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中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近20年来环境科学领域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生物可富集性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特性。了解这些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特征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及总结了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研究历史与现状。基于室内暴露实验和野外实际监测的数据,讨论了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s)、得克隆(DP)及短链氯化石蜡(SCCPs)在生物中的富集、代谢及食物链传递特点。着重探讨了这些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陆生生物中的差异性富集及机理。同时也介绍了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电子垃圾回收区不同植物中的叶片和根系吸收过程及机理。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生物学、污染物环境监测、化学品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概论
本章导读
1.1 生物富集及相关术语
1.2 生物富集的研究内容
1.3 生物富集的评判指标与基准值
1.4 生物富集研究历史与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物富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章导读
2.1 生物富集的生理过程
2.1.1 吸收与排泄
2.1.2 组织分布
2.1.3 生物代谢
2.2 生物富集的相关原理及实验测定方法
2.2.1 生物浓缩机理与实验测定方法
2.2.2 生物放大机理与实验测定方法
2.3 生物富集模型
2.3.1 生物富集的经验模型
2.3.2 生物富集的机理模型
参考文献
第3章 典型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电子垃圾回收区植物中的富集
本章导读
3.1 植物富集的相关机理
3.1.1 植物叶面吸收机制
3.1.2 植物根系吸收机制
3.2 广东清远电子垃圾回收区两种植物对大气中典型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及机制
3.2.1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
3.2.2 大气中的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季节变化
3.2.3 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气粒分配
3.2.4 植物中的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组成与季节变化
3.2.5 植物中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大气中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气象条件间关系
3.2.6 植物叶面从大气中吸收PBDEs及PCBs的机制
3.2.7 植物/大气分配系数与化合物辛醇/空气分配系数的关系
3.3 电子垃圾污染土壤中典型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稻中的富集与传递
3.3.1 实验方案设计
3.3.2 样品处理与分析
3.3.3 电子垃圾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及生理参数的影响
3.3.4 种植前后土壤中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变化
3.3.5 水稻组织中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及污染物组成
3.3.6 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土壤到水稻根部的累积(土壤-根部富集因子,RCF)
3.3.7 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根到茎及从茎到叶的传递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溴联苯醚生物富集及转化的室内模拟研究
本章导读
4.1 食物暴露条件下PBDEs在鲤鱼中的富集、代谢及转化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
4.1.1 三种PBDEs工业品的鲤鱼暴露实验
4.1.2 PBDEs的提取与定量分析
4.1.3 鱼体中PBDEs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4.1.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1.5 PBDEs在鲤鱼肠道中的吸收与转化
4.1.6 PBDEs在鲤鱼体内的单体组成模式及其脱溴代谢
4.1.7 鲤鱼血清中MeO-BDEs和OH-BDEs
4.1.8 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示踪PBDEs单体在鲤鱼中的脱溴代谢
4.2 室内暴露条件下PBDEs在水生食物链上的富集、传递及代谢特征
4.2.1 TBDE-71X工业品水生食物链暴露实验及样品分析
……
第5章 多溴联苯醚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
第6章 多溴联苯醚在水生、陆生鸟类中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
第7章 六溴环十二烷的生物富集与放大
第8章 得克隆的生物富集与放大
第9章 短链氯化石蜡在电子垃圾回收区水生与陆生生物中的富集
前言/序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对野外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与常规污染物不同,POPs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没有富集就没有伤害。POPs排放进入环境后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生物及人体。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或持续长期暴露才会导致负面效应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富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微量存在的POPs会在高等级生物及人体中浓度达到足够产生明显毒害性的程度。与传统的POPs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及二�逵⒗嗷�合物相比,以卤代阻燃剂为代表的新型或疑似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分子量更大、亲脂性更高以及分子体积大等特点,如十溴联苯醚、十溴二苯乙烷和得克隆等辛醇/水分配系数都在10左右,是超强的疏水性物质。尽管不少生物监测结果揭示出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生物体内,但对于这些强疏水性有机化合物是否具有生物可富集性仍存有争议。与此同时,这些新型卤代持久性有机物一般都具有众多的同系物或者立体/手性异构体,在生物体内会存在各种同系物或立体/手性异构体的选择性富集。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生物在污染物的富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具有较低辛醇/水分配系数,但同时具有较高辛醇/空气分配系数的化合物能在陆生生物中富集和放大,但不能在水生生物中放大。新型污染物强的疏水性限制了其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但它们是否在陆生生物中产生富集?强的疏水性质是否会影响它们在植物中的富集行为?所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开展更多有关这些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行为的研究,一方面丰富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相应的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从2003年起,在连续三期持久性有机污染领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以下简称“973”POPs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重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的资助下,我们以新型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s),得克隆(DP)和短链氯化石蜡(SCCPs)为目标化合物,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研究区域,通过室内暴露及野外生物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这些新型污染物在以鱼为核心及以鸟为核心的水生、陆生生物中的吸收、组织分布、生物转化及食物链传递行为,重点关注了这些污染物在水生、陆生生物上的差异性生物富集行为。同时,对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植物中的叶面吸收与根系吸收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的创新性的认识有: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大气分配系数与化合物辛醇/空气分配系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表现出由植物吸收污染物机制变化所控制的多段性;在高污染情况下,土壤根系吸收有机污染物的贡献不可忽视;生物代谢的差异性是造成多溴联苯醚生物差异性富集的重要机制,多溴联苯醚和得克隆在水生、陆生生物上的生物富集存在明显差异性;异构化反应是HBCDs立体异构体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短链氯化石蜡在高污染水生食物链上为食物链稀释而非放大。同时,我们也利用单体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多溴联苯醚的生物转化进行了示踪。本书即是上述研究成果的一个综合集成。
本书由9章组成,分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概论;生物富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典型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电子垃圾回收区植物中的富集;多溴联苯醚生物富集及转化的室内模拟研究;多溴联苯醚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多溴联苯醚在水生、陆生鸟类中的富集及食物链传递;六溴环十二烷的生物富集与放大;得克隆的生物富集与放大;短链氯化石蜡在电子垃圾回收区水生与陆生生物中的富集。前两章主要从概念、原理、方法、研究历史与现状等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有关生物富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期使读者对生物富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后面各个章节针对具体某一类化合物,先简要介绍相关化合物的基础信息,包括化学结构、性质、生产及使用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了相关室内暴露、野外环境监测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特别注重了污染物在水生、陆生生态系统中的差异性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行为。污染物的植物富集单独以一章来阐述,也是先介绍基本原理,然后从叶面吸收和根系吸收两个方面介绍了作者课题组的最新成果。总之,本书将以较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编织。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