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中国低碳转型进程的绩效评析

供给侧视域下中国低碳转型进程的绩效评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欣娜 著
图书标签:
  • 低碳转型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绩效评估
  • 中国经济
  • 环境经济学
  • 可持续发展
  • 能源政策
  • 碳排放
  • 绿色发展
  • 区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3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4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3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以大量实际中的典型实例为素材,深入剖析低碳转型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2.在编写过程中考虑不同程度读者群的需要,在内容的表述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结合实际,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

内容简介

《供给侧视域下中国低碳转型进程的绩效评析》着重分析了供给侧视域下能源—经济—低碳“三位一体”绩效及其各种可计算影响因素,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以产业、省际环境等为实践框架,全书共10章。第1~3章介绍了绩效测量理论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方法、Malmquist理论以及相关拓展模型;第4~8章分析了产业、省际环境下“能源-经济-环境”三位一体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第9~10章聚焦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应用。
《供给侧视域下中国低碳转型进程的绩效评析》着力于融合多方法的力量,系统性地为低碳转型绩效评估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计算框架。本书可为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产业分析和绩效计算教材,也可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人员及学者参考。

作者简介

赵欣娜,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决策分析和绩效等领域的工作与研究;近年来曾在《Decision Support System》《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等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发表8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期刊1篇,CSSCI核心期刊4篇。同时,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承担大型中央企业多项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第1章 低碳转型进程的演变 2
1.1 低碳转型进程的变化挑战 2
1.2 供给侧改革引领的能源消费趋势的转变 4
1.2.1 中国能源生产量 6
1.2.2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 7
1.3 供给侧改革引领的低碳转型趋势的转变 8
1.3.1 中国污染排放量 9
1.3.2 中国污染消费强度 10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数据包络分析的特性与理论基础 13
2.1 数据包络分析一般模型 13
2.1.1 数据包络分析的诠释 13
2.1.2 数据包络分析的由来 14
2.1.3 数据包络分析一般模型 17
2.2 SBM 模型概述 26
2.2.1 SBM 定义 26
2.2.2 SBM 作为投入和产出低效表示的诠释 27
2.2.3 SBM 模型的测算 27
2.2.4 SBM 和CCR模型的比较 29
2.2.5 SBM 的对偶规划 30
2.2.6 导向SBM 模型 31
2.2.7 加权SBM 模型 31
2.2.8 SBM 模型的拓展 32
2.3 网络DEA 模型概述 33
2.3.1 两阶段独立DEA 模型 33
2.3.2 两阶段关联DEA 模型 35
2.3.3 组合型两阶段DEA 模型 40
2.3.4 网络DEA 模型的研究进展 41
参考文献 43
第3章 基于Malmquist 理论的建模机理与模型构建 46
3.1 Malmquist 的特性与理论概述 46
3.1.1 Malmquist 的涵义 46
3.1.2 Malmquist 与全要素生产率 48
3.1.3 Malmquist 与数据包络分析 50
3.2 动态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 51
3.2.1 动态Malmquist 模型的建模机理 51
3.2.2 动态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与分解 53
3.2.3 动态Malmquist 模型推导简要说明 54
3.3 基于负产出的动态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 59
3.3.1 基于负产出的动态Malmquist 模型的建模机理 59
3.3.2 基于负产出的动态Malmquist 模型推导简要说明 60
3.4 动态网络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 65
3.4.1 动态网络Malmquist 模型的建模机理 65
3.4.2 动态网络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与分解 66
3.4.3 动态网络Malmquist 模型推导简要说明 68
3.5 阶段性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 74
3.5.1 阶段性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机理 74
3.5.2 阶段性Malmquist 模型的构建步骤 74
参考文献 78
下篇 实证篇
第4章 能源动态绩效的产业差异解析 84
4.1 能源绩效概论 84
4.2 能源绩效的动态模型构建 85
4.3 能源动态绩效的评价维度解析 86
4.3.1 决策单元说明 86
4.3.2 投入要素 87
4.3.3 产出要素 88
4.3.4 动态要素 88
4.4 能源动态绩效的产业差异分析 89
4.4.1 能源动态绩效提升的动力机制 89
4.4.2 能源动态绩效的产业导向聚类分析 92
4.5 能源动态绩效的能源效应解析 97
4.6 纯经济绩效与能源经济绩效对比剖析 100
本章小结 103
参考文献 105
第5章 “能源—经济—环境”动态绩效的产业差异解析 106
5.1 能源—经济—环境绩效概论 106
5.2 “能源—经济—环境” 三位一体动态绩效的模型构建 107
5.3 “能源—经济—环境” 动态绩效的评价维度解析 108
5.3.1 投入要素 108
5.3.2 产出要素 109
5.3.3 动态要素 110
5.4 “能源—经济—碳排放” 动态绩效的产业差异分析 111
5.4.1 “能源—经济—碳排放”动态绩效的提升的动力机制 111
5.4.2 “能源—经济—碳排放”动态绩效的产业导向聚类分析 114
5.5 “能源—经济—碳排放” 动态绩效的驱动因素解析 119
5.5.1 能源要素冗余度分析 119
5.5.2 碳排放要素冗余度分析 121
5.6 “能源—经济—三废” 动态绩效的产业差异分析 124
5.6.1 “能源—经济—三废”动态绩效的提升的动力机制 124
5.6.2 “能源—经济—三废”动态绩效的产业导向聚类分析 126
5.7 “能源—经济—三废” 绩效的驱动因素解析 130
5.7.1 能源要素冗余度分析 130
5.7.2 三废要素冗余度分析 133
5.8 3E 绩效的环境效应解析 136
5.8.1 3E绩效的碳排放效应 136
5.8.2 3E绩效的“三废”效应 140
本章小结 143
参考文献 144
第6章 基于行业关联度的3E 绩效产业差异及驱动力解析 146
6.1 基于行业关联度的3E 绩效概论 146
6.2 “能源—经济—环境” 绩效的产业关联模型构建 147
6.2.1 3E绩效模型的“黑箱”效应 147
6.2.2 3E绩效模型的建模机理剖析 148
6.3 “能源—经济—环境” 动态网络绩效的评价维度解析 149
6.3.1 投入要素 149
6.3.2 产出要素 150
6.3.3 动态要素 151
6.3.4 链接要素 151
6.4 “能源—经济—碳排放” 动态网络绩效的产业差异分析 152
6.4.1 “能源—经济—碳排放”绩效的提升的动力机制 152
6.4.2 “能源—经济—碳排放”绩效的产业导向聚类分析 155
6.5 “能源—经济—碳排放” 动态网络绩效的驱动因素解析 161
6.5.1 完全能源要素冗余度分析 161
6.5.2 完全碳排放要素冗余度分析 163
6.6 “能源—经济—三废” 动态网络绩效的产业差异分析 165
6.6.1 “能源—经济—三废”绩效的提升的动力机制 165
6.6.2 “能源—经济—三废”绩效的产业导向聚类分析 168
6.7 “能源—经济—碳排放” 动态网络绩效的驱动因素解析 173
6.7.1 完全能源要素冗余度分析 173
6.7.2 完全“三废”要素冗余度分析 175
6.8 3E 绩效的产业关联效应解析 178
6.8.1 “能源—经济—碳排放”绩效的产业关联效应 178
6.8.2 “能源—经济—三废”绩效的产业关联效应 181
本章小结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7章 资源禀赋视域下3E 绩效的产业差异及区位评析 187
7.1 资源禀赋视域下3E 绩效概论 187
7.2 资源禀赋视域下绩效的建模机理与构建 188
7.2.1 资源禀赋视域下绩效的模型构建 188
7.2.2 投入产出动态要素的选取 188
7.2.3 资源禀赋要素的选取 190
7.3 资源禀赋视域下3E 绩效的产业差异分析 191
7.4 资源禀赋视域下3E 绩效的区位选择 193
7.4.1 能源绩效的产业聚类分析 193
7.4.2 3E绩效的BCG变体矩阵分析 197
本章小结 199
参考文献 200
第8章 资源禀赋视域下低碳转型绩效差异及驱动力解析 202
8.1 资源禀赋视域下的低绩效概述 202
8.2 中国省域资源禀赋理论概述 203
8.3 中国省域低碳转型的绩效评价维度解析 205
8.4 资源禀赋视域下省域低碳转型绩效差异分析 206
8.4.1 资源禀赋对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06
8.4.2 省域低碳转型管理绩效的分解 207
8.5 省域低碳转型绩效的驱动因素剖析 210
8.5.1 东部地区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剖析 212
8.5.2 中部地区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剖析 212
8.5.3 西部地区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剖析 213
本章小结 213
参考文献 215
第9章 价格机制差异下的FDI 引进绩效评析 217
9.1 FDI 引进绩效概论 217
9.2 价格机制影响下的FDI 绩效的建模机理与构建 219
9.3 价格机制影响下的FDI 绩效的评价维度解析 220
9.3.1 投入产出要素 220
9.3.2 价格机制要素 221
9.4 FDI 全因素收益率的区位选择评析 222
9.4.1 中国FDI全因素收益率的变迁 222
9.4.2 省域FDI全要素生产率的区位差异识别 223
9.5 省域FDI 全因素收益率的主导要素识别 225
9.5.1 东部省份主导要素解析 226
9.5.2 西部省份主导要素解析 227
9.5.3 中部省份主导要素解析 228
9.6 省域FDI 全因素收益率的动力机制解析 229
9.6.1 东部地区影响要素的贡献度分析 229
9.6.2 西部地区影响要素的贡献度分析 231
9.6.3 中部地区影响要素的贡献度分析 233
本章小结 235
参考文献 236
第10章 FDI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分布差异与投资区位选择 239
10.1 FDI 绩效的区域差异性概论 239
10.2 FDI 全要素生产率的建模机理与构建 241
10.2.1 FDI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设定 241
10.2.2 FDI 绩效模型的构建维度解析 242
10.3 中国FDI 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分布差异性剖析 244
10.3.1 中国FDI 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分析 244
10.3.2 中国FDI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分布解析 246
10.3.3 FDI 区位选择影响维度的可视化分析 248
10.4 中国FDI 全要素生产率的省域投资区位变迁 252
10.5 中国FDI 引进绩效的动力表现解析 255
10.5.1 FDI 绩效评价要素的利用程度 255
10.5.2 FDI 绩效评价要素的贡献权重 257
本章小结 259
参考文献 260

前言/序言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提高,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生态承载力下降等环境问题凸显。气候变暖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有关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节能减排不只是为了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压力,更是国内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低碳经济增长是能源政策、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资源投入等因素的融合,度量低碳经济增长质量涉及多个方面。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又能提高工业生产率,如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本书研究低碳经济增长的测度和影响因素,剖析能源环境如何影响经济,以及正确衡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环境制约三者的关系。此外,行业异质性是经济系统中的典型事实,异质性使各行业绩效产生差异,这也就决定了不同行业的节能减排路径和政策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因此,节能减排路径应根据行业不同属性制定不同行业的节能目标和调控政策,从而平衡各行业绩效以期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综合动态效应和网络效应等多种效应影响,构建递推式Malmquist拓展模型。从行业、省际视域分析比较中国全要素绩效,研究评估要素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及绩效差异的原因,重点剖析资本跨期效应和行业间交易的网络效应对绩效的影响。基于绿色投入产出角度,注重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评估能源环境处理方面完全责任担当与实际表现效果的差距。
十年前,当作者刚迈入科学研究的大门,有幸阅读了查恩斯(Charnes)和库珀(Cooper)教授的《数据包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ory,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库珀(Cooper)和劳伦斯(Lawrence)教授的《数据包络分析手册》(《Handbook on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等一些大师级的作品,由此对绩效评析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些深入浅出的科普书籍引领我进入系统性科学的领域,并一步步引导我走进绩效评析学科的宏大领域。我满怀憧憬地希望这本书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希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至少使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理论领域及在低碳转型绩效评析上的应用领域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学术作品。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本书结交更多的学术伙伴。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尤其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雷明教授的悉心指导,正是沿着雷明教授所指的研究方向,方得此作。能够师从雷教授,是我的幸运。正是雷教授传道、授业、解惑,为我指引了科研的方向,铺平了科研的道路,并且教会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雷教授的感激之情是法用言语表达的,我将铭记老师的恩情。本书研究阶段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6YJC049) 以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SM201710017001)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首都清洁能源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帮助。作者特别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出版社人员的严格要求和鞭策让本书增色不少。最后,也非常感谢家人对我为这本书持续忙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他们的坚定、支持和鼓励是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也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由于成书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非常希望收到读者的反馈,同时作者也会适时更新本书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开发与本书配套的计算程序,提供其他相关的补充材料。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领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后会陆续出版与绩效评析相关的图书,从而构建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完整体系。
赵欣娜
2017年12月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研究》 图书简介 第一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宏观背景与战略定位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大时代背景,着重阐述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对该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内容涵盖了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双积分”政策、财政补贴退坡机制、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作为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抓手,如何承载了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使命。本章还会对比分析欧美日等主要汽车制造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差异,以期为理解中国特色发展路径提供参照系。同时,本章将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初步测算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作用。 第二章:技术路线选择与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本章将对当前主流的技术路线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重点研究将集中在动力电池技术——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的最新进展。本章将详细梳理中国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领域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此外,对于电驱动系统(电机、电控)的集成化、轻量化和高效率化趋势进行跟踪分析。燃料电池方面,将侧重于质子交换膜(PEM)技术的国产化进程、制氢技术(特别是绿氢制备)的成本约束以及高压储氢技术的安全挑战与工程实践。本章将引入专利分析方法,量化评估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电池管理系统(BMS)和电机控制算法上的全球竞争力变化。 第三章:产业链协同与供应链安全构建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具有显著的系统复杂性。本章将采用价值链分析框架,系统解构从上游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的获取与精炼,到中游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再到下游整车制造的完整流程。研究将特别关注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问题,剖析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对关键原材料供应的冲击。内容将深入探讨“垂直整合”与“专业化分工”两种主流的产业组织模式在中国实践中的优劣势,例如电池厂商的“自供”倾向与整车厂的合作共赢策略。此外,本章将引入企业网络分析,识别并评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中关键节点企业(如头部电池制造商和平台技术提供商)的议价能力和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充电桩网络和换电模式的布局效率,也将作为产业链协同的重要维度进行审视。 第四章:市场驱动力、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结构演变 本章聚焦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微观层面动态。研究将首先分析不同市场驱动因素(如政策激励、燃油价格波动、环保意识)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采用离散选择模型,量化不同属性(续航里程焦虑、价格敏感性、品牌偏好、智能化水平)在消费者偏好结构中的权重变化。市场结构分析部分将采用赫芬达尔指数(HHI)等指标,跟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早期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过程中,竞争格局的演变,评估是否存在寡头垄断风险。特别地,本章将分析二手车市场的流动性对新车销售的反馈效应,以及共享出行和网约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独特贡献。最后,本章将探讨智能化(如自动驾驶技术)的渗透率如何重塑市场价值链,并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细分领域(如城市物流车、高端SUV)的增长潜力。 第五章:产业政策的精准性、适应性与国际影响 政策是塑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决定性力量。本章旨在评估现有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平性和长期可持续性。研究将超越简单的财政补贴分析,转而关注非市场化干预(如地方政府的投资引导、牌照和路权优惠)对市场扭曲和产能过剩的影响。通过政策的“时滞效应”分析,评估政策调整(如补贴的逐步退出)对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迭代速度的反馈影响。国际影响方面,本章将详细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战略,特别是其对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和反补贴调查的潜在风险。最后,本章将提出基于“市场失灵矫正”和“技术中立”原则的政策优化建议,旨在构建一个更具自我驱动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环境效益与循环经济构建 新能源汽车的真正“绿色”属性依赖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本章将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系统核算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材料获取、生产制造、使用阶段和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碳足迹和环境负荷,并与传统燃油车进行基准对比。研究将重点关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包括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技术标准、高效拆解工艺的推广难度,以及关键金属的闭环供应链构建挑战。本章还将探讨能源结构对电动汽车环境效益的决定性影响——即“电从哪里来”的问题,分析不同区域电网的清洁能源占比如何影响电动汽车的减排贡献。最后,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产业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深度融合,确保技术进步真正转化为环境效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场深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变革——低碳转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巧妙地将“供给侧”这一经济学概念引入,让我们跳出了以往单纯关注需求侧拉动的传统分析框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仅仅依靠消费者增加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或者政府出台刺激性消费政策,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带来新的不均衡。而供给侧的视角,则将目光投向了生产的源头:企业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绿色发展,以及政策如何从供给端发力,引导资源要素流向低碳产业。这种分析框架的转换,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思考如何通过优化供给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读罢此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绿色化增长的转型路径,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低碳转型,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生产力要素重塑和产业体系再造的系统工程。书中对具体政策工具和产业政策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中国政府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观察者,我对这本书所提出的“绩效评析”这一核心议题尤为感兴趣。要知道,低碳转型并非易事,它涉及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技术研发投入、环境法规完善等诸多复杂环节,而这些方面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转型的成功与否。本书并未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对中国低碳转型进程的实际绩效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评估。作者在评价过程中,显然是借鉴了一套严谨的量化指标体系,从能源效率提升、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绿色技术专利数量增长等多个维度,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转型成效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这种务实的评估方式,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到中国在低碳转型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能够识别出其中存在的挑战和瓶颈。例如,书中对某些地区在推进低碳转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一些新兴绿色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市场化难题的剖析,都让我感触颇深。这种既肯定成绩又揭示问题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也为我们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解构”的快感。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是通过供给侧的分析框架,将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一一剥离。例如,在讨论能源结构调整时,作者并非只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增长,而是深入分析了电力传输、储能技术、电网智能化等供给侧的配套能力建设,以及这些能力建设如何影响能源转型的效率和成本。同样,在谈及工业领域的低碳化时,书中也探讨了生产工艺的革新、供应链的绿色化改造、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等供给侧的要素。这种“由内而外”的分析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低碳转型并非单兵作战,而是涉及生产方式、技术体系、产业组织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变革。书中对不同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和“亮点”的剖析,也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创新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充满好奇的学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中国故事”。低碳转型,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身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议题,它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速度、能源安全战略、乃至国际竞争力紧密相连。作者从供给侧的视角切入,将中国低碳转型置于这样一个宏大叙事中进行审视,让我对这个复杂的课题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书中对于中国不同产业在低碳转型中的角色分析,例如,传统高碳产业如何进行绿色化改造,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如何培育壮大,以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转型进程的影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路径的探讨,让我认识到,绿色发展并非意味着牺牲经济增长,而是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勾勒出了中国低碳转型这场宏伟历史画卷的骨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洞察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常常听到“双碳目标”、“能源革命”这些宏大的口号,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压力下稳步推进,才是真正的挑战。作者的供给侧视域,恰恰切中了这一核心。它不再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经济的肌理之中,探讨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如何驱动低碳转型。我个人尤其对书中关于“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这两个部分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技术进步,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中国在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和商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来推广绿色技术,以及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转型时,其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这种对具体环节的精细梳理,让我对中国低碳转型实践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任何宏大的目标都需要扎实的政策设计和持续的改革努力去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