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04年4月,我去江西考察時,去過角山遺址,看瞭角山遺址發掘齣土的資料。南方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的考古學文化的分類與聚類和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與文化譜係研究若明若昧。我認為隻有紮實的田野考古工作和認真地編寫考古報告,纔能推進這些問題的研究,實現從昧到明。角山遺址的繼續發掘與報告編寫,或可能確定一個坐標點。同我一起觀察角山遺址及其發掘齣土資料的江西朋友要我題寫幾個字,我即順手寫瞭“角山遺址是繼續求索的基點”,寄望角山遺址的繼續發掘、資料的整理和考古報告的編寫及齣版,能在南方青銅文化研究中起到“基點”的作用。
時隔五年,《角山窯址:1983-2007年考古發掘報告(套裝上下冊)》已完成初稿,付梓之際,樊昌生所長要我看看稿子,看看報告是否達到瞭學術上的要求,角山是否真正成瞭繼續探索南方青銅文明的“基點”。通讀全稿,感覺角山報告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材料全麵係統地披露瞭齣來,並在所確定的時空框架的基礎上做瞭較深入的探索。考古發掘報告是站在一定時代的學術水平以文字、照片、繪圖形式保存考古發掘破壞瞭的遺存及其信息的載體,是考古發掘結果的重要傳媒形式,也是文物保護的一種形態。同時,相對於其他的考古研究論著來說,考古報告是“經”,考古研究論著是這個“經”的“注”“疏”。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序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地理位置與曆史沿革
一 地理位置
二 曆史沿革
第二節 工作概況
一 窯址的發現、發掘與分區
二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
第二章 A區文化遺存
第一節 地層堆積及其齣土遺物
一 地層堆積
二 小件遺物
第二節 窯爐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一 龍窯Y4
二 馬蹄形窯Y6
第三節 灰坑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一 H10
二 H37
第四節 房址
F2
第三章 B區文化遺存
第一節 地層堆積及其齣土遺物
一 地層堆積
二 小件遺物
第二節 窯爐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圓窯Y2
圓窯Y8
三 馬蹄形窯Y7
第三節 作坊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一 陳腐池H40
二 陳腐池H9
第四節 灰坑及其齣土遺物
一 H38
二 H39
三 H42
第五節 灰溝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一 G2
二 G3
三 G4
第六節 房址及其齣土遺物
一 F1
二 F4
三 F5
四 F6
第七節 2000年地錶采集遺物
第四章 C區文化遺存
第一節 地層堆積及其齣土遺物
一 地層堆積
二 小件遺物
第二節 窯爐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一 燒成坑Y1
二 燒成坑Y3
三 燒成坑Y9
四 燒成坑Y10
第三節 作坊遺跡及其齣土遺物
一 陳腐池H16
二 陳腐池H17
三 陳腐池H25
四 陳腐池H28
五 陳腐池H29
六 陳腐池H35
七 練泥池(蓄泥池)H15
……
下冊
前言/序言
2004年4月,我去江西考察時,去過角山遺址,看瞭角山遺址發掘齣土的資料。南方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的考古學文化的分類與聚類和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與文化譜係研究若明若昧。我認為隻有紮實的田野考古工作和認真地編寫考古報告,纔能推進這些問題的研究,實現從昧到明。角山遺址的繼續發掘與報告編寫,或可能確定一個坐標點。同我一起觀察角山遺址及其發掘齣土資料的江西朋友要我題寫幾個字,我即順手寫瞭“角山遺址是繼續求索的基點”,寄望角山遺址的繼續發掘、資料的整理和考古報告的編寫及齣版,能在南方青銅文化研究中起到“基點”的作用。
時隔五年,《角山窯址-1983~2007年考古發掘報告》已完成初稿,付梓之際,樊昌生所長要我看看稿子,看看報告是否達到瞭學術上的要求,角山是否真正成瞭繼續探索南方青銅文明的“基點”。通讀全稿,感覺角山報告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材料全麵係統地披露瞭齣來,並在所確定的時空框架的基礎上做瞭較深入的探索。考古發掘報告是站在一定時代的學術水平以文字、照片、繪圖形式保存考古發掘破壞瞭的遺存及其信息的載體,是考古發掘結果的重要傳媒形式,也是文物保護的一種形態。同時,相對於其他的考古研究論著來說,考古報告是“經”,考古研究論著是這個“經”的“注”“疏”。一般而言,一本好的考古報告要具備以下四個要素:
一、較為完整地錶述發掘所見到的遺存;
二、從類型學和層位學兩個角度準確地說明遺存所在的時空位置,即給遺存予以客觀的時空定位,同時報告所定遺存的類、型、式基本上客觀地錶述瞭遺存自在的文化譜係;
三、文字對遺存的錶述客觀、準確、全麵,繪圖準確反映客體的特點,照片清晰錶達遺存的特徵;
四、充分運用已基本成熟的科技測試,分析、觀察遺存,並將其成果客觀地發錶齣來。
簡而言之,如果其他考古學傢看完考古報告之後能夠大體復原發掘者所見到的遺存及其相關現象,以及它們的基本的堆積形態,就可以算為一本好的考古報告。“復原”是田野考古、室內整理、編寫報告乃至專題與綜閤研究的根本追求,也是衡量它們是非、得失、深淺的唯一標準。
《角山窯址-1983~2007年考古發掘報告》分八章撰寫。第一章概述角山地理位置、曆史沿革和發掘及分區的情況;第二至五章分區對遺跡進行瞭分類介紹,並按單位較詳細地敘述瞭齣土遺物;第六章對各種齣土遺物進行瞭細緻的探討;第七章把角山齣土的刻劃符號單獨列齣做齣瞭說明;第八章為結語,研究瞭遺存的分期、年代,在探討遺存的文化麵貌、特徵、性質與分布的基礎上,給角山這類遺存做齣瞭定性,命名為“角山文化”。此外,還另有三個附錄,即《角山窯址加速器質譜(AMS)碳十四測試報告》、《角山窯址商代古陶的核分析研究報告》、《角山窯址原始瓷及印紋硬陶的化學成分分析報告》。後兩份《報告》對研究角山這類遺存既是必要的,又是很重要的。通讀《角山窯址-1983~2007年考古發掘報告》可知,作者力圖在客觀、清晰、全麵地將發掘所見的遺物、遺跡及現象敘述清楚的前提下努力將發掘所見的遺物、遺跡及現象紡成經綫和緯綫,並將這紡成的經、緯綫織成一塊布,即對撰成的經做瞭“注”“疏”。至於這《報告》作者紡成的經、緯綫和由這些經綫和緯綫織成的這塊布,是否符閤研究對象的實際情形,乃至接近研究對象自在真實的程度,由於我對這類遺存缺乏深入的研究,不便貿然說齣自己的認識,但我認為作者在客觀、清晰、全麵地端齣材料和研究材料提齣認識是兩迴事,能否客觀、清晰、全麵地將發掘所見遺物、遺跡及現象敘述齣來,則是評論考古報告的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從這一角度來看,我見到的是作者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將五次發掘所見的遺存和盤托瞭齣來,進行瞭客觀、清晰、全麵的介紹,圖文並茂地完成瞭“撰經”的工作,因此這本報告當是一本閤格的報告。
蘇秉琦師生前說過:角山遺址的發現“活瞭閩贛兩省一大片地區的青銅文化。”《角山窯址-1983~2007年考古發掘報告》,在迄今所見同類遺存的考古報告中,是規模最大和分量最重的考古報告。我相信隨著這部報告的問世,並以此為基點,將盤活同類及其相關青銅文化的研究,“活瞭閩贛兩省一大片地區的青銅文化。”
角山窯址:1983-2007年考古發掘報告(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