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0
有读者说,周汝昌的诗学造诣甚至高于他的红学造诣,只是红学造诣名气更大。看过周汝昌赏读古典诗词的书之后才会意识到上面这句话所言不虚。周老点评古典诗词,评中有诗,评中有画,评中有学养深厚的老者,评中也有俏皮可亲的顽童,评中有风花雪月、孤窗闺怨,评中也有金戈铁马、长河大漠。作者笔尖所到之处,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如画卷般展开,春花秋月跃然纸上,铁马冰河扑面而来,带读者体会诗词之美、诗词之趣、诗词之雅、诗词之味。
本书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周汝昌(1918—2012),我国知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泰斗,其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周汝昌先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著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著、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上册
自序/ 001
读词杂记/ 002
《楚辞》中的“予”/ 065
旁听诗话/ 077
“诗律细”以外的“细”/ 083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 086
潘四农论诗之一节/ 107
由楝亭诗谈到雪芹诗/ 110
定庵诗境证红楼/ 122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127
“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 142
一篇《锦瑟》解人难/ 151
南宋诗人杨诚斋/ 160
南宋诗人范石湖/ 169
陆放翁诗漫举/ 178
从《剑南诗稿》中的农村诗说到“俗气”/ 190
诗应也为儿童作/ 207
诗词杂话/ 215
讲诗宜自根基起/ 230
诗的存在/ 236
附 录:
《范成大诗选》后记/ 244
《范石湖集》前言/ 285
《杨万里选集》引言/ 292
《词学新探》序/ 341
《苏辛词说》小引/ 344
下册
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 002
《千字文》之话/ 017
清新睿王题《红》诗解/ 019
诵杜微音/ 029
李杜文章嗟谤伤/ 034
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 037
“思无邪”辨义/ 061
中华诗义/ 068
学诗/ 071
汉字的声调美/ 073
中华美学的民族特色/ 076
“对对子”的感触/ 096
诗人型和诗文化/ 099
“诗化”的要义/ 112
大道无名 大师无界/ 122
中华诗论悟“三才”/ 128
中华要典有“葩经”/ 132
“言志”与“抒情”/ 135
读《稼轩词编年笺注》/ 139
读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143
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57
愿抛心力作词人/ 175
炼字、选辞、音节美与艺术联想/ 187
谈唐宋词的鉴赏/ 196
谈对联/ 205
谈诗词曲赋的鉴赏/ 209
宋代词人李清照/ 239
谈唐诗史上的“三李”/ 244
诗词韵语在小说中的意义/ 251
赏析与赏会/ 255
诗词的魅力/ 258
附 录:
《丛碧词》跋/ 264
《张伯驹先生词集》序/ 266
《夕秀词》序/ 270
《晚听斋诗稿》序/ 273
《险梦诗痕》序/ 277
《健行斋诗词》序/ 279
《千秋一寸心》初版自序/ 281
《千秋一寸心》新版自序/ 284
编后记/ 289
不过我们现在的造诣太浅,知道的东西极有限,从来谈词,所见到的,无非是些浅陋的地方,至于词的深意,字的妙处,我们还未能窥透,所以我只是竭力避免用些空洞渺茫的形容词假作解人,来乱人观听,遮人耳目。
须知“儿女古今情”,有谁生来就面孔板板的做道学先生呢?欧阳公何尝不然,他生时正是古文流毒很深的时候,所以他不得不跟着做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可是他在古文里不能说的情绪,遂完全裸露于这些小词里面了。有什么可以疑惑呢?
我并没有从自己一知半解的水平来妄欲充作解人,为这一则公案作出判断的念头,因为实在没有这种资格。我只是想看看争真辩伪的双方不同见解的论证,彼此高下强弱如何。从何说起呢?
又如专门喜欢作“好对”“佳联”,这其实是一种文人习气,有时与真诗已经是两回事,只图摆样子,作陈设,所以连林黛玉也批评他那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这种诗千万学不得,一入了这个路子,是再也学不出来的,皆因世人不知诗,才喜欢这种浅近的句子。
对于这样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新贡献。正因此故,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诗词的生命力才非常旺盛,并没有死亡,甚至于连衰老、僵化都还不能说。它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活中生存、生长,而且还有发展。
涵养,修养,也可说作“陶冶性情”。陶、冶是中华文化与科技发明创造的两大“阶段”,极为重要。烧制陶器,冶炼铜器,是中华文化、文明对人类的最巨大的贡献。陶和冶的“工序”,都是积累式的“慢工”,即需要“工夫”,而不是一下子作成,更不是轻忽草率可以“塞责”的事情。
陆机说:要想从事文学创作,离不开两个大字,一个是“情”,一个是“志”。如果单就中华之诗来讲,那么“诗言志”,这是个最具典范性的提法,大家自古最为熟悉,不待多言;而光明正大地把一个“情”字推向这个论坛的最前面,郑重揭示于大家面前,这在以前无有同例。
至于古人讲炼字,讲遣辞,讲过脉,讲摇曳,讲跌宕……种种手法章法,术语概念,也不能毫无所知而空谈欣赏。那样就是犯了一个错觉,以为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大师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心得,都比不上我们自己目前的这么一点学识之所能达到的“高”度。
我向来的主张是:凡治一门学问,最好应当是既懂得分科,又懂得综合。比如拿学京剧来作例,其虽名曰“表演艺术”,实际上还必须是既懂得文场的胡琴、月琴,也懂得武场的“锣鼓经”;既懂得表演程式,又懂得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至于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得明白它们的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我讲诗词学也是主张至少要有五个方面的功夫兼顾而互补。哪五个方面?一曰:阅读领会。二曰:字句笺注。三曰:理论研究。四曰:讲解宣义。五曰:亲自创作。若不如此,总难达到一个令人有所获得、有所赏会的美学享受。我讲诗词学,大道理是一致的。已印行的《千秋一寸心》已经成为常销书,多次加印,甚受欢迎;其实那里面也包含了多方面的研究实习、多方面的功夫,不是一个简单的表面文辞的事情。我在诗词理论方面的论文,至今也没有收集全面、编整成册的机会,这里贡献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初步而未能满意的专册,供爱好者参考切磋。举几个值得一提的例子,作为自我的介绍引言吧。
晋代陆机所著《文赋》开篇是这样说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他首先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情”,一个是“志”。从今天的一般理解来讲,“情”就是感情,比如说中国的诗以抒情诗为主。至于“志”呢,从古以来“志”和诗是那么紧紧地连在一起,不可分离,最简单的一句就是“诗言志”。由此可见,我们古代文学理论大师陆机作这篇《文赋》时,已然把文学的来源定为双源并流。他说的“遵四时以叹逝”者,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而“瞻万物而思纷”者,则是理智的事情了。这种分别如此清晰,来源已久,似乎用不着再做重复讲解了,但你看下文不久他又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这儿问题就发生了:上文刚刚说过“诗言志”是从古以来直到孔圣门下,这是一条文学定规;而大文论家陆机却偏偏说诗是缘情的,不与言志相关……你看,这就麻烦了。我们后人如何来解决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在关系重大的中华文化
文艺的根本问题呢?
本书有一篇《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是我尝试这个重大问题的一篇存稿,希望读者尽先留意一下,看看我所引证的旧时名家,对于“缘情”的误读误解已经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然后,请你判断一下:拙解拙讲是否还有其道理?是否击中若干误读误解的要害?如果你认为这所关非同小可,那么你会继续把我论思的若干拙见给以相当的关注而加以思索,从这儿又引发了我们中华语文上的“情”,到底应当在今天的语言学的科学解释中给它重新定一个怎样的“定义”。这个问题不但同样重要,而且由它所引发的也许会涉及更多更深层面的文化大问题。
陆机对“情”的提出和理解略述如上。至于我个人,在此只举一个小小例子。我二十多岁时不幸正值华北沦陷而失业失学,唯一一件使我精神生活略微解脱些许的办法就是学习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习。篆书以《石鼓文》为标本,苦学苦练……我在其开篇就看到一个“寺” 【用石鼓文寺】字,见它的结构组成上半像是一个“土”字,而其第一横两边弯曲向上,并非“土”字;下面是一个“寸”字,这人人皆知,它代表的是右手。那么我马上悟到,是右手拿着一个不知何物的装饰品——意思表明的是今天文字里的那个“持”字。我恍然大悟:这个“寺”是本字,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发生不同的用法、含义。那么,为什么古书对“诗”的解说却是“诗者,持也”呢?十分清楚,我们中华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神韵,神韵是一种无尽而永存的审美感受,诗读完了,它的神韵却继续延伸作用着,并不立刻停止——这就是“持”,“持”就是持续。换言之,你拿着一个东西不放下,这个“持”的神情意态长此不断,这就是中华诗歌最重神韵的根本道理。如果还不明白,我再加上一例:古书说我们的诗歌如同射箭者“引而不发,跃如也”,让我告诉你,用这句话来注解“寺”“持”“诗”,就一切豁然贯通了。
至于我说的那个右手所持的“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它的第一横左右弯曲向上,表示是姿态优美的物件,在“鼓”字的左上边、“聲”字的左上边,都是两面卷起的姿势优美之物,它和乐器紧紧相联。因此,这个“寺”右手里拿着的就是中华音乐上的标志图案。
我讲得十分简略,但我相信聪慧的读者对于中华“诗”与“乐”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神韵的本来意义到底何在,也就可以思过半矣。
在写此序时,我仍然深深感到平生治学中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我对《文心雕龙》下的功夫最大,而写出来的论文却以这方面的最少。如今,年过九旬,还有补作的可能吗?这就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事情了。正如《隐秀》一篇发表后,已为“龙学”不少专家接受了。我希望自己还有幸能再写三五篇同样的试作文字,记在这里作为一个奋斗的目标吧。
庚寅小寒前夕口述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太怠慢了,每次拿到的书都是又脏又伤的
评分发货快,正版书,字体精美,包装软,书角有磕碰。
评分雅致、隽永,有品读有解释也有令人眼界大开的观点。厚厚的两大本,品相完好,没有磕碰。
评分当年被周汝昌老先生拉入红楼坑,节目访谈中一言一行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次看到这套书,毫不犹豫拿下~
评分茶余饭后一书在手,在诗词里畅游,不是那纯著解,不刻板生硬。喜欢
评分好书。少见的材料。很不错
评分文章好,就是惊叹号比较多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