中所记载的关于公元前2200年之前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大都与古代英雄先贤相关,汉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将其系统化,称为“三皇五帝”。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三皇包括伏羲(人类始祖)、燧人(或祝融,火的发明者)以及神农(农耕发明者),五帝包括黄帝(文明创始人)、颛顼(开天辟地的帝王)、帝喾、帝尧和帝舜。纵观中国历史,这些先贤英雄都是公认的历史名人。近几十年间,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却表明,他们最初基本都是古代宗教人物,只是因为周代后期至汉代用神话解释历史(euhemerized),他们就被演绎成了历史名人。

重建中国史前史所依据的第二类证据是考古学材料。20世纪初,对于埋葬于地下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迹的科学考古学由西方和日本传入中国。史前时代的发展脉络通过考古发掘被充分揭示出来:近两百万年前人类的早期祖先诞生,约四十万年前著名的“北京人”出现,约一万年前畜牧和农耕技术开始应用,农业定居村落不断发展,直至三代时期文明社会迎来了黎明的曙光。一些史前文化的后段,或许就是传统神话传说中的某些英雄先贤所创造的,但史前人类却并未留下只言片语来记录这些英雄的身份和他们的丰功伟绩。

因为有了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三代成为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时期。严格来说,这并不适用于夏代,因为我们尚未发现夏代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然而商周两代确确实实有此类记载。与三代相关的许多晚期文献纷纷为商周时期的资料所证实,关于夏代的记载亦因此比史前时代(夏代之前)更具可信性。这些“晚期文献”主要是成书于公元前一千纪后期的所谓“儒家经典”:《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经传(特别是左丘明之《左传》)、《三礼》(包括《仪礼》、《礼记》和《周礼》)。此外,与三代有关的一些有用信息在《楚辞》(周代晚期中国中部地区数位楚国诗人的诗歌汇编)、某些哲学著作(如《论语》、《孟子》等)以及部分残存古书(如公元280年河南出土的汲冢竹书中的《纪年》、《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也有发现。这些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也记载了很多神话、传说和文学资料,是我们了解三代时期的中国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文献来源。

近年来,秦汉时期简帛文书的出土进一步充实了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它们大多记录在三代之后的竹简、木简或丝帛、纸张等材质上,极易腐烂变形。古代器物或铭刻类的新材料也相继问世。除了那些形形色色的石、陶、木、竹、丝、青铜等质地的器物外,考古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铭刻类资料,如商至周早期的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

以上诸类史料皆可用以分析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探讨“古代中国的文明及其相伴相生的政治王朝是如何兴起的”这一基础问题。各种证据表明:与其他地区一样,在古代中国,文明之演进与王朝之发展相生相随,因为文明是社会或王朝中的一小部分人累积财富的反映。我们的研究表明:财富的积累主要通过政治权威的施展;中国环境下政治权威的自然增长,得到了亲属等级制度(kinship hierarchy)、统治者的道德权威(moral authority)、军事权力(military power)、交通上帝祖先之特权(exclusive access to gods and to ancestors,通过祭祀、艺术和书写等手段)以及财富获取(access to wealth)等互相关联的要素的促进。通过考察以上这些要素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分离出古代中国政治权威崛起的一些更具说服力的起因。在政治权威演进是全球性课题的当下,针对中国的个案研究必将体现出超越其地域的价值。

本书将三代视为一个独立单元,也用以指代“古代中国”。我想这是可行的,因为尽管我们给不同阶段或王朝以不同的命名,但三代时期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性在很多重要方面均趋于一致,甚至延续到了三代以后的时期。古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发生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在此期间铁器时代开始取代青铜时代。历史纯粹主义者或许希望将本书的“古代中国”的时间段仅限定于春秋中期之前的三代。然而,他们在阅读此书后会发现,春秋中期这个时间点之后的很多信息也被融入了古代艺术、神话与政治的总体模式之中,而这一模式也适用于其后的时段。


前言/序言

导言     徐天进                                                                                   张光直先生(1931—2001)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考古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学和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嘉惠学林甚多,为学界所珍重。

张光直先生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中国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台湾大学就学期间师从李济、高去寻、石璋如、凌纯声等著名学者,为其日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中国考古学基础。后赴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留学,师从著名考古学家Hallam Movius和Gordon Willey,接受了系统的西方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训练,此后长期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从事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殊的求学经历和学术背景,使得张光直先生的学问可以中西融会贯通,而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独树一帜。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也进入了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张光直先生的学术成果恰好也在这个时期被陆续介绍到国内,分别是《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和《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张先生的这三本“小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多学科的方法及新颖的观点,在仍以文化编年和区系类型研究为重心的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年轻一代的考古学者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深远。

《艺术、神话与祭祀》(Art, Myth, and Ritual,原辽宁教育出版社译本为《美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据张先生自己所说,他写这本书时所设定的读者不是专业学者,而是一般读者,“所以写起来比较令我兴奋,比较使我少受专业传统的束缚,也可以算是对中国古史研究的一种方式的一次试验”(张光直语)。该书的英文版于1983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8年出版了中译本。此后又相继有日文版和台湾的繁体字汉译版,均广受好评。

张光直先生对该书的写作目的在序言中是这样介绍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前者是要讨论的问题,后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本书中张光直先生对当时争议很大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主要是夏商周的年代和都邑问题,有些问题迄今仍没有解决)采取了暂时搁置的态度,而仍以古典文献为主要参考,划定了夏、商、周三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并以此作为全书所讨论问题的时空背景。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作者明确指出,文明是王朝积累财富的体现,而财富积累的首要途径则是政治权力的行使。政治权力的生成又是亲属等级制度、统治者的道德权威、军事权力、交通上帝祖先之特权以及财富获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是古代中国政治权威崛起的必由之路。几十年过去了,张光直先生所提出的观点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照亮着我们继续行进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索之路上。

对中国古史研究在社会科学一般法则上的意义或贡献是张光直先生格外强调的。在《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一文中,张光直先生从中国文明起源的个案研究出发,提出了“连续性”(中国的)与“破裂性”(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文明起源形态,并认为“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该观点自提出以来,似乎已成为张光直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见解而被广泛征引。

近年来,公共考古在中国方兴未艾,考古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去普及考古学知识,分享发掘和研究成果。张光直先生三十多年前就主张“中国的古史研究不属于狭窄的专业”,而主动以一般读者为对象进行写作,将精深的学问转化为大众容易并十分乐意接受的知识。我们通过阅读这本“小书”,不仅可以体会到一位学者对学术问题的敏感、求证过程的严谨和分析问题的深刻,同时也不难感受到一位学者的责任和温情。

由于考古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艺术、神话与祭祀》虽然已经尽可能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叙述,但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起来恐怕还是不会如张光直先生想象得那么轻松。它似乎更适合有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或者对史学、考古学或人类学有兴趣并有相当了解的读者。据我所知,在本书首次中译本发行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本书的读者仍以考古学、人类学或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及学者为主。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和公众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开始逐渐走向公众,越来越多的人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条件借助各种媒介和途径接触考古、了解考古。所以,此类经典著作的读者群体也理当会有所扩大。由于本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尚处于初始阶段,基础资料和研究方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此后的三十余年间,关于中国早期社会的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我们再次拜读这本著作时,或许会发现书中的一些观点或方法尚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但这也正是张光直先生所希望的。他在第一版中译本的作者前记中曾说,“这本小书是我在这个方面(按:利用多学科的方法、角度和材料来从事中国古史研究)所做的试验中最彻底的一次,同时很自然地也就是最不成熟的一次。因为它不成熟,它更有进一步大幅成长、开花、结实的机会,也就像人在青年,如果努力修习,更可前途无量。不用说,要它有进一步的发展,它更需要读者的批评与建议”,“中国读者的批评与建议更是我所渴望的”。我想张光直先生的这番话绝非普通的客套,而是发自肺腑之言。他希望其所倡导的超出传统的专业局限的跨学科研究,能够得到更多的积极响应,从而真正有益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值得庆幸的是,先生的希望正逐渐变为现实。

张光直先生本身是一部大书,《艺术、神话与祭祀》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若要真正了解张光直先生的学术思想,读懂这本“小书”,希望尊敬的读者再把《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学专题六讲》《商文明》《考古人类学随笔》等著作也一并阅读,当然如果能够读原著就更好。

经典著作是常读常新的。它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新知识、新思想,更为紧要的是贡献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新方法。袁行霈先生在“大家小书”系列的总序中说,“大家小书”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小书”,篇幅虽小,学术性却“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艺术、神话与祭祀》正是考古学大家张光直先生写给“大家”看的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小书”。北京出版社将其收入“大家小书”系列之中,与其编辑宗旨十分契合。2016年是张光直先生去世十五周年,《艺术、神话与祭祀》的再次翻译出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亲近这位杰出的考古学家,也是我们曾经受惠于先生的学人对他的一种追思与纪念!"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内容好,外表好,包装好,邮递快,非常棒!

评分

视角与国内的不太一样,更重视数据及文献。值得收藏的经典著作。

评分

买来看着玩的,还没来得及读。

评分

买来看着玩的,还没来得及读。

评分

于戏,天地剖判,厥有华夷,华内而夷外,阴阳之大分也。山川之险,天固将为之防乎?是故先王因其防而防之,因之时义大矣哉。善因之,则我可以守,彼不可以来。不善因之,则所谓险者,彼反乘之敝我矣。吁,可畏也。夫夷之域于海,有主名而可知者无虑数种,而倭尤黠。胜国而上,无论矣。我太祖高皇帝乘干御极,四裔咸宾。独于倭则绝弗与通,为防益切,神谟渊识,盖至今日而始验云。

评分

内容没的说,包装印刷很好。但是好多内容在青铜时代一书中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销量拣取部分成书。

评分

这本书是张光直的一本小书,内容浅显易懂,但又讲了一些问题,很有高度的,

评分

好书,值得拥有,开卷有益。赞一个!

评分

刚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