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彭南生,严鹏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8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0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52
字数: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工业文化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为工业文化研究专业刊物,登载工业文化研究领域原创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对基础理论研究、历史与案例研究以及政策与应用研究兼容并重。书中常设专栏为:工业文化理论、工业史研究、工业遗产研究、工业旅游研究、企业家精神研究、工匠精神研究、工业文化教育研究、书评、文献翻译、工业史料等。本刊每期将选择一个或两个重点专题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严鹏,时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

目录

卷首语【彭南生】

·工业文化理论·
工业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探析【王新哲 孙 星】
重商主义、工业文化的诞生与英国工业革命【贾根良】

·工业遗产研究·
工业文化的遗产维度:理论与实践【严 鹏】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文化景观方法【池心怡】
江南制造局:“中国第一厂”的工业遗产【张秀莉】
重庆工业遗产的分布及其保护建议【艾智科】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及研究展望【陈东林】
工业遗产与地方工业文化的传承——以福州船政为例【陈文佳】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一例——汉阳钢厂遗产简介【胡怡婷 周冰雪】
略论英国的工业遗产【朱联璧】
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概况【关艺蕾】

·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的宽度取决于工业竞争力的高度
  ——来自大连光洋的启示【孙 喜 丁 一】

·文献翻译·
都柏林准则【马雨墨 译 周 岚 审阅】

·书评·
工业强国的文化底色
  ——评《富强竞赛——工业文化与国家兴衰》【黄阳华】

·工业史料·
成都机床厂档案摘录【鲁风萍 整理】

Contents
稿约

前言/序言

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代创刊寄语)
王新哲
王新哲,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工业文化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既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力举措,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兴盛,既对工业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工业文化发展重大历史性机遇。
首先,工业化发展新进程需要工业文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2015年起我国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迈入新征程。这个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文化,这意味着我国的工业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历史使命:一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等中国工业精神,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推动工业文化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有机结合,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强化制造产品的人文关怀,不断提高我国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促进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旅游、工业遗产保护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四是加强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改变“重商轻工”的社会心理,营造制造强国的发展环境,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柔性支撑。
其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局面包括工业文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切实加强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工业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二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工业技术,着力弘扬优秀的工业精神,推动工业和文化有机融合,推动文化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三要创新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装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四要通过积极发展工业文化重塑国家工业形象,展现工业整体实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同感,增强国外公众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可度,增强文化自信。
再次,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宝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文化的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文化发展。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拥有更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工业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加快形成与我国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准确把握十九大对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论述,有许多涉及工业文化,是我们着力推进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学深悟透,抓好贯彻落实。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企业家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拥有一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是大国崛起的重要依托,而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国工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开拓,也取决于产业工人等基层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以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爱岗敬业、精益制造等为核心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一直是各国工业文化鼓励和倡导的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应有之义。
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创新,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还从基础研究、体系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创新精神是工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十九大报告多次对工业文化产业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工业文化产业是工业领域的文化产业,在提升制造业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把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形势提出新要求。历史规律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不会自动产生,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并努力推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大幅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为制造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健全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工业文化体系是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工业文化建设融入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在吸收传统优秀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补齐工业文化短板,提升工业软实力。
二是弘扬新时代的中国工业精神。文化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力量,工业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思想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许多勇于创新探索的现代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大力培育和宣传新时代的中国工业精神,重点是弘扬工匠精神、践行创新精神、倡导诚信精神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三是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支持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发展工业旅游,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工业文化新业态。
四是融入质量品牌建设。质量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命线。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层次和对物质的需求已发生很大变化,对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中国品牌,体现产品的人文关怀,加强工业文化建设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五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国家工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工业文化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等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制造的美誉度。要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水平,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展示大国工业新形象。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需要理论支撑,理论创新来源于扎实的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创办《工业文化研究》,是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使命的回应,也必将为中国的工业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第5版)


创刊寄语
孔 丹
孔丹,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总书记还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文化则是工业和实体经济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发展和弘扬中国的工业文化,就是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支持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并唤起全社会对工业和实体经济的尊崇、关心和支持。
工业文化是工业化时代的精神产物,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部分为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中国虽然是工业化的后来者,但在近70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产生了以铁人精神、“鞍钢宪法”和“两弹一星”为突出代表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工业文化。它是我们党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等优良传统在建设时期的发扬光大,它成为鼓舞人民奋发图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严格企业管理、努力钻研技术,继承了“鞍钢宪法”优良传统,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吸收工业化先行国家在工业体制、工业管理及其体现的工业文化的精华,也要珍惜自己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克服自身的弱点。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着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深入研究工业文化,就是要从学术研究层面探寻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更多中国企业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之道,进而探寻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道路。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是工信部与高校创办的首家工业文化研究机构,现在,中心创办《工业文化研究》这一刊物,为中国的工业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阵地。祝《工业文化研究》茁壮成长!愿《工业文化研究》成为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助力!


卷首语
彭南生

工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石,是现代化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全球经济竞争的主战场。近代以降,中国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工业化而上下求索,不懈奋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直到今天,中华民族仍然在工业化的征途上砥砺前行。研究工业发展问题,探讨工业化的机制与规律,也就成为学者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工业发展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人类行为都具有文化性,因此,工业文化构成工业经济活动的内核。纵观工业史,企业家精神推动了工业创新,工匠精神赋予工业制造以高品质,这充分表明文化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底,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工业文化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举措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在工业史与工业文化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开设工业文化课程。为进一步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切实服务社会,2017年1月10日该校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在武汉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在部、校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于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为了将工业文化研究落到实处,促进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规范化发展,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中心决定创办《工业文化研究》专刊,在初创条件下每年出一辑,围绕工业文化的某一重要专题集中组稿,并收录其他相关研究论文,为工业文化的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本辑作为创刊号,刊发了两篇工业文化研究理论的文章。王新哲、孙星是率先在国内开展工业文化研究的权威人士,他们的论文《工业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探析》具有提纲挈领之势,希望引发对工业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与探讨。经济学家、长江学者贾根良的论文《重商主义、工业文化的诞生与英国工业革命》运用历史方法,追溯了工业文化在世界经济史上的起源,与创刊号的开创意义高度契合。
2017年是工信部正式开展工业文化工作的第一年,工作重心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因此,本辑将主题定为“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并组织了系列论文集中探讨。工业遗产的研究在国内外均以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为主,严鹏的《工业文化的遗产维度:理论与实践》从工业文化的角度,对工业遗产相关问题进行了宏观上的理论探讨。池心怡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文化景观方法》则将理论研究集中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问题。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也留下了一批工业遗产,本辑有3篇论文分别涉及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与汉阳铁厂这3家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业企业及其遗产。张秀莉的《江南制造局:“中国第一厂”的工业遗产》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江南制造局这一“中国第一厂”的工业遗产现状进行了介绍。陈文佳的《工业遗产与地方工业文化的传承——以福州船政为例》另辟蹊径,强调工业遗产的非物质层面,并参考国外经验,构想了将工业遗产与中学教学结合起来的方案。胡怡婷、周冰雪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一例——汉阳钢厂遗产简介》由城市规划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人员合力撰写,这种合作研究形式是一种尝试。重庆是中国西南的工业重镇,艾智科的《重庆工业遗产的分布及其保护建议》从博物馆工作的专业角度对重庆工业遗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保护建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又被称为“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陈东林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及研究展望》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曾经负笈英伦的朱联璧以《略论英国的工业遗产》一文对英国的工业遗产进行了并不简略的介绍。正在日本京都大学求学的关艺蕾在《日本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概况》中详细地论述了日本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情况。相信这两篇论文对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能有所启发。《都柏林准则》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力量将其译为中文,由本刊刊布,以飨读者。
发展工业旅游是推进工业文化工作的重要事项,孙喜、丁一的《工业旅游的宽度取决于工业竞争力的高度——来自大连光洋的启示》通过对大连光洋先进制造业工业旅游计划的介绍与剖析,为工业旅游建构了理论基础,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极富新意。
本刊作为工业文化研究专刊,将常设书评与工业史料这两个专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搜集、保存与整理工业史料,其中不少史料本为应由有关机构保存的档案文献,因各种原因散落于民间和市场。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本刊将陆续发布中心所藏史料,以供各界利用。
最后,竭诚欢迎各界朋友支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并向本刊惠赐佳作!让我们共同为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