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3
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辽宁大学等十余位唐诗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耗时十余年,倾力精心打造。
对流传zui广的清代蘅塘退士版《唐诗三百首》全面、深入、细致、独到的解读和赏析。
集作者小传、诗文、注释、注音、解析、古版画插图于一体,为读懂、悟透、真切领会唐诗之美,扫除一切障碍。
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炉,是当前古诗词学术研究和大众审美鉴赏文化园地一道粲然可观的风景线。
是古版《唐诗三百首》逢其时、得其人、善其事的当代价值呈现。
本书依据光绪年间四藤吟社刻本《唐诗三百首》,并按其诗体和诗作顺序进行编排,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八部分,每种诗体添加相应的诗体介绍。每一首诗都分为作者小传、原文、注释、作品赏析四部分,作者小传涵盖全面,原文完整准确,注释精当切要,作品赏析深入浅出。辅以古版画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现唐诗的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唐诗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深入品读唐诗的升级读物。
本书由王向峰、林东海、张恩华主编,具体赏析的作者涵盖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辽宁大学中文系的专家教授,全书在吸取前人的注解和诸多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各位专家教授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艺术见解,使赏析更为翔实新颖,是继上海辞书版、上海古籍版之外的凝聚北方学者唐诗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图书,对传扬唐诗的艺术成就、推广传统文化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精神的践行。
王向峰,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辽宁大学中文系主任,鲁迅文学奖得主。
林东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深造于研究生班。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历任古籍编辑室主任,总编助理。
张恩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曾任辽宁省广电厅厅长,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由于所选诗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学经典性,读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可以成为不同年龄读者的选取对象。概言之,即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样,全编便同时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的几个特点。——王充闾
目录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二首 / 003
李 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008
月下独酌 / 010
春 思 / 013
杜 甫
望 岳 / 018
赠卫八处士 / 020
佳 人 / 024
梦李白二首 / 029
王 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038
送 别 / 042
青 溪 / 045
渭川田家 / 049
西施咏 / 052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 058
夏日南亭怀辛大 / 061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063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066
丘 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 069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 072
常 建
宿王昌龄隐居 / 075
岑 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 078
元 结
贼退示官吏并序 / 083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 088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091
寄全椒山中道士 / 094
长安遇冯著 / 097
李 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
我本楚狂人②,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③,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④,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⑤,琴心三叠道初成⑥。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⑦。
【注释】
① 卢侍御虚舟:时任肃宗朝殿中侍御史的卢虚舟。
②楚狂人:春秋时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楚国政治昏暗,于是佯狂不仕,弃世归隐,时人称他为楚狂。孔子到楚国,接舆在其车驾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③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④“庐山句”庐山属南斗星宿的分野,故曰秀丽高耸于南斗旁。南斗,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
⑤还丹:相传道教炼丹,烧丹砂成水银,而后又使水银还原成丹,故称“还丹”,认为服食后可以成仙。
⑥ 琴心三叠:道教修炼术语,指修炼精深,达到心静神宁的境界。
⑦“先期”两句:据《淮南子》记载,秦朝人卢敖游于北海,见一深目黑发的人迎风而舞,卢敖愿与其结伴同游,那人说他已跟一个名叫汗漫的仙人约定,相会于九垓,也就是漫无边际的九天之外。太清,道家认为人与天之外别有境界,即所谓“三清”:玉清、太清和上清,皆神仙所居之仙境。
【作品赏析】
安史之乱初,李白怀着平定叛乱的爱国热情,参加永王李璘水军。当时肃宗李亨即位不久,疑心永王有篡权之心,遂命人将其击溃。李白也因此无辜受到牵连而入狱,后又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遇朝廷大赦,后经武昌、洞庭湖,赴九江,再到庐山。时为肃宗上元元年(760),这时李白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了。这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即作于此时。
这是李白自制的歌行体杂言古诗。一般古体诗的写法,通常是通过韵脚的转换来表现诗意的转折和意境层次的变化。这首诗共用了五个韵,我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来读。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是第一韵,可看作全诗的序曲,也可看作是一幅诗人精彩的自画像。开篇即以高歌狂啸发端,胸中的不平与愤懑如决江河倾泻而出。接舆嘲讽孔子身处道德沦丧的乱世,仍四处奔波游说,推行其政治主张。这里诗人以楚狂接舆自比,而对儒家圣人孔子加以嘲笑,实际上意在表明自己的愤世嫉俗,表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极端不满,并且也暗含着自我嘲讽。诗人似乎在对自己说:你不是也曾经像孔子一样为实现理想而奔走游说,结果不是遭谗被疏就是入狱、流放,在这样一个真伪不辨、黑白不分的社会还能做些什么呢?不如像楚狂接舆那样遁世归隐的好。于是诗人手持镶有绿色宝石的手杖,清晨离开黄鹤楼。传说有仙人驾黄鹤飞升,曾在黄鹤楼休憩。他也要追随仙人的踪迹,遍访天下名山,学道求仙。遍游名山大川本是李白一生喜好,而他在这里特别加以强调,则是蕴含着借游山寻仙挥斥幽愤的意义。
以下四韵便都是写游山寻仙,寓情于自然,寓情于仙境,写实与幻想结合,构筑一个与污浊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这一段先是对庐山总体景象的描绘。如九叠屏风的峰峦就像锦绣云霞般展开,山峰倒映在明净清澈的鄱阳湖面,闪烁着青黑色的光彩。接着写庐山的三处瀑布:金阙岩前的瀑布从两座高峰中涌出;三石梁即三叠泉瀑布,水势顺三级石梁奔泻,如同天上银河倒挂;香炉峰瀑布则与三叠泉遥遥相对,曲折萦回的悬崖峭壁和层叠的峰峦升凌苍穹。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对庐山瀑布已有极其精彩的描绘,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更是千古名句。这里将三处瀑布集中来写,更充分展示了其形态各异、雄奇美妙的景观。接下来两句将视角转向更加瑰丽高远的境界:满天朝霞与翠绿峰峦相互映衬,鸟飞不到吴天的尽头。庐山古代属吴地,在吴地最西边。诗人的视线随着鸟儿东飞的方向,一直延展到无边的天际。
接着的这一层,诗人登高临眺,视野和心胸更加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地间雄奇壮伟的景色尽收眼底:长江茫茫苍苍,奔流不息,一去不还;万里黄云随风色流衍翻滚,长江的九条支流波涛翻腾如雪。诗人酣畅笔墨下的山水气势不也显示出他奔腾壮阔的胸怀吗?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庐山景色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于是写下如此诗篇;更增添了诗人游山寻仙的兴致,于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寻游山水清境。庐山东峰有圆形山岩,明净如镜,故称“石镜”,南朝诗人谢灵运曾游于此,他的《入彭蠡湖口》诗有云:“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如今李白也来到石镜前窥照,顿觉心清神爽,而当年谢灵运的行迹已被苍苔所淹没。于是诗人笔锋一转,既然人生苦短,世事营营,那就求道成仙,永辞人世吧:“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说自己服食还丹后屏弃了功名心,已经初步修炼得道,便仿佛进入了道仙幻境,遥望见仙人隐现于彩云间。于是他手持芙蓉飞向玉京,也就是道教所说的天宫,去朝拜元始天尊。最后两句与诗题呼应,诗人邀约卢虚舟一同遨游仙境。这里诗人以卢敖所见的怪异之人自比,而以卢敖喻卢虚舟,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事先约定与神仙相见九天之上,愿迎接卢虚舟同游于太清圣境。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李白长篇古体诗所特有的那种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极富想象的风格。诗人以愤世嫉俗的狂歌发端,然后写庐山胜景,继而言寻幽不如游仙,最后以邀卢虚舟同游虚幻的道仙圣境作结,跌宕起伏而又意脉相连,一气呵成。还须注意的是,全诗尽管以山水描写和奇异的想象取胜,但若无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作基础,是断然写不出感情如此充沛、个性与思想如此鲜明的诗作来的。明人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评曰:“方外玄语,不拘流例。全篇开阖跌宕,冠绝古今,即使杜工部为之,未易及此,高、岑辈恐亦胁息。又襟期雄旷,辞旨慷慨,音节浏亮,无一不可。”正道出此诗雄奇奔放、变幻无常的风格特点。
(梁森)
逢其时 得其人 善其事
——序《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王充闾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工程告竣,向峰先生以新编定的书稿见示,嘱题数言,弁诸卷首。
古人云:“序者,绪也,如茧丝之有绪,申其述作之意也。”“述作之意”,主编在《前言》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无须再作辞费;我想说的是,此部辞典之编纂,乃当前诗歌界、学术界一道粲然可观的风景线,是一项可喜的收获、有价值有分量的贡献,可以“逢其时、得其人、善其事”九字概之。
本编的面世,适逢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了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的要求,明确指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汲取养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学术著作。而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包括唐诗在内的向往、渴求与热爱,更是浓烈无比,与日俱增;中央及各地媒体连续举办诗词大会、赏读比赛,盛况空前;学诗、咏诗、赏诗活动,渐呈云蒸霞蔚、如火如荼之势——这些,无疑都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反映、实际体现。《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新近编纂出版,正是响应、落实中央号召与适应、满足人民迫切需要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参与这项文化工程的专家团队,由北京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资深专家、教授组成,可以说是得其人。面对千载难逢的大好形势,面对所肩负的编纂任务,主编与全体编纂人员,鼓舞奋发,激情澎湃,既感到使命光荣、方向明确,又深深觉察到笔下分量的沉重。他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明确地认识到,这项工程,说来容易、看似平常,而实际做起来,要真正达到“对于美的深切的感觉”,亦即所谓“妙赏”(冯友兰语)的层次,端的不易;特别是解读唐诗,“前人之述备矣”,单是当代,有关这类鉴赏、评析的书籍,何止一二百种!要能冲出重围,突出特点,在大野芳菲中卓立特出,独张胜帜,必须投入更大的功力,付出加倍艰辛的汗水。于是,大家分工合作,精心地逐首加以评论、解析,写成数千言的翔实而生动的论文。案头展读,入眼的第一印象,便是端凝、厚重,觉得三百多篇鉴赏文字大体水准是整齐的,其中相当数量的文章,堪称其见者大,其掘也深。这样,就为广大的唐诗爱好者架设了审美鉴赏的阶梯,也为有志于深入研究、探索唐诗奥义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证的文本。
这就进入善其事的层面了。窃以为,本编的成功,有赖于较好地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或者说,在如下几方面取得了共识,做出了共同的努力:
——作为经典诗作的赏读,阐释中既能突出全诗意理蕴含这一核心、重点,又能充分揭示其艺术特点、表现手法;在阐释诗义方面,既把重心放在追索、探求诗作的原生义上,因此,紧密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与心路历程,把握诗的本事、背景,切合当时语境,又不忽视广泛涉猎,发掘其渊然而深的衍生义与转生义,力求有些新的发现、发明,以利于扩展读者视野,拓宽阐释空间。
——唐诗三百首,蕴含着厚重的精神力量,有着挖掘不尽的丰富蕴藏。阐释者深谙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原理,认识到每首诗都是诗人的一个“场”,整部诗共同形成一个“张力系统”,这样,文本便永远向着阅读开放,理解总是在进行中,意义在解读过程中不断呈现,形成一个不断充实、不断转换、不断超越的过程。而阐释本身又是一种创造、 一种发掘,在阐释中不断赋予作品以新的意义。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每位编者面对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都能以虔诚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一己之所能,进行充分地开掘、探索。
——实际操作中,大家悟解到,阐释诗词有异于一般知识与学问的研讨。为了探索“三百首”中的精神旨趣与艺术造诣,既须依靠学术功力,又要借助于人生阅历、生命体验、情怀襟抱,就是说,既要求学问、功夫的知性开拓,又需要境界、体验的直感悟入,既要有探赜发微的理性剖析,还需有领悟体认的感性赏鉴。编者中,有一些本身就是诗人,有的即便本人并不写诗,但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使他们懂得“诗中三昧”, 深知阅读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从而顺势地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以自己的生命体认诗人的生命,以意逆志,实现灵动撞击、深度契合。大家体会到,解读唐诗,必须时刻考虑到它的千古不磨的美的魅力与动人情感,否则就谈不上登堂入室,甚至无法窥其门径。
——编纂如此规模的大型辞书,主编与每位编者心目中,自始就都有一个明确的读者定位。总的设想,是面向广大读者受众,而首先是着眼于青少年读者,因而在背景(本事)介绍、典故阐释、难词讲解诸方面,都下了一定功夫。当然,由于所选诗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学经典性,读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可以成为不同年龄读者的选取对象。概言之,即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样,全编便同时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的几个特点。
上述这番话,其实,由主编来讲,可能会更详赡、更准确,只不过是记住了庄生的指点:“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这样,就轮到我这个只掌握情况而未曾直接参与的编委会挂名主任来插嘴了。
是为序。
2017年10月于沈阳
?
前言
王向峰
《唐诗三百首》编选者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无锡人孙洙(1711—1778)。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晩年号退士。其人家贫,性聪颖,好学。辛未年进士,历任大城、卢龙、邹平县令,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三握邑篆,囊槖萧然。离任时民皆攀辕泣送。又为江宁府教授,两校省闱,学问功底深厚。归老时生活困苦,蔬水常不给。其人学诗宗杜甫,著有《蘅塘漫稿》,编有《唐诗三百首》。
在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之前,有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收录唐宋诗人律绝体诗的《后村千家诗》,因收录作品过多,没有专向的读者对象,流传不广;之后有南宋末期诗人、爱国志士谢枋得为学童编选的唐宋诗人的七律和七绝体诗选本《重订千家诗》;到了明代王相感到谢本没选五绝与五律,于是又选取唐宋诗人的五律和五绝体诗(同时附加明诗七律二首)与谢本合编,共计二百二十三首,合成为清代所普见的《千家诗》,是流传较为广泛的近体诗读本,从古至今一直在发挥其独有的向童蒙教诗的示范作用。到了清代,孙洙岀于更深层的审美标准,对《千家诗》颇有微词,认为“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岀其间,殊乖体制”。于是他在选诗的时代上只限于唐,而体式又从律绝体扩延至五、七言古诗,便从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孙洙预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写旧体诗的人,无不得益于《千家诗》和这本《唐诗三百首》。
从《唐诗三百首》可见唐诗的大体面貌。清代康熙年间成书的《全唐诗》,收有唐人诗作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作者二千五百七十六人(不含鬼神之类)。后来有人搜录遗篇,作为《全唐诗》的续编两本,与前书合计共五万四千多首。这么丰厚的诗源,从中选岀多少首诗才能见唐诗的原本面貌,可称观止,实在是难事。现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从为学童学诗和作诗提供范本的目的岀发收有七十七人的三百一十三首诗。这个三百首选本问世后不仅能流传二百多年,且有日渐时兴之势,到了今天不仅可为学童用,亦可为成人学诗与作诗之用,可见其选编的岀发点与选诗质量的合适性,足可谓选本的经典。我们所编著的这部《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原文所据,就是光绪年间四藤吟社的刻本,毛泽东主席当年评点的就是这个版本。
《唐诗三百首》作为引导人们读唐诗,爱唐诗,学唐人那样写诗,首先必须提供适量的吸引人并使其投入兴趣的各体诗作,这样,选诗内容须领域宽广,题材丰富,从学童的浅近视野和士子人生经历中所遇的多种生活事项,皆应有诗吟咏;还须情思真切动人,有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的明畅表现,极易为人所接受;且须意象深厚,比兴中寓涵情致,咏物中见有寄托,诗意中涵蕴哲理,足显诗的审美表现所能达到的高超境地。唐诗的语言是汉语的文学语言的实践极致,丰富、鲜明、精准、生动,视域宽阔,扩张力强,见诸诗体则格律严谨,修辞巧妙,引人爱读。
《唐诗三百首》编选的初衷是以少年学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供作诗参考之用这是无疑的。由于所选诗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学经典性,读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它可以成为不同年龄读者的选取对象,有如《周易·系辞传》所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此,《唐诗三百首》足可兼及不同时代的各种年龄、文化、职业和志趣的广大人群。今天,由于写旧体诗的传统多年中断,使不少人华发回头学旧体,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套装全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套装全2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套装全2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套装全2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