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贝克曼素描/画坛巨匠》是画坛巨匠系列图书之一,主要介绍贝克曼的素描作品及创作手稿。马克斯·贝克曼属于德国表现主义新客观派,他把客观现实的事物和主观的想象结合起来,他的作品采用象征性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现形式。
内页插图
目录
习作
咖啡馆
群像
草图
议论
草图
习作
自画像
女子肖像
自画像
剧院
风景
女子肖像
手榴弹
草图
自画像
草图
草图
新年
草图
下十字架
自画像
倦意
风景
……
前言/序言
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德国画家、雕塑家、作家。生于莱比锡,1906年开始创作生涯。1937年因躲避政治迫害移居荷兰阿姆斯特丹,1947年赴美。其作品受印象派及象征主义的影响,常常刻画悲剧之中或极具生机的人物,主要作品有三折画《出发》《捉迷藏》《阿尔戈英雄》,以及象征主义作品《带篷马车))等。卒于纽约。
1884年,贝克曼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15岁那年,他申请到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但入学考试失败后,他转向魏玛美术学院求学。在这里他接受了传统的美术教育,花大量时间练习素描,从古代的石膏模型到人体模特儿,很快掌握了印象主义绘画技巧,对过去的艺术知识也有了扎实的了解。他尤其被德国、荷兰的著名大师作品吸引,包括卢策·克拉纳赫、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老彼得·勃鲁盖尔、伦勃朗和鲁本斯。
贝克曼18岁时先后到法国和意大利访问,随后在巴黎、柏林、佛罗伦萨等地学习美术。深受文艺复兴大师和巴洛克艺术影响,而后才对塞尚的艺术发生兴趣。20岁的贝克曼移居柏林,于1906年加入“柏林分离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作为一名医护兵目睹死亡的惨景,形成他噩梦般的幻想意识。大战结束前被聘为法兰克福学院绘画系教授。
贝克曼属于德国表现主义新客观派,他以憎恶的眼光看待当时的德国现实,对畸形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抱有嘲讽和否定的态度。他把客观现实的事物和主观的想象结合起来,采用象征性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现形式。贝克曼笔下的人物多半是畸形和病态的,那样愤懑、凄怅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面部表情,实在也是作者内心感情的流露。
学业完成后,贝克曼去巴黎旅行,在那儿他接受了印象主义技巧。回到德国后,他和柏林分离派画家们一起展出作品,获得一些成功。柏林分离派有很多画家,他们从学术机构和团体辞职,以提升现代作品。他在20岁刚出头就当选为分离派董事会成员,但不久后又离开小组,将全部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贝克曼被招募进德军,成了一名医院勤杂工。然而,由于残酷战争经历的伤害,他患了神经衰弱,于1915年退伍。直到1917年,他才又转向严肃题材绘画,创作出一大批重要作品,包括《戴红围巾的自画像》。
贝克曼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享有国际盛誉。他的作品在巴黎、巴塞尔、苏黎世和纽约这样的城市展览。他的绘画作品于1925年在德国城市曼海姆举办的一次汇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引发了当代德国绘画的一种新趋势,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新现实派。这一术语是指某些画家摒弃表现主义手法,赞成详尽的比拟风格。贝克曼(还有乔治·格罗斯和奥托·迪克斯)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
贝克曼在1925年至1933年间获得更高的声誉,他的很多画作都由许多德国的大博物馆销售、陈列(位于柏林的国家艺术馆为他的画作专门开设了展销室)。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却给他的命运带来戏剧性的变化。
德国社会主义者(即纳粹分子)在他们统治的前几年中就对德国艺术界施加压力,使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统治者对同表现主义画派有联系的现代派画家进行诋毁,甚至禁止公众收传藏他们的画作。就连像贝克曼这样的画家也难于幸免。为了诋毁所有不支持纳粹政权的艺术家,纳粹党人于1937年拼凑了名为“臭名昭著的、堕落的艺术展”,这些作品中有许多是贝克曼的画作。于是,贝克曼不得不于1937年背井离乡,离开德国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了获得好的发展,他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离开欧洲,1947年在美国定居。在美国,贝克曼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创作大幅的、折叠式的三联画上,他的这些画作的景色很神秘,画中的人物通常是身穿狂欢节的服装,各个性情怪异,如《男演员》《狂欢节》和《盲人的恫吓》等。这些画作经常被阐释为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含沙射影的批判。
贝克曼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善以蓝色与绿色、红色与黄色相结合,并以组合紧凑的形状、界限分明的线条,成为现代德国绘画最大的特点之一。他是20世纪主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画坛巨匠:贝克曼素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