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山居本草》为一部集养生与本草于一体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全书充分体现了中医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所收集药物多为易得易取之物,炮制及用药亦简便易行,在中医卫生保健和食疗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氏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一上
身部上
坐功却病之法
八段锦导引法
起居饮食之节
养老延年之方
卷一下
身部下
髭须
发髭
乱发
头垢
耳垢
膝头垢
爪甲
牙齿
口津唾
齿垢
人气
乳汁
妇人月水
小儿初生脐带
紫河车
小便
人中白
秋石
大便
小儿胎屎
凡例
卷二
谷部
粳米
糯米
稷米
黍米
芦椽米
粱米
粟米
糯粟米
稗米
菰米
稂米
糁子米
东唐米
蓬草米
芮草米
薏苡米
罂粟米
小麦
大麦
穬麦
雀麦
乌麦
苦荞麦
脂麻
大麻
黄麻
黑大豆
黄大豆
赤小豆
绿豆
白豆
豌豆
蚕豆
豇豆
白藕豆
刀豆
黎豆
造酿类
淡豆豉
豆黄
豆腐
陈仓米
饭
粥
麨
糕
粽
馓子
蒸饼
女曲
黄蒸
曲
神曲
红曲
蘖米
饴糖
酱
醋
酒
附:诸酒方
烧酒
米糟
米糠
卷三 上
菜部上
芝
生姜
山药
百合
山丹
甘露子
笋
蕨菜
微菜
菠菜
蕹菜
苋菜
……
卷三 下
卷四 上
卷四 下
卷五 上
卷五 下
卷六 上
卷六 下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山居本草》: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明性命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也。推至诚之道,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混元述禀篇》曰:人生于天地之间,禀二气之和,冠万物之首,居最灵之位,总五行之英,参于三才,与天地并德,贵矣哉。
《内观经》曰: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五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七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血满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饲,时不停也;太乙居脑,总众神也;司命处心,纳生气也;桃康住脐,保精根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神投股壳之中,性具方寸之内,倏为赤子,倏为大人。不虑而知者,是良知也;不学而能者,是良能也。良知良能,完完淳淳,扩而充之,明德自明。无奈火宅,孽焰腾腾,妄日予智,陷落红尘,逐逐七情,失其本心。太上有言,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则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则生贪求;既生贪求,只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灵枢,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理赋于天者,德也;形成于地者,气也。天姻组,德下流而气上薄,人乃生焉。故生之来谓之精,来者所从来也。生之来,即有生之初也。阴阳二气,各有其精。精者,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五行之最初,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也。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者,阴阳也;相搏者,交媾也。《易》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周子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两精相搏也。神者,至灵至变,无形无象,奈何得之精搏之后乎。《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者,即虚极之本,生天生地者也。弥满乾坤,无之非是。故《易》曰:神无方,即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者也。二五妙合之后,宛然小天地矣,故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人之生也,以气养形,以形摄气。气之神日魂,形之灵日魄。生则魂载于魄,魄检其魂;死则魂归于天,魄归于地。魂喻诸火,魄喻诸镜。火有光焰,物来便烧;镜虽照见,不能烧物。夫人梦有动作,身常静定,动者魂之用,静者魄之体也。夫精为阴,神为阳,魂为阳,魄为阴,故随神往来,并精出入,各从其类也。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神虽藏于心,神无形而体虚,心有形而任物。君主之官,万物皆任也。心有所忆谓之意,心已起而未有定属者,意也。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志虽定而反复计度者,思也。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之不已,必远有所慕。忧疑展转者,虑也。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虑而后动,处事灵巧者,智也。五者各归所主之脏,而总统于心,故诸脏为臣使,而心为君主也。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0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山居本草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