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之魂》选取毛泽东一生中*突出、*微妙的几个点,以新鲜翔实的史料和极精彩笔法,勾画出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个性和心灵历程。
作者简介
陈晋,生于1958年10月。籍贯四川简阳市。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现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80年代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当代文艺评论。
目录
一 毛泽东眼里的“毛泽东”
1.青年时代:“性不好束缚”。表面“意强”、实际“意弱”
2.红军时期:谈陈独秀和自己。为什么向斯诺敞开心扉?
3.延安整风前后:面对夸赞。“你以什么权力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
4.40至50年代:“我的思想体系没有成熟,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5.50年代前期:搞个人迷信不好
6.50年代:请斯大林派人“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
7.50年代后期:不当国家主席,“个人威信不会有所减损”
8.大跃进及其以后:经济工作“不懂”,“这一辈子搞不了了”
9.庐山会议及其以后(一):“偏听偏信,就是要偏”,“领袖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
10.庐山会议及其以后(二):回顾历史,“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11.60年代:肯尼迪“也看我写的军事文章,这可能是真的”
12.60年代中期以后:“总要有点个人崇拜”。“做了共产党的钟馗了”
二 在逆境中
三 不摸枪的统帅
四 心灵的旗帜
1.“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2.要干到底:“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3.用四个字支撑一条路
4.什么能使他变得年轻?
五 为什么喜欢游泳?
1.为自己的健壮身体而自豪
2.“七级台风,在海里游泳很舒服”——是指政治?哲学?还是人生?
3.在历史里寻求“同志”
六 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和《水浒传》?
1.“猴气”和革命家
2.“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丢掉了天条”
3.《水浒传》:革命的“教科书”
七 永远的漫游家
1.“我自欲为江海客”
2.毛泽东在山川物象里找到了什么?
3.面对自然景观的愉悦和提升
八 读书与治国
1.作为读书人的政治家
2.一本书和两场运动
3.三本书的政治畅想
4.两本书反思大跃进
九 不怕“鬼”的背后
1.毛泽东为什么喜欢说“鬼”?
2.多事之秋在西方电讯上的批示
3.“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编成一本书”
4.打鬼:庐山会议上有人替毛泽东“找到了几挺机关枪”
5.“我也六十多了,就是不怕鬼”
十 另一个世界的“我”
1.政治雄才与诗国骄子
2.诗雄与雄诗
3.一个火辣辣、威逼逼的“我”
十一 孔夫子乎?秦始皇乎?
1.苦读“圣贤书”。“孔孟有一部分真理”
2.讲秦始皇,林彪插话自讨没趣
3.“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4.反对孔夫子的书,我“都注意看”
5.“批林”为何连带“批孔”?
十二 出入佛道
1.我们和佛教在为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2.禅宗反对教条主义,使“佛教中国化”
3.搞哲学,“不出入佛道,不对”
4.《老子》的启示
十三 经济天下——在历史的对话中
1.黄老与申韩:为君之术
2.进言与纳谏:用人之道
3.史论与疏奏:治国之策
4.军谋与战略:统兵之法
十四 “五帝三皇神圣事”——评说历代帝王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
2.“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
3.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
4.“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夷
5.“这个案要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6.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或
7.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8.“遇事无断制”——唐高祖李渊
9.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唐太宗李世民
10.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
11.“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2.“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3.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隋炀帝、南唐李后主、北宋徽宗
十五 出将入相——喜欢和鄙薄的“干部”类型
1.两个好典型:“多谋善断”的郭嘉,“劳谦”仁厚的韦睿
2.两个不成大器的“主公”:“多端寡要”的袁绍,“虚有其表”的刘表
3.四个坏典型:“无行”的郭象,“庸人”王建,“笑里藏刀”的李义府,“能伸而不能屈”的刘幽求
十六 在书斋里
1.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
2.心里没有气,他写诗?
3.诗人们的矛盾
4.不废婉约,宜读《文选》
5.引诗证史
6.还是旧的民歌好
7.读韩说柳
8.“杂书”有益
9.史学一家言
10.古为今用:“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
十七 苍凉唱大风
1.面对死亡
2.晚年心事
附:“毛泽东之魂”答问录
1.打开毛泽东心灵的另一扇窗户,我们看到些什么?
2.遭遇新旧交替的中国,他是最“时髦”的现代型人物,可又拖着博大深长的五千年传统
3.劈成两半的个性世界,怎样合成完整的人格?
后记
精彩书摘
《毛泽东之魂》:
5.50年代前期:搞个人迷信不好
夺取了天下,毛泽东成了全国的领袖。按中外开国的惯例,常常要用一些功臣特别是领袖的名字命名一些地名,或搞一些纪念性的建筑。
对此,在进城以前,毛泽东和中央就作出了决定,不许用人名作地名,还说不让祝寿等等。
可下边的人却不管这些。而毛泽东正像谨慎地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样,坚决地拒绝了好些提议。
开国不久,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决定在市中心修建开国纪念塔,打算在塔上铸一毛泽东铜像。为此,沈阳市政府给中央新闻摄影局写信,请他们代为拍摄四幅毛泽东全身八寸站像,供他们塑像时用。
为便于拍摄工作,中央新闻局自然把这封信转呈给了毛泽东。不料,1950年5月20日,毛泽东却在上面批示:“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
无独有偶,北京市人民政府于这年的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也通过了一个提案:建议中央考虑在天安门前建立毛泽东大铜像。大概是周恩来把这个提案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于10月27日在上面批示:“周总理:不要这样做。”
这年12月26日前后,毛泽东收到国内外祝贺他57岁生日的电报,其中包括斯大林发来的。他特别在斯大林的电报上给外交部写了一个批示,说:“此类来电均应复电致谢,但来往电均不要发表。”1952年生日前后,毛泽东就此问题,再次重申,有关祝贺他生日的“来往函电,一律不得发表。”
50年代,有关描写毛泽东生平历史的作品,也多了起来。
1952年10月,毛泽东早年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的历史教员罗元鲲托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李漱清送来两件文稿,一件是罗本人的自传,一件是罗写的《第一师范时代的毛泽东》。罗元鲲还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大概是询问他是否读了这两篇东西,想听听意见。毛泽东回信表示:读了罗的《自传》,觉得“兴会飙举,评论深刻,可为后生楷模。”至于“另件”,即写毛泽东的那篇传记文章,“所述‘特色’诸点,得之传闻,诸多不实,请勿公表为荷。”
当时,对描写党的领袖的文章和作品,还没有严格的规定,毛泽东能表示意见的,说不让发表,也就发表不了,可中国之大,哪里管得过来?于是,他也经常看到一些关于他的纪实之作,很是在意,特别是一些不实描写。所谓“不实”,倒还不见得是贬损之作,而常常是夸大的传闻和赞扬。上面说的罗元鲲所作即是一例,尽管当时没有发表。而对发表了的,毛泽东读后则意识到是对他的“个人迷信”了。
譬如,50年代初,有的文章说毛泽东8岁就不相信神,成为无神论者。香港报刊也曾发表文章说,40年代,毛泽东在一个深夜到离延安四十里的一个地方去看一个伤兵,因为他说他在死之前一定要见见毛主席。毛泽东知道这些宣传后,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些故事并不符合实际,是不可信的,少年时还是信神,后来又曾是一个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者;至于伤兵,是看过的,但就在延安,而且是白天,并不曾因一个快断气的伤兵的要求去看他。毛泽东认为这些故事是一种迷信,是不好的。
……
毛泽东之魂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