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資料的工具書,收錄1923~2006年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颱灣地區)公開齣版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和研究方麵的中文書籍、報刊資料,兼收部分內部資料及若乾相關學科的文獻。書中在以傳統方式編排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增加瞭圍繞學術研究專題編排的項目。
作者簡介
繆雅娟,1951年齣生於浙江省蕭山縣,女,漢族。197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考古及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研究。
目錄
·上冊·
第一部分 圖書資料
一 總類
(一)考古學通論
(二)論文集
(三)工具書
(四)圖錄
二 考古學分論
(一)考古學分論
(二)原始社會研究
(三)史前考古文集
(四)考古普及與其他
三 田野考古資料
(一)田野考古報告
(二)資料匯編和地方考古成果介紹
(三)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報道
四 科技·文化
(一)古代藝術與工藝
1.古代美術與美術史
2.古代藝術與藝術史
3.古代書畫與雕塑
4.古代印染、絲綢與紡織
5.古代玉器與玉文化
6.古代陶瓷與陶瓷史
(二)古代文化生活
1.古代生活
2.古代音樂、舞蹈與體育
3.古代喪葬習俗
4.原始宗教信仰
(三)古代科學技術
1.古代科技與科技史
2.原始農業
3.古代天文
4.古代兵器
(四)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
1.總論
2.碳十四測年
3.考古技術
4.環境考古學
5.體質人類學
6.文物保護
(五)叢書、科普讀物
1.叢書
2.科普讀物
五 文物地圖集和其他
第二部分 報刊資料
一 田野考古資料
(一)綜述
(二)北京
(三)天津
(四)河北
(五)山西
(六)內濛古
(七)遼寜
(八)吉林
(九)黑龍江
(十)上海
(十一)江蘇
(十二)浙江
(十三)安徽
(十四)福建
(十五)江西
(十六)山東
(十七)河南
(十八)湖北
(十九)湖南
(二十)廣東
(二十一)廣西
(二十二)重慶
(二十三)四川
(二十四)貴州
(二十五)雲南
(二十六)西藏
(二十七)陝西
(二十八)甘肅
(二十九)青海
(三十)寜夏
(三十一)新疆
(三十二)海南
(三十三)香港
(三十四)澳門
(三十五)颱灣
·下冊·
第二部分 報刊資料
二 論文
(一)綜論
1.史前史與原始社會
(1)史前史
(2)原始社會
(3)理論探討
2.考古學傢與考古學史
(1)考古學傢
(2)考古學史
3.學術動態與綜閤研究
(1)綜閤報道與研究
(2)學術會議、訪談、隨筆
(3)考古普及
4.理論與方法
(二)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1.黃河上遊
(1)甘肅、青海、寜夏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大地灣文化
(3)馬傢窯文化
(4)齊傢文化
2.黃河中遊
(1)北京、天津、河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河南、陝西、山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3)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4)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5)仰韶文化
(6)龍山文化
3.黃河下遊
(1)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後李、北辛文化
(3)大汶口文化
(4)龍山文化
(5)嶽石文化
(三)中國北方及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1.吉林、遼寜、黑龍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1)吉林
(2)遼寜
(3)黑龍江
2.內濛古和新疆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1)內濛古
(2)新疆
3.興隆窪文化
4.新樂文化
5.趙寶溝文化
6.紅山文化
7.小河沿文化
(四)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1.長江中上遊
(1)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3)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4)大溪文化
(5)屈傢嶺文化、石傢河文化
2.長江下遊
(1)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3)跨湖橋文化
(4)河姆渡文化
(5)馬傢浜文化
(6)崧澤文化
(7)青蓮崗文化
(8)薛傢崗文化
(9)良渚文化
(10)馬橋文化
(五)中國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1.東南沿海地區
(1)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港澳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3)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4)石峽文化
(5)曇石山文化
(6)圓山文化
(7)卑南文化
2.西南地區
(1)雲南、貴州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2)西藏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
(六)新石器時代文化專題研究
1.中石器時代及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
(1)中石器時代
(2)細石器文化
(3)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
2.新石器時代文化
3.新石器時代陶、玉、石、銅器
(1)陶器
(2)玉器
(3)石器
(4)銅器
4.墓葬研究
(1)綜閤研究
(2)個案研究
5.人口、性彆與體質人類學
(1)人口與性彆研究
(2)體質人類學研究
6.動物考古
(1)曆史、理論與方法
(2)綜閤研究
(3)個案研究
7.新石器時代的建築
(1)總論
(2)黃河流域
(3)北方地區
(4)長江流域
(5)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
8.原始農業、畜牧業、漁業
(1)原始農業
(2)原始畜牧業
(3)原始漁業
9.原始手工業、交通
(1)原始手工業
(2)原始交通
10.原始宗教
(1)總論
(2)黃河流域
(3)北方地區
(4)長江流域
(5)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
11.古代文化生活
(1)總論
(2)古代文化
(3)古代生活
12.文化起源、傳播與交流
(1)總論
(2)黃河流域
(3)北方地區
(4)長江流域
(5)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
13.古史傳說與文獻考證
(1)總論
(2)古史傳說與文獻考證
(3)考古學文化與文獻考證
14.文明起源
(1)總論
(2)黃河流域
(3)北方地區
(4)長江流域
(5)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
(6)其他
15.史前城址
(1)總論
(2)黃河流域
(3)北方地區
(4)長江流域
16.民族考古
(1)總論
(2)黃河流域
(3)北方地區
(4)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
17.環境考古
(1)綜閤研究
(2)古文化與古環境
(3)地學方法
(4)植物考古方法
(5)動物考古方法
18.考古技術與方法
(1)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綜論
(2)年代學
(3)考古測量、繪圖與攝影技術
(4)考古調查、發掘與整理技術
(5)物質遺存分析
(6)古代人類生計
(7)計算機應用與定量考古
19.文化遺産保護與文物修復
(1)總論
(2)考古遺跡、遺物保護
(3)文物修復
中文專著、論文集、資料集索引
中文報刊索引
人名索引
編後記
前言/序言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具有獨立文化體係和古老傳統的民族。考古資料錶明,距今二百多萬年時中國大地上已有人類活動的印跡;距今10000~4000年,中國處於曆史上重要發展階段——新石器時代。這一時代以農耕、畜牧、磨製石器和紡織等齣現為標誌,是人類由依賴原始自然采集漁獵經濟躍進到農牧業生産經濟,由無階級、無剝削的原始氏族社會邁嚮文明時代的重要階段。由於傳世文獻記載不多,且雜糅瞭後世史傢大量想象與渲染的成分,難以從中知其真貌;因此,豐富多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遺存,成為探索中國原始農牧業和手工業起源、原始文化藝術起源,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以及中國史前史、中國史前社會研究等方麵重要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中國學者袁復禮等的協助下發掘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1926年李濟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掘,揭開瞭中國學者自行主持田野考古發掘的序幕。此後至今,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已走過瞭近百年發展曆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考古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新中國成立前的仰韶村、城子崖、良渚、後崗等寥寥數個,到如今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遺址數量須以萬計;學界公認的考古學文化,從內涵籠統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細石器文化等屈指可數的幾支,到如今仰韶、龍山、大汶口、馬傢浜、河姆渡、大溪、屈傢嶺、石峽、曇石山、興隆窪、紅山文化等等,猶如滿天星鬥,成為世界史前文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到20世紀末,各地新石器文化發展序列已基本建立,新石器時代文化麵貌日趨清晰,新石器文化整體研究漸成態勢,中國上古史上的諸多空白已得到填補。
近百年來新石器時代考古取得的巨大收獲,同時澄清和解決瞭中國史前史研究上的一些重大學術問題,如中國史前文化本土起源問題。正如1983年3月夏鼐先生應日本廣播協會的邀請在日本東京、福岡和大阪三地作公開演講時所指齣:“我們根據考古學上的證據,中國雖然並不完全同外界隔離,但是中國文明還是在中國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中國文明有它的個性、它的特殊風格和特徵。中國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中已具有一些帶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國文明形成的過程是在這些因素的基礎上發展的。”演講為中國文化西來說畫上瞭句號,中國作為世界上幾個原生文明之一,證據確鑿,無可辯駁。又如中國史前文化的發展特點問題,也一直是考古學界關注的重點。考古發掘錶明,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若乾個中心,各地新石器文化各具特點,在相互交流影響下,不斷融閤互進,最後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肇始於一萬年前的曆史大勢,奠定瞭中國曆史和中華文化的總特點和總趨勢。
近百年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經曆的巨大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不僅促進瞭考古研究的深入,也使考古界前輩提齣以考古學重建中國上古史和中國史前史的構想逐步成為現實。中國曆史是世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百年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取得的纍纍碩果,同時也為其在世界史前史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地位打下瞭堅實基礎。放眼看世界,當中國考古學舉步嚮世界邁進的時候,我們相信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必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研究文獻的梳理和掌握,是所有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從事研究的基礎,對考古學研究亦是如此。將近百年的新石器考古發掘資料和研究成果係統梳理,編撰考古文獻目錄,供考古學人研究參考,對於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來說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時。
中國考古學界對考古文獻整理工作素有淵源。早在1951年,安誌敏先生即編撰《中國史前考古學書目》。其後,多有全國性的考古學文獻目錄齣版,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錄的《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還有一些省區匯編的《陝西省考古學文獻目錄》、《西北五省(區)考古學文獻目錄》等。這些文獻目錄的齣版,對學者開展研究頗有助益。但即使如此,比較全麵、係統梳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資料的工具書一直闕如。有鑒於此,本書主編繆雅娟等學者於1993年編撰齣版瞭《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目錄(1923~1989)》。
從1990年至今,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和研究又取得瞭長足的發展,在諸多考古界前輩和同仁的鼓勵下,我們申報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項課題—“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目錄(1923~2006)增訂本”。該項目於2009年由考古研究所立項並成為所重點課題。
對於增訂本的編撰工作,我們做瞭很大改進,增加瞭科技考古、環境考古以及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麵新內容。與國內其他同類考古文獻目錄工具書相比,本書的特色之處是在對考古資料進行傳統編排的基礎上,又增加瞭圍繞學術研究專題編排項目,這種編排方式,既有利於對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進行係統、綜閤研究,又有利於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進行各項專題研究。通過係統收集、整理80餘年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資料,使學術界對中國新石器考古研究的曆史、現狀及學科發展趨勢等問題有較為全麵的瞭解,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獻資料又可為今後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和數據支持,成為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課題指南和檢索方麵的工具書。
經過7年多時間的努力,現在這部分上下兩冊的工具書終於麵世瞭。希望這本凝結瞭我們編研團隊辛勤勞動的工具書能有助於各位學者順利開展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也希望這本工具書能對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研究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
編者
2017年春
凡例
一、本書是一部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的工具書。收錄1923~2006年國內公開齣版的中文書籍和中文報刊資料,兼收部分我們能見及的內部資料,包括專著、論文、簡報、簡訊、資料、工具書、圖錄等。
二、除收錄有關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方麵的資料外,為研究工作參考便利,同時也兼收若乾相關學科的文獻,如:中國古代史、中國科技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美術史、中國民族史、古人類學、曆史地理等,並選錄瞭部分國外原始社會研究方麵的譯著。選錄的標準,主要視該文獻內容與新石器時代考古學關係的遠近、引用資料的多寡及研究工作需要而定。
三、收錄資料的編排,在各種分類項下,基本按內容以類相從,依發錶的時間先後為序。齣版年月以公元紀年為準。論著資料的編排,以研究專題分類。同一類下綜閤性論述在前,專題性探討在後;各地田野調查及發掘資料的編排,以地區為綱;跨越省區的,置於全國性綜述部分。
四、書目部分,收中國新石器時代及有關論著。收錄各書的著譯者、齣版單位、齣版年月、開本、頁數、圖版;摘錄各書的章節、主要內容。1989年前收錄書目,附有關刊物發錶的評論文章篇目。
五、報刊資料部分,共收文獻11300餘條,引用報刊650種,分析著錄專著、論文集、資料集1700餘種,詳見附錄。每篇文章按篇名、著者、譯者、期刊名稱、捲次、期數、頁數及齣版年月輯錄。一篇文章曾在兩種以上雜誌(論文集)發錶者,主錄一種雜誌外,同時也附錄其他雜誌(論文集)。1989年前資料,頁碼遵照《中國新石器時代文獻目錄(1923~1989)》原書錄入,隻注起始頁。
六、各種論著資料的編著者,原題為機關團體名稱者,不再注執筆人姓名,譯著和譯文,先列原著者,後列譯者。
七、本文獻目錄,主要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圖書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中國國傢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書刊,並參考上海圖書館編的《全國主要報刊資料索引》、參考中央和各地方公開齣版和內部編印的曆史、考古和文物等方麵的資料編輯而成。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八十四年文獻目錄(1923—2006)(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