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陶瓷鉴定口诀
:128.00元
作者:王国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14900965
字数:4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精美绝伦,作为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国丙编著的《古陶瓷鉴定口诀(修订本)》以口诀的形式,对名窑名瓷,历代瓷器,历代款识,明代仿元代瓷,清代仿宋、元、明三代瓷进行鉴定,图文并茂。其中古瓷鉴定精要部分,集作者多年鉴定经验之大成,在古陶瓷鉴定界一枝独秀。
目录
说在前面的话
总论
一 了解古陶瓷制作工艺
二 名窑瓷器鉴别
越窑瓷
1.陶器
2.瓷器
3.越窑
4.越窑青瓷色度变化鉴别
5.五大名窑瓷
6.四大名窑瓷足鉴
钧窑瓷
7.钧窑瓷
8.几个朝代钧瓷的不同
9.宋钧瓷
10.宋元钧瓷鉴
l1.钧瓷五色
12.钧瓷辨认
13.钧瓷观泡
汝窑瓷
14.汝窑瓷
15.汝窑瓷简句
16.汝窑瓷看形听声
17.汝瓷鉴
18.识汝瓷
19.八个要点鉴汝瓷
20.汝瓷看内相、看底支钉
21.汝窑官瓷、民瓷辨
22.汝窑瓷釉层
23.汝窑瓷看泡简句
24.从釉泡层看汝瓷用釉料
25.汝瓷看口足、开片、棕眼
26.汝瓷真假辨
定窑瓷
三 辽代瓷器鉴别
四 元代瓷器鉴别
五 明代瓷器鉴别
六 清代瓷器鉴别
七 古瓷鉴定精要
八 韩国瓷
九 历代款识鉴别
十 明代仿元代瓷器鉴别
十一 清代仿宋、元、明三代瓷器鉴别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古陶瓷鉴定口诀》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实用性,毕竟我们收藏家最怕的就是“纸上谈兵”。说实话,市面上关于陶瓷鉴定的书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寥寥无几。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完全抛弃了学院派那种宏大叙事的倾向,转而聚焦于“如何一眼看出不对劲”。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类似“行话”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口诀”并非简单的押韵句子,而是对特定时期工艺特征的高度概括。比如,书中提到某个朝代青花瓷的“钉子纹”特征,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我立刻就能联想到我在潘家园看到的某个实物残片,那种顿悟的感觉,是看再多高清图录也体会不到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代错位感”的把握。很多高仿品就是细节上出了问题,比如明代的东西配了清代的修足,或者胎釉结合部处理得过于“干净利落”。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时间错误”,教你如何通过观察器物的“生命痕迹”来判断其真实年龄。对我这种需要经常在古玩市场淘货的人来说,这种能迅速在脑中形成判断框架的能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个框架。
评分这本“古陶瓷鉴定口诀”的书,光看名字就觉得很实在,直奔主题,不像有些书,名字写得天花乱坠,内容却泛泛而谈。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有点打鼓,怕它只是老生常谈,把那些大家都知道的鉴宝常识翻来覆去地说。毕竟,鉴定这玩意儿,三分靠书本知识,七分靠眼力经验,书本能教给你的毕竟有限。不过,我翻开目录和试读了几页后,那种忐忑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它没有试图把浩如烟海的陶瓷史都塞进来,而是极其精炼地提炼出了各个历史阶段、各个窑口最核心、最容易混淆的“陷阱点”。比如,它对不同时期釉色的微小变化,对器型线条的微妙弧度,都用了非常口语化但又极其精准的描述,简直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你耳边悄悄传授“秘籍”。那些所谓的“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像顺口溜一样,但每一个字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次的真伪对比。这比啃那些拗口的学术论文要有效率得多,至少能让你在面对实物时,脑子里能迅速调出对应的判断标准。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如何区分胎土的酥松程度,如何通过支钉痕来反推窑烧时的状态,这些都是真刀真枪的实战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想在收藏界站稳脚跟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急救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紧凑”和“高效”。没有一句废话,每一页信息密度都大得惊人,仿佛作者把几十年的经验都浓缩成了这几百页的文字。我过去为了搞清楚某个宋代官窑的开片特征,需要翻阅好几本厚重的图录,对照着不同的光线和角度才能勉强有个概念。而在这本《古陶瓷鉴定口诀》里,作者竟然能用寥寥数语,描绘出那种“蟹爪纹”或“鱼子纹”在不同湿度和光照下的视觉效果,并且还给出了一个快速记忆的窍门。这体现了作者对材料极高的掌控力和提炼能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关注“硬科学”——即胎土、釉料、工艺——还深入探讨了“软科学”,也就是文饰的“书写感”和“意境”。例如,它会对比不同时期画工在描绘山水松竹时,笔触的力度和节奏感有何不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鉴定中的“玄学”地带,但作者却能用清晰的语言将其“科学化”,让这些原本难以言传的感受,变得可以被学习和掌握。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桥梁,对于希望迅速提升鉴赏水平的爱好者来说,它的性价比高到难以置信。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口诀式”的总结一直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容易流于表面。但在阅读完这本《古陶瓷鉴定口诀》之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精准打击”。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专注于那些最容易被混淆、最能体现真伪高下的“关键点”。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比较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的呈色差异,这种差异极其微小,需要极佳的经验积累才能分辨。作者并没有用复杂的化学分析来解释,而是给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参照物——“永乐红如玛瑙,宣德红里透紫”。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配合上其对不同光线下釉色变化的描述,让人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了一个对比鲜明的“色谱”。此外,书中对某些特殊器型如“脱胎器”或“素三彩”的处理方式也十分独到,它会强调在鉴定这类非主流品种时,需要暂时忽略主流的判断标准,转而关注其制作工艺上更容易暴露瑕疵的环节。这种“分而治之”的思路,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模块化,大大减轻了学习的认知负担。这本书与其说是鉴定指南,不如说是一本为收藏者量身定制的“思维导图”和“快速检索手册”。
评分我一直觉得,鉴定古董,尤其是陶瓷这种需要高度感官参与的领域,书籍的作用更多是提供“验证码”而非“万能钥匙”。然而,这本《古陶瓷鉴定口诀》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结构非常精妙,不是按照年代顺序来推进,而是按照“鉴定的步骤”来组织内容。一开始讲的是“看神韵”,这听起来很玄乎,但作者紧接着就用非常具体的切入点来解析,比如器物的整体比例是否和谐,是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精气神”。然后才过渡到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釉面的橘皮纹、砂眼、开片等等。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递进,非常符合我们实际操作时的思维流程。我个人尤其赞赏它对“做旧”的揭示。很多老书只会告诉你真品的特征,却很少深入剖析造假者是如何试图模仿这些特征的,以及模仿过程中必然留下的破绽。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透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真品的A特征”,而是说“真品表现为A,而仿品在模仿A时,往往会产生B的副作用”。这种拆解式的分析,让你的鉴定思路从“找对”变成了“排错”,效率自然大大提高。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观察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