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7
美國的人均GDP是朝鮮的80多倍,這是為什麼?
經濟增長入門書!
諾奬得主羅伯特·索洛、世行首席保羅·羅默齊聲推薦!
★ 更清楚、更簡明、更精煉,隻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助你迅速理解經濟增長問題的精髓
★ 避開艱深數學,直麵問題本身,培養讀者的經濟學洞察與直覺
★ 從經驗問題開始,建立理論模型,最後找到答案,全程激發讀者學習興趣,教科書的範本
★ 學習巴羅《經濟增長》、阿吉翁《內生增長理論》等高階教材之前的必要知識準備,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優秀參考書
★ 更清楚、更簡明、更精煉,隻要求讀者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助你迅速理解經濟增長問題的精髓★ 避開艱深數學,直麵問題本身,培養讀者的經濟學洞察與直覺★ 從經驗問題開始,建立理論模型,最後找到答案,全程激發讀者學習興趣,教科書的範本★ 學習巴羅《經濟增長》、阿吉翁《內生增長理論》等高階教材之前的必要知識準備,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參考書經濟增長是當代宏觀經濟學裏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吸引瞭眾多理論經濟學傢和政策製定者的關注。這本書是專為本科生設計的經濟增長教材,簡明易懂地解釋瞭經濟學傢對長期經濟增長的理解。開篇給齣瞭世界各國生活水平與經濟增長率差距的經驗證據。接下來介紹瞭經濟增長的所有重要理論,從諾奬得主羅伯特·索洛的研究成果,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風潮的新增長理論,再到近年來關於增長問題的*新文獻綜述,應有盡有。
查爾斯·I.瓊斯 | Charles I. Jones
〇 斯坦福大學商科研究生院經濟學講席教授,斯坦福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〇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研究員,鬍佛研究所國傢研究員。長期受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資助。
〇 研究經濟增長的著名經濟學傢,深入淺齣介紹復雜經濟問題的知名教育傢。
〇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迪特裏奇·沃爾拉特 | Dietrich Vollrath
〇 休斯頓大學助理教授。
〇 布朗大學經濟學博士。
〇 研究經濟增長問題的學術新星。
查爾斯·瓊斯將過去40年來增長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囊括在這本清楚、精煉、可讀性極強的教材之中。書中有理論,有事實,讀者學完可以瞭解增長理論的全貌。書的寫作方式十分適閤本科生閱讀。
——Robert M. Solow,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有沒有哪一種政策,印度政府采取後會給印度帶來像印度尼西亞或是埃及那樣的增長?如果有的話,究竟是什麼政策呢?如果沒有的話,是怎樣的“印度特色”導緻的呢?這類問題中所包含的人類福利的重要性實在太驚人瞭:我們一旦開始思考這些,就很難再思考其他問題瞭。
——Robert E. Lucas Jr.,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將整個現代增長理論引入本科生的課堂,這件事終於有人做到瞭。查爾斯·瓊斯寫瞭一本優秀的經濟增長入門教材。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瞭解當下前沿的研究。
——Paul Romer,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內生增長理論創建者之一
這本書我從第一版在1998年麵世開始就一直在用。直至今日,它仍然是市麵上關於經濟增長優秀的教材。這本書簡明易懂,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熔為一爐。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大大增加對今日真實世界的理解。
——Todd Knoop,康奈爾學院
對任何希望瞭解“主流”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技術性文獻的人,這本篇幅短小的教材都是一本必讀之書。即便是本科生和非專傢的讀者,也能輕鬆讀懂書中介紹的文獻。作者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綜閤讓人欽羨。如果你打算讀原始文獻,這本書是理想的鋪路石。
——Hans-Jürgen Engelbrecht,梅西大學
前言
第一章 引論:經濟增長的事實
1.1 增長與發展的數據
1.2 其他“典型事實”
1.3 本書的其餘部分
第二章 索洛模型
2.1 基本的索洛模型
2.2 技術與索洛模型
2.3 評價索洛模型
2.4 增長核算、生産率下滑和新經濟
第1章附錄:索洛模型的閉式解
練習
第三章 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實證應用
3.1 含人力資本的索洛模型
3.2 收斂及對增長率差異的解釋
3.3 收入分配的演變
練習
第四章 知識經濟學
4.1 什麼是技術?
4.2 知識的經濟學含義
4.3 知識産權和工業革命
4.4 人口和知識
4.5 關於知識的數據
4.6 總結
練習
第五章 增長的引擎
5.1 羅默模型的基本要素
5.2 羅默模型的經濟學含義
5.3 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的增長
5.4 熊彼特式增長的經濟學含義
5.5 研發最優化
5.6 總結
第5章附錄:求解研發比重
練習
第六章 一個簡單的增長與發展模型
6.1 基本模型
6.2 穩態分析
6.3 技術轉移
6.4 全球化和貿易
6.5 理解增長率的差異
練習
第七章 社會基礎設施和長期經濟錶現
7.1 一個商業投資問題
7.2 F的決定因素
7.3 П的決定因素
7.4 進行哪一項投資?
7.5 經驗證據
7.6 資源錯配和生産率
7.7 社會基礎設施的選擇
7.8 經濟增長的奇跡與災難
7.9 總結
練習
第八章 人口和可持續經濟增長的根源
8.1 人口數量和生活水平
8.2 馬爾薩斯經濟
8.3 嚮可持續增長轉型
8.4 人口增長的經濟學
8.5 發展差異研究
8.6 總結
練習
第九章 其他內生增長理論
9.1 一個簡單的內生增長模型:“AK”模型
9.2 直覺和其他增長模型
9.3 外部性和AK模型
9.4 對內生增長模型的評價
9.5 什麼是內生經濟增長?
練習
第十章 自然資源和經濟增長
10.1 不可再生資源
10.2 對自然資源的重要性進行量化
10.3 作為稀缺性指標的價格
10.4 要素比重不斷下降的含義及其解釋
10.5 經濟增長與環境
10.6 總結
練習
第十一章 理解經濟增長
11.1 為什麼我們如此富有而他們如此貧窮?
11.2 經濟增長的引擎是什麼?
11.3 我們如何理解增長奇跡?
11.4 總結
附錄A 數學知識迴顧
A.1 導數
A.2 積分
A.3 簡單的微分方程
A.4 函數的最大化
練習
附錄B 感興趣的閱讀材料
附錄C 有關經濟增長的數據
———————— 關於經濟增長的一些事實 ————————
事實1:各個經濟體之間的人均收入有著巨大的差異。最貧窮國傢的人均收入還不到最富有國傢人均收入的5%。
事實2:不同國傢之間經濟增長率的差異是巨大的。
事實3:增長率通常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如果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增長率都接近為0,但是在20世紀的增長卻非常迅速。對於單個國傢而言,增長率也會隨時間而發生改變。
事實4:一個國傢在世界人均收入分配中的相對地位並不是恒定不變的。國傢可以從“窮國”變為“富國”,或者相反。
事實5: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
1. 資本的實際迴報率r並沒有顯示齣上升或下降的趨勢。
2. 資本對收入的貢獻,rK/Y,和勞動對收入的貢獻,wL/Y,也沒有明顯的趨勢。
3. 人均産齣的平均增長率從長期來看是正的並且幾乎不隨時間變化——也就是說,美國人均收入的增長顯示齣穩定、持續的特點。
事實6:産齣的增長和國際貿易量的增長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7:熟練工人和不熟練工人都傾嚮於從窮國嚮富國移民。
———————— 對上述事實的詳細解釋 ————————
第一章 引論:經濟增長的事實
源於缺乏事實的錯誤比那些源於對真實數據的錯誤推理的錯誤要多得多,也更容易被容忍。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摘自Rosenberg(1994),p27.
試圖將理論僅僅建立在可觀察到的事物上是非常錯誤的……是理論決定瞭我們能觀察到什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摘自Heisenberg(1971),p63.
著名經濟史學傢戴維·蘭德斯(David S. Landes)在1989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選擇“為什麼我們如此富有,而他們如此貧窮?”作為他關於經濟增長與發展基本問題的演講題目。這一古老的問題已經睏擾瞭經濟學傢們好幾個世紀。它令古典經濟學傢如此著迷,以至於它被印在亞當·斯密的名著《國富論》的封麵上。而19世紀初托馬斯·馬爾薩斯關於未來經濟增長的錯誤預言,使這門學科獲得瞭一個最齣名的綽號——“沉悶枯燥的科學”。
宏觀經濟學傢對這一問題的現代考察,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洛發錶的兩篇著名論文。索洛的理論幫助我們厘清瞭物質資本積纍的作用,並且強調瞭技術進步作為可持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的重要性。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以及70年代的一部分裏,對經濟增長的研究齣現瞭井噴。然而,由於方法論的原因,對技術變革的理論探討的許多重要方麵被推後瞭。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芝加哥大學的保羅·羅默和羅伯特·盧卡斯的工作再度激起瞭宏觀經濟學傢對經濟增長的興趣,他們的工作著重於研究“創意”和人力資本在經濟中的作用。運用不完全競爭理論的新發展,羅默將技術經濟學介紹給宏觀經濟學傢們。跟隨這些理論前沿,一大批經濟學傢(比如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巴羅)所做的實證工作量化並檢驗瞭增長理論。此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研究都引起瞭大量專業人士的興趣。
本書的目的是解釋和探索經濟增長的現代理論。這一探索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旅程,在這一旅程中,我們將遭遇一些已經獲得諾貝爾奬的思想,以及更多可能獲得諾貝爾奬的思想。本書力圖使這一前沿的研究能夠被僅僅受過經濟學和微積分基本訓練的讀者們所理解。
本書的方法類似於科學傢們研究天文學和宇宙學時所使用的方法。像經濟學傢一樣,天文學傢無法進行受控實驗——那是化學和物理學的標簽。天文學是在觀察和理論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我們觀察到的是:行星、恒星和星係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在宇宙中。各個星係正在相互遠離,整個宇宙看上去隻是稀疏分布著一些隨意齣現的“塊狀”物質。而理論——比如大爆炸理論——為這些觀察到的現象提供瞭一個閤理的解釋。
觀察和理論之間的這種互動同樣被用以構建本書。 第一章將概述與增長和發展有關的大量實證規律。富有的國傢有多富有?貧窮的國傢有多貧窮?富有和貧窮的國傢增長得有多快?本書剩下的部分由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的理論所構成。在本書有限的篇幅裏,我們不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個彆國傢的經驗上,盡管這些經驗非常重要。我們的目的是提供一個一般性的經濟學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增長和發展的過程。
當然,天文學和經濟學的一個最重要的區彆在於,經濟學“宇宙”是可能被經濟政策再造的。不像製錶匠——他們造好手錶然後就讓它永遠地走下去,經濟政策的製定者們經常改變增長和發展的過程。製定更好的政策的前提是對經濟增長的更好的理解。
1.1 增長與發展的數據
世界是由各種形態和規模的經濟體組成的。一些國傢非常富有,一些國傢非常貧窮。一些經濟體增長迅速,一些經濟體根本就不增長。最後,大量的經濟體——實際上是絕大多數經濟體——介於這些極端之間。思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問題,最好從研究極端的案例開始:富有的經濟體、貧窮的經濟體和那些在這兩者之間快速變化的經濟體。這一章的剩餘部分列齣瞭與這些分類相關的實證證據,也就是“事實”。然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就幾乎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來瞭。
錶1.1列齣瞭17個國傢關於增長與發展的一些基本數據。我們將重點討論有關人均收入的數據,而不是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或是其他有關生命質量的數據。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裏所闡述的理論就是用人均收入這一指標來錶述的。另外,由於人均收入這一指標與其他衡量生命質量的指標高度相關,因此它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匯總統計”。
我們將用幾個“事實”來解讀錶1.1,下麵是第一個:
★★★事實1:各個經濟體之間的人均收入有著巨大的差異。最貧窮國傢的人均收入還不到最富有國傢人均收入的5%。
錶1.1的第一部分給齣瞭美國和其他幾個富有國傢2008年的實際人均GDP,以及其他一些數據。美國是2008年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傢之一,人均GDP為$43,326(以2005年美元為基準),它比其他大的經濟體要富有得多。比如說,日本的人均GDP大約為$33735。
這些數字一開始可能會有些令人驚訝。我們有些時候在報紙上讀到,美國的人均收入已經落後於日本或德國等國傢。然而,這些報紙的數據可能是一種誤導,因為這種比較往往忽視瞭匯率的作用。美國的GDP是用美元計量的,而日本的GDP是用日元計量。為瞭進行比較,我們如何將日元轉換為美元呢?一種方法是使用現行匯率。比如,2010年1月,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大概是90日元兌1美元。然而,匯率的波動可以是極其劇烈的。就在不到一年前,匯率還僅僅是75日元兌1美元。這些匯率哪個纔是“正確”的呢?很明顯,我們使用哪個匯率關係重大:當使用75日元兌1美元時,日本要比在90日元兌1美元時富有20%。
經濟學傢們並不依靠通行匯率來對各國的GDP進行比較,而是試圖用購買類似産品的能力來衡量一國貨幣的實際價值。所得到的換算因子有時被稱為購買力平價——即經過調整的匯率。例如,《經濟學傢》雜誌根據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的價格發布瞭購買力平價(PPP)匯率的年度報告。如果一份巨無霸在美國賣3美元,在日本賣300日元,那麼基於巨無霸漢堡的PPP匯率就是100日元兌1美元。把這種方法拓展到大量不同的商品中去,經濟學傢們構建齣一個可以運用於GDP的PPP匯率。這種計算錶明,100日元兌1美元要比75或90日元兌1美元的通行匯率好得多。
錶1.1的第二列給齣瞭一個相關數據,2008年的實際勞動力人均GDP。兩列的不同在於分母:第一列是總的GDP除以國傢的總人口,而第二列GDP隻除以勞動力的數量。第三列給齣的是2008年的勞動力參與率——即勞動力與總人口之比,以顯示第一列和第二列之間的關係。我們要注意,2008年日本的人均GDP比法國要高,而勞動力人均GDP卻正好相反。這是因為日本的勞動力參與率要高於法國。
錶1.1 有關增長和發展的統計數據
人均GDP
2008 勞動力人均GDP
2008 勞動力參與率
2008 年平均增長率
1960-2008 翻倍時間(年)
“富裕”國傢
美國
日本
法國
西班牙
“貧窮”國傢
中國
印度
尼日利亞
烏乾達
“增長的奇跡”
香港
新加坡
颱灣
韓國
“增長的悲劇”
委內瑞拉
海地
馬達加斯加
津巴布韋
資料來源:作者使用佩恩錶7.0以及Summers和Heston(1991)更新後的數據計算所得。
注:GDP數據以2005年為基年。增長率為勞動力人均GDP對數的平均年變化率。“翻倍時間(年)”一列中的負數錶明“減半時間(年)”。
我們應該用哪一列來比較發展水平呢?答案取決於問的是什麼問題。也許人均GDP是更通用的福利衡量方法,因為它告訴我們,人均産齣有多少可用於消費、投資或派其他用處。另一方麵,勞動力人均GDP更多地告訴我們的是勞動力的生産率。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個統計數據可以被認為是福利衡量指標,而第二個則是生産率衡量指標。這看起來是解釋這些統計數據的閤理方法,但是也可以用勞動力人均GDP來作為衡量福利的指標。那些不被官方列入勞動力的人員可能正在從事“傢庭生産”或者為地下經濟工作。這些都不包括在GDP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用統計的産齣除以統計的勞動力投入作為福利比較指標可能是更為準確的。在本書中,我們常常使用“人均收入”作為一般的福利衡量指標,甚至用於討論勞動力人均GDP,如果上下文的意思很清晰的話。然而,不管我們使用何種指標,錶1.1告訴我們關於經濟增長的第一個關鍵事實是:一個經濟體投入於生産的“努力”越多,那麼生産齣來的産齣就越多。這裏的“努力”指的就是勞動力參與率。
錶1.1的第二部分記錄瞭世界上一些最窮的經濟體的相對貧睏甚至絕對貧睏。2008年印度的人均GDP大約為3000美元,不到美國的10%。尼日利亞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5%。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量非洲經濟體甚至更窮:美國的人均收入比埃塞俄比亞人均收入的60倍還多。
為瞭正確看待這些數字,我們需要再考慮其他一些統計數據。在埃塞俄比亞或馬拉維,一個普通工人得工作兩個月纔能掙得一個普通的美國工人一天的收入。埃塞俄比亞的預期壽命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二,而嬰兒的死亡率卻超過美國的十倍。在埃塞俄比亞GDP的大約40%被用於食物,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大約是7%。
全世界生活在這種貧睏中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呢?圖1.1通過以勞動力人均GDP為坐標繪製的世界人口分布圖迴答瞭這個問題。在2008年,全世界有2/3的人口生活在勞動力人均GDP不到美國20%水平的國傢中。而這些人口大部分又集中在兩個國傢: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傢每一個都擁有世界人口的約1/5。它們的人口加起來超過世界人口的40%。反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9個非洲國傢僅占世界人口的12%。
圖1.1 根據勞動力人均GDP所作的世界人口纍積分布圖,2008年
橫坐標:相對美國的勞動力人均GDP
縱坐標:世界人口百分比
資料來源:佩恩錶7.0與Summers和Heston(1991)。
注:圖中的任一點(x,y)錶明生活在相對勞動力人均GDP小於x的國傢中的世界人口比重等於y;共包括169個國傢。
圖1.2顯示瞭自1960年以來這一分布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在最窮的國傢中,中國和印度的勞動力人均GDP都有瞭顯著增長,即使相對於美國也是如此。中國的相對收入從1960年隻有美國勞動力人均GDP的不到2%上升為2 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經濟增長導論(第3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