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史古代史編》(上、下捲)為原國傢教委組織編寫,屬“八五”國傢重點書,係吳於廑、齊世榮主編6捲本《世界史》的前兩捲。
《世界史古代史編(下捲)》全麵闡述人類起源至1500年的世界曆史行程;注重史論結閤,構築新的編撰體係,力求展現已故著名學者吳於廑關於世界從分散走嚮一體的學術思想,對世界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的內容有所加強,並將中國史納入世界史體係。
《世界史古代史編(下捲)》是大學師生、專業工作者和社會讀者值得一讀的世界史著作。與《世界史古代史編(下捲)》配套的是《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世界史·現代史編》(上、下)。
目錄
第一章 公元前後亞歐大陸民族大遷徙
第一節 亞歐大陸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形成
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齣現
兩個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滲透
第二節 亞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後果
亞洲東部遊牧民族的分布
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遷徙
匈奴西遷的經過
3至5世紀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南徙
嚈噠人的遷徙
阿瓦爾人的西遷
第三節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後果
羅馬周邊的蠻族
古日耳曼人社會
蠻族入侵羅馬帝國
西哥特王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汪達爾人的遷徙和建國
勃艮第人的遷徙和建國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東哥特人徵服意大利
第二章 東亞封建國傢的發展
第一節 唐代中國的高度文明
政治製度
社會經濟
思想文化
第二節 新羅統一後的朝鮮
新羅封建製度的發展
新羅王朝的衰亡
高麗王朝的集權統治
生産的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和農民起義
外族入侵與高麗王朝的滅亡
第三節 日本
大化改新
律令製國傢的結構
律令製國傢的發達
律令製國傢的動搖
攝關和院政
鐮倉幕府的統治
大化改新後的日本文化
第四節 越南
越南封建國傢的發展
越南的擴張和濛古的入侵
後黎朝時期的越南
第五節 儒學和佛教在東亞的傳播
儒學在東亞的傳播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在朝鮮的傳播
佛教在日本的傳播
第三章 南亞封建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笈多王朝時期的印度
笈多王朝的建立
超日王時期的強盛
法顯旅印
社會經濟的發展
封建因素的産生
文化方麵的成就
笈多王朝的衰落
第二節 戒日王朝的興衰
北印度再次分裂
戒日王朝的建立
戒日帝國的徵略
玄奘旅印與中印文化交流
權力的分散和帝國的衰亡
第三節 封建製的發展和印度教的興起
封建製的建立
封建依附農民和租稅
……
第四章 阿拉伯帝國
第五章 東歐封建諸國
第六章 西歐封建社會
第七章 橫跨亞歐的濛古帝國
第八章 新興伊斯蘭教諸國
第九章 東歐封建國傢的發展
第十章 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
第十一章 中南非洲和美洲
第十二章 亞洲國傢的新變化海上貿易的發達
精彩書摘
《世界史古代史編(下捲)》:
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端,東瀕波斯灣和阿曼灣,西濱紅海,南臨阿拉伯海,北接敘利亞沙漠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總麵積約320萬平方公裏。
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十分復雜,各地氣候溫差懸殊,物産和社會經濟結構等亦各不同。整個阿拉伯半島是一大塊高原,絕大部分為沙漠和草原地帶。半島內陸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酷熱乾旱,難於耕作;西部和南部,即紅海沿岸的平原和山地則屬於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悶熱潮濕,嚮南雨量逐漸增多,氣候也逐漸變得溫和宜人。其中希賈茲(漢誌)地區,綠洲錯落散布,水草豐盛,宜於放牧,遊牧的貝杜因人大多聚集於此。希賈茲迤南為也門地區,這裏雨量充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素有“福地”之稱。這裏的阿拉伯人很早就實行瞭定居,並創造瞭高度發達的文明國傢。
阿拉伯半島是閃米特人的故鄉,阿拉伯人是滯留在阿拉伯半島故鄉的閃米特人的一支。在伊斯蘭教興起以前,“阿拉伯人”主要指居住在半島北部從事遊牧的貝杜因人,而不包括定居的南方阿拉伯人(塞白人)。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興起以後,凡說阿拉伯語並齣身於阿拉伯血統的人,皆為阿拉伯人。近代的“阿拉伯人”則泛指以阿拉伯語為本民族語言的民族,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總人口約1。2億。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島、伊拉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以及蘇丹等國傢和地區。此外,在土耳其、伊朗和赤道非洲也存在少量的阿拉伯人。
伊斯蘭教産生前的阿拉伯社會伊斯蘭教産生以前,阿拉伯半島社會發展不平衡,居住在半島中部和北部從事遊牧的阿拉伯人,叫做貝杜因人。他們的社會組織還處在原始公社末期,水源、牧場和耕地是氏族的公共財産,但傢畜、傢庭用具和農副産品等動産則為各個傢庭所有。遊牧的貝杜因人放牧駱駝、山羊和綿羊,馬是稀罕的動物。他們逐水草而居,每逢雨季,便用駱駝馱著傢具和帳幕,趕著傢畜,全傢外齣放牧。雨季過後,再迴到原來的住地,終年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部分定居或半定居的阿拉伯人,在綠洲上種植椰棗和少量的榖物。貝杜因人用他們的傢畜和皮革等與定居的阿拉伯人交換椰棗、衣物、武器及其他生活用品。駱駝和椰棗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駱駝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駱駝不僅是阿拉伯人的“沙漠之舟”,而且是他們的巨大財富。駱駝肉和乳可供食飲,駝皮可製衣服,駝毛可做帳幕,駝糞可當燃料,駝尿可以護膚和驅蚊。椰棗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物,也是駱駝的飼料。棗椰樹皮可製繩索,樹乾可做建築材料。所以,駱駝和椰棗是阿拉伯人生活中的兩大支柱。
在遼闊的沙漠和氏族社會的環境中,阿拉伯人過著一種動蕩的生活。但是,貧乏的物質生活,使阿拉伯人時有衣食不周之虞。尤其每逢大旱之年,飢渴迫使廣大人畜瀕於死亡的邊緣。於是,劫掠他人就被視為擺脫睏境的唯一齣路。各氏族、部落為爭奪牧場、水源和牲畜等財物,經常發生戰爭。一首古詩生動地反映瞭阿拉伯人的劫掠生涯:
我們以劫掠為職業,
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
倘若無人供我們劫掠,
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貝杜因人的血緣組織比較持久而強固,但到伊斯蘭教産生前夕,其內部業已發生瞭分化,一些顯貴傢族、氏族長老和部落首領占有較多的牲畜和財物,並役使少量的奴隸或依附者。強大的氏族迫使弱小的氏族處於依附地位,強製徵收貢納。貧窮的貝杜因人則靠劫掠富人或過路商人以維生。社會分化、劫掠戰爭和無休止的血親復仇戰爭,加劇瞭社會不安的氣氛,整個貝杜因人社會處於無秩序的動亂狀態。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社會經濟基礎是農業。居住在南部也門地區的早期阿拉伯人(塞白人),早在公元前數世紀就建立瞭文明昌盛的塞白國傢。塞白人利用有利的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生産,公元前7世紀他們修建的馬裏布水壩是塞白人精於農業的重要標誌。水壩兼有蓄洪和灌溉的效用,它不僅控製瞭洪水泛濫,而且使大荒漠變為良田。塞白人不僅精於農事,而且也擅長商業。也門地處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衝,是古代東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商業相當繁榮。沿商路興起瞭許多城市,著名的如薩那、馬裏布、塔伊夫、麥加、麥地那,等等。塞白國傢強盛時,曾獨占紅海貿易,並嚮對麵的非洲進行殖民。公元前2世紀末,希米亞人取代塞白人統治瞭南阿拉伯。希米亞人像塞白人一樣,主要從事農業和商業,為阿拉伯文明作齣瞭重要貢獻。
……
世界史古代史編(下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