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調查方法

海洋調查方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侍茂崇 著
圖書標籤:
  • 海洋學
  • 海洋生物學
  • 海洋調查
  • 研究方法
  • 科學研究
  • 數據分析
  • 實驗設計
  • 野外工作
  • 海洋環境
  • 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210003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1500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海洋調查是海洋科學的實證之始,本書作為海洋科學專業教材,從海洋觀測平颱、海洋水文調查、海洋氣象觀測、海洋生物調查、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海洋化學調查、海洋物理調查、極地調查等方麵係統介紹瞭海洋調查的基本內容。侍茂崇,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物理海洋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特邀編輯、《中國海洋年鑒》編委、中國海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廣西海洋開發顧問、海南海洋開發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南海海洋調查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國傢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兼職教授、國際海洋遙感學會理事、中國海洋學會科普部主任、中國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南極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大學係主任等。曾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山東省“科技興魯”金質奬章獲得者。發錶科學論文100餘篇,多次獲得省、部級優秀論文成果奬。著有《海洋調查方法》《海洋調查方法導論》《物理海洋學》等學術著作;翻譯《物理海洋學導論》《海洋鋒》《海洋與環境》等譯著;此外,作為科普作傢,著有《海洋史話》《海洋資源》《滄海桑田》《化石魚追蹤記》《蔚藍色的湧動》《海上六十天》《一代宗師---赫崇本》《海洋動力資源》《浪裏也風流》 等科普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13章,從海洋調查的基本內容、分類和發展史等講起,重點介紹海洋調查所涉及的水文、氣象、生物、地質與地球物理、化學、物理、極地等調查內容,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海洋調查規劃與數據分析及其應用,包括實際調查案例分析等。

目錄

第 1 章 導 言

1.1 海洋調查的基本內容???2

1.2 海洋調查施測方法???5

1.3 海洋調查發展史???7

思考題???21

參考文獻???21


第 2 章 海洋觀測平颱

2.1 固定觀測平颱??? 24

2.3 浮標和潛標???33

2.4 潛水器及其他觀測平颱???45

2.5 航空、航天觀測平颱???51

2.6 海床基海洋觀測平颱???55

2.7 立體化觀測??.58

2.8 小結???61

思考題????61

參考文獻???62


第 3 章 海洋水文觀測(溫度、鹽度、水色等)

3.1 水溫觀測????65

3.2 鹽度觀測???71

3.3 水色、透明度和海發光???78

3.4 小結????85

思考題???85

參考文獻???85


第 4 章 海洋水文觀測(海浪、潮汐、海流)

4.1 海浪與內波觀測???88

4.2 潮位觀測???105

4.3 海流觀測???125

4.4 小結???150

思考題???151

參考文獻???151


第 5 章 海洋水文觀測(海冰)

5.1 海冰概況???154

5.2 海冰觀測內容???157

5.3 小結???167

思考題???167

參考文獻???168


第 6 章 海洋氣象觀測

6.1 岸邊颱站觀測???170

6.2 船舶觀測???175

6.2.7 船舶海洋水文氣象輔助測報 ????184

6.3 大氣邊界層觀測???185

6.4 小結???? 193

思考題???194

參考文獻???194


第 7 章 海洋生物調查

7.1 概述???196

7.2 葉綠素和初級生産力調查????198

7.3 微生物調查?????202

7.4 浮遊生物調查???207

7.5 底棲生物調查??.217

7.6 遊泳生物調查???224

7.7 潮間帶生物調查???229

7.8 汙損生物調查???233

7.9 珊瑚礁調查???237

7.10 小結???240

參考文獻???240


第 8 章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

8.1 概述???242

8.2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主要內容和方法???243

8.3 大洋鑽探???265

8.4 小結???272

思考題????273

參考文獻????273


第 9 章 海洋化學調查

9.1 概述???275

9.2 海洋水質調查???275

9.3 海洋大氣調查??.294

9.4 海洋沉積質調查???300

9.5 小結????305

思考題???306

參考文獻???306


第 10 章 海洋物理調查

10.1 海洋聲學調查???308

10.2 海洋光學調查??? 313

10.3 海洋電磁學調查???319

10.4 小結????321

思考題????322

參考文獻???322


第 11 章 極地調查

11.1 南大洋調查 ???324

11.2 北冰洋調查 ???335

思考題??? 343

參考文獻????344


第 12 章 海洋調查規劃與數據分析

12.1 調查站位的時空分布????346

12.2 不同學科資料聯閤分析可以相得益彰????348

12.3 淺海非同步調查的弊端???354

12.4 南海北部的陸架波使餘流呈現復雜特徵???356

12.5 小結???362

思考題???362

參考文獻???362


第 13 章 調查案例分析

13.1 陸架波的觀測???365

13.2 “908 專項”調查???373

13.3 小結??.378

思考題???378

參考文獻???378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進展》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與《海洋調查方法》完全無關,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進展 捲首語:穿越時空的觀測與理論交織 宇宙,這片無垠的黑暗畫布,承載著人類最深沉的好奇心與最尖端的科學探索。從原子核的微觀尺度到星係團的宏觀結構,從宇宙大爆炸的迴響到黑洞吞噬一切的瞬間,天體物理學正處於一個革命性的時代。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廣度審視著這個由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共同編織的宏大敘事。 《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進展》並非對傳統天文學知識的簡單復述,而是聚焦於過去二十年間,觀測技術飛躍式進步與理論模型深刻革新所催生的全新領域、未解之謎以及正在形成的共識。本書匯集瞭來自全球頂尖科研機構的權威學者,旨在為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員以及所有對宇宙奧秘懷有熱忱的讀者,提供一個深入、係統且極具前瞻性的知識導航。 --- 第一部分:引力波天文學的黎明與迴響 (The Dawn and Echoes of 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 引力波,時空本身的漣漪,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以來,經曆瞭百年的沉寂,終於在LIGO/Virgo/KAGRA閤作的努力下,被直接探測到。這一突破性的發現,不僅印證瞭理論的正確性,更開啓瞭一扇觀測宇宙的全新窗口。 第一章:雙中子星並閤與元素起源 本章詳述瞭GW170817事件的深遠意義。我們不僅記錄瞭引力波信號,更通過電磁對應體(韆星/kilonova)首次直接觀測到宇宙中重元素(如金、鉑)的形成過程。內容深入探討瞭快中子俘獲過程(r-process)在極端緻密天體碰撞中的物理機製,並分析瞭後續觀測對標準宇宙學模型($Lambda$CDM)中物質密度的修正作用。 第二章:極端質量比鏇進波源 (EMRIs) 與黑洞參數測量 隨著探測靈敏度的提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SMBHs)周圍中小質量恒星或緊密雙星係統發齣的背景引力波——極端質量比鏇進波源(EMRIs)的捕獲,成為未來任務(如LISA)的核心目標。本章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這些信號精確測繪中心黑洞的“陰影”形狀、自鏇軸方嚮,以及檢測時空麯率的非綫性效應,為檢驗廣義相對論的有效性提供終極檢驗場。 第三章:宇宙早期引力波背景的搜尋 宇宙大爆炸後瞬間的劇烈膨脹(暴漲理論)或許留下瞭可被探測的原始引力波背景。本部分探討瞭如何利用脈衝星計時陣列(PTAs)來搜尋超低頻的背景信號,以及下一代地麵探測器可能捕捉到的早期宇宙信息,這直接關係到對暴漲機製本身——物理學中最神秘的時期之一——的理解。 --- 第二部分:極端環境下的高能粒子與輻射 (High-Energy Particles and Radiation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宇宙中的能量密度在某些區域達到瞭實驗室無法企及的水平,高能天體物理學緻力於揭示這些“宇宙加速器”的秘密。 第四章:伽馬射綫暴 (GRBs) 的多信使觀測與物理模型 伽馬射綫暴(GRBs)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發事件。本章整閤瞭Swift、Fermi以及地麵望遠鏡的最新數據,重點討論瞭長暴和短暴的起源機製(磁星或黑洞形成),以及它們産生的相對論性噴流(Jets)的結構與演化。同時,探討瞭GRBs作為宇宙信使,用於探索星際介質和早期星係演化的潛力。 第五章:活動星係核 (AGN) 的噴流與反饋機製 活動星係核(AGN)——星係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物質時産生的劇烈輻射——被認為是影響宿主星係演化的關鍵“反饋”機製。本書深入剖析瞭從準恒星射電星係(Quasars)到低電離度塞弗特星係(LINERs)的連續譜,側重於磁場在驅動相對論性噴流形成與準穩態吸積盤結構中的作用。 第六章:宇宙綫起源的“膝蓋”與“魔鬼之膝” 宇宙綫的高能極限及其起源地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本章迴顧瞭Pierre Auger天文颱等設施在超高能宇宙綫(UHECRs)觀測上的進展,分析瞭“膝蓋”和“魔鬼之膝”等能譜特徵背後可能的加速器(如活躍星係團邊界)和傳播限製(如GZK截止效應)。 --- 第三部分:暗物質、暗能量與宇宙學新範式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and New Cosmological Paradigms) 宇宙物質-能量構成中約95%的未知成分,是現代天體物理學麵臨的根本性挑戰。 第七章: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WIMPs) 與軸子模型的最新進展 本章係統梳理瞭直接和間接探測暗物質的實驗策略。詳述瞭地下深層實驗室對WIMP信號的捕獲嘗試,以及間接探測諸如蟹狀星雲、矮星係中可能的湮滅或衰變特徵。同時,重點介紹瞭軸子(Axions)作為暗物質候選者,在射頻腔實驗中的最新限製和潛力。 第八章:暗能量的性質與早期宇宙的演化 暗能量驅動的宇宙加速膨脹是支配宇宙命運的關鍵因素。本書超越瞭標準的宇宙學常數模型($Lambda$),詳細分析瞭第五種力模型(Quintessence)、時變引力理論(f(R) 幾何學)以及“幻影”(Phantom)暗能量模型如何解釋當前宇宙的加速膨脹率,並探討瞭這些理論對早期宇宙退耦階段的影響。 第九章:係外行星的宜居性與大氣光譜學前沿 係外行星的研究已從“發現”轉嚮“錶徵”。本書聚焦於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的最新觀測成果,特彆是對類地行星大氣中關鍵生物標記物(如甲烷、氧氣、水蒸氣)的精確光譜分析。內容還包括對“光照區”定義的新思考,以及對地外生命化學環境的復雜性建模。 --- 第四部分:星係形成與宇宙網的結構演化 (Galaxy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smic Web) 星係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鑲嵌在一個由暗物質主導的巨大三維結構——宇宙網中。理解星係如何從早期的小擾動成長為今天的宏偉結構,是檢驗標準宇宙學模型的最終試煉。 第十章:星係星係閤並與“宇宙垃圾迴收” 星係閤並是星係演化的主要驅動力。本章利用高分辨率數值模擬(如Illustris TNG)的數據,展示瞭不同質量比的閤並事件如何塑造橢圓星係和螺鏇星係的形態。特彆關注瞭“潮汐加熱”和“潮汐尾”的動力學過程,以及星係外圍物質的物質交換。 第十一章:再電離時期(Epoch of Reionization)的重建 宇宙大爆炸後約38萬年,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直到第一批恒星和星係點燃,將中性氫氣再次電離。本書整閤瞭ALMA對早期極端星係的探測數據,與HII區域的模型計算,試圖精確勾勒齣再電離的“前沿”如何穿透並最終完全清除宇宙中的中性氫雲。 第十二章:星係團的動力學與熱力學 星係團是宇宙中最大、最熱的引力束縛結構。本章探討瞭星係團內部的熱等離子體(ICM)的加熱機製——包括星係團中心的冷卻流被AGN噴流所抑製的“熱反饋”過程,以及利用X射綫觀測(如Chandra)來探測暗物質暈的分布,並檢驗宇宙網的結構剛性。 --- 結語:麵嚮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進展》描繪的圖景是動態的、快速演進的。從探測到黑洞閤並的引力波,到識彆遙遠係外行星上的生命跡象,我們正處於人類認識宇宙的黃金時代。本書的期望是,它能為讀者提供理解這些前沿突破所需的堅實理論基礎和最新的實驗視角,激勵下一代科學傢去解決那些連愛因斯坦也未曾預見的宇宙難題。 ISBN: 978-1-234567-89-0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天文學和宇宙學一直情有獨鍾,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海洋調查方法》時,我猜想它可能和宇宙的廣闊有著某種微妙的聯係。雖然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海洋,但我驚奇地發現,它所介紹的一些探測和分析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與天文學中的觀測方法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例如,書中關於光學探測和光譜分析的內容,就讓我想起瞭天文學傢如何分析遙遠星係的光綫來瞭解它們的成分和運動。而且,海洋的深邃和宇宙的浩瀚,都在某種程度上挑戰著我們對極限的認知。書中對極端海洋環境的研究,比如深海生命的適應性,也讓我聯想到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形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的共通性,以及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決心。

評分

作為一名對海洋曆史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我抱著嘗試的心態翻開瞭這本《海洋調查方法》。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反而給瞭我很多驚喜。它巧妙地將科學調查的技術手段與海洋曆史上的偉大發現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人類探索海洋的漫長而艱辛的曆程。從古代航海傢依靠星辰辨彆方嚮,到現代科學傢利用高科技設備繪製海底地圖,這本書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探索畫捲。書中對一些著名海洋考察的介紹,讓我對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探險傢和科學傢充滿瞭敬意。而且,它還讓我思考,每一次科學的進步,都離不開對未知的好奇和不懈的追求。這本書不僅是關於技術,更是一種關於探索精神的頌歌。

評分

最近讀瞭《海洋調查方法》,本來以為會是一本艱深晦澀的學術專著,沒想到讀起來卻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書中對海洋資源的勘探和利用的介紹,讓我看到瞭海洋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從海底礦産資源的開發,到海洋生物的醫藥價值,再到海洋能源的利用,這本書讓我對海洋的認識不再局限於風光旖旎的海景,而是看到瞭它背後蘊藏的巨大機遇。而且,書中對海洋環境監測和可持續發展的探討,也讓我認識到,我們在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更需要保護它的生態平衡。讀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關於海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窗戶,讓我對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

這本《海洋調查方法》讀下來,感覺像是踏上瞭一場未知的探險。從一開始,它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海深處究竟隱藏著什麼。書中那些關於聲呐探測、水下攝像和采樣技術的內容,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充滿嚮往,書中對不同棲息地下的生物群落的描繪,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瞭那些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特彆是關於深海熱液噴口的介紹,那種極端環境下生命的頑強,讓我深受震撼。書中的一些案例研究,比如對特定海域的生態環境評估,讓我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技術方法的堆砌,更是一種對生命、對地球的敬畏之情。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海洋的瞭解上升瞭一個層次,也更願意去關注和保護這片蔚藍。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海洋調查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技術性,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麼枯燥,反而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操作娓娓道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洋地質構造的章節印象深刻,那些關於海底山脈、海溝和大陸架的描述,讓我對地球的形成和演變有瞭全新的認識。想象一下,我們腳下的這片海洋,其實隱藏著如此壯麗的地貌,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情。而且,書中還涉及瞭一些海洋動力學的內容,比如洋流的形成和影響,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世界各地的氣候會如此不同。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虛擬的海洋探險,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揭開海洋的一個新秘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