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铢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维管植物
  • 科属
  • 词典
  • 植物分类
  • 中国植物
  • 植物志
  • 生物学
  • 园艺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20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3192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708
字数:1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以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系统(APG系统),以及石松类和蕨类(近的PPGⅠ系统)、裸子植物系统(克氏裸子植物系统)为框架,结合《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的新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维管植物分子系统学和分子地理学研究的进展,是一本植物分类学专业工作者的工具书。《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记录了中国维管植物314科3246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9科162属,裸子植物10科44属,被子植物265科3040属。书后附有:①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名录;②汉拉科属名称对照表;③《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与Flora of China相比较的科属变动;④常见属名称处理情况;⑤分布区类型概要;⑥植物分类学主要数据库网站。

目录

目录
词典正文
A 1
B 55
C 79
D 153
E 184
F 207
G 216
H 237
I 266
J 273
K 276
L 282
M 310
N 346
O 358
P 375
Q 440
R 441
S 458
T 513
U 545
V 548
W 554
X 557
Y 560
Z 561
附录1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名录 567
附录2 汉拉科属名称对照表 612
附录3 本书与Flora of China相比较的科属变动 659
附录4 常见属名称处理情况 667
附录5 分布区类型概要 680
附录6 植物分类学主要数据库网站 682
主要参考文献 683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无关。 --- 《山地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山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规律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以最新的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了多年来在中国西部山地地区(如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开展的长期野外观测、实验模拟与数据分析成果,旨在系统阐释山地生态系统在自然干扰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替过程,并深入挖掘驱动这些变化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第一部分:山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基础 本书的开篇部分奠定了理解山地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论基础。首先,详细考察了高海拔、复杂地形对群落结构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海拔梯度、坡向坡度、微气候异质性如何塑造植被垂直带谱和物种分布格局。通过对关键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量化分析,揭示了低温、强紫外线、短生长季等非生物胁迫如何限制植物的生长策略和生态位分化。 在功能性状方面,本书引入了功能性状生态学(Trait-based Ecology)的视角,对比了不同海拔带优势植物的功能性状(如叶面积、比叶面积、根冠比、木质化程度等)的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性状如何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例如碳、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速率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动态。特别地,对山地特有的土壤-植被负反馈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建模与讨论。 第二部分:干扰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演替动力学 山地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梳理了自然干扰(如雪灾、滑坡、火灾)和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森林砍伐、气候变暖)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演替的影响路径。 针对自然干扰,我们构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干扰对林线动态和草甸退化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在某些阈值以下,小规模、低频率的干扰可能维持了群落的异质性;一旦超过阈值,系统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相变,例如草甸向垫状植被或裸地的转变。 在人类活动方面,本书深入分析了过度利用导致的植被盖度下降、土壤侵蚀加剧以及物种组成变化。通过对比历史遥感影像与现代野外调查数据,量化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与潜力。尤其关注了高寒草甸的退化与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限制因子,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工程的修复策略。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机制解析 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深层次生态学机制,这包括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异质性以及历史过程的影响。 1. 空间异质性与斑块效应: 详细考察了微生境异质性在维持物种丰富度中的作用。通过构建多尺度空间分析模型,揭示了地形、土壤水分和光照微环境对物种共存和竞争排斥的调控作用。研究证实,山地生态系统的高尺度异质性是其高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基础。 2. 物种相互作用的尺度效应: 对竞争、捕食/食草作用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发现,在不同海拔带,物种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气候限制可能减弱了物种间的竞争效应,而食草作用(如高原鼠兔的啃食)则成为关键的群落结构塑造者。本书通过引入网络分析方法,重构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的营养级联关系,揭示了关键种在维持生态网络稳定中的核心地位。 3. 历史过程与气候变暖的协同影响: 结合古生态学证据(如花粉分析),追溯了第四纪以来气候波动对物种地理分布和遗传分化的影响。当前的气候变暖趋势下,我们着重模拟了物种的迁移能力与环境变化的速率是否匹配。研究指出,山地物种因其狭窄的生态位和垂直迁移受阻(“电梯效应”),正面临着严峻的灭绝风险,特别是那些在海拔梯度顶端的特有物种。 第四部分:可持续管理与未来展望 基于前述的研究发现,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对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建议。内容涵盖了: 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 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护区划设计原则。 适应性放牧模式: 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调整传统游牧或半游牧系统的承载力与管理周期,以维持草地健康。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森林、湿地和草甸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固碳方面的服务价值,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的研究方法严谨,数据翔实,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是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管理等领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这个书名时,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人在草木之间穿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的画面。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充满知识力量的感觉。虽然我还未真正阅读,但直觉告诉我,它将是我进行植物研究的得力助手。我设想,当翻阅这本书时,我将如同进入一个巨大的植物档案馆,里面按部巨细地收录了中国维管植物的“户口本”。我期待书中的信息是高度专业化的,能够提供关于每一个科和属的准确、权威的分类信息。我希望它能包含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比如叶的排列方式、花的结构、果实的类型等等,这些细节对于准确辨识植物至关重要。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科属在中国的分布区域,以及它们所处的生境信息,这对于理解中国植物的地理格局和生态适应性非常有帮助。对于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一本信息详实、结构清晰的工具书是不可或缺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科技文献,等待我去挖掘其中的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有着浓厚探索欲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我所见所闻的书籍。《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它是一本关于“中国”的“植物”,而且是按“科”和“属”来分类的“词典”。虽然我还没有翻阅,但这种简洁而专业的命名方式,让我觉得它一定是一本内容扎实、信息量巨大的参考书。我设想,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会被书中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撼。我期待它能够清晰地划分出中国本土维管植物的各个科属,并为每个科属提供简明扼要的介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通俗易懂的图示或照片,帮助我快速识别常见的植物类型,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一本能够帮助我从“看到”植物,到“认识”植物,再到“理解”植物的书,将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逐渐建立起自己对中国植物世界的初步认识,并且在今后的野外探索中,能够更加自信地去观察和了解周围的植物生命。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大自然的神奇造物充满了敬畏,尤其是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更是让我着迷。这本《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我尚未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图景。我能想象,当你翻开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植物王国的大门。我期望它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中国维管植物的“前世今生”,从宏观的科属划分,到微观的物种差异,都一一呈现。我希望书中的文字能够生动而不失严谨,让那些复杂的植物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或许,它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植物学发展史的小故事,或者介绍一些为中国植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先驱们。对我而言,这样一本能够连接历史与现实,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书籍,将是无比珍贵的。我渴望从中获得关于中国本土植物的系统性认知,并对它们的美丽与智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的、能让我深入了解中国本土植物的书籍。这本《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似乎正是我寻觅已久的答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从书名和它所承载的重量感,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它非同寻常的价值。我想象着,当翻开这本书时,会有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植物图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从巍峨的高山到广袤的平原,从湿润的雨林到干旱的戈壁,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神奇的生命,而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将引领我一一认识它们。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详尽的科属介绍,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辨识它们独特的形态特征,并了解它们在中国地理上的分布情况。对于像我这样,在野外观察植物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却又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的“救星”,让我从“雾里看花”变成“拨云见日”。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包含一些手绘的插图或者精美的摄影作品,这样不仅能让辨识过程更加直观,也能增添阅读的乐趣。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这段植物探索之旅。

评分

我对于植物学一直怀有深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对中国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和介绍这些宝贵资源的工具书。这本《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正是我期盼已久的“宝藏”。我设想,当捧起这本书时,我将沉浸在一个充满学术严谨和细致观察的世界里。每一科、每一个属的介绍,想必都凝聚了无数植物学家的心血和研究成果。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构建起如此庞大而精密的植物分类体系的,它又将如何用清晰的语言和专业的术语,带领读者穿越错综复杂的植物谱系。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关于维管植物的系统知识,了解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脉络,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是一扇通往中国本土植物王国的大门。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或许,书中还会提及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物种,并对其进行详尽的描述,这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的植物学知识储备。我热切地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满足我求知若渴的心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