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概述我国标准化工作和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以及国内外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国内外*新进展情况,汇集了信息技术领域已制定和近期正在制定的*新国内国际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及国际专利政策和标准中吸纳专利的统计资料。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简称"标准院”、"电子四院),创建于1963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的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研究机构。该院以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为核心,通过开展标准科研、检测、计量、认证、信息服务等业务,面向政府提供政策研究、行业管理和战略决策的专业支撑,面向社会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该院建有政府授权和**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认证机构及工作站,承担54个IEC、ISO/IEC/JTC1的TC/SC国内技术归口和14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与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外著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目 录
第1章 我国标准化法律法规 1
1.1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法律基础 1
1.2 与信息技术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
第2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制定工作程序 3
2.1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程序 3
2.1.1 标准制定阶段划分和流程 3
2.1.2 各阶段流程和工作 3
2.2 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 6
第3章 IT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 13
3.1 我国IT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 13
3.2 相关部门和组织间的关系 16
3.3 国际IT领域主要标准化技术组织 16
3.4 JTC 1标准制定程序 22
3.4.1 目标日期 22
3.4.2 项目制定的可选方案 23
第4章 我国IT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 29
4.1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重点 29
4.2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年度工作要点 29
4.3 各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概要 31
4.3.1 编码字符集 31
4.3.2 信息安全 33
4.3.3 软件工程 39
4.3.4 文档处理 42
4.3.5 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 43
4.3.6 传感器网络 45
4.3.7 SOA 47
4.3.8 智慧城市 48
4.3.9 嵌入式软件 50
4.3.10 射频识别 51
4.3.11 信息技术服务 55
4.3.12 云计算 59
4.3.13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 61
4.3.14 多媒体与音视频编码 63
4.3.15 数据库 65
4.3.16 数据 65
4.3.17 实时定位系统 66
4.3.18 生物特征识别 68
4.3.19 卡及身份识别 69
4.3.20 IC卡注册管理 70
4.3.21 OID标识技术 73
4.3.22 用户界面 76
4.3.23 移动支付 78
4.3.24 教育信息化和电子书 81
4.3.25 电子政务软件应用 83
4.3.26 信息技术设备 84
4.3.27 图形图像与混合现实 86
4.3.28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88
4.3.29 物联网 89
4.3.30 大数据 91
4.3.31 智能制造 93
第5章 JTC 1及其各SC业务计划 98
5.1 JTC 1战略业务计划(2016) 98
5.2 各SC工作概要 100
5.2.1 SC 2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 100
5.2.2 SC 6 业务计划(2016年3月―2017年1月) 103
5.2.3 SC 7 业务计划(2015年6月―2016年5月) 106
5.2.4 SC 1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 110
5.2.5 SC 22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 114
5.2.6 SC 23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 117
5.2.7 SC 24业务计划(2016年8月―2017年7月) 119
5.2.8 SC 25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9月) 122
5.2.9 SC 27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 125
5.2.10 SC 28 业务计划(2015―2016) 133
5.2.11 SC 29 业务计划(2015年9月―2016年8月) 135
5.2.12 SC 31 业务计划(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39
5.2.13 SC 32 业务计划(2016年6月―2017年7月) 141
5.2.14 SC 34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 144
5.2.15 SC 35 业务计划(2016年10月―2017年9月) 146
5.2.16 SC 36 业务计划 149
5.2.17 SC 37 业务计划(2015年10月―2016年9月) 153
5.2.18 SC 38 业务计划(2015年5月―2016年9月) 156
5.2.19 SC 39 业务计划(2015年11月―2016年11月) 160
5.2.20 SC 40 业务计划(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164
5.2.21 JTC 1/WG 7 业务计划(2016年9月―2017年8月) 167
5.2.22 JTC1/WG 9 业务计划(2016年1月―2016年12月) 169
5.2.23 JTC 1/WG 10 业务计划(2017年1月―2017年11月) 173
5.2.24 JTC 1/WG 11 业务计划 176
5.2.25 JTC 1/SC标准化情况概览2016 177
附录A 法律法规文件 194
A.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94
A.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196
A.3 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200
A.4 采用快速程序制定国家标准的管理规定 204
A.5 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 205
A.6 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制修订工作补充规定 221
A.7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224
附录B ITU-T/ITU-R/ISO/IEC共用专利政策实施指南 229
附录C 我国信息技术标准目录 238
附录D ISO/IEC JTC 1稳定状态标准 304
附录E JTC 1标准中吸纳专利情况统计 321
附录F ISO标准制定项目阶段代码及其含义 335
附录G ISO/IEC JTC 1负责的现行国际标准 336
附录H ISO/IEC JTC 1制定中的国际标准 425
前 言
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硬件、软件、服务等产业技术体系加速重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共享经济引领新兴业态模式创新。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技术与产品开发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以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它对于深化创新驱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与传统领域融合发展,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17年我们继续推出的《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反映了国内外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活动的新近动向及其成果,以期能为行业管理者、标准化工作者、企业开发者及市场消费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在内容上更加聚焦,删除了“合格评定和IT产品认证”一章,将“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和“智能硬件”两部分整合为“信息技术设备”;提炼了JTC 1各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业务计划中的仪表盘图示(DASHBOAD),形成JTC 1/SC标准化情况概览,以更直观地反映各领域国际标准化动态。
读者需求是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衷心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需求。让我们共同把编撰《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这项系统工程不断地推进下去,使宝贵的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财富为您所用,让它们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这本《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在信息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带来了一线曙光。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GPS导航,指引着技术发展的方向,确保了不同系统、不同厂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也为我们这些开发者规避了无数潜在的风险。然而,信息技术的标准体系庞大而复杂,涉及的领域众多,例如网络通信、数据安全、软件开发、云计算等等,每一个分支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规范和发展演进。想要在这片信息技术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没有一份详尽的指南,简直是缘木求鱼。这本书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系统地梳理了2017年之前信息技术领域主要的标准框架和关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全局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准,比如TCP/IP协议的演变,ISO/IEC 27001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以及HTML5在Web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于那些与我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标准,例如有关数据库接口、API设计、以及新兴的物联网通信协议,我希望能有更详尽的解读和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将直接体现在我今后的项目规划、技术选型以及团队协作中,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技术趋势,避免走弯路。
评分我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IT新人,对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各种标准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偶尔会提及一些标准,但往往是点到为止,并未深入讲解。我意识到,要想在快速发展的IT行业立足,理解并掌握相关标准是必不可少的。正因如此,《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这本书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的期望是,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信息技术标准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不断更新迭代?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标准,比如操作系统的接口标准、文件格式标准,我希望能够有清晰的概念介绍和简单的应用示例。此外,作为一名即将接触到实际项目的初级开发者,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实际开发中应用这些标准的指导,例如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应该遵循哪些编码规范和安全标准,如何确保代码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循序渐进地引导我入门,我将不胜感激。
评分这本书《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对我这样的技术管理者而言,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战略层面的参考和决策支持。在管理团队、规划项目时,理解行业标准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兼容性和竞争力的关键。2017年,正是许多前沿技术开始进入标准化阶段的时期,如何把握这些趋势,选择适合的技术标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2017年之前,信息技术领域核心标准的权威概览,并且能够对这些标准的商业影响和应用前景进行一定的分析。例如,在智能硬件和物联网领域,当时已经有哪些重要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标准?这些标准对产品的互联互通性、生态系统的构建有何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选择标准的框架,或者一些成功应用标准的案例研究。这本书如果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标准化工作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的效益,哪些技术标准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那么它就将成为我制定技术战略和资源投入的重要依据。
评分作为一个在信息技术标准化领域工作多年的专家,我深知这个领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的出版,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发展脉络的回顾与梳理,以及对未来潜在方向的思考。2017年,正值信息技术快速变革的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2017年之前,在这些新兴领域已经取得的标准化成果进行一个相对系统和深入的总结。例如,在云计算方面,是否已经形成了关于服务模型(IaaS, PaaS, SaaS)、部署模型(公有云, 私有云, 混合云)等方面的核心标准?在数据安全方面,针对大数据存储、传输和分析,有哪些关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标准?我对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对这些标准背后驱动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将在于它能否为我们这些从业者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标准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并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评分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本书《信息技术标准化指南(2017)》的出现,更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工具,它为我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查询和参考平台。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黑洞”,一些我熟悉的领域之外的术语和规范,让我感到困惑。例如,在处理跨部门协作的项目时,我可能需要了解对方所遵循的特定数据交换标准,或者在评估第三方技术方案时,需要验证其是否符合行业通用安全标准。此时,一本能够快速定位、信息详实的手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实践的广泛内容,并且结构清晰,易于检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标准列表,并对每个标准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其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关键的技术要点。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标准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或者不同标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权衡取舍建议,那就更加完美了。这样,当我面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标准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升工作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