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與現代之間

鄉土與現代之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君柏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0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491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04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鍾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鄉土與現代之間》內容簡介:作者對內地某小山村做瞭深入的田野調查,並以散文的風格,白描瞭這個小山村三十年來的變化。舉凡地方人口的聚散、土地的經營、現代觀念的滲透、城市化與邊緣化、經濟社會的貨幣化、地方社會秩序、權力與財富的運作、婦女地位的發展等,一一娓娓道來,沒有生僻的學術名詞,生動形象而不失深度。鄉土社會在急劇的變遷中,呈現形形色色的復雜畫麵,這是中國從農業社會嚮工商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走齣鄉土,是否意味著順利進入現代社會?這正是本書所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

?作者:王君柏


王君柏,男,1972年12月齣生於湖南石門,土傢族,1996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政治係,199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社會學係,200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分彆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是社會心理學,尤其是經濟心理的研究,並且在結閤中國實踐的研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社會思想史也略有涉獵,先後在《社會科學研究》等雜誌發錶論文十餘篇。目前就職於江南大學法學院社會學係,副教授。

目錄

一、吾鄉的人纔

時間考驗鋒芒

自覺與不自覺的奉獻者

那些過早飄零的希望

一去不復返的遊子

希望不能說沒有

二、人口裂痕

迴望計劃生育

那些在婚姻市場上就敗下陣來的人們

獨生子女一代的婚姻

人口逆淘汰在這裏也存在

職業新舊交替之際不免紛擾

第一批直接受傷者:老無所養

那些正在消失的戶

世道之變與人心之變

要來的終歸要來

三、現代性的滲透與走樣

兩次大規模的建房潮

農業:走嚮市場過程中的荊棘

現代平等精神與自治意識

是否存在不逝的鄉愁?

四、中心化與邊緣化

關於人口流動的爭論

大城市的吸引力

中心化與邊緣化的趨勢

地方積極性如何發揮?

中心的作用:消耗還是輻射?

城鎮是否做好接納人口的準備?

道德說教與生態平衡

五、貨幣化的山村

鈔票就是最好的禮物

當以鈔票的眼光打量生産

一切都有個價格

鈔票作為財産

內地有所謂農村金融嗎?

開弓沒有迴頭箭

六、土地

傳說中的“老業”

責任製一度激發熱情

變局:種地落伍瞭

山區的土地:窮鄉僻壤還是寶山?

土地的製度性睏惑

七、靜中有動的秩序

道德公義:內心的秩序

行政力量的進退:權威、權力及平等主體

村民自治與村級行政

傢族:尚有利用價值

八、權力與財富

財富的創造及其不足

簡單粗暴的侵占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津路

真假之間:連哄帶騙

地方精英的作用:寄生還是創造?

坐享理念下的教育

我們已經走齣鄉土瞭嗎?

九、婦女的世界

女性的定位:屬於傢庭不屬於自己

娘傢的勢力

以辛勞維持地位

其它影響婦女地位的補充因素

“時代不同瞭”

傢庭之外

十、展望

人的問題是一切的根本

積蓄村莊自身的力量

順勢而為發展新農村

盡量減少過渡中的陣痛

未來的鄉村

附錄:

2015迴鄉散記

行政的最後一公裏

直麵鄉村的失落:理性派抑或鄉愁派

後記



前言/序言

繁華的小津市:


這小鎮是個什麼所在,讓賀龍一乾人等如此著迷,花幾年的時間在此周鏇?並且從此以後,隨著賀龍革命的幾起幾落,他還將反復在這小鎮上齣現,他手下的得力師長賀錦齋,也就在小鎮後麵的山坡上隕落,在突圍戰中,以身殉職。小鎮此時的名字還是宜沙,雖然地處偏遠的大山之中,卻正有小津市的美名。

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津市是個什麼所在,可能也並沒有什麼概念,不妨多說兩句。津市是洞庭湖西邊的一個小城市,湖南四大河流之一的澧水,奔流到此就從容馴服瞭,直至緩緩注入洞庭湖。在運輸全靠騾馬和水流的時代,整個澧水流域的物産,諸如杉木、桐油、茶葉、棉花、山貨等等,都順水而下,從這裏轉大船運往長沙武漢,再散嚮更遠的地方,而在農村很金貴的一些外來物品,如煤油、食鹽、鐵器等等,都從這裏逆水而上,最終分散到傢傢戶戶中去。所以津市就成為一大口岸、地方樞紐,五方雜處,物阜民豐,在當日的澧水流域,正相當於今日中國之上海。

而泥沙這個小地方,要沿澧水上溯,一直到一條叫作碟水的支流,再靠老練水手撐篙,壯漢拉縴,越過無數激流險灘,河麵越來越窄,河水也越來越清澈,經過幾天筋疲力盡的跋涉之後,突然一個拐彎,一個小鎮就齣現在眼前。小鎮在河岸的石頭之上,依山順勢而建,鱗次櫛比,與環境完全協調一緻,像自然生長在這左岸山坡上一樣,雖然都是木闆房,倒也彆有韻味,各色居民都隨著自然的節奏,按照自己的章法,有條不紊做著自己分內的那點事情,身心都很安寜。鎮上做生意的,大多都是江西人,追溯起來,可能還是江西填湖廣的結果。這是一個崇山峻嶺的所在,放眼望去,都是奇峰怪石,既秀且險,山下略平坦處,梯田錯落有緻,房捨星布其間。從此地再翻過一個山就是湖北地盤瞭,湘鄂交界處,百裏之內這是唯一一個通道。湖南的最高峰,也正在此地,大山巍峨,溪水湍急,交通不便的時代,這就是個徹底的世外桃源。

賀龍繳槍在1916年,《年譜》準確的記載,是1月21日,不知道是陰曆還是陽曆,若是陽曆,這一天就是1915年的臘月17日,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若是陰曆,這一天就是1916年元宵節後的一個禮拜。此時的泥沙小鎮,正是鼎盛時期,人口達到五萬[1],水路上下的船隻,每天在百餘左右,陸路過往的商旅,每天在萬餘上下,鎮上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商業信用與誠實之風,為各地之冠,所以得瞭小津市之美稱。小鎮的南端,有一座青磚白牆的巍峨建築,高高的風火牆,與街上的木闆建築截然不同,格外顯眼,高高的正門上,一塊長約四尺的橫額,“海國流芬”赫然映入眼簾,通過此大門,每日有大量人員與財物進進齣齣,這就是著名的泰和閤茶號,小鎮的繁榮,實靠它來支撐,流芳海國的,正是這裏做齣來的紅茶。此時通過這個門送齣去的茶葉,已經占整個中國紅茶齣口總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茶號的主人,並不追求財富的個人積纍,卻主張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於是有各種長遠規劃,修瞭七百裏的騾馬驛道,一律青石闆鋪就,寬可容兩匹騾馬並行,如今大多都保留瞭下來,當地人叫作“騾馬路”或“大路”;浚通河道,減少水運事故;勸說地方頑劣不吸鴉片,扶助老幼,甚至搜集編輯地方傳說,形成瞭有模有樣的地方戲劇。以往普通的茶葉,終於與世界市場緊密聯係起來,一時真正物阜民豐,傢給人足,小津市之名隨之而起。

給小鎮帶來二十年繁華的香山人:

長話短說,1887年的時候,有一幫廣東香山人,都是二三十歲的年紀,帶瞭湖南官廳的礦物開采證,以及各色勘測器,奔湘西北淘金,風塵僕僕來到泥沙小鎮,暫時安置下來,因為他們的目的地就在小鎮三十公裏外的大山裏,名叫九颱山。在小鎮上雇瞭人工,就嚮山裏進發,在與各種睏難做鬥爭之後,終於大功告成,很快就提煉齣上韆噸的優良黃銅。殺豬宰羊一番慶祝之後,形勢卻急轉直下,湖北人齣麵乾涉,因為銅礦的礦洞在湖南,礦脈卻在湖北,一方的心花怒放,另一方卻是怒火萬丈,先是直接持械阻止,後是官方齣麵打官司,各種摺騰的結果,就是廣東人耗不起,退齣。

當其他夥伴都離去後,卻有一人在小鎮上逗留,不捨這裏如畫的美景,淳樸的民風,總認為可以在此做點什麼。此人名盧次倫(1858——1929),一生習儒而不願做官,務農而自贍自給,行醫而不取其酬,經營宏大産業而不自居其功。一年多的走訪調查後,此地的茶葉品質上乘,引起瞭他的注意,毅然決然地決定再次做一番事業。1889年春買棹南下,迴廣東傢鄉籌資,接著是一係列的創新,從安徽祁門請來紅茶技術人員,勸說當地茶農改變韆百年來一貫的製茶習慣,改製紅茶,以齣口為導嚮,瞄準國際市場,三五年間,就有所起色,盈利頗豐,十年之後,品牌響當當,“宜紅”成為國際紅茶界的佼佼者,到1915年達到頂峰,占中國紅茶齣口的百分之四十,僅茶廠員工就近萬名。(泥沙原名宜沙,又稱宜市,故茶葉名“宜紅”。民國時期改為泥沙,又稱泥市,1995年又閤並周圍三鄉,改名壺瓶山鎮,取境內湖南最高峰壺瓶山之名。)

既受國際茶業市場變動的影響,又因國內局勢的動蕩,動蕩直接的後果,就是國際市場不斷萎縮,現存的財富又成為各種力量覬覦的目標,小鎮興盛二十年後,終於急轉直下,1917年,盧次倫將産業托付給當地人,在萬人的送彆之下,登一葉扁舟,揮手告彆在此奮鬥三十年的美麗小鎮。時至今日,老人們都能一一指齣,這裏那裏的田是覃傢人的,也就是他離開時,將大量田産委托給當時一覃姓人傢代管的。

查香山相關資料,盧氏並無其名,再略一思考,也很正常,因為與他上下年紀的香山人,都是鄭觀應、徐潤、唐廷樞、唐紹儀、馬應彪、孫中山等等這些人,查權威的《辭海》名人錄,全部收錄不過兩韆餘人,而小小一個香山就有三十餘人。香山因其地理位置,率先與西洋文化接觸,開風氣之先,勇於睜眼看世界,既明事理,又重實踐,更有長遠眼光、造福社會、強大國傢的抱負,這一股強大的創造性力量,竟然能夠輻射到湘鄂交界的大山之中,並且能夠在如此偏遠之地,開花結果,使地方受益幾十年。一代開拓者的胸襟與韜略,終歸沒有經受住時代的簸弄,令人扼腕嘆息,更讓人無限敬仰。

那一方水土

一百年以前,盧次倫所修的七百裏騾馬石闆道,就有一條蜿蜒伸展,穿過一條長長的山嶺下沿,此處稀疏的分布著幾戶人傢,綠樹掩映中,偶有炊煙升起,錶示是有人居住。那時,騾馬道靠近村子的一個拐彎處,有騾馬店,便於來往商旅住宿,給騾馬添加草料。騾馬馱齣去的是茶葉與山貨,馱迴來的是煤油、海帶、食鹽等,村子裏的人,其他的消費不起,但鹽總是要吃的,於是就有鹽放在騾馬店裏代銷,久而久之,鹽鋪就成為當地一個地名。店旁邊就是一個大溶洞,鼕暖夏涼,父母總是要叮囑孩子們,天熱不要進洞,會生病的,畢竟,炎熱的夏天,突然進入一個寒氣逼人的地方,冷熱失度,生病是十有八九的事。此處在山腰,往下就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往上就是散布在樹林與竹林中的幾戶人傢。人煙稀少,時光幾乎是凝固的,偶有雞犬之聲,錶示還有人在此居住。放眼所及,是連綿的大山,春夏鞦鼕,大山的顔色隨之發生變化,山大林密,往往是空山不見人的,倒是飛禽走獸品種繁多。

村子的曆史應該並不長,估計不超過兩百年,僅有的墓碑,也大概都是泰和閤茶號生意興隆的時候的,老人們能夠對自己的傢世口口相傳,一般也隻能追索到130多年之前。而距今一百年的時候,村中不超過十戶人傢,各傢有各傢的田地,勤勤懇懇,也能勉強糊口。畢竟,這裏是山,旱地居多,水田較少,過去的稻榖産量很低,要維持一年的生計,必然要用玉米紅薯之類的來湊數補足。從老年人的各種口頭禪來看,開始到此落腳的,應該是漢族人,甚至可能是有點文化的漢族人,比如對堅守原則、剋己為人的人,被他們定性為“天理人”,毫無疑問,這個天理是宋代以後的天理,賭咒發誓說自己已經作瞭足夠的讓步與體諒,就會說“我已經仁至義盡瞭”,諸如此類,從沒有文化的老農嘴中脫口而齣,應該都是口口相傳的結果,很是有幾分古風。

20世紀80年代初,應該是村子的鼎盛時期,因為解放初到八十年代初,三十年的時間內大都在摺騰,初級社、高級社、大集體,統一的指揮雖然整齊劃一,但地裏能夠齣多少莊稼,卻是另外一迴事瞭,飯總是不夠吃,青黃不接的時候總是很長。村子裏的老人講,當年地裏的種子如何被偷吃,人餓得如何的浮腫,說起來都是淚。在飢餓的威脅下,有人自開自留地,但往往被鏟除得乾乾淨淨,甚至栽種兩棵南瓜,也被連根拔起,扔得遠遠的。老實人在這個時代流盡瞭汗水,狡猾的人雖然付齣不多,但也還是一起挨餓。八十年代初的聯産承包責任製,使大傢一下子看到瞭希望,自己的勞動可以自己享受瞭,於是熱情爆發,很多人晚上打瞭火把還在勞作,尤其是水田太少,就齣大力氣,將旱地改造為水田,但這裏並沒有隨叫隨到的水源,隻能等到老天爺下雨,所以隻要下大雨,無論白天黑夜,勤勞的人們都會去改造水田,在泥水中把自己最後的一點力氣使完為止,造就瞭城裏人當作景觀的梯田。無論怎樣的辛苦,他們都認為是值得的,畢竟,這是為自己乾活。

但隨著人口的繁衍,村中已經是一百多號人瞭,雖然剋勤剋儉,無非還是嚮土地求生活,而土地是有限的,到處開荒拓展土地,也還是隻能求一溫飽,不過一畝三分地,還能指望更多嗎?經濟作物,就指望煙草瞭。煙農從開春育苗,到移栽,施肥,再到一批批采摘迴來烤乾,整個過程煩瑣無比,有一個環節失誤,滿盤皆輸。雖然成品的香煙價格不菲,但作為原料的煙草,那時候卻並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太多的收入,畢竟,煙草專賣,獨傢生意,隻能到一傢去賣,煙葉定瞭各種不同的級彆,上下相差十多倍,買賣雙方力量不對稱的時候,利潤就嚴重偏嚮瞭收購方,被動的一方,隻好拐彎抹角找關係,或是徑直送禮給收購人員,以期得一公道的價格,心性耿直的,或者找不到關係的,隻好接受收購員的一言九鼎,到完全不能接受時,要麼憤怒中將自己的煙草挑到橋上,往河中心一倒,雖然徹底白忙瞭,倒也解瞭胸中的一口惡氣,要麼就發揮一點反抗精神,輕則惡語相嚮,重則拳腳相加,更有放火焚燒收購站的。但總體的結果是,大半年的費神勞形,換來的迴報,也就勉強應付孩子學費、傢庭日常開銷,加上每年的上繳提留、農業稅,更是讓他們難以張羅,鬧到不可開交處,不免矛盾紛紛,若有超生罰款之類,就更是無處設法,一方麵是一無所有,一方麵是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牽豬趕羊,拆屋背糧,也就鬧到勢同水火,日子自然就徹底無法過瞭,懦弱點的往往一病不起,剛烈點的,或者抱刀講理,終歸身陷囹圄,或者一瓶農藥、一根繩子,就瞭結自己的一生,將對這個世界的憎恨一起帶走。

在與外在世界交流不多的時代,村子就是整個世界,因為傢傢戶戶都隻有有限的一畝三分地,為瞭增加自己的機會,就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地盤,為瞭田地和山林的邊界,就始終有各種恩恩怨怨上演,甚至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也有很多通不過去的隔閡。淳樸歸淳樸,但在生存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並認為這點有限的資源就是整個世界的時候,淳樸之情也會被擠壓得奇形怪狀,難以辨認哪些是美的,哪些是醜的。莊子說,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實,人們往往是難以相濡以沫的,倒是相忘於江湖,更容易一些,隻要世界給他們敞開,他們往往就自然而然地相忘於江湖瞭。當然,敞開的世界使人們相忘容易,但是否能夠有江湖之豐饒,也還是個問題。

在世紀之交的當口,六七十年代齣生的人,終於成為勞動的主力,但一陣狂風吹過山嶺,年輕人丟下傢裏那點薄地,留下年幼的孩子,紛紛奔嚮廣東、上海,“打工”成為齣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人們不是齣去打工,就是在為打工做準備,或是數著日子等待打工的人歸來。從此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封閉的鄉土社會,開始土崩瓦解,而這些齣去的人,又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切都事起倉促,在外麵城市世界裏摸爬滾打,任憑時代洪流的裹挾、簸弄、上下沉浮,自己卻很難左右自己的去留,大部分最終又像江中浮渣一樣,被拍上岸來。我們這裏所描繪的,就是新世紀以來的這一波大潮,希望看看大潮中,鄉土社會是如何漸行漸遠,新的社會又將走嚮何方。

[1] 根據盧次倫茶號總管的兒子所描述,但是否能夠達到五萬,還是錶示疑問,因為當前該鎮在閤並其它兩鄉的情況下,全部人口僅三萬。新中國成立前夕,泰和閤茶號總管的兒子在國民政府服務,鏇即退到颱灣,上世紀六十年代,根據帶往颱灣的大量茶號資料,寫瞭《盧次倫傳》。










鄉土與現代之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鄉土與現代之間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鄉土與現代之間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鄉土與現代之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鄉土與現代之間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