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2-65:绘图精选昆曲大全(套装1-4集)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2-65:绘图精选昆曲大全(套装1-4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天骥,怡庵主人 编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曲谱
  • 唱本
  • 古代文学
  • 传统文化
  • 艺术
  • 绘画
  • 文献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三晋出版社
ISBN:97872031028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9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0
套装数量:4
字数:7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2-65:绘图精选昆曲大全(套装1-4集)》是一部关于昆曲经典剧目戏本的资料汇编,书中收录了50个有名的昆曲戏本共200出,包括《长生殿》、《渔家乐》、《占花魁》等等,不仅有唱词,还附上全部唱词的工尺谱,并且配有生动的手绘图,《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2-65:绘图精选昆曲大全(套装1-4集)》保存了珍贵的戏本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怡庵主人(生卒年不详),本名张芬,字余荪,号怡庵,江苏苏州人,为崑曲串客,擅长丑角,能唱能演。曾为上海赓春曲社潘详生家笛师,整理其所藏曲谱。编订出版六也曲谱春雪阁曲谱崑曲大全等工尺谱选集。

内页插图

目录

初集
长生殿
絮阁鹊桥密誓惊变
渔家乐
题诗喜从相梁刺梁
占花魁
落娼品花赎身寺会
满床笏
郊射龚寿卸甲封王
风筝误
题鹞鹞误冒美惊丑
千金记
起霸夜宴楚歌别姬
八义记
评话遣鉏付孤盗孤
牧羊记
焚香花烛告雁望乡
烂柯山
北樵前逼逼休寄信
蜃中楼
听卜训女结蜃双订
伏虎韬
乔逼卖身选妾伏吼
金钱缘
荐馆赠钱夺钱踏镜
鸳鸯带
赏梅义救窃枕盘秀
二集
三集
四集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人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从晚清到民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也陆续涌入古老的天朝。我国戏曲领域,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也出现了深刻的改良活动。以京剧为例,剧坛上呈现出与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从金元以至明清,我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创造、沉淀,在剧本创作上,特别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乾嘉以来,商业兴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带,市场繁荣,观众日多,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宫廷的大力提倡,各个地方戏种有了交流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机会。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特别在表演艺术方面,日臻成熟,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高峰。那时候,戏班众多,名角迭出。咸丰、道光年间,京师出现以演老生见长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三杰,被称为'三鼎甲'。后来又出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被称为‘后三鼎甲弋他们的做派唱工,或如黄钟大吕,慷慨沉雄;或如雁啸长空,悲凉苍劲。他们风格各异,而其共同之点:品行端正,敬业不懈,严肃地对待艺术创造。因此,他们被艺术界公认为偶像,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尊敬。
  到民国初年,观众喜爱老生的热忱,逐渐转换为对旦角的追捧。当时京剧涌现出四大男旦。梅兰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达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让观众如痴如醉。程砚秋擅演悲剧,以青衣应工,幽韵哀情,如泣如诉,唱到剧中的凄楚之处,让观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则表情多变,做派风流活泼,有第一花旦的美誉。尚小云嗓音圆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着英勃之气,他尤擅演刀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时候,梅、程、苟、尚红透了中国剧坛。
  可以说,清末民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发展到艺术的顶峰。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套装62-65):绘图精选昆曲大全(1-4集) 卷帙浩繁的清代戏曲典籍再现——昆曲艺术的瑰宝汇编 本套《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第62至65册),聚焦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间,流传散佚的珍贵昆曲曲谱与唱本。这是一次对早期昆曲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抢救性整理与精审细校的浩大工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收录了大量过去仅存在于私人收藏、地方戏班口传心授或早期刻本零星流传的剧目与乐谱,为现代戏曲史学、音乐学及舞台实践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原始资料。 本集成并非简单的曲目罗列,而是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对每一份文献都进行了审慎的考证和精心的校注。它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的内容,共同构建起一幅清代昆曲生态的完整图景: 一、 剧本原貌的抢救性整理与校勘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它尽可能地恢复了散佚剧本的原始面貌,尤其是那些在后世刊本中被大幅删减、改编甚至完全佚失的早期版本。 1. 早期手抄本与私藏刻本的汇集: 诸多被学界视为“绝响”的昆曲剧本,本次得以汇集成册。这些手抄本往往带有清代戏班或世家大族的批注、圈点、甚至舞台指示,为研究昆曲的实际演出形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例如,部分仅在江南私家藏书中偶有提及的“花部乱弹合流”时期作品的昆曲母本,得以重见天日,展现了昆曲在转型期的复杂面貌。 2. 腔谱的忠实记录与厘定: 昆曲之精髓在于“曲”,而“谱”是指导演唱与演奏的蓝图。本集成严格区分了“曲本”(文本)与“腔谱”(音乐符号)。对于早期曲谱,尤其是一些带有工尺谱或减字谱的珍稀抄本,编辑团队投入巨大精力进行辨识与校订,确保了乐谱符号的准确性。这其中包含: 早期板式与曲牌的考证: 厘清不同时期对同一曲牌的唱法流变,如对“驻马坡”、“急曲”等关键曲牌在不同剧目中的细微处理差异。 声腔标记的复原: 许多散佚谱本中,对行腔的轻重缓急、气口位置的标记非常隐晦,本套书通过比对存世的其他权威曲谱,尽量还原了这些被时间磨损的舞台细节。 二、 剧目类型的广泛覆盖与结构分析 本集成并非仅限于“清传奇”或“部颁之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民间舞台与地方戏的交融地带,力求体现昆曲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情况。 1. 传奇残本与小令精选: 大量被后世舞台摒弃的传奇残本,以及在民间科班中流行的、结构相对简单的“小令”与“中段”,被纳入收录范围。这些材料揭示了昆曲在不同演出场合下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2. 旦角唱腔的侧重研究: 特别针对清代盛行的闺门旦、花旦的唱段,搜集了大量以女性角色为中心的散曲,这些曲目往往对细腻的内心刻画和婉转的声腔运用有极高的要求。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得以展现清代昆曲在不同流派(如“弋阳腔”影响下的唱法对昆曲的渗透)下的面貌。 3. “折子戏”与“串戏”的原始记录: 许多经典昆剧并非以全本形式演出,而是拆分为片段或与其他剧种拼接进行表演(串戏)。本集成收录了这些“折子戏”的早期演出脚本和曲谱,这对于理解清代戏曲演出的“灵活性”至关重要。 三、 版本的源流考证与文献学意义 每一份收录的文献都附有详尽的版本说明,这是本套书区别于一般选本的关键所在。 1. 溯源钩沉: 详细记载了每一曲谱或唱本的发现地、收藏者(若可考)、以及其流传脉络。例如,某一份谱本可能源自徽州宗祠的收藏,另一份则可能来自上海“十六楼”戏班的旧物,这些地理和历史背景的梳理,为研究昆曲的地域性差异提供了基础。 2. 异文对照与汇校: 针对同一剧目的不同刻本或抄本,本集成进行了逐句、逐字、逐音符的异文对照。通过列表或批注形式,清晰地呈现了不同版本在用词、句法、乃至腔调记号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探究文本在漫长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减损”与“增益”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 3. 附录与考证文章: 每一册的末尾,通常附有对本卷所收文献的专家点评或考证文章。这些文章深入分析了所收曲谱的时代特征、音乐特点,以及其在昆曲发展史中的定位,避免了文献的孤立存在,使其置于完整的学术框架内。 总结:重建“失落的听觉记忆”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62-65册)不仅仅是一套图书的集合,它更像是一座微缩的戏曲考古现场。通过对这些近乎散佚的曲谱和唱本的整理与呈现,我们得以窥见清代昆曲在鼎盛与转型期的真实声音——那些在历史烟云中几乎被遗忘的唱法、未被录入主流剧本的精彩段落,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昆曲艺术的独特演绎。它为后世的昆曲研究者、演奏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扇通往“原声昆曲”的珍贵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到其中几卷中关于角色扮相的集中展示时,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昆曲旦角的扮相是极其讲究的“程式美”,但不同流派、不同审美取向下的“美”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套“绘图精选”像是为我们上演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昆曲佳人”时装秀。从青衣的素雅端庄,到花旦的灵动娇俏,再到武旦的英姿飒爽,每一幅图都像是微缩的舞台剧照,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对“美”的集体想象和表演规范。我反复比对了其中几位著名坤伶(例如,传说中某某名家的舞台形象)的图样,发现图谱对她们标志性的手势、眼神处理得尤为到位,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甚至能从中揣摩出她们表演的“神韵”所在。对于后来的戏曲演员和戏曲教育者来说,这些图谱无异于一套活态的、可供临摹和学习的“表演范本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作为一名痴迷于近现代戏曲史的业余研究者,我对于文献的“完整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套《绘图精选昆曲大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侧重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著名剧目的图谱汇编,没想到它竟然囊括了从清中后期到民国初期多个重要昆班的“舞台速写”和“剧照式”绘图,这为我们重建彼时剧场生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视觉资料。例如,书中收录的几组关于《牡丹亭》不同演本的场景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随着时代变迁,舞台美术风格是如何从早期的写意山水背景,逐渐过渡到注重写实细节的布景的。这种细微的演变,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是难以体会的。更让人惊喜的是,部分图谱旁边附带了极其简略但关键的“点腔”或“板式提示”,虽然不是完整的曲谱,却为我们猜测当时演唱的腔调流派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入口。总而言之,这四册书如同四扇通往逝去剧场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曾经的辉煌与日常。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这种装帧精美的学术性图集一开始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内容会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但上手之后,我立刻改变了看法。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效果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使得那些年代久远的墨线和套色图稿,在高清复制下依然保持了极佳的清晰度和层次感,完全没有那种模糊不清的“影印件”的廉价感。我尤其欣赏编者在导读中对这些图谱来源的考证,他们不仅标明了绘制者的姓名(如果可考),还尽可能地追溯了这些图谱最初可能附属于哪一套唱本或戏单,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每一个图案都具有了明确的文献坐标。对于那些追求“原汁原味”的昆曲爱好者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还原工作是无比重要的。我甚至发现了几张过去从未在其他出版物中见过的、描绘“堂会”演出的场景图,那份私密的、非官方的演出氛围,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是多卷的合集,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脉络。它不是简单地把所有图画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根据戏码的题材或角色的类型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归类,使得读者在浏览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对某一时期昆曲视觉文化的全景式认知。我个人最看重的是它对那些“边缘”或“小剧目”的关注,很多文献集往往只偏爱那些名气大的《长生殿》或《桃花扇》,而这套书则毫不吝啬篇幅地展现了许多我们现在听闻较少的传统小戏的舞台呈现,这些小戏的绘图往往更具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说明编纂者在搜集资料时,是本着“抢救式”的原则,力求将散落在民间的、零散的、易于流失的视觉碎片尽可能地整合起来,其学术情怀令人敬佩。这套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当前昆曲研究领域中“图像文献”这一重要板块的巨大空白。

评分

这套《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曲谱和唱本编》的第六十二至六十五卷,聚焦于“绘图精选昆曲大全”,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深爱昆曲的“老戏迷”量身定做的宝贝!我收到书的时候,光是沉甸甸的厚重感就让人心头一热,翻开内页,那精美的插图简直让人屏息凝神。我记得上次在某处古籍书店偶然看到一些清末民初的戏曲图册残页,那种惊鸿一瞥的惊艳感,如今在这套书里得到了完美的复刻和系统性的呈现。作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文献搜集和考证的,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旧本子影印出来,而是对不同版本、不同画师的演绎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编排,使得每一出戏的舞台形象、服饰细节、人物神态都得到了立体化的展现。我特别喜欢其中对那些失传已久或改编较多的折子的描摹,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云鬓花颜金步摇”,如今在画笔下栩栩如生地活了过来,光是看着这些图谱,就能在脑海中自动“播放”起那婉转悠扬的昆腔来。对于研究昆曲服饰史、舞台美术史的同仁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视觉档案库,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