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

书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研究
  • 学术期刊
  • 艺术
  • 中国书法
  • 文化
  • 艺术史
  • 文献
  • 2017年
  • 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04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0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主要内容包括元代书法生态新论——从颜体书法在元代的际遇谈起,略谈苏轼《表忠观碑》,族徽金文与玺印起源|赵超,图像印中的虎与犬,中国佛造像印的发轫与演变,杨士修生平补证散考及相关问题研究,趟之谦印学观中的“魏碑意识”,确证怀素《自叙帖》“南昌县印”为明代印——兼论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前后隔水裱绫断代问题,东晋以来王羲之及其书法形象的重塑与变形,草书“引带”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元代书法生态新论
——从颜体书法在元代的际遇谈起|侯开嘉
略谈苏轼《表忠观碑》|水赍佑
族徽金文与玺印起源|赵超
图像印中的虎与犬|徐畅
中国佛造像印的发轫与演变|张学津
杨士修生平补证散考及相关问题研究|孙志强
趟之谦印学观中的“魏碑意识”|黄辉
确证怀素《自叙帖》“南昌县印”为明代印
——兼论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前后隔水裱绫断代问题|张紫石
东晋以来王羲之及其书法形象的重塑与变形|方波
草书“引带”研究|宋立
《书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聚焦于书法艺术的多个维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多元的视角,深入探讨书法创作、理论与历史的脉络。本期内容涵盖了从古代经典碑帖的释读与鉴赏,到当代书法创作的新探索与实践,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而全面的书法艺术图景。 在理论层面,本期深入分析了历代书法名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独特风格成因,探讨了汉字形体演变与书法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哲学、美学等角度解读书法艺术的深层意蕴。对于书法批评的范式与发展,也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梳理与探讨,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创作实践方面,本期关注了当下书法创作的新趋势与新动向。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书法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探讨了新材料、新媒介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展现了书法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此外,本期还对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学术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对某个特定朝代的书法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挖掘被忽视的书法家及其作品,或对某一碑帖的流传、摹刻、伪造等问题进行辨析,以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为书法史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文献依据。 本期内容还可能涉及到书法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培养新一代的书法人才。对于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以及书法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也可能有所涉及,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广泛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总之,《书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秉持着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旨在推动书法艺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为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一次深入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宝贵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次的《书法研究》内容相当“硬核”,一些关于书法史料考证和字形演变的专题文章,简直就是书法“侦探小说”。作者们在追溯某个字体的起源、辨析不同碑帖的真伪时,那种严谨细致的态度,以及抽丝剥茧般的论证过程,都让我深感佩服。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失传书体考证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大量零散史料的梳理和比对,最终成功地还原了这个书体的面貌,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读这样的文章,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但一旦深入进去,就会被那种发现的乐趣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汉字,其背后蕴含着多么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学术严谨的追求,是这期杂志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技艺的探讨,更是对中国文字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刻解读。

评分

这次的《书法研究》期刊,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在“实用性”方面的尝试。以往读到的一些书法刊物,内容相对比较学术化,对于一些初学者或者想要提升实践技能的爱好者来说,可能门槛有些高。但这一期,我惊喜地发现,有几篇文章非常贴近实际练习需求,提供了不少具体的指导和方法。比如,关于如何临帖才能事半功倍,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常见的笔法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和图示。作者们并没有因为追求学术深度而牺牲实用性,而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建议,让我觉得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如何建立个人书写风格的文章,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并提供了一些循序渐进的探索路径。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的办刊思路,确实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也让我觉得这本刊物非常有价值,能够真正地帮助到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法研究》的最新一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那些关于书法家精神世界的剖析,让我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艺术家技法的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人生哲学以及艺术理想。其中一篇关于某位已故书法家的生平介绍,通过大量的访谈和文献资料,展现了他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艺术追求,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对艺术家精神层面的关注,让我觉得非常珍贵。它不仅仅是艺术史的记录,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精神的传承。我常常觉得,学习书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提升个人品格和精神境界上。而这期杂志,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考的维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一定是与作者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是“心手合一”的最高体现。

评分

这本《书法研究》的第三期,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文中探讨的一些当代书法创作的实践案例,以及对新兴表现手法的介绍,都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关于“跨界融合”和“数字化书法”的讨论,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提出的理念和可能性的探索,都非常具有前瞻性。我一直觉得,书法艺术要想在当下保持生命力,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须积极拥抱变化,吸纳新的元素。这期杂志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没有回避当代书法创作面临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呈现和分析不同的探索方向。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关于青年书法家创作观念的访谈,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艺术追求,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新的可能性。虽然有些实验性的尝试,可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和沉淀,但我相信,正是这种不断的尝试和突破,才能让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这本杂志让我觉得,书法并非是属于过去的东西,而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不断发展的艺术。

评分

这次拜读了《书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几篇关于古代书论的解读,实在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们在梳理历代书论大家观点时,不仅精准地把握了核心思想,更难得的是,他们能够结合现代的视角,对一些被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论断进行审视和深化。比如,其中一篇对“二王”书风的分析,就抛开了过去许多泛泛而谈的赞誉,深入到具体的笔法、结构和墨法变化之中,并尝试去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时代审美和文化精神。以往读到一些书论,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妙处,而这期的文章,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进入书法的精神世界,让我对“笔精墨妙”、“神采飞扬”这些词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而且,文章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引用史料也相当扎实,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忍不住跟着作者一起去思考,去品味。这种探究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和启示。它让我们明白,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背后深厚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怀的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