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国不崇洋》略述中华文化有自己深厚的传统。改革开放后,有些人对传统的内涵了解不深,对外来事物认识不够,导致仰慕和抄袭,以至崇洋,尤以在建筑物方面而言。作者分析了崇洋的远因和近因,以及如何去解脱和解救。作者认为外来建筑物表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筑文明,一是建筑文化。建筑文明可以抄袭,建筑文化则需要了解和尊重,无须抄袭。对这两种情况《大国不崇洋》有精辟的交待和解释。
作者简介
钟华楠,1931年出生于香港,195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Bartlett建筑学院。在英国工作三余年,1964年在香港开业至今。
建筑设计工作涉及政府及各种私人项目。曾任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香港及国内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2000年在北京大学创立“建筑学研究中心”,井为该中心名誉主任。北大客座教授。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题解
1.1 前言
1.2 “大国”的矛盾
1.3 “文明”与“文化”
1.4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1.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
1.6 崇洋媚外——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迷惑
1.7 崇洋媚外的影响和后果
第二章 为什么会有崇洋媚外?
2.1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术、技、匠、艺的混淆,导致理论不清晰
2.2 科技在明代“海禁”后一直在走下坡
2.3 古文物、古建筑、古城镇长期失修、拆毁、甚至湮没,缺乏古为今用的模式
2.4 列强侵占,遗下“余威”——租界和教育
2.5 经济崩溃导致对古文化信心崩溃
2.6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没有工业革命,缺乏现代建筑模式
2.7 唯我中华“泱泱大国”心态历程和启示
2.8 建筑师地位低微,影响力弱
2.9 长期封闭,突然开放
2.10 重“新”轻“古”,重“科”轻“艺”
2.11 “先富起来”一群的问题
2.12 有关领导、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意识
2.13 传媒缺乏西洋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责任意识
2.14 某些有权势的人缺乏维护古建筑文化的意识和职责
2.15 一般老百姓只想要现代化家庭设备
2.16 西方经济衰退中国经济抬头的多层意义
2.17 建筑师缺乏文化使命感
第三章 如何解脱和解救
3.1 从国民教育开始
3.2 保护、维修及使用古建筑、古迹、古环境的意义
3.3 传媒、学者需多介绍中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
3.4 CCTV11和CCTV4的启示
3.5 多邀请有才华的外国学者、专家来华讲学和共搞设计
3.6 中国古文化急需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
3.7 调查中国城乡民众,现有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
3.8 建筑师的教育、培育与个人风格重新考虑
3.9 鼓励有中国建筑文化内涵的设计和理论
第四章 大国之道
4.1 外国怎样衡量中国
4.2 大国思潮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中国精神文明正在与世界接轨
附录2 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霸权民主”发展点滴
附录3 为什么有“丑陋的中国游客”
附录4 奥运给北京四合院和老北京带来厄运
附录5 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
附录6 哈佛大学的“自由教育”报告原文(此文略一本书责编注)
附录7 天津对租界进行区域性改造
附录8 《极端时代——一个短促的20世纪1914-1991》之评介
后记 见洋不用崇见外不须媚
后后记
精彩书摘
《大国不崇洋》:
建筑文明
“建筑文明”是指一切与兴建或营造建筑物的材料、技术与科技:包括从地下到屋顶的一切工序、工程直至完成。整套图纸有设计图、细节图(包括尺寸、建材、颜色等数据);工地图、架构图及计算数据(包括地基、斜坡处理方法);供水、电、气、排水等管道系统图(供电、避雷、电话、宽带、电视、防盗等线路系统图);建筑设备图(包括冷、暖水和气、通风、照明、隔噪声等设备准则);人流、物流(如火警疏散图及设备、电梯、升降机运输带和管道);绿化设计(包括泥土成分、种植树林花草种类及树龄、移植时令及方法)等数据。除了以上的图、表、数据,还需要章程(建材质量)和合约(时限与造价),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招标文件。然后招标;继而选择和委任承建商;承建商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并完成被委任的责任。以上的程序,必须经过该地的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建筑法例及规则审核、批准、监管,直至工程工序完成。
绘制图纸方法、一切章程、设备、物料、架构、施工方法及期限等等,无不与科技有关;这些科技,日新月异,其目的是使建筑物设计与营造方法更完善、快捷、安全、耐用、价廉、坚固。建筑科技包括一切有关达到环保的资料和学问,使人做生活环境达到最理想。这个理想,包括使我们生活好过一些、舒服一些、方便一些、清洁卫生一些、省钱、省力、省时一些。换一句话说,“建筑文明”便是一切有关建筑的技术、科技、法律、管理等重理性硬件;硬件包括记录及写作富有逻辑性、经验性和实践性的手册及论文;手册及论文包括因种类(建筑类型)、因时(气候、天气)、因地(地点及地理环境)等数据及理据,而提供设计和计算不同的方法及程序。
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大部分是继承的。是指如何使建筑物和城市的设计和营造,适合我们的生活模式,满足我们对安逸和美的要求,达到一家和气、一族和平、一国和谐;人造环境如何可以提升我们的信仰和对生命的价值观。有关这些要求、希望和理想,当然是受到我们老祖宗的影响,因为这些学问和智慧不可能在一代形成,而是世代相传,每一代人,很自然地继承了上一代人对地理环境的顾忌和利用,生活习惯,安逸和美的要求,信仰和价值观。“建筑文化”是一切有关如何使建筑达到人对生活素质要求的知识和信念等重感性、幻想性、期望性、艺术性、信仰性等软件;这种软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多是靠口传,后来有了文字、符号、摄影的文明,便有建筑设计理论、宣言及预言。
由于科技的发达,大部分“建筑文明”可以通用于全球任何国家,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建筑文化”只适用和适合某些国家。举一个例子,无论是天主教堂、清真寺还是佛教庙堂,都可以有空调设备(属建筑文明);但洗礼池、焚烷香火炉、释迦牟尼像龛、天葬台(属建筑文化)就不能胡乱随意设置。再举一个例子,各民族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有不同的信念。古中国,对儒者来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对大部分草原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对中国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亦可能不十分理解。对全世界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会明白“近山靠(吃)山,近水靠(吃)水”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包含建筑、生活、环境等不同文化层次在内。不同文化深度的听众领略不同层次。从不同文化背景(包括经济条件)看,同一国家,不同地域,育有不同的生存条件。同一事物,价值观也不同。再举一个所需空间较小而文化截然不同的例子,东方人日常生活惯于喝茶,而西方人惯于喝咖啡和酒。我们家里多有一个固定泡茶的地方,哪怕是一小角,而西方人家里甚至办公室,也会装置有咖啡机,甚至有颇具规模的酒吧,或细小的酒柜。
……
前言/序言
这部书写了大半后,我才决定需要写一篇短《序》。希望读者先看《序》,再看书。理由是我会解释有关本书的姊姊书。
我必须敬告读者,这本书与拙作《知其雄守其雌——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论中国建筑与城规特色》(以下简称为《知雄守雌》)是姊妹作,可以说,是前者的续集,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围绕着一个理论中心——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以至生活方式,可以崇洋文明,无须媚洋文化。《知雄守雌》是我与同年好友张钦楠学兄二人分别撰写的论文合印一册,文责自负:我的题目如上段所述;他的题目是《跨文化建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风格》。统一书名为《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跨文化建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7年在北京出版。
拙作《知雄守雌》已由香港商务印书馆以繁体字,并由香港同行罗庆鸿先生加“导读”及由他绘制的插图,于2008年10月在香港出版,简体字书名为《城市化危机》,内容没有变动。我不是想在这里替拙作做广告,而是在这本新书《大国不崇洋》中,有部分理论在《城市化危机》已经论及,但有些重要部分,还须较详细深入补述,甚至不厌其烦重述一遍;有些理论有新的看法;有些新理论却受前者启发。所以,如果阅读过《城市化危机》,或有一册在手,《大国不崇洋》便比较容易接衔,可以说后者是《城市化危机》的连续和延续,但《大国不崇洋》绝对是一本独立的书。
其次,就是本书后有“附录”,多是文中述及的有关资料,其中有我个人的意见,可以与正文一起看,或阅读全书后再看亦可。
谨此敬告。
大国不崇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