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医主诉诊疗学》是基于以上思考和临床实际需要编撰而成,
旨在为中医路径化诊疗提供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贴近临床、简要明确,是中医诊病辨证一直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如何构建诊断与治法、方药紧密契合的理法方药体系,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是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和临床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中医主诉诊疗学》是基于以上思考和临床实际需要编撰而成,旨在为中医路径化诊疗提供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中医主诉诊疗学》依据临床基本规律,以主诉为诊察病证和确立治法、方药为主线。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论述主诉的内涵及书写、主诉的纵向挖掘和横向挖掘、基于主诉的证素辨识、症一病一证素/证之间的关系、治法等;下篇为常见主诉路径化诊治,论述寒热汗出症状、头面五官症状、五脏系统症状、形体及动态症状、精神症状、皮肤症状、月经症状的路径化诊治等。
《中医主诉诊疗学》具有创新性,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思路,包括单一主诉、复合主诉、主症、症对、症队、主诉的纵向挖掘、主诉的横向挖掘、针对证素的治法单元等概念,将治法分层归类等。同时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主诉诊疗学》所倡导的主诉诊疗,主线明确,贴近临床,使诊疗者思路清晰,为中医工作者临床信息采集、诊病辨证、遣方用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高。
作者简介
周小青(1957一),男,湖南浏阳人。博士,二级教授,2000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78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攻读中医诊断学硕士后一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医疗与管理。主要从事计量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医计*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计量与微观化的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血管性痴呆瘀阻脑络证机理及活血通络法为主干预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老年痴呆症》《实用中医诊断学》等。
黄惠勇,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首批医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抗肿瘤中药创制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2011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湖南中医杂志》主编、编委会主任委员,《DIGITALCHINESEMEDICINE》(数字中医药)英文期刊执行主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黄惠勇主要从事中医辨证学与数字中医药研究、特色优势中药材种植技术及民族医药开发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研究发布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获国家专利7项,获2013年第八届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全国先进生产力杰出人物奖等奖项。
刘旺华(1973-),男,湖南桃江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诊断信息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委员,湖南省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1999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疗系毕业,200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硕士毕业后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中医病证规范化、心脑血管疾病证候本质与诊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55篇,主编著作有《老年痴呆症》《中医熟汜50种证型》。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1项。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主诉的内涵及书写
第一节 主诉的内涵
第二节 主诉的书写规范和方法
第二章 主诉的纵向挖掘
第一节 主症
第二节 主症的诱因/病因
第三节 主症的加重和缓解因素
第三章 主诉的横向挖掘
第一节 症对
第二节 症队
第三节 四诊合参与全面诊察
第四章 基于主诉的证素辨识
第一节 证素辨证
第二节 病位证素
第三节 病性证素
第四节 证素间的组合规律
第五章 症-病-证素/证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症状与病证的关系
第二节 症-证素-证的关系
第三节 证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章 治法
第一节 治法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第二节 如何确定治法
第三节 基于主诉的治法特色
第四节 证素相应的治法单元
下篇 常见主诉路径化诊治
第七章 寒热汗出症状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怕冷
第三节 自汗
第四节 盗汗
第五节 无汗
第六节 半身汗出
第八章 头面五官症状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头晕
第三节 口眼喁斜
第四节 咽喉痛
第五节 耳呜
第九章 心系症状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心痛
第十章 肺系症状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气喘
第三节 咯血
第十一章 脾系症状
第一节 呕吐
第二节 腹痛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便秘
第五节 呕血
第六节 便血
第十二章 肝系症状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十三章 肾系症状
第一节 尿痛
第二节 夜尿多
第三节 尿血
第十四章 形体及动态症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水肿
第三节 腰痛
第四节 关节痛
第五节 半身不遂
第六节 震颤
第十五章 精神症状
第一节 失眠
第二节 抑郁
第十六章 皮肤症状
第一节 瘙痒
第二节 阴痒
第十七章 月经症状
第一节 经期异常
第二节 经质异常
第三节 经量异常
第四节 崩漏
第五节 月经不行
第六节 痛经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中医主诉诊疗学》:
第四节 咽喉痛
咽喉痛是指咽部或喉部自觉疼痛的症状。多由六淫、疫疠之邪侵袭,火热上犯,或气血痰瘀阻滞,咽喉不利所致。常见于急喉痹(急性咽炎)、珍珠喉痹、慢喉痹(慢性咽炎)、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慢乳蛾(慢性扁桃体炎)、烂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喉痈(咽部及颈深部脓肿)、喉癣(咽喉结核)、急喉喑(急性喉炎)、急喉风(急性喉阻塞)、白喉、咽喉菌(咽喉部恶性肿瘤)、咽菌(扁桃体癌)、喉菌(喉癌)、空咽痛(做吞咽动作时咽痛)、颈咽痛痹(颈动脉炎)、外伤、骨鲠、茎突综合征、舌咽神经痛、颈咽痛痹等病,其他疾病如麻疹、烂喉丹痧(猩红热)、时行感冒等亦可致咽喉疼痛。
临床应对咽喉痛症状进行纵向和横向挖掘,进一步明确咽喉痛的病种与证型,确立治则治法,若对导致咽喉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咽喉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一、主症的纵向和横向挖掘
(一)纵向挖掘
症状表现自觉咽部或喉部疼痛。问诊应询问咽喉疼痛发生的时间、诱因、部位、程度。
1.性质疼痛若仅为咽喉干燥之感,多属风寒袭咽证之新病咽痛;若如针刺、撕裂、放射样疼痛,多属热毒攻喉证。
2.程度若疼痛剧烈,放射至耳部,多属热毒攻喉证;若疼痛呈持续性、间歇性,或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或有灼热、异物不适感,多属阴虚湿热蒸喉证。
3.诱因疼痛感的产生可为自发性,亦可为激发性,如吞咽或讲话时往往引起疼痛,或受冷空气刺激、进食刺激性食物、药物等,见于风寒袭咽证、风热侵咽证等各类证型中。
4.病程、缓急病程短者,起病急者多属实证,如风寒袭咽证、风热侵咽证;病程长者,起病缓者多属虚证,如邪恋咽喉证、阴虚咽喉失濡证。
5.存续状态咽喉痛偶尔发作,持续时间短者,多属病轻;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者,多属病重。
(二)横向挖掘
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体格检查、理化检查进行横向挖掘,完善病情资料。
1.中医四诊
(1)望诊
望咽喉:若伴咽部黏膜色淡红或带紫色,多属风寒袭咽证;若伴咽部黏膜潮红肿胀,或有喉核红肿,多属风热侵咽证;若伴咽部显著红肿,甚则在喉核或喉底等部位有黄白分泌物黏附,喉痛红肿高突或红晕紧束,多为热毒攻喉证。
望舌象:舌苔薄白,多见于风寒袭咽证;舌质稍红,苔薄,多见于风热侵咽证;舌红,苔黄,多见于热毒攻喉证;舌红,苔黄腻,多见于湿热蒸喉证。
(2)闻诊若伴有咳嗽,呼吸不利,气喘,病位多在气管、支气管及肺;若伴鼻音加重,多累及鼻道。
(3)问诊若新病咽痛,吞咽时明显,伴恶寒,周身不适,多属风寒袭咽证;若新病咽痛,吞咽痛增,伴发热恶风,头痛,多属风热侵咽证;若伴咽喉痛剧,甚则痛连耳窍,吞咽困难,汤水难下,发热,口渴,多属热毒攻喉证;若伴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多属湿热蒸喉证。
此外还应结合二便、睡眠情况进行诊断。
(4)切诊若伴颌下淋巴结肿痛,压之咽喉痛剧,甚则痛连耳窍,吞咽困难,汤水难下,咽喉痰涎壅盛,在喉核或喉底等部位有黄白分泌物黏附,多属热毒攻喉证。
此外还应结合脉象变化进行诊断。
2.体格检查检查咽喉部、舌根部有无红肿、溃烂、分泌物或腐物黏附,咽喉部或颈部有无隆起、触压痛,颈部转动是否自如或僵直、偏斜而呈强迫体位征。
3.理化检查必要时做外周血象检查、颈部x线摄片,以及其他必要的特殊检查,如咽拭子涂片等。
通过横向挖掘,常与咽喉痛组合的症对主要有咽喉痛、失音;咽喉痛、咳嗽;咽喉痛、咽痒;咽喉痛、头痛;咽喉痛、食少等。
……
前言/序言
贴近临床、简要明确,是中医诊病辨证一直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如何构建诊断与治法、方药紧密契合的理法方药体系,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是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和临床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临床的实际需要,编写了《中医主诉诊疗学》,以期为中医路径化诊疗提供思路和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以“脘腹疼痛”这个主症为例,揭示其基本诊疗路径:
第一步“纵向挖掘”:围绕脘腹疼痛询问疼痛的具体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因素、时间长短、频率、存续状态(阵发性、持续性)、疼痛加重或缓解方式等,对脘腹疼痛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述。
第二步“横向挖掘”:四诊合参并以十问歌为线索,询问脘腹疼痛紧密相关的同系统的症状,如过食生冷、大便情况、饮食口味,全身伴随症状,如肢冷不温等。此外,结合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等方法,鉴别容易混淆的症状,为病证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第三步辨别证素:根据前两步获取的信息,初步判定病位、病性证素。如依据脘腹疼痛、呕吐,确定病位在胃;依据胃脘痛是因前一晚过食生冷引起,腹部疼痛为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肢冷不温,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确定病性属寒。
第四步明确病证诊断:根据以上步骤确定病证,如胃脘痛一寒滞胃肠证。
第五步确定治法及处方用药:根据病证确定治法方药,如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按此诊疗路径,思路清晰,主线明确,贴近临床,为中医工作者临床信息采集、诊病辨证、遣方用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限于经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某些观点、提法亦可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术的争鸣本来就应该是百花齐放,真诚期待同道共同关注和探讨,为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发展做出贡献。书中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与完善。
《中医主诉诊疗学》编委会
2017年6月8日
中医主诉诊疗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