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皮朝纲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4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0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2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是一部本填补空白的学术基础研究。禅门中人关于音乐的论述,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都未被学界引入相关论著之中。禅宗音乐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它的文献发掘、整理,还未起步,对它进行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因此,开展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的发掘、整理、研究,就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这不仅能为创建“禅宗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做好基础的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并且能拓宽禅宗美学思想研究的领域,扩大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范围,充实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内容,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提供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国化美学话语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阐释,下编为文献汇编。

作者简介

  皮朝纲,1934年10月生,四川南川县(现为重庆市南川区)人。1954年于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前身)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留校,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校长等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要有:《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美学沉思录》、《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著述选释》、《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禅宗的美学》(合著)、《审美心理学导引》(合著)、《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合著)、《中国美学体系论》(主编,合著)、《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主编,合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卷》(主编,合著)。其论著曾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七项(荣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1项)、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二等奖)。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上编 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视域下的禅宗音乐美学著述诠释
引言
第一章 “以音声为佛事”:禅门音乐审美化生存方式
一 “以音声为教体”:禅宗文化的重要特性
(一)“以音声为佛事”,是“高扬向上宗乘,大作无边佛事”,获“超劫成佛之功”的重要法门
(二)“以音声为佛事”是“即事显理”,“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的重要场所和渠道
(三)“以音声为佛事”具有巨大功能,源于它的“梵音清雅,令人乐闻”,“音声微妙,称适人心”,有很强的审美感召力
二 禅道万千法门,“音声佛事”处于优先地位
(一)“世间所有一切事法”,“莫不皆从音声演出”
(二)“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三 创“清规”,建“仪轨”:禅宗音乐生活制度化
(一)“兴礼乐,定宗纲”,“礼以立中道,乐以导性情”
(二)“朝暮课诵”:禅宗基本生活与音乐审美活动
第二章 “村歌社舞释迦禅”:禅宗音乐审美世俗化
一 佛曲的俗化与传播
(一)禅师用俗曲“唱道”与“授徒”
(二)“法乐自娱”与俗曲“度尽迷云”
二 “耍笑讴歌是佛法”,“酒肆歌楼,是佛境界”
(一)“耍笑讴歌作佛事”,“耍笑与讴歌,愈听声愈好”
(二)“或歌或舞,头头尽是吾家事,处处全彰妙总持”
(三)“小艳情词、绵州巴歌,皆足使学者销意中之积滞,出眼内之金尘”
(四)“歌楼舞榭,箫鼓齐鸣,尽是触著磕著透露风光底时节”
三 “村歌社舞,共话无生”、“樵歌牧语,句句吐佛祖心髓”
(一)“看取村歌社舞”以“识祖意西来”
(二)“村歌社舞释迦禅”
(三)“村歌社舞,此是新年头底佛法”
第三章 以乐喻禅:禅宗音乐美学的独特风貌
一 “以琴理喻禅”:以乐喻禅命题的提出
(一)“以琴理喻禅”
(二)“以琴说法”
(三)“合琴与禅为一致”
二 “妙音”与“妙指”
(一)“修行六度”,修持“楞严大定”
(二)“衲僧分上”用功夫
(三)“善用其心”,清除“妄想颠倒”
(四)求“诸大佛祖,曲垂方便”
(五)不能“执之失度”,只能“放之自然”
(六)“非妙音妙指能发”
三 “参禅如调弦之法”
(一)“受戒参禅,如调弦相似,缓急得中,则思过半矣”
(二)参禅用心如弹琴,“心若调适乃可得道”
四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与“竹不如丝,丝不如肉”
(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二)“竹不如丝,丝不如肉”
……

下篇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撷要
后记

精彩书摘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和音乐教育,积累了非常丰富而深厚的音乐美学思想和美育思想。其中,“乐教”即“礼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的内容,就特别丰厚而有特色①。并且,由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睿智,很早就敏锐地发现审美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使人变得有道德修养,美的音乐乃是道德的表现、道德的花朵,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②;“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③;“夫乐以安德”④;“乐者,所以象德也”⑤;“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⑥,等等,这些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论断,就是有关审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精当表述。
  在西方,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直接论述了审美与道德、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其共同根源。他说:“美作为道德的象征”①,“美者是道德上的善者的象征”②;“发展道德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感”是培育一种“纯正的鉴赏才能”的“真正预科”③,等等。那么,依照康德的观点,“审美有利于培养人们对道德的敏感性”④,“通过鉴赏而变得有道德”⑤;而且,审美的“价值对于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来说,只有在同道德的联系中才能显示出来。因为只有通过这种联系,审美所产生的愉悦才不仅诉诸于人的感官、情感,同时也诉诸人的理性”⑥。从康德的观点,反观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论述,可以看见我国古代思想家智慧的深刻和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
  对先秦时期提出的“乐教”说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作用,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⑦。我们应进一步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阐释,为当今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审美教育工作提供理论资源和参考意见⑧。
  禅宗也重制礼作乐,“兴礼乐,定宗纲”⑨,“礼以立中道,乐以导性情”⑩。宋代著名禅师契嵩还有专论《礼乐》,明确提出“乐之本者在乎人和也”,“乐者所以接人心而达和气也”的主张。禅宗也十分重视音乐和音乐教育,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其“以音声为佛事”,主张“声教”,就是“乐教”这种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曾明确指出:“音乐可使社会之心理互相沟通,如吾作乐,赏乐者闻音,即知吾之心理。人类社会既成组织,必须人人心理互相沟通;音乐为人类社会心理沟通划一之作。古之礼乐同说,缺一则颠,礼仪是内心之见于形色者,音乐是内心之通于声气者。”①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弘一法师也曾说过,“声音之道,感人深矣”,其“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②。诚然,在禅宗史上,禅门大师重视“以音声为佛事”,主张“声教”,乃是立足于宗教立场,以坚定、强化宗教信仰为前提,以息妄心返真心为宗旨,以期明心见性为目的,因而其论述中,有若干宗教说教。但他们关于音乐的论述,特别是有关音乐教育功能的论述,却有不少合理可资借鉴的内容。
  禅宗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并未忽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而禅宗音声佛事中的音乐本身,由于“梵音清雅,令人乐闻”③,“琴瑟琵琶箜篌鼓乐,人之所乐闻也”④,因而其音乐活动本身就具有艺术的感染力量。比如禅僧们每天必须进行的早晚课诵,乃是“以音声作佛事”.是生活在美妙和雅的佛音的熏陶之中,在接受佛法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禅宗音乐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的指导下,对它们加以诠释,可以扩大禅宗美学思想研究的范围,充实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容,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提供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国化美学话语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