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3
此书继续延续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的风格,高水平,高质量。此书的出版,对于考古学史、西南西北考古、农业考古、环境考古的研究将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本书首篇侧重了对考古学发展史的独到思考,并透过对夏鼐、苏秉琦、邹衡、徐苹芳、俞伟超、张光直、童恩正以及国外学者安特生、马尼士和宾福德等人思想言行的回忆,折射出这些大师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厚重的学术养成,他们也因此构成了考古学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其他章节涉及区域考古、专门考古、科技与环境考古等诸多领域,包括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史前考古,早期大麦、小麦遗存和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环境考古开创性的探索工作,国内外重要考古发现和较新成果的介绍与评述、考古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可谓林林总总,视野十分宽广。
本书可供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汉学、人类学、文学、经济史、政治史、地理学、科技史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研究生和大学生阅读。
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其代表作有《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并主编有《中国盐业考古》(一)(科学出版社,2006年)、(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
目 录
自序…………………………………………………………………………………… ( i )
第一部分 考古学史
考古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 (3 )
培养考古学家的摇篮………………………………………………………………… (17 )
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 (20 )
埃及串珠:连接夏鼐博士与皮特里爵士的精神纽带………………………………… (23 )
春风化雨的智者———纪念苏秉琦先生诞辰百年…………………………………… (37 )
忆邹衡师二、三事……………………………………………………………………… (47 )
最后那两年:追念俞伟超老师………………………………………………………… (53 )
张光直先生与北大…………………………………………………………………… (66 )
J.G.ANDERSSON:一位对中国史前考古作出重要贡献的西方学者……(79 )
探索美洲农业起源的先驱———记考古学家马尼士………………………………… (87 )
纪念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 (102)
真正的考古学家是怎样炼成的?———“‘海外大家’访谈”专栏开篇…………(107)
张光直先生捐赠北大西文专业图书亲历…………………………………………… (112)
第二部分 区域考古研究
区域考古调查:成都平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 (119)
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及其编年……………………………………… (126)
石棺葬的起源与扩散———以中国为例……………………………………………… (139)
世纪回眸:四川史前考古的发展历程………………………………………………… (148)
从“过渡类型”遗存到西城驿文化…………………………………………………… (160)
黄土的馈赠:中国西北的史前陶器及相关研究……………………………………… (172)
第三部分 专门考古研究
舌尖的馈赠:饮食革命与人类体质的进化…………………………………………… (183)
古物三题:陶器、玉器、漆器………………………………………………………(186)
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197)
赤峰及周边地区考古所见权杖头及潜在意义……………………………………… (202)
Eternal Glory:The origins of Eastern jade burial and its far�玻颍澹幔悖瑁椋睿� influence
(东方玉敛葬的起源及其深远影响) ……………………………………………… (207)
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年代考………………………………………………………… (223)
中国境内考古所见早期麦类作物…………………………………………………… (237)
东灰山遗址出土炭化小麦再议……………………………………………………… (259)
第四部分 科技考古与环境考古
考古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269)
葫芦河流域的古文化与古环境……………………………………………………… (276)
西拉沐沦河流域古文化变迁及人地关系…………………………………………… (304)
区域对比:环境与聚落的演进………………………………………………………… (323)
国际合作与环境考古学的进展……………………………………………………… (332)
第五部分 书 评
《中国早期盐的使用及其社会意义的转变》读后…………………………………… (341)
马的管理与驯化: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346)
气候变化与文化变迁:以利万特南部为例…………………………………………… (350)
分子生物学新的研究成果:栽培稻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 (353)
《古代中国的盐业生产和社会等级:三峡地区盐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探索》
读后………………………………………………………………………………… (354)
从文化史的角度解读石棺葬
———《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读后……(356)
早期装饰串珠:一个亟需填补的重要研究领域……………………………………… (360)
有感于《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最新中文版的发行…………………………(362)
第六部分 随笔与会议纪要
北京大学: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 (369)
四十件长沙窑珍品重返神州
———韩国友人给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捐献瓷器………………………… (372)
中国西部区域合作考古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74)
有关西藏史前考古和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 (378)
神木石峁遗址新发现的几点思考…………………………………………………… (380)
四川宜宾向家坝库区考古新发现的点滴印象……………………………………… (382)
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考古发现点评……………………………………………… (384)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 (386)
第七部分 会议纪要
“中亚的世界”国际学术会议纪要…………………………………………………… (391)
亚洲农业的传播
———“理解成都平原的早期聚落”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394)
全美第78 届考古学年会散记………………………………………………………… (396)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考古学——第七届东亚考古学大会(SEAA VII)纪要…(399)
自 序
2017 年初,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先生邀请我前往美丽的西昌市参加“成昆铁路复线(凉山段)考古新发现暨西南秦汉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我的老师、年届八旬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考察期间,李老师问我,手头的文章能否再组织出版一部文集,“古代文明”有些经费可资助。
回想起来,这是李老师第三次向我约稿。第一次是在2004—2005 年,当时系里许多较我年长的老师尚未出版文集,自己也没有思想准备,因此没好意思应允。第二次是在2008—2009 年,李老师再次问及,不巧当时文物出版社正在编辑我的文集(《东风西渐》),我自己也在编《中国盐业考古》(第二卷)和《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两部书,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这辈子几个最忙乱的时段,无奈只好让机会再次溜走。常言道事不过三,这次我马上答应下来,为此非常感谢李老师对后学的关爱与提携。
返回北京后,我很快整理出一份目录交李老师审阅,并写信给他:
初步列出来的目录内容可能有点杂,主要是想对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做个总结,也可能还要再做些微调。您要是有什么意见的话,请告知为盼!其他像盐业、彩陶和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文章我保留了,想以后再说。考虑到最近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一个盐业考古丛书的出版,想单独做个东西。总之,让您费心了,如果可行,您让编辑直接和我联系,不能再占用您的宝贵时间。
李老师马上回信说:
目录已阅,没有意见。如果盐业考古将来单出很好,那么收入该书的有关盐业考古的几篇是否还放在这儿?请考虑。起个题目吧!我让吴长青和你联系。
本文集所选文章内容较杂,可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考古学史”,选文13 篇。首篇《考古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是20 世纪80 年代读研究生时,导师严文明先生一门功课的作业。记得那年8 月酷暑,在四川绵阳父母家中,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挺有激情地撰写了此文,挂号寄给严先生,我便去了兰州。接下来便是长达三个月的河西史前考古调查,一路艰辛备至、有惊有险。那年国庆,我们抵达酒泉修整一天,没想到在酒泉市博物馆收到严先生专门写来的信,对拙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后来,文物出版社在编辑《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时收录了此文。记得有次苏秉琦先生来北大主持研究生答辩,会后我搀扶他去学四食堂就餐,路上先生对我耳语道:“大作拜读了,不错。”听到这话,既感动,又汗颜。先生们的肯定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从那以后,考古学发展史成为我关注的领域。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69 届同龄人中,我应属极端幸运者,竟在剥夺了中学教育、做了九年工人后考入北京大学,亲耳聆听那些如雷贯耳的一流学者传道、授业、解惑,听他们讲那些过去的事情,他们的学生时代、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心得……
收入这部分的文章包括了我对几位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的追忆,以及几位外国著名考古学家的评述。我认为,这些考古学家的经历和他们走过的学术道路是考古学史的一部分。考古学的真谛是人与人的历史,一部真正的学科史应该是由一个个富有激情的思想者所做的一件件具体工作、研究案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层层累积起来的,如果缺失了作为考古学家的个人,考古学、考古学史也就什么都不是了。诚如英国学者保罗?约翰逊所言:“任何时候我们必须牢记知识分子惯常忘记的东西,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须处于第一位。”
遗憾的是我没能写出对童恩正先生的回忆文章。1982 年我从北大毕业,初分至教育部(四川大学),遭顶替后改派四川省文化厅(博物馆)。那几年,我对四川历史的了解基本来自童恩正的《古代的巴蜀》一书,还有他写的文章。先生以极佳的文笔将枯燥的考古材料串联起来介绍给读者,在考古界是不多见的。
1984 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首届考古工作汇报会在成都举行,经童明康引荐,我与童先生相识。不久我重返北大。但每年探亲回到成都,都会抽空去童先生家拜访。每次他都热情地留我吃饭。童先生夫人杨亮升老师烹调手艺极好,美酒佳肴加上有儒雅的先生坐而论道,其乐融融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
1989 年春,童先生出差来北京,我们邀请他来北大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座谈,严文明先生作为他的老同学也前来作陪。我在座谈会的开场白有些不敬地称童先生为“考古界的一只怪鸟”,引得全场轰笑。先生也笑了,且未怪罪我。座谈中他发了不少肺腑之言,谈到1979 年他去西安参加考古学会遭受的白眼,抨击了考古界的陈规陋习,以及一些研究术语的不当,言辞锋利,幽默。想不到,此后诸事繁杂,整理先生讲话一事被拖延而冲淡,以致保存在研究生手中的座谈录音带也不知所终,至今想起仍备感内疚。
不久,先生假道日本赴美,待“气候”稍好,他每年都回来走走。在北京会邀请北大、文物局、考古所的几位先生一起吃顿饭、聊聊天,作为晚辈的我也每每忝列其间。先生依旧谈笑风生,绝少谈及海外境遇。1996 年夏,在沙滩红楼对面的餐馆再次聚首。席间,张忠培先生对我耳语,“童很想回来……”孰不料,天不假年,翌年春,先生竟在异国他乡匆匆走了。呜呼,哀哉!
我虽非先生授业弟子,但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每次听他摆龙门阵都有收获,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的绝顶聪明,佩服他的睿智、诙谐、风趣和通达。他学识渊博,涉猎极广,除考古学外,亦涉及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电影、饮食等诸多领域。
先生总能开风气之先。1982 年,我在四川省博物馆经不懈努力在后院一幢破败的红砖小楼上争得房舍半间(屋中间用刨花纸板分隔)。巧的是,童先生“文革”期间也居住在此,那时他有辆三轮军用摩托,轰轰而来,轰轰而去,用今天话说是酷毙了。20 世纪80 年代,他是成都市首位拥有私家车的人,我至今仍记得那辆菲亚特甲壳虫的样子。当然,他也是考古界最早拥有并使用计算机的教授。
可惜,20 世纪80 年代我没有记录的习惯,与先生很多有趣的交谈都记不起了,只能在此向先生表达我的思念和敬意!
我也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徐苹芳先生的追念。先生是著名考古学家。我和他不在一个专业领域,但有数次较深入的交往,一次是参与中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的“考古学八五工作总结、九五规划制定”研究项目;一次是参与社科重大项目《中国考古学(多卷本)》的申请并担任秘书”;还有一次是参与文物出版社编写“《中国陶瓷史》”。上述项目都是徐先生辅佐宿白先生任主持,先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我个人而言,他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1999 年我申请赴美访问,是他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信推荐;2000 年又全力支持我们的国家社科研究项目“酒泉干骨崖墓地—附河西走廊考古调查报告”;此外,先生还在知人善任方面多次给我以忠告。
2011 年5 月9—10 日,我去平安府宾馆参加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会。开会地点在徐先生家附近。晚饭后天落小雨,我买了水果步行至九条64 号,唐突地敲开门,走进书房看到师母正在和先生说着什么。前次见到先生是在七批国宝的评审会上。尽管早知他患病,但绝没想到精神和气色会这么差,人已瘦的脱形。先生是极要强的,从不和别人谈患病之事。这次却极罕见的和我说:“不愿意动换,且一天不如一天……”
我告诉先生进城来开申遗评审会。他问今年报了哪几家?我汇报后,他说北京中轴线申遗不可思议,早干什么去了,都毁完了,想起申遗了!我也听王军说过,他在清华查档案时曾看到梁思成1960 年的笔记,记录了赵正之教授在建筑系历史教研组会上的发言:“大都中轴无用,想不通。”可见北京旧城的保护不被重视由来已久!
徐先生问我最近干些什么。我说前不久去三峡祭拜了俞先生,新华社的王军一路同行。他夸奖道:“王军做了些好事”。提到北京旧城的保护,他越说越气,特别是对某些领导任意胡来、甚至威胁学者的言行极为愤怒;对某些假公济私的伪学者更是嗤之以鼻。说到前不久他去参加旧城保护的会,发表了不同意见。结果人家下次开会就不请你,另找一帮只会举手的专家表决了事,还美其名曰已通过论证。可谓卑鄙至极,这哪叫遗产保护?全都变味了!我劝先生千万别为此生气伤身,要保重身体!
不料,5 月22 日上午先生便不幸故去了,这距我最后拜见先生还不到两周的时间。乌呼,哀哉!
先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坚定捍卫者,也是强硬的保护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为了旧城的保护,他不断大声疾呼,可谓殚精竭虑,寝食难安。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建议把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事迹以及破坏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劣迹,都如实地写出来,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历史是无情的,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要向历史做个交代。
我可预言,若干年后,一个城市中有没有保留自己历史发展的遗痕,将是这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的表现。考古学家现在正从事的中国古代城市的考古工作的现实意义便在于此。
这是先生的最后嘱托,也是吾辈的艰巨使命。
在这一部分我特意收入了《张光直先生捐赠北大西文专业图书亲历》一文。内容记述我在美国与慕容杰(Robert E. Murowchick)先生反复协商将张光直先生所藏外文书籍(622 册)捐赠给北京大学考古系的经过。此事若不记录下来,将来必是一笔糊涂账。因此有责任交代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为“区域考古”,收文6 篇。内容主要涉及西北与西南地区的考古研究,这两个地区也是我田野工作和研究的重点。其中,《世纪回眸:四川史前考古的发展历程》、《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及其编年》和《石棺葬的起源与扩散:以中国为例》代表了我对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发展历程的基本看法。《“过渡类型”遗存与西城驿文化》讨论的是河西走廊西部一种介乎于马厂文化和四坝文化之间的新遗存,以往我称其为“过渡类型”,但此类命名在考古学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如今这类遗存的材料日趋完善,分布范围和年代也大致明了,该有个正式名称了。
第三部分为“专门考古”,收文8 篇。这里想重点谈谈我在中国境内麦类作物起源的研究。20 世纪80 年代,我前往西北地区做史前考古,在当地考古工作者口中得知,洮河流域的一座史前遗址曾发现有炭化小麦,但这个重要发现却没有引起重视,后来连标本也找不到了。1986 年秋,我们在河西走廊调查到张掖市,当地文物科的陪同人员提到,在民乐县的东灰山遗址曾出土小麦,但标本也给丢了。不巧的是,我听到此消息时,东灰山的调查已经结束。巧的是在我们之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李璠先生曾在该址采集到一批麦类作物标本,后来在《农业考古》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87 年,我陪严文明先生赴良渚检查大观山果园的重要考古发现,在飞机上我问先生,可否在我的论文中谈谈东灰山发现小麦的问题?严先生认为,李璠先生的发现尚有待证实,暂不必涉及此事。但自此我开始关注中国境内早期麦类作物的发现,并在陈铁梅老师鼓励下尝试申请科研项目。但那个年代,以社会科学的身份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真可谓天方夜谭。1993 年,中美赣东北稻作农业起源合作项目启动,老同学赵志军作为美方队员参与。其间,我让他在美国搜集早期麦类作物的考古资料,他帮我复印了Daniel Zohary的Domestication of Plants in the Old World(旧世界的作物驯化)书中有关麦类作物的章节,让我初步了解到国外的研究信息。1999—2000 年,我在美国期间收集到了更多的资料,回国后在系里开设了“农业的起源与动物驯化”研究生课程,早期麦类作物研究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到进入新千禧年,我才在教育部申请到人文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考古资料所见中国早期麦类作物及其源流”,完成了国内麦类作物考古资料的搜集,并前往东灰山遗址重新做了调查。这部分收入的三篇文章即此项目的研究成果。
这部分还有两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境内发现的权杖头,是我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领域的一个研究侧面。另有一篇英文文章是应剑桥大学伦福儒(Colin Renfrew)教授之邀所撰,内容是从玉敛葬的视角探讨玉在中国文明成长过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同时强调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表现出对“玉”和“金”的重视。
第四部分为“科技考古与环境考古”,收文5 篇。其中,《葫芦河流域的古文化与古环境》一文由李非、我和水涛三人联名。此文的部分章节由我执笔,并统稿,发表后在学术界有不错的反响,这也是我们几位老同学涉足环境考古的肇始。此文的姊妹篇由北大城环系教授莫多闻与我们联名发表在《地理学报》上,在地学界也有较大反响。此项目为施雅风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子课题,后来荣获了中国科学院的一等奖。当年在实施此项目时,我们制定了一个规划,即在我国西部沿长城地带向东北遴选三处地点开展一系列环境考古作业。第一处
正业居学:李水城考古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正业居学:李水城考古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正业居学:李水城考古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京东速度快。书内容没得说,李老师是大家!但是纸张质量太差!
评分有兴趣的,不妨收一套,慢慢品鉴。
评分京东速度快。书内容没得说,李老师是大家!但是纸张质量太差!
评分京东速度快。书内容没得说,李老师是大家!但是纸张质量太差!
评分一本功力深厚的上古考古论文集,价格昂贵,幸运的是京东商城的价格实惠
评分有兴趣的,不妨收一套,慢慢品鉴。
评分一本功力深厚的上古考古论文集,价格昂贵,幸运的是京东商城的价格实惠
评分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非常不错!
评分一本功力深厚的上古考古论文集,价格昂贵,幸运的是京东商城的价格实惠
正业居学:李水城考古文化论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