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本土化政治學理論研究的一次學習實踐和理論嘗試
內容簡介
本書闡釋瞭政治信任嬗變的社會機理、實踐悖論、“異化”特徵、中國邏輯等,提齣“政治信任的有效性”“有效信任創造有效政治”等觀點,並試圖用中國社會實踐檢視、批判、修正基於西方情境的政治信任理論。“有效”政治信任既有彆於無變革語境下的政治盲信,也有異於暴力革命背景下的政治失信,集中體現為“有限性”“有為性”“結構性”以及“現實性”等特徵。中國社會的政治信任呈現三大“異化”特徵和實踐悖論,構建政治信任的理論基礎和現實邏輯,亟待政治係統敏銳洞察民眾需求,迴應群眾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質量,從而持續推進反腐敗工作和國傢治理能力與治理體係現代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
郭根,男,生於1983年,安徽貴池人,中共黨員,法學博士。上海市勞模文化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現任教於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主要從事政治信任、基層社會治理、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前沿問題研究。主編《中國健康城市建設報告》,參編《社會學辭典》《走近勞模》《中國減災報告》等。在國內外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麵上資助項目等。
目錄
引言“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瞭”001
導論004
第一節選題意義與研究綜述004
第二節理論預設與篇章結構01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創新可能018
第一章政治信任的概念解讀021
第一節政治信任的概念內涵022
第二節政治信任的概念辨析032
第三節政治信任的結構類型038
本章小結057
第二章政治信任嬗變的基本圖式060
第一節信任背景: 從總體性社會嚮轉型社會轉嚮060
第二節信任對象: 從政治人格信任嚮現代製度信任轉嚮067
第三節信任資源: 從文化意識形態嚮經濟社會績效轉嚮071
第四節信任關係: 從習俗型信任關係嚮閤作型信任關係的轉嚮076
本章小結079
第三章政治信任嬗變的特徵形態082
第一節結構: 中央與地方政治信任的差序格局082
第二節關係: 信任維係與信任支持的博弈悖論088
第三節功能: 信任功能實現與信任功能失調的彼此共存095
本章小結105
第四章政治信任嬗變的機理探析108
……
精彩書摘
《中國特色政治信任研究》:
這種斷裂式的社會結構比較容易産生動蕩。後發展中國傢在其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要特彆警惕由社會變遷動蕩而引發的社會政治危機。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不斷培養符閤本國國情、體現人文精神情感、充滿人際關懷和傾訴的社會關係。馬剋思在《共産黨宣言》中批判的因貨幣交換推動的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應該在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中得到有效的遏製,因為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第一次為人類提供瞭建立新型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其三,信息網格化在為人們提供便捷的交流工具的同時也引發瞭社會文化的虛擬與冷漠。社會發展抑或社會轉型過程中,人與人關係的變遷模式和生成狀態在某種意義上反映瞭城市文化的現存狀態和變革趨勢。反之,預示著新的文化的蘊生和齣世。社會轉型成為某種意義上的關係轉型。有學者曾用社會激發狀態下的“網格化模式”解釋改革開放以來人與人關係的離閤狀態,其見解深刻精闢、恰到好處,具有很好的解釋力。這種社會激發狀態下的網格化關係背後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社會利益主體結構的多元化趨勢,以及社會主體的利益自主意味著參與、錶達、流動、衝突及個性化、現實化甚至個人化的利益訴求。社會激發狀態下的網格化關係作為一種解釋模式抑或既成狀態無法保證常態下人與人關係的有序和健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傳統人與人關係的消解。因此,這種關係與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以及個人全麵進步是不兼容的。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非熟人的新型公益關係,現代社會應是培育社會成員公共精神,讓公眾關注公共生活、擔負起公共責任。社會成員利用自身資源解決共同麵臨的社會事務,已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參與方式,形成瞭新的社會公共空間,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社會成員公共精神的成長和公民意識的增強。所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社會關係的必然,也是塑造健康信任文化的必由之路。
……
前言/序言
政治信任,作為一個論題,無疑是政治學理論研究的主要領域。良善的公共生活是現實政治文明的標杆之一。創設政治權力體係,並將之作為實現秩序的第一要素,由此協調矛盾、化約衝突、消解分歧,至少是將矛盾、衝突或分歧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這是構建良善公共生活的核心問題之一。如果說權力體係的創建是公共生活確立的前提和條件,那麼政治信任的構造則決定著公共生活的質量水平。由此,基於規範公共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尋求有序政治生活以及規避風險的需要,在直接或間接互動的基礎上,構建民眾對權力體係的相信、托付和支持,具有學術的緊迫性和現實的針對性。
政治信任,作為一個問題,是現代性的重要論域,更是中國化馬剋思主義研究的前沿問題。中國社會正處於全麵深化改革的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主要體現為利益的重新分配、權力的結構性轉移以及社會階層的重新組閤。常常見諸報端的群體性社會泄憤事件、公共恐慌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政治信任的閾失有關。毋庸置疑,對於極端社會抗爭行動的選擇凸顯瞭公民對政黨、政府閤法性的質疑,以及由此導緻的政治信任的弱化。特彆是官員行為不端、公共權力失範極大地損害瞭政府的信用,導緻政府管理成本高昂,政府管理體係脆弱。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社會或已陷入“塔西佗陷阱”。如果任憑政治信任流失,勢必威脅政權鞏固與政治穩定。同時,從世界範圍來看,發展中國傢大多遭遇政治信任的睏擾,進而導緻政局動蕩,阻礙瞭經濟、政治的發展,國傢建設也受到不利影響。因此,如何獲取持久的政治信任,就成為發展中國傢維護政治穩定的主要考量因素。
本書從基本理論展開,闡釋瞭政治信任嬗變的社會機理、實踐悖論、“異化”特徵、中國邏輯等,提齣“政治信任的有效性”“有效信任創造有效政治”等學術觀點,並試圖用中國的實踐批判、修正、完善基於西方社會的政治信任理論。這是中國本土化政治學理論研究的一次學習實踐和理論嘗試。同時,本書試圖梳理中國社會政治信任的演化過程,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這一時代大背景下探討中國公民政治信任的變遷,並從理論和邏輯關聯處推演構建中國政治信任的理論路徑和實踐邏輯,對構建中國特色政治信任提齣願景,期盼對當前全麵深化改革、提升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所裨益。
第一,在“政治信任”概念的界定基礎上,提齣“政治信任的有效性”“有效政治信任”的概念,進而提齣“有效信任創造有效政治”的判斷。筆者認為,政治信任意指,基於規範公共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尋求有序政治生活,以及規避風險的需要,在政治體係與公民的良性互動過程中,建立對政治體係的良好心理預期並有所托付,以及政治體係給予迴應基礎之上的政治心理現象與交互閤作關係。從過程上看,政治信任內含瞭公民對政治價值公共性的認同、對政治製度閤法性的確認、對政治文化觀念性的支持,以及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性實踐,在政治過程中突齣錶現為鮮明的現實性和有效性。有效政治信任既有彆於無變革語境下的政治盲信,也有異於暴力革命背景下的政治失信,在當代中國集中體現為“有限性”“有為性”“結構性”以及“現實性”等特徵。有效政治信任在創造有效政治的過程中為中國共産黨長期執政提供新資源,作為信任閤作型改革所必需的動力之源,成為全麵深化改革的新動力,集中體現為對當前凝聚改革共識,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持與期待。
第二,在全麵深化改革、提升國傢治理能力的背景下,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闡釋瞭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政治信任的“異化”特徵,以及30多年改革開放過程中所呈現的實踐悖論。筆者認為,首先,差序信任格局中的央地政治信任結構“異化”,集中錶現為中央政府的政策調整和民眾對政策的選擇性運用,以及央地兩級事權分殊和地方政府有責無權的睏境。其次,在政治信任維係與現實利益支持的博弈過程中的信任關係“異化”,則錶現為政治體係的剛性閤法性需求與權力“異化”,以及民眾的特定支持與經驗性利益博弈特徵。最後,政治價值實現與效用替代的共存悖論則成為政治信任功能“異化”的重要錶徵。由此,破解信任“異化”和實踐悖論亟待政治係統敏銳洞察民眾需求,迴應群眾期待,提升政治信任質量,從而有效推進反腐敗工作和國傢治理能力與治理體係現代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三,通過對政治信任的特徵分析、機理研究,討論瞭政治信任的嬗變過程、內容體係、規律特徵等,結閤本土經驗建構瞭政治信任的實踐邏輯和理論路徑。一方麵,梳理及概括政治信任嬗變的基本圖式與特徵形態,並在理論上考察政治信任構建的三大路徑,即製度優化政治信任、文化優化政治信任,以及政策優化政治信任。另一方麵,在考察中國政治信任嬗變的社會機理與現實依據的基礎上,提齣基於政治信任有效性的中國政治信任構建的現實邏輯: 前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邏輯;核心是健全製度化不信任的政治邏輯;基礎是利益協調均衡的改革邏輯;保障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邏輯等。
需要提及的是,政治信任研究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可資藉鑒的現有理論在深度、廣度,以及與中國社會現實的契閤度方麵仍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拓展。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在學界前輩的引領和指導下,緻力於本領域研究的中青年學者辛勤耕耘,齣版、發錶瞭不少有關政治信任的學術專著和有分量的論文,大大推進瞭政治信任研究。相比之下,由於理論功底欠缺,水平有限,筆者的這部習作尚存在諸多不足。譬如,在理論上,由於偏重現實的闡釋,對於馬剋思主義政治信任理論的梳理與專門研究不夠,國彆比較研究、曆史縱深和理論邏輯的結閤研究也需要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提升和加強;在實踐上,由於政治信任研究的特殊現實性,對於中國社會的政治信任現狀的定量研究也顯不足,多為定性研究。在後續的研究中也需要加強政治信任的實證研究,通過實證調研呈現不同性彆、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民眾的政治信任水平或政治信任度,展現政治信任狀況的立體多維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解決中國的問題隻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閤自己的道路和辦法。研究現實問題,關照當代中國是本書的價值追求和學術旨趣。任何學術問題的背後都暗含著對現實問題的關切,都需要以當前中國社會的本土化事實為藍本,從而建構符閤“中國特色”的學術分析框架並使其具有中國意義,這也許是未來中國社會研究政治信任以及其他理論研究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定律。因為脫離中國社會、中國現實的從概念到概念的純邏輯推演隻能是紙上談兵,於學術而言意義總歸有限。在一定意義上,本書正是基於以上認識的一次冒險嘗試,期盼學界前輩、同仁朋友不吝賜教。
郭根2017年7月
中國特色政治信任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