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后,日军主力即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战略要地徐州,以此为中心中日两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会战前期,经过临沂、滕县等异常惨烈的保卫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终于在台儿庄地区击败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取得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会战后期,日军调集大量部队,企图以大迂回的战术在徐州地区围歼中国野战军的主力。中国军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以便进行持久抗战,采取有序逐次撤退的方式,所有部队都完整地跳出了日军的大包围圈,主力未受损失,遂结束了本次会战,为不久将展开的武汉会战奠定了战力的基础。 本书在利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系统而详实地讲述了徐州会战的主要过程。
作者简介
童屹立,现居重庆市,自幼爱好阅读历史和军事图书;战史研习者和作者,尤擅抗战史的写作,曾公开发表战史著述多种。
目录
第一章 鲁南反击战
第二章 滕县附近的战斗
第三章 临沂战役
第四章 血战台儿庄(一)
第五章 血战台儿庄(二)
第六章 血战台儿庄(三)
第七章 峄县附近的战斗
第八章 兰陵镇、禹王山附近的战斗
第九章 连防山、大袁庄附近的战斗
第十章 峄县东南地区的战斗
第十一章 南、北涝沟附近的战斗
第十二章 徐州突围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鏖战鲁苏:徐州会战》:
川军第22集团军调到第五战区后,随即奉命开赴滕县南北地区布防,担任津浦路正面的掩护,阻止日军南下。该集团军以第45军为第一线部队,在界河东西香城、九山、王福庄、张庄、后圪、金山之线占领阵地,构筑工事·第41军为第二线部队,集团军总司令部设临城(今薛城)。恰好此时,沿津浦路进攻的日军第63联队也停了下来,在邹县附近构筑工事,转为防御。此后,双方在邹县以南的两下店东西一线保持对峙状态。
当津浦路北段的形势刚缓和,津浦路南段的日军又开始蠢动了。1938年1月15日,日军华中方面军的第13师团一部,由滁县沿津浦路向北进攻明光。明光以南,为湖沼和小山交错的地区,易于防守,可是,该地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是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较弱,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抵挡不住,逐次退守池河西岸,日军于18日占领明光。1月28日,日军第13师团又兵分三路,大举进攻,相继突破池河防线,进至西岸。守军第31军按李宗仁的命令,将主力西撤至蚌埠西淮南铁路一带,待命侧击北进之敌,以一部兵力在淮河、池河之间进行逐次抗击。
2月1日早晨,日军第1l6联队继续沿津浦线北上,途中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上午11时30分攻占临淮关。次日早晨,第58、104联队又开始向凤阳发起进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守军渐渐顶不住了,被迫撤退,11时日军占领凤阳。随后,日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攻击蚌埠,中午12时30分蚌埠沦陷。2月3日下午,第116联队又占领怀远。
因日军攻势迅猛,第31军节节败退,津浦路南段告急。2月2日,李宗仁令第51军军长于学忠率部开往淮河北岸,接替第31军防务,阻止日军前进。第51军于2月4日到达指定位置布防,东起怀远,西达五河,防线长达百余里。于学忠随即分配战斗任务,第113师固守蚌埠北岸一线,第114师固守临淮关对岸一线,第679团为军预备队。此时,淮河北岸日军已占领怀远,有了立足点,仅因涡河屏障,使第51军可据淮、涡两河防守。
从2月8日起,日军开始渡河北上,却遭到第51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小蚌埠一带进行反复争夺,伤亡均大。战至11日晚,鉴于小蚌埠、临淮关等处河岸阵地多被日军突破,第51军各部伤亡甚重,有的部队已失去控制,于学忠被迫下令所部向淝河附近之何集、新马桥一线撤退。13日,张自忠的第59军赶来增援,在固镇附近占领阵地,阻止日军北进,并接应后撤的第51军部队,这才稳住阵脚。
这时,第五战区又下令新到合肥的第7军,配合第31军对淮河以南上窑、定远等地日军进行侧击,迫使进攻淮河北岸的日军第13师团以一部迅速转到南岸增援,第59军乘机反攻,淮河以北日军在遭受第59军痛击后,又顾忌其侧后威胁,陆续撤回南岸。战至2月20日,第59军基本夺回淮河北岸原阵地。当晚,由于津浦路北段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第59军奉命将淮河北岸防务移交给第51军,然后由固镇东运北调。随后,日军第13师团与北岸中国军队隔河对峙,直至当年5月。
……
前言/序言
鏖战鲁苏:徐州会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