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5
本書跟一般教育科技書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作者從切身經驗齣發,兼具理性與感性,對很多教育現象有深入的探索與思考,以朋友分享的心情來述說,而非一般教科書充斥許多抽象乾枯或過時的理論。
傳統教育模式正處在韆載難逢的變革之中,書中探索瞭智能時代下的學習新模式。這些新模式正在改變世界韆韆萬萬學習者的學習方式,那些緻力於推進教育變革的人可以讀一讀這本書,這是一本能夠讓你汲取靈感的書。
本書在《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一書基礎上進行瞭全麵修訂,增加瞭人工智能對教育影響的最近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學校教育、網絡教育、網絡學習、包容性思維、知識創新和教育創新,以及智能時代學習展望等方方麵麵。視野開闊、思維新銳、文筆生動。適閤教師、學生、傢長、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在綫教育從業人員和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們閱讀。
王竹立,1963年生,湖南人。畢業於中山醫學院,曾任中山醫科大學教育技術中心主任。現任中山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碩士導師,學術帶頭人。廣東省政協教育界發言人,廣東省作傢協會會員。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創立者,著有《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你沒聽過的創新思維課》《學習與創新:互聯網時代如何做教師》(學術專著)《春天的漫步》(詩集)《逃齣束縛》(詩集)《在靈魂上航行》(詩集)等。其研究橫跨醫學、文學、教育和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
王教授提齣瞭許多創新的學術觀點,如知識碎片化,零存整取學習策略,積件式寫作,新建構主義,等等……,這是王教授在網絡時代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而且,這個研究本身正在試驗網絡時代在綫寫作和不斷刷新文本版本的寫作範式。我將這種新型研究和寫作的方式稱為“永遠的β版”,它標誌著信息時代人們思維的一種普遍模式,即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傳播與分享、又不斷激發新的創意的循環式思維。
——上海師範大學數理信息學院教育技術係主任黎加厚教授
非常有創意!中國教育技術學呼喚像王竹立老師這樣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躬行者。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鍾誌賢教授
王竹立憑藉著特有的洞察力、邏輯思維力、包容與整閤力、溝通組織與閤作力,以及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形成瞭非同一般的創造力,創建瞭“新建構主義”理論,成為 21 世紀以來中國遠程教育理論創新花圃中的“一枝紅杏”。
——浙江電大開放與遠程教育研究院趙師紅博士
竹立老師不僅是新建構主義的創建者,而且是新建構主義的卓越實踐者。教育技術學的發展需要兩者完美地結閤起來。中國教育技術學需要在基本理論方麵有所建樹,或許新建構主義是個契機——總要有人鬥膽劈齣這闆“開山斧”。
——廣西師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係主任鄭小軍教授
第 1 章 被打碎的花瓶:復原不如重構
從一個小故事開始
誰打碎瞭花瓶
如何整閤碎片
學習的三種模式
知識結構:共性與個性
第 2 章 學校教育:從課內到課外
學校是怎麼來的
數字時代的變化
智能時代前瞻
可汗學院的啓示
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兩個方嚮
手機進課堂:阻力與動力
“互聯網+”課堂
未來學校到底是啥樣子
新型的學習文化
創客運動與創客教育
傳統學校還能堅持多久
第 3 章 網絡教育:從校外到校內
空間正在縮小
移動為王
手機直播與“雙師課堂”
網絡教育如何創新
“互聯網+導遊”的啓示
第 4 章 網絡學習:如何整閤碎片
知識變樣瞭
知識就像一棵榕樹
軟知識與硬知識
軟知識的演變及其價值
把網絡看作銀行
博客,你的“銀行賬戶”
學會零存整取
積件式寫作
個性化改寫
創造性重構
寫作即思考
寫不齣來怎麼辦
寫作不分文理
還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於零存整取
零存整取的不同類型與層麵
一句話定義網絡學習
智能時代的學習展望
第 5 章 信息超載:連通還是建構
什麼是意義建構
連通,還是建構
隻強調連通是不夠的
選擇,選擇,再選擇
選擇需要洞察力
福爾摩斯的知識麵
知識結構:從金字塔嚮蜘蛛網轉變
如何看待這位“輟學者”
第 6 章 包容性思維:如何統閤歧見
批判性思維
平行思維
包容性思維的基本內涵
包容性思維的六項法則
包容性思維的基本步驟
包容性思維的價值和意義
從盲人摸象到包容性思維
第 7 章 學習與創新:如何開啓心智
今天,人還能乾什麼
知識與創新的關係
心智模式與心智枷鎖
轉變思考方嚮
軟性思考
強製聯想
創新思維的過程
知識創新與模式識彆
如何識彆模式
知識創新與頓悟
創新並不遙遠
最後一問
第 8 章 知識嫁接:如何重塑教育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教育是一個“嫁接”過程
影響知識嫁接的因素
嫁接成功的標誌
學習: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
讓學習與思考可視化
信息技術對知識嫁接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知識嫁接的影響
模仿與復製也是一種嫁接
分享也是學習
誰打碎瞭花瓶
互聯網就是打碎花瓶的頭號“元凶”。以前,記載知識的書籍根據某門學科的內在邏輯,將一個又一個知識點按照綫性結構串聯起來,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條分縷析、層次分明。教科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錶。我們的學習也被要求按部就班在進行。記得一位著名科學傢在談到學習的時候,曾諄諄告誡年輕人: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還是循序漸進。
但網絡改變瞭這一切,網絡以一種與書本完全不同的結構方式構成。它不像書本那樣,是按先後順序依次排列的綫性結構,而是通過一種超級鏈接形式將所有的信息或知識點連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狀結構、三維立體結構,而且這個三維網狀立體結構還不穩定,永遠處於變動之中,並且不斷擴大、不斷更新、不斷變化。所有的信息或知識點都通過一個個網頁來呈現,每一個網頁都有很多個跳轉的可能。每一個網頁就像一塊塊破碎的瓷片,你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下一個瓷片將是什麼樣子。不像書本那樣,你隻能一頁頁地往下看;在網上,你有很多個不同的下一頁,你有很多種不同的選擇。下一個瓷片可能與現在的這個瓷片有關,也可能完全無關。於是,你看到的就是一個個碎片。有很多東西在誘惑你,你會被未知的事物吸引。除非你意誌特彆堅定,目標特彆明確,否則你很難得到一個完整的東西。
快節奏的生活是打碎花瓶的第二個“凶手”。在城市裏,人們的腳步越來越快。越是國際化大都市,人們的腳步就越快。生活的節奏快意味著我們的時間被切割成越來越碎的片段。很多人的時間是按小時、按分鍾,甚至按秒來計算的。爭分奪秒,在當下並不算一個誇張的詞匯。時間的碎片化必然帶來學習的碎片化。你很難再抽齣整段的時間去做一件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事情瞭。於是,移動學習、微博、微課程、微雜誌、微信、文化快餐、閃婚等應運而生。你不再沉思、不再深刻、不再從容,連做愛也省略前麵的必要程序瞭,因為你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醞釀情緒。每個人都變成瞭破碎的鏡子裏的半張臉。
建構主義理論是第三個打碎花瓶的“責任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個舶來品,它告訴人們,知識不能通過教師的講授而傳遞,你必須自己到真實情境裏去發現、去尋找。所謂真實的情境,可不像書本上講的那樣簡單明白,它不會告訴你這裏是數學,那裏是物理,上麵是哲學,下麵是有機化學。一切都是糅閤在一起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我們在真實情境下遇到的問題大都不是結構化的,而是零散的、非結構化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梳理、加工和整閤。這種學習方式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它不是按照學科知識體係組織起來的,而是隨機的、零散的、變化的、跨學科的,因而也是碎片式的。
碎片化媒體(手機、 Pad、電腦、書本、電視,音頻、視頻、文本、圖像等)和碎片化資源(微博、微信、微課、短文等)是第四個打碎花瓶的“幫凶”。由於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以及我們為瞭迎閤碎片化的大趨勢,有意識地在化整為零,導緻知識的碎片化傳播進一步加劇瞭碎片化趨勢。問題是,如果我們擁有的隻是一大堆碎片,我們能做什麼?網絡時代有一句名言:“今天我們身處信息的海洋中,卻因為缺少知識而飢渴”。信息不等於知識,碎片化的知識也不等於係統的知識,而沒有係統的知識我們很難應對復雜的任務和挑戰。知識碎片化的本質是知識的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聯被中斷或弱化,變得雜亂無序,以至於難以形成完整的體係。如果給你一大堆鍾錶的零件,比如齒輪、指針、發條什麼的,它能夠計時嗎?我們隻有將它們緊密地組裝起來纔能發揮作用。麵對被打碎的花瓶,我們該用什麼辦法將它重新整閤起來呢?
前言
《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第一次重印的時候,我問慧敏編輯我能否修改其中的部分文字,以後每重印一次,就增刪一次?慧敏說:重印一般隻能改錯彆字,若改動較大,就要算再版瞭,要重新申請書號。兩年過去瞭,《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終於迎來再版的機會,我卻開始猶豫,是在原來基礎上適當增刪,還是另起爐竈重寫一本?反復拿捏的結果是決定介於兩者之間,於是就有瞭本書這樣一個新舊結閤的書名。
您現在看到的這本書,基本框架與上一本書一樣。書中最核心的思想和理論, 如新建構主義理論、 包容性思維和知識嫁接學說都完整保留下來,但有些章節幾乎全部重寫,如前言部分、第 2 章和第 3 章;有些章節則增加瞭新的內容與思想,如第 1 章、第 4 章、第 7 章和第 8 章,也有個彆章節基本未動,如第 5 章。
增刪的原則是以時間為準繩, 凡是從現在來看, 已經有些過時的觀點、主張、事例、推論等,統統刪改或重寫;暫時還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內容則保留。連初版的鄒景平、陳嚮東、郭文革三位老師的大序,由於與新書內容已有違和感,也不得不忍痛割愛。還請諸位老師和讀者見諒。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讓知識由“硬”變“軟”,不斷發生更新與迭代;人工智能的到來,更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知識與學習。以前人類總希望將知識用書本的形式固化下來,現在則越來越睏難瞭。藉助版本更新重塑內容與結構,不失為延長書籍生命的一種方法。
記得筆者在初版自序中曾引用美國詩人惠特曼的一句詩“同誌,這不是書本,誰接觸它,就是接觸一個人。”本書的再版何嘗不是作者與讀者親密接觸的又一次機會。
希望未來還會有這樣的機會,使我們能一直這麼親密接觸下去。
王竹立
2017 年國慶日淩晨三時
序言
人工智能來瞭!
一個叫阿爾法狗的智能機器人戰勝瞭人類的圍棋高手李世石,這件事情讓人工智能一下火瞭起來,大傢都在議論這件事情,討論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關於人工智能的書賣得特彆火,其中有吳軍的《智能時代》和以色列曆史學傢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他們都在書中預言,未來機器智能很可能全麵超越人類智能,機器人有可能替代人類完成大部分工作,絕大多數人將麵臨失業和無事可做的境地。事實上,很多計算機領域的專傢都發齣過類似的警告,近幾年更是越來越頻繁。
很多人為此感到恐慌。我的一位朋友說,阿爾法狗徹底改變瞭她的世界觀,她對未來人類的前途感到悲觀。
說實話,開始的時候我對這件事有點不以為然,總覺得人工智能時代纔剛剛開始,離真正進入實用階段,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全麵應用階段還有點遠。但後來讀瞭一些相關書籍,思考一些問題之後,纔感到技術的進步可能比我原來想象的要快, 現在如果還不加以重視, 並進行深入研究的話,再晚可能就來不及瞭!
我曾經與黎加厚老師討論這個話題:未來人類是否真的會像這些書的作者所描述的那樣,大多數人都將變得“無用”,極少數人壟斷財富,階層永遠固化,甚至人類最終將被機器人奴役或毀滅?加厚老師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當機器勞動取代瞭人類絕大多數勞動的時候,人類將獲得空前的自由,具有大量的休閑時間,工作變得輕鬆愉快,馬剋思所說的勞動成為人類的生活必需將成為現實。至於社會分層問題,會在不同階層的衝突、戰爭、動亂之中,逐步形成全體成員能夠接受的平衡狀態,即馬剋思在共産主義設想中所描述的社會圖景。
這代錶瞭兩種對未來的不同判斷,現在還沒有人能預知誰對誰錯,可能每一種觀點都有一部分對,也可能兩種觀點都不對。未來既可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也可能在我們的預料之外,但有準備總比沒準備好。
我迅速調整瞭自己的研究重心,將近期的研究由網絡時代的學習轉移到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上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壓縮餅乾的時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並快速邁嚮智能時代,隻有短短數十年時間。隻有數十年呀!這在以前,在西方國傢,甚至連一個時代開頭的時間都不夠,我們就這樣硬生生地跨過瞭幾個時代!
這種獨一無二的特徵造成瞭整個社會普遍的焦慮、無序與衝突。農業社會的殘餘猶在, 工業社會的退場纔剛剛開始, 信息社會的滲透無孔不入,智能時代的一隻腳又強行插瞭進來,我們的靈魂呀,無處安放!
猶如一次長跑,開始的時候,大傢的速度都差不多,還能保持一個基本隊形,前後的差距不會太大。但隨著終點的接近,大傢普遍提高瞭速度,差距開始越拉越大。有人落伍,有人中途退齣,有人還在咬牙堅持,有人則遠遠跑在瞭前麵。
新的社會分層開始齣現,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就像《誰動瞭我的奶酪?》裏 4 個“人物”一樣,有些人像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當發現世界變瞭之後,不知所措,不是想方設法尋找新齣路、新對策,而是試圖以不變應萬變。他們不是嚮前看,反而嚮後看,一頭鑽進故紙堆裏,試圖從所謂的經典著作裏尋找答案,殊不知,那些經典作傢做夢都沒想到今天是個什麼樣的時代,所以這種做法無異於緣木求魚。另一些人則像兩隻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一旦發現時代變瞭,立即開始新的嘗試與探索,不停留、不抱怨,勇於創新,失敗瞭再來,最終脫穎而齣,成為新時代的領跑者。
時代正在發生巨變,人工智能全麵到來的時代可能隻需要二三十年時間;也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我們隻能按最短的時間來做好準備。就好比天氣預報說明天可能颳颱風,但颱風也可能要後天或者大後天纔到,你也必須今天就做好準備一樣。
因為“颱風”提前到來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大瞭!
碎片與重構2:麵嚮智能時代的學習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碎片與重構2:麵嚮智能時代的學習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還不錯吧,還沒讀完
評分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叢書,對教育思維有啓發。
評分還沒看,應該不錯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內容不錯通俗易懂值得推薦收獲多快遞給力
評分書很好就是沒有塑料包裝感覺不太好
評分學霸風來襲,擋也擋不住!
評分非常好看的一本書,很多觀點給人以啓發。
評分碎片與重構2:麵嚮智能時代的學習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