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并解释了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目录
总序
学术架构
导言: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的地形性前提
第1章 作为框架的地构:或地形如何超越自己
第2章 培育、建造与创造力:或地形是如何(在时间中)变化的
第3章 设计自由与自然法则:或地形是如何因地而异的
第4章 平整场地:或地形是如何成为各种小地平汇聚起来的地平面的
第5章 性格、几何与透视:或地形是如何藏匿自身的
第6章 建筑与情境:或地形是如何显露自己的
第7章 形象和它的场景:或地形是如何保留行动的痕迹的
结语:微尘伦理学
索引
致谢
注释
译后记:关键词译法
精彩书摘
《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
除了土地的物质与空间视角之外,对于建筑来说,土地还有着更为迷人的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它的时间性品质。持续一段时间去观察,我们就会看到地景中的物质组成在持续地更新着自己。一处基地的新陈代谢是土地保持持续价值的能力的关键。时间还是体验景观的媒介,因为人只有在空间中穿越或是运动,才能最全面地了解地势。时间性为建筑感觉打开了一个精彩的维度。概言之:地景对于建筑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地势的物质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关注展示了与图画式手段不同的方法是怎样增强建筑文化内涵的。
这也就是说,建筑面向地景的转向,可以让我们重新构想建筑在一个更大的文化语境里所扮演的角色。景观和建筑就是,或者说可以是,建设文化的载体、赋予我们生活模式以持久维度和表现的方式。花园和建筑在它们的表现性上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那样——例如诗歌、哲学或是政治的生产。这两种艺术的实践也像其他艺术的实践那样要接纳批评:一旦现有的格局被判断为不再恰当(使用上不当或是表达上不当),那么创造性思想就得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法。在建筑领域里,过去几十年间一直有人在批评那种把建筑当成孤立物体去设计和建造的做法。许多人反对那种认为建筑可以从内部界定,无须参照具体地点去构思的观点。作为对比,有人提出在建筑与其附近其他形构的关系才是重要的。这一观点之下还有着各种不同说法,有的认为应该利用设计去维系或是维护先于项目的存在,有的认为可以利用设计去修改既有条件,还有的把设计视为某种形式的批判。通过重新修改在建筑和身体之间的古老类比,有些批评家将“物体化建筑”(object-buildings)的发展解释成现代个人主义的证据。公共空间的失落是跟公共生活的缺失有关的;因为内向化的私人生活已经绕开了这两者。例如,这就是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在《公共人的陨落》(The Fall of Public Man) -书中所阐释的主题。然而,这一论点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建筑学、城市理论和社会学之外的。
现代哲学对过去几十年里的建筑所做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存在,必然是关联性存在”的说法,亦即,个人只能相对于他者或是在跟他者的对话中才能界定自己。在人身上成立的这一道理在建筑身上也成立。就提一个有关个人根本性介入的最为著名论点吧。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过,人类的存在永远都是身处“此在”之境中的(sein ist dasin)。印使当情境释放了对于个体的持有,个体体验到了“本真”生命的那些时刻,这也是一种基本条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公共生活乃是个人全面成熟所需要的生活世界。她的这一观点深化了一个同样基本的前提。人类自由是从公共领域即她所言的“显现空间”(the space of appearance)中去体验的。同样,莫里斯·梅洛一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通过引述圣·埃克苏佩里(Saint-Exupery)的话结束他的大作:“人就是一种关系的网络。这些关系,对人来说才是重要的。”当自由不能意识到如果个人没有锚固在世界中,他的行为和决定也将丧失了赋予意义的语境时,自由就会挣扎。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引出许多其他哲学家[例如,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有这些人都在呼吁将个人重新理解为“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这么看时,存在总是卷入实际的、伦理的、政治的、美学的交互性所编织出来的质感丰富的关系中。思考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和命名处在若干参照视域之中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提出的建议是各种关系在同一层面展开,一种整合了各种不同制度和情境的都市或是乡野的地景。
……
前言/序言
“AS当代建筑理论论坛系列读本”的出版是“AS当代建筑理论论坛”的学术活动之一。从2008年策划开始,到2010年活动的开启至今,“AS当代建筑理论论坛”都是由内在相关的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著作的翻译(AS Readings)、对著作中相关议题展开讨论的国际研讨会(ASSymposium),以及以研讨会为基础的《建筑研究》(ASStudies)的出版。三个部分各有侧重,无疑,理论著作的翻译、解读是整个论坛活动的支点之一。因此,“AS读本”的定位不仅是推动理论翻译与研究的结合,而且体现了我们所看重的“建筑理论”的研究方向。
“AS当代建筑理论论坛”,就整体而言,关注的核心有两个:一是作为现代知识形式的建筑学;二是作为探索、质疑和丰富这一知识构成条件的中国。就前者而言,我们的问题是:在建筑研究边界不断扩展,建筑解读与讨论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跨学科质询的同时,建筑学自身的建构依然是一个问题——如何返回建筑,如何将更广泛的议题批判性地转化为建筑问题,并由此重构建筑知识,在与建筑实践相关联的同时,又对当代的境况予以回应。而这些批判性的转化、重构、关联与回应的工作,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建筑理论的贡献所在。
这当然只是面向建筑理论的一种理解和一种工作,但却是“AS读本”的选择标准。具体地说,我们的标准有三个:一、不管地域背景和文化语境如何,指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建筑问题的揭示和建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跨文化和跨越文化中,进行共同的和有差异性的讨论,也即“中国条件”的意义;二、以建筑学内在的问题为核心,同时涉及观念或概念(词)与建筑对象(物)的关系的讨论和建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关于或通过中介的;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对当代建筑知识的构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作为主,并且在某个或某些个议题的讨论中,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或代表性。
对于翻译,我们从来不认为是一个单纯的文字工作,而是一项研究。“AS读本”的翻译与“AS研讨会”结合的初衷之一,即是提倡一种“语境翻译”(contexturaltranslation),和与之相应的跨语境的建筑讨论。换句话说,我们翻译的目的不只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找到意义对应的词,而且要同时理解这些理论议题产生的背景、面对的问题和构建的方式,其概念的范畴和指代物之间的关系。于此,一方面,能相对准确地把握原著的思想;另一方面,理解不同语境下的相同与差异,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反观彼此的问题。
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 [Topographical Stories Studies i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